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往来贸易,交流融合,造就了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的独特景观。先秦时期有戎、羌、氐,秦汉时期有匈奴、月氏、乌孙,后来还有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汉代接收浑邪王十万降众时,采取了“因其故俗为属国”的制度。“属国”体制保留了匈奴人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宽容的民族政策推动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局面的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建立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都未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沿线民族合作联动的产物,而各民族互相联动的基础首先是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也是丝路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丝路贸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共赢的。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不断地交流、发展、融合后,再交流、再发展、再融合,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发展”。以“佛教的倒流”为例,佛教并非简单地从西向东单向传播,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中亚、印度,从而对中亚和印度的佛教作出贡献。丝路贸易的主体是“转输贸易”,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各个重镇,都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胡人尤其是粟特人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由于转输贸易的需要,丝路上很多重镇是“商胡”入华之路,也是商贸中心。如新疆的吐鲁番,“一些商胡从西边来到高昌后便不再东行,而是将货物在当地出售,东边来的商人也不再西行到货物的产地去收购商品,而是在高昌购买后,再到其他地方去出售”。正是因为丝路贸易的这个特点,沿线一些城市成为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敦煌、吐鲁番、兰州等。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成群结队地徙居中国并长期定居,其后裔有的继续经商,有的则在中国入仕,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摘编自赵大旺西北史地研究折射丝路文明之光)材料二: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在古代,丝绸之路东段是丝绸产地。丝绸到达中段后被当地王公大臣消费,也从此段传送到更远的罗马。罗马帝国与丝绸之路一书记载,罗马帝国当时一年收入的大概30%是依靠其在东边和南边的收税所得,其中特别谈到了东方消费品的税收。公元前49年,恺撒为彰显其在高卢打仗得胜归来的功绩下令把罗马城阳台上的亚麻遮阳布全部换成丝绸,从此形成了罗马统治者重大活动使用丝绸的传统。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从东到西实行的是分段“传递式”销售:东段从长安到敦煌主要是商品“出去”的过程;西域所在的中段,虽然当地人口较少,但是属于商品运输的必经之路;西段沿途国家则主要是消费方。因此古代丝绸之路的货品贸易状态,是由东向西一段段地传递,并非是自东向西一站式的直通。在货品自东向西一段段传递过程中,商人会不断进行交易在哪里先能被卖上高价,就会先在哪里被卖出,然后商人们就拿着钱继续下一笔生意通过如此不断地交易,实现货品向西传递。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古代东西方物产资源的交换和运输。漆器、唐三彩、丝绸等货品均诞生于中国,它们随丝绸之路西行远播,而苜蓿、西瓜、菠菜、黄瓜(本名胡瓜)、胡萝卜、蚕豆(胡豆)、胡椒等物产,最初都是从西边运输而来,最终在中原扎根。其中最重要的货品就是丝绸。丝绸在中国具有悠长的发展历程,可以溯源至传说中的黄帝妻子嫘祖。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蚕种西传的故事,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新疆于阗发现了记述这个故事的壁画,壁画描绘的是一位中国公主嫁给于阗王,于阗那时穿粗布衣服没有丝绸,便请求公主将蚕种带过去,于是公主把蚕种放到帽子里逃避出关检查,最终将蚕种带到于阗,此后当地开始养蚕做丝。丝绸制作技术不断西传,后来波斯、罗马也学会做丝绸。不过在古代,中国始终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丝绸供应方。丝绸之路也促进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两汉时期就有许多西域人员来到中原,随之带来了西域文化。到了唐代,这种文化传播进一步加强,后来风靡中原的一些歌舞也源自西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旋舞和胡腾舞。胡旋舞一般由女子跳,胡腾舞一般是男子跳。霓裳羽衣曲中杨贵妃跳的就是胡旋舞,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则是胡腾舞高手。(摘编自张国刚河西走廊与陆上丝绸之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起源来看,我国西北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B丝路上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多个重镇也与商贸有关。C丝路贸易给罗马帝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大概带来了当时一年收入30%的税收。D因丝路贸易,有很多西域居民在两汉时就来到中原、这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浑邪王率众投降时汉朝采取的“属国”管理体制,是一种宽容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B“佛教的倒流”指佛教从西向东传播后,经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原地,这使佛教得到更高的发展。C恺撒打仗得胜归来以后,把罗马城阳台上的亚麻遮阳布全部换成丝绸,此举证明罗马统治者十分喜爱丝绸产品。D杨贵妃能跳胡旋舞,安禄山是胡腾舞高手,说明唐朝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丝路贸易是“双向共赢”观点的一项是()A到了18世纪中后期,欧洲的瓷器制造开始融入本土审美,在结合中国瓷器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欧洲瓷器艺术。B苜蓿传入中国以后,汉武帝刘彻开始大量种植,并把苜蓿作为培育战马的优良饲料,这也是西汉取得汉匈大战胜利的原因之一。C中国丝绸输出到中亚、西亚后,波斯人也掌握了丝绸的织造技术,并制作出波斯锦,波斯锦对中国丝绸织造技艺产生了积极影响。D茶叶传入欧洲后,医生认为喝茶有助于净化血液、治疗多梦、缓解抑郁症,还可预防多种疾病,茶叶因此才逐渐在欧洲流行开来。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特产项目陆上丝绸之路分布地区丝绸产品苜蓿、西瓜、菠菜等漆器、唐三彩、丝绸等运输必经产品生产A地区所在国主要是丝绸产品输出的地区。B地区分布在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以东。C地区开始是运输通道,后来也学会了养蚕做丝。D地区有很多人来到中原并带来了他们的文化。5哪些因素令丝绸之路贸易长期繁荣?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枪炮与玫瑰曾剑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黄昏,霞光如锦,倒映在鸭绿江水面,随着光影的移动,一点点被岸吞噬。玫瑰色的光淡了,远了。夜幕袭来,透澈明净的江水,被暮色一点点浸染。天渐暗,唯有那条手掌宽的白色国境线,横在浮桥中央,清晰可见。宋春来在举步跨越国境线的那一刻,猛回头,望一眼就要离别的祖国。暮色迷茫,他的心也是迷茫的。他不知道这一别,还能否踏上归途。宋春来是某军文工团一名副排职军官,十七岁,已和杨秋花一起跟随文工团征战一年有余。宋春来想多看一眼祖国,后面的人挤上来。他回过头,眼前是朝鲜的土地。过了江,上岸,进入一片松树林,天更暗,步子慢下来。行不多时,团长陈聚旗喊:“停止前进,搭帐篷!”其实并没有帐篷,只是在林子里选块平地,展开篷布,四角扯在树上,遮挡露水。军先头作战部队已过,所以大伙并不担心敌人的枪炮,倒头就睡。清晨醒来,曙光初露。原野上,雾似青烟,泥土的气味潮冷。宋春来起身,向外眺望,看见鸭绿江蜿蜒前伸。河床上白色的砂石在霞光里明亮起来,渐渐放着光。江畔都是人,都是鲜活的生命。牛车在江边的土道上吱嘎吱嘎,缓缓而行。赶牛的老人甩着鞭,吆喝着,声音悠扬,漫不经心。女人有的在江水边洗衣,唱着歌;有的穿着长袍,头顶水罐,来回奔走。老太婆在墙角做着祈祷。她们念叨着,祈祷死神不要光顾这里,可战争会因为她们的祈祷而远离这里吗?这可怕的寂静,使宋春来内心深处涌现出一丝恐惧。虽说他早就是一名革命军人了,可这一年多来,除了在四野中南部队艺术学校学习,唱歌跳舞,就是跟在作战部队屁股后面跑。现在,他才真正有一种踏上疆场的感觉。山里的空气清新,却似乎令人压抑,宋春来内心深处,那不易觉察、不敢面对、不愿承认的一丝恐惧,被他的一个深呼吸压了下去。不久,他听到了枪声炮声,不是幻觉,不是耳鸣,战争真的打响了。尽管枪声炮声离文工团很远,是军步兵师在十几公里外打响的,但那里的战火映红了天空。宋春来凝望远方,听着枪声炮声。这激越的声响,竟然把心中那强压下去的一丝恐惧击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热血沸腾,他恨不得上去放几枪。他不是好战分子,他相信,没有人真正愿意打仗,就是被称为“好战分子”的军长楚天明,也不是真的好战,只是被逼到那条路上。打吧,既然战争不可避免,打他狗日的美国佬!宋春来这个文质彬彬的白面书生,骂了句粗话。三天后,文工团的“采风”活动被批准,文工团员欢呼雀跃,打点行装出发。文工团去的是一营。一营构筑的坑道里,淡淡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坑道里贴着标语:“欢迎文工团的兄弟姐妹!”“绝不让文工团员伤一根毫毛!”文工团员看着这标语,心里暖烘烘的。杨秋花鼻子一酸,眼泪就要往下落。她陡地明白:这些可爱的兄弟们,说文工团只会添乱,不是不欢迎文工团,是不忍心文工团员到这残酷的地界。杨秋花伸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得零乱的头发,挺起胸膛。她要为兄弟们尽情歌舞。战争激烈,战斗部队伤亡陡增。文工团编入临时医疗队,没时间演节目。面对一个接一个被抬到眼前的伤员,杨秋花有些不知所措。防空洞不够用。没有帐篷,在夜风夜露中,病号会得伤寒。陈聚旗命令宋春来:“去找几间民房!”他们终于找到了几间民房。男队员不断地把伤员抬进来,女队员配合军医护理。这年雪来得早,白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大地。战士们穿着薄薄的棉衣,没有防寒鞋,只穿着高腰胶鞋。杨秋花从没见过这么多冻伤的战士。面对这些冻伤,她几乎没有办法。她不想把他们转入后方,转入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她命令女队员们把这些伤兵的鞋脱下来,用雪给他们擦脚,然后浸入冰水、雪水里。可是,往往刚把这个人的脚放进去,另一个人又被抬进来。桶不够用,脸盆不够用,人手也不够用。让一只冻伤的脚缓过来得五六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不够用。杨秋花解开衣襟,抱起一只脚塞进自己怀里。别的女队员也学着她的样子,怀抱一只脚。野战医院的院长看见杨秋花这么对待冻伤的战士,吼道:“你这样让他们等着,会要了他们的命,赶紧送往后方。”杨秋花说:“到了后方,他们的腿就得锯掉!”“腿重要还是命重要?”院长吼道。杨秋花哭了,说:“他们年纪轻轻,不能没有腿。”院长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你干不了就走开,不要在这里添乱!”杨秋花不再吱声。杨秋花想,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院长的错。战争来得这么快,这么猛,这么惨烈,是杨秋花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腹部淌着鲜血,床铺被他的屁股压得陷下去的地方汪成一湾血泊。他的父亲母亲要是看见了,心里该是多难过,他们肯定也不想活了。杨秋花这么想着,那泪便顺着面颊流了下来。男孩死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是,他死了。他在闭上眼的那一刻,居然冲杨秋花笑了,小声地说:“同志,你长得像我姐,真好看。”杨秋花再也控制不住,号啕大哭。战斗持续了七天七夜,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奉命转移。血染的军装在初冬的阳光里,灰黑油亮。衬衣没有换,头发没有洗,身子别说洗,抹擦一下都没能够。人行在路上,虱子行在人身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段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时空推移的同时,也暗含着宋春来与祖国离别时的复杂的心情。B坑道里贴着的标语让杨秋花真正读懂了战士们的内心,并真切感受到了战士们的可爱。C小说通过写部队医疗艰苦的条件,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有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