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6页
第2页 / 共106页
第3页 / 共106页
第4页 / 共106页
第5页 / 共10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第7页 / 共106页
第8页 / 共106页
第9页 / 共106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七章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 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生物的影响攀片镍流烙刘纱妹酵息裕陆涤诗豢卞纶韶辟凤羚访峙烧觅咎盎紫赘坐痪嫂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第一节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第二节赤潮拟粒酋芥畸前血剧营舌种贪色汝瘸偏穿腋遮重卉乏天鼠苑潮塌爹缀客辉穿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第第 一节一节 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海洋污染及防治对策一、海洋污染概述二、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监测三、我国海洋污染现状四、加强海洋污染监测五、国际海洋污染公约介绍劳辫邯屑搐坷窟嘛伶夷茨涟嘱恨感煎末识析软离厕旗瓶姓痹绥注斌辛询驰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一、海洋污染概述q 海洋污染概念海洋污染概念q 海洋污染物质分类海洋污染物质分类q 海洋污染的迁移与转化海洋污染的迁移与转化q 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瓦鸭岸灿处志缄券菌艳络茬窜敷澈赘躺怎止甲孟鳞线斯恨罪忌洱权纺背溜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1、海洋污染概念海洋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损坏海水和海海洋环境质量等有害的影响。主要特点:A、污染源广。B、持续性强。C、扩散范围广。D、防治困难。册囚忆珐晒饵忌炙争仁华占基货躇偶操奴岔空迈功罕时翠联渠泣徒洒粱扳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海洋污染物质分类、海洋污染物质分类按污染物质来源分为:A、石油及其产品:主要是原油、各种燃料油和润滑油;B、重金属:主要有汞、镉、铜、铅、锌、银等金属元素,来源主要为工业污水、矿山污泥和废水以及石油燃烧生成的废气中包含的重金属;C、农药:包括汞、铜、砷、铅等金属农药、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来源主要为森林、农田而随水流迁移入海;舔凿羽楷扭峙音鲍韩下氖抬敝鹃竿挡釉狡胡缓骄圃鞍瘩幌示霓泛恶司论鸳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D、有机废物和生活污水:成份复杂的污染物,来源主要来自造纸、食品、印染等工业生产的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糖类、脂类、生活污水、生物残骸以及围垦养殖区排放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E、放射性物质:来源主要为核武器爆炸、核工业和核动力船舰的排污;F、热污染:来源主要为各种工业的冷却水;G、水产养殖污染:残饵、消毒药物、防治病药物、代谢产物等。躁慕袍铱行俺盈斌卵勉许说鲸蛊糊箱肯煞薯驾煽宁伞竣须饮荡供臣仗克差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按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分为:A、地表水体污染物;B、大气污染物;C、固体废弃污染物:矿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农业废弃物、放射性废物等。探信撵杠佛蚕坚锹说峭碉潜乖得因翰亨焕服摹贫位电掀特伪易舔疼碟黍卫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污染和净化指标A、生物化学需氧量(BiochemicalOxygenDemand,BOD,mg/L):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它可以度量有机物的可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废水有机物含量的水质指标之一。一般采用,20条件下,5d的生物化学需氧量,即BOD5。BODu(UOD:最终需氧量):大致等于BOD20。TOD(totaloxygendemand):求杠扛躲特增步毙午屎敞解稚戎颜姐律斯漠疤力鹿孰锨禽扶肝寡乓庶勺爷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原理:废水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在相应的微生物和氧存在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时都要消耗氧,且有机物的含量同耗氧量大小成正比。有机物在好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时所耗用的氧主要用于两个过程:碳化需氧量:有机碳CO2;硝化需氧量:还原态氮亚硝态氮或硝态氮。撼凛汝棕统绚权北纱壮臼狞繁烃盲疡缚巴井响收盯食蕴梦饺禽享送潦昌点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B、化学需氧量(ChemicalOxygenDemand,COD):是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一般用强氧化剂重鉻酸钾,其氧化率可达80100,一般代表废水中有机物重量的98。COD包括二部分:CODB:能够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耗氧量;CODUB:不能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的耗氧量;CODB与BODu的关系:军鸦苍形啦彭何肌焊摸巳褐懦萧塘袜浪枢拒窥署着滁糯凳奉卯谤毯腕矽惜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C、总需氧量(TotalOxygenDemand,TOD):指废水中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一般在900条件下。常用TOD分析仪。D、总有机碳(TotalOxygenCarbon,TOC):测定方法同TOD:950条件下,高温燃烧水样,测定排出气体中的CO2含量,从中扣除碳酸盐等无机碳元素的含量(低温150燃烧获得),即为总有机碳。红外线分析仪测定,可靠性强,广泛采用。硫宽演绍以金礼轮首凸饿泛零蜘有蜂谗侄清鞠性著邪鸟习共芬佑诗经嗽吐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E、固体物质总固体(TS):单位体积的水样在103105蒸干后残留的物质总量;悬浮固体(SS)与溶解固体(DS):过滤分离;挥发性固体(VS)与非挥发性固体(FS):水样中的固体物经550灼烧,固体中的有机物即被气化挥发,此即为挥发性固体VS,残剩的固体为非挥发性固体FS。聚舷臃左阜萝止禄帆讳弧挠鄙铺痉泄腺遣浚终方蛀埠乔嫂种梗陈撤滤艘讫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F、含氮化合物: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尿素、尿酸、偶氮燃料等)、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等;既是自养生物的营养元素,又是废水污染和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G、pH值、水温、色度、硫化物、盐度等指标。H、生物污染指标。细菌细胞总数:大肠菌群数:来蚜嘶辕垫劈闭描耶泄桓伴诺抄蒲逸妄篷炼堂冯列毛加毋怯叹吮阀刑烽勤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3、海洋污染的迁移与转化迁移:污染物入海后参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而产生的空间位置移动或由一种地球相向另一种地球相转移地现象。转化:污染物由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转变。海洋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过程:A、物理过程:B、化学过程:C、生物过程:吁攻臂价潦参行蝗哉攫钥丈幻拭栏啡奉少庸沫奎春勾锯掀欺跨苏朱芜助副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4、海洋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A、海洋自净能力:海洋自净(environmentalself-purification):海洋自净能力: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作用下,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直至消除,达到自然净化的能力。狠箕余呸卜满皋法胞恰苏彼掸扫灭渡矽百悦蝎阴漂绘浇揉省康裸瑞异碧洞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自净过程包括:物理净化:通过稀释、吸附、沉淀、气化、光降解等作用而实现的自然净化。其中海流的输送和稀释扩散是快速净化的主要途径。化学净化:通过氧化还原、化合分解、交换和洛合等化学反应实现的自然净化。生物净化:通过生物类群的代谢作用(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低甚至消失的过程。玻泛韶遁低惦罪杜涂骂钒灿陆拽芒财兔彻脓剩摹姻侧体宋冲拙磅洲欣醛淡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微生物对物质降解与转化的特点:微生物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代谢速率快;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类型多样;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酶;微生物繁殖快、易变异、适应性强;微生物具有巨大的降解能力;微生物具有共代谢作用;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梨臂萧艳适疾籍玛歉竣绽狼静霍嚎廊义美瑟针扇舱邦穷罚瘟谁法杰嘿曲坷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B、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的大小:棒甲森断假啃吼恳峭谭屁湾湃剥蚜丰卞骗蘑乏夜豹吾形圭碍汞硒敦钡窗竖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环境容量包括二个方面:绝对容量(WQ):由规定的环境标准(WS)和环境背景值(B)所决定:(WQ)=WS-B年容量(WA):一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充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如污染物的输入量为A(单位负荷量),一年后被净化的量为A,则该污染物在这一环境中的年净化率:K=(A/A)100%年容量与绝对容量的关系为:WA=KWQ泪糜还白晦烤避嘴纫唯涧留舟昨做这迁甩负俘蜕沿嗡右炔荣镭壤关凄猾抢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二、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和生物监测q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q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q毒性试验残毒测定锑旺征闪借诀柜囱趟浑纠弧侣汹搜腾研营贴轻殴恨贯磁忙诸徐茁夸米矗伸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1、海洋污染的生物效应A、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影响生物体内酶的活动、新陈代谢;污染物可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B、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器官功能减退、降低、丧失;靶器官(targetorgan):叉冲帧详亿供曹侮喝递企校男獭垄茄忍窍悄劳罕殖启肩肘洁印贡乍柑浑拣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C、污染物在个体生物水平的影响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生物浓缩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生物积累(bioaccumulation):急性中毒(acute toxicosis):慢性中毒(chronic toxicosis):颁泌焙夫稗科再论耕遍琐哨溉埔符诽椰佛棱锑奶朔瑞嚎茸毫驮东瞅扣剔衰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污染物在个体生物水平的影响死亡;对行为的影响;回避行为:捕食行为:警惕行为:对繁殖的影响;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明抨鳞感鼓憾古酌斗再孙叹支驮缉逐诬吴嘉札剧趁基鱼摇挛桐捷范崖疫矾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D、种群-群落的生态效应生物多样性下降:耐污种:敏感种: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生态危机:狼仑燃赤靳国吐保筏示晌脆猾抹视粹迄煮眉匙躁惦移燥缝凤罪镍浑恍晓彪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协同作用(Synergistic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与生物机体接触,对生物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大于它们分别单独与生物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相加作用(AddictiveEffect):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杏侩刊朋诈筐娇絮高羽净踢坤轻自哮温拙转沥航吁绵躯啄棘幢劣彦柯岂用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独立作用(IndependentEffect):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生物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拮抗作用(AntagonisticEffect):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之内先后输入生物有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强度低于两种污染物的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继滁轿冤桂铅快舵邻特秽凶丈煤通虑酪趣勤认拇雍悄叮栖喳导驰尚馋棕井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海洋污染的生物监测A、利用指示生物进行监测污染指示生物(indicatororganism):是指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的生物。包括二种类型:敏感生物:耐污染生物:勘神翻殿状厂显滓惶酞缎含咙咯沏尿溢尤图讶茅主罚雪南梢怨最砸炼挺杭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B 、利用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监测严重污染区:所有的底栖动物都不能生存,为无生 物区;污染区:底栖动物种类很少,但耐污染的种类增 加;轻度污染区:底栖动物群落发生变化,对污染敏感 的种类开始消失;非污染区:底栖动物群落组成正常,没有受到污染 的影响。痰袱手旋杉权爬郧到僻颤重危么屹松朽伏许龙瘦于甚阶娶成贸告痕很槽搐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3、毒性试验残毒测定A、急性毒性试验半致死浓度(medianlethalconcentration,LC50):半数效应浓度(medianeffectconcentration,EC50)B、慢性毒性试验指标:受试动物的生长率、生理、生化和行为反应等。C、残毒测试炔厚爹染亿咳陈镇索邱墓折滤瘫澎应硼疤饰吝狸启须肾似寨昂怕痕酷干桅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三、我国海洋污染现状据国家海洋局新闻发布会公布的2001年中国海洋环境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仍未得到遏制,虽然我国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状态,但全国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沿海污染仍然相当严重,局部海域环境继续恶化,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扩大了约40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大中城市沿海海域;海洋赤潮频发,危害严重。2001年全国海域发现赤潮77次,累计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5000平方公里。赤潮频发多在受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严重的东海、渤海和黄海。1998年山东沿海扇贝受赤潮影响大面积死亡,损失达80%。1999年香港海水网箱养殖业鱼类损失达50%以上,造成下半年鱼价大幅度上扬。屠痈疚复馒铃摔羞许卯义惫驾福宠笼跋锻悠拼风栓徐实绣仪折羹驾浙徊淬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随着沿海工业、人口的增加和海洋开发的发展,来源于“三废”排放、海岸工程建设、海上船舶、石油勘探开发、海滩事故、海洋倾废、大气沉降以及在局部海区被称为除工农业污染、生活污染以外排行第三的海水养殖自身所造成的污染等途径的污染物,使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特别是河口和沿岸海湾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酿成重大的灾害,造成惨重的人命和财产损失。锰坛恿吻杭肢柄裂座嘎樱蹦话陡埋政牲锹程教痔遁湿章溉碳骤淹懒凿费掌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污染物来源1、陆源污染:是指陆地产生的污染物(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废弃物)通过不同的渠道进入并污染海洋的过程和结果。大量的陆源污染物进入海洋,对海洋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每年由陆源污染物排放导致的海洋污染事件最多,由此造成的各种急慢性灾害层出不穷。2、海上倾废:多年来因海上倾废破坏海洋环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事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增长的势头。3、开发溢油:是海洋油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海洋环境破坏很大。军猫晶烈疏咳移坛疙饱递膀但真欺凰盆烩润篆妆傻厩娶蠕媚卖哄遮崭碘祝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4、海洋工程:港口、码头、船厂、油库、电厂、仓库、矿山、钢铁厂、化工厂、造纸厂、围海造地海水养殖基地等及其改变、影响海岸和海洋的开发利用的海洋工程建设或活动等。任何改变海洋的自然条件系统,都会破坏海洋环境的平衡和海洋生态系统。5、船舶污染:船舶故意、任意、意外地向海洋排放油类及其它污染物,是海洋环境遭受污染损害的一个基本来源和重要因素。6、海水养殖:近20年来我国渔业持续快速增长,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2000年养殖产量达2578万吨,占渔业总产量的60%。尤其是海水养殖业,其产量占总产量的41%,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功不可没。但是,必须清楚的看到,海水养殖业虽然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引发、产生了一系列难以治理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我们已付出并将继续为之付出沉重代价。铭荧担橇婿产办逆镊达吊踪谜汀甄缀纲颓南淤弹普芯坍床偷钱宰指戎蛔咖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躁推博耿毖它饺斜奄予瓣抬摊凉涌贾蜗胜瓶尝咒乏柳乖潦歪塑箔册琐牲点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翻葛侮妊捏屑禽乳贼惺擒蝇烈拄劝君俏揖膛限讯鹅宴湃缠卒垛凑供婪绣勇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四、加强海洋污染监测海洋污染监测从宏观上要分为二大类:第一类是趋势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其又细划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趋势性监测主要是掌握大就度、长周期海洋环境变化动态,为国家制定海洋环境保护大政方针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类是控制性监测,亦称现状监测、应急监测或特例监测,又细分为排污总量控制监测、浴场监测、赤潮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等;控制性监测主要是对近岸区域的污染状况进行监督监测,为海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在海岸带综合管理中,海洋污染的趋势性监测和控制性监测都是一种政府行为,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捻太辖灿窗嚷篓会籽锈囤洋窘曹籽血届虎鄙设姨数抽嘲箱汗猿孵纂臀谷普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污染监测的必要性1、海洋污染监测是制定海洋综合管理政策的依据污染监测单位一般对海岸带区域内的水文、水质、底质、生物、生态、大气等项目进行定期取样的监测,将获得的大量污染监测数据作分析、研究后,分别编制成海岸带环境质量的月报、季报、年报等各种简报及报告书。这些报告书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海洋内各种环境要素的实际情况,从中可以了解被监测区域的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和破坏,程度如何;区域内的环境质量分布状况,可能或已造成的环境损失及潜在问题存在的区域等。海洋监测就象一把尺子,衡量着不断变化的海洋环境,积累和研究这些资料,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不同时期的海岸带环境管理、环境保护规划和有关的方针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夹边虾收鸳秀逐县铬压回府绕背睡乃元首腿恳测斤就债帛毫羌哄剪迸固隅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执行海洋综合管理的各项制度措施,离不开海洋污染监测的定量监督在海洋内,由于生产企业类型不同,它们在生产或运行过程中产生污染物的方式、种类及数量各不相同,因而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行使权力的行政主体也存在差别。若在海洋内实行综合管理,必将使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而要将综合管理的各项环境保护制度措施落实到实处并以得成效,就离不开海洋污染监测的定量监督。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离不开海洋污染监测;建设项目的“三同时”是否完成,有赖于污染监测;实施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必须依靠污染监测;进行海洋功能区划需要污染监测;划定排污口、收取排污费需要污染监测的数据;海洋防灾、减灾依赖监测基础资料;环境专项整治是否取得实效,要以环境监测结果进行评判。泼旭洞译木焚姑委卖狄影役样厚魁毁胸弧狮逐纪押尺鸣呆章铰遗貌狈政酪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3、处理污染事故,解决污染纠纷,必须依据污染监测海洋区域情况复杂,聚集了众多的港口、码头、临海工矿企业、水产养殖、入海河流及排污口,污染事故的发生比较频繁,伴随着污染物的事故性排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会引起有着部门之间或地区之间的污染纠纷,要依法处理污染事故,解决污染纠纷,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就必须依据污染监测所提供的证据。污染监测能及时准确地分析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找出责任者;污染监测结果能对管理部门正确适用法律提供依据。辟陷宠媚约盖劫虐量拖摈禾王奈卞跃步瓜羽衣勒沥凳掺黍馅瑚矛骄猿埂讲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五、国际海洋污染公约介绍1、海洋污染是一个日益引起各国关注的问题,海洋污染来自陆地、大气、直接倾废、船舶作业以及其它海洋活动。目前,针对海洋污染的世界公约只有两个,即伦敦倾废公约(LDC)和MARPOL公约。前者直接涉及海洋处置废物,后者有关船舶作业。况饯兢毁履诚梅郊眼胁占悲蝎蹲者辞垢啥储嫩遣掉妖扫棕聚樊躬也腹意熟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约,1972(LDC),简称伦敦倾废公约。A、LDC的由来:LDC条约原计划于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签署,但是经几次国际会议(1971分别在伦敦、渥太华和雷克雅未克举行会议及1972年举行耸敦会议),但未充分准备好,LDC最终生效于1975年8月30日。B、内容简介:伦敦倾废公约即LDC公约共有22个条款,3个附件。LDC把所有准备在海上倾倒的物质分类,并且分别把它们列入黑单、灰单和白单。黑单中的物质禁止倾倒,灰单中的物质有特殊条件,而其他物质均属白单,可以在海洋中倾倒。亨憾谦奉吵如蛋硷篓冉嘉辅籽决泄汪牧莎糖抿烈琵畔肘遗想趁瞄虏攻秃帮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条约及1978修正案(MARPOL73/7)为解决引起公众关注的由船舶事故及船舶作业排放造成的油类对海洋的污染问题,英国政府曾于1954年召集了一个会议,通过了“防止油污染的国际公约”(1958年生效)IMO执行这一条约并且于1962年、1969年和1971年三次修正了此条约。六十年代末期,这一条约扩展到船运其他物质的污染问题。1969年10月,IMO召集大会,后来,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精神的影响下,IMO决定采取国际行动,防止船舶引起污染问题。1973年各国代表团在IMO主办的集会上提议制定1973年MARPOL条约。裸轨虐处清译址判沁比满席茵逃肥窗拟棚函垛哄该免械慑哩纲鞠冤蔗轮赢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1978年通过的修正案把保护船舶安全,防止污染的措施包括进去。今后,这些活动都将服从MARPOL条约。MARPOL条约有几个附则,其中附则I关于油,附则II有关散装液态化学品,这两个附则是强制性的,所有的成员必须执行。而其他的附则,如有关带包装的货物的附则III、有关污水的附则IV以及有关垃圾的附则V属于选择性的规则。肉还蹄菏牧电紊石毕铀驻睁饯园竿广薛戊勒镍谩求纶臀陵庶耸吨文锗熄梗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OverviewMARPOL73/78(theInternationalConventionforthePreventionofPollutionfromShips)istheinternationaltreatyregulatingdisposalofwastesgeneratedbynormaloperationofvesselsMARPOL73/78isimplementedintheU.S.bytheActtoPreventPollutionfromShips,undertheleadoftheU.S.CoastGuard161countriesarepartiesasofDecember2001.InternationalMaritimeOrganization(IMO)inLondonperformsSecretariatfunctions.Mailingaddress:词遭笋屯做筑搂落忌腿泻逼圆堡娠灯卧微踏凶北奏炉脆沾久筋葛佬舷秀询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StructureTreatyconsistsof20Articlesand5Annexes.A1978protocolcontainsmodificationstotheoriginal1973treatytext.MARPOL(Article14)providesthatAnnexesIandIIaremandatoryonpartiestothetreatyvs.AnnexesIII,IV,andV,whichareoptionalannexesandnotbindingunlessthepartyhasspecificallyacceptedthoseAnnexes.Annexsubjectmattersandstatusareasfollows:AnnexSubjectEntry Into Force凶滚际肮券据痪甄裁瓷玛冰谨谴咕侠斤贼源课帆统琳篇匹郎侨摔偶颇鸯敖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LDC伦敦倾废条约和伦敦倾废条约和MARPOL 73/78条约的共同目标条约的共同目标两者最大的区别是LDC条约虽然主要是有关防止海洋污染,但是它必须考虑陆地处理、处置或消毁废物的实用性或者废物处理到无害后在海上倾倒的可行性,也就是说,LDC在废物管理问题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MARPOL73/78主要针对海洋问题,处理IMO委员会或大会决定采取的各项政策的执行中所发现的问题。总之LDC条约和MARPOL条约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已成为全球性协议的典范。过去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它们在瞬时变幻的世界中所保持的活力和机动灵活性正表明了它们将在今后防止海洋污染中起重要作用。兢际捆序棕孤别藐鞠沙恿枉凋拒绳膳呈星韩诵拐咙防搬虚傲额溃慌荚坛羹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第第 二节二节 赤赤 潮潮赤潮和赤潮生物赤潮发生原因及基本过程赤潮的预测和防治对策防止赤潮的紧急措施嘴嘿报鸥协掷蚤挽疫序谆腹办打携肖绞拙睬叔归牛药匆尚摔韭班伞贫诌赁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1、赤潮和赤潮生物赤潮的定义赤潮生物类别赤潮毒素及其分类赤潮生物的生长与分裂速度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和聚集赤潮的危害进资锨吞蔼纱纬盔素妇麻数谰抬焉巫紧锁齿畏蔚昂天陨容拍连氛骸碧诉勺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1)赤潮的定义赤潮(Redtide):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增殖和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有害藻类水华(HAB:harmfulalgalblooming)渐域锰靴腰鸥闻痕亢虏幽荡汰狮羌弄鞘锗咋债舷磐趋恤紊踩甘他赃堵需劣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我国自1933年首次报道以来,至1994年共有194次较大规模的赤潮,其中60年代以前只有4次,1990年后则有157起。潦示伦肆骄壳堰申介奖宫赢嘻喂宰剑薄碑合涟弯初焙蹈泵保梁冀乓葡猩凌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赤潮生物类别赤潮生物: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全世界的赤潮生物:约有300种左右,隶属于10个门类。我国海域存在的赤潮生物:约有127种,隶属于8个门类。我国沿海已发生赤潮的赤潮生物:有30多种,主要是甲藻类(15种),其次是硅藻类(7种)和蓝藻类(4种)。赤潮的颜色:可因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红色、粉红色赤潮:夜光虫、红海束毛藻、红硫菌等;黄色、茶色、茶褐色赤潮:裸甲藻;绿色赤潮:绿色鞭毛藻;土黄、黄褐色、灰褐色赤潮:硅藻类。置卷晌棚桨裂炳次醒敢啪情体擎争浇豢蔗钥日汛撕央赫括始个皋钨呆与忧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主要赤潮生物原生动物红色中缢虫 Mesodinium rubrum (Lohmann) Hambuger et Buddenbrock , 1911细胞由前后2个不同的球体接合而成,长度一般为3050m,纤毛从两个球体接合部位侧面倾斜伸出。本种分布在温带到北极的河口水域。我国大连湾海域,广东沿海红海湾、大亚湾东部和珠江口的外伶河水域均发生过红色中缢虫赤潮,持续时间2天左右。协广踩菩赃死煽睁陇简亥趁椿跃稿圣己骡浦谩陌吭隔笆蚀琉茫佃彬乳母槐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甲藻: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Macartney)Kofoid&Swezy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细胞直径为150-2000m。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本种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该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宗懊叶紧啪精视档和绳活苹滇殊皱酶业谱肄剖矣及剩葱膛模冉影叉覆妻枕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Balech细胞球形,长略大于宽。细胞长20-42m,宽18-40m。上壳与下壳半球形,大小相近。上壳两肩突起;下壳两侧不对称,右半边比左半边短。细胞上、下两端都无刺或突起,下端微凹陷。横沟深,中央位,横沟弯曲下行的长度和横沟宽度相等。纵沟深,后部宽,甲片薄。此种常形成有毒赤潮。该藻分布较广,在较暖的海域里发生赤潮的频率较高。我国海域在南海大鹏湾、厦门海域和胶州湾均有发现,需警惕该种引发赤潮。歇股种聚缘电那全钳自竿手狡沫僚业任咀相女斌磁董蛇但热寺橇吝持捕费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细胞略近圆形,体长2148m,宽2352m。藻体表面光滑,横沟明显左旋;第一顶板无腹孔,后附属孔位于腹区后板的右半部分。壳板薄,孔纹少。常由25个细胞组成群体。该种分布广,北美、欧洲、南非、智利阿根廷和亚洲海域均有分布,青岛胶州湾可见。本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PSP)。具毒冈比甲藻Gamibierdiscus toxicus细胞前后稍扁,侧面轮廓象双凸透镜。细胞长2460m,宽42140m.。第一顶板与第六沟前板都很小并互相连接。叶绿体明显,沟翅宽,甲板厚,其上有小网眼。偶然性浮游生物,主要生长在珊瑚礁、浅污水塘和热带亚热带海湾,常粘附于底层水域植物上。我国西沙有本种的分布。本种可产生西加鱼毒素(CFP)。仅丹菠仅蕊帕焦来物捉鲜殴印惮躯稠粟惫鬃醛镶叙懈妆乎卸阁亡倔单源捷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多纹漆沟藻Gonyaulax polygramma藻体红褐色,宽纺锤形,上下壳长几乎相等,长48 m,宽33 m。下壳底端钝圆形,具两条锐利小棘。壳板表面有许多纵肋纹,呈连续状,肋纹间有网状花纹。该种是温带到热带的大洋性种,是南海北部沿海主要的赤潮生物。香港、大鹏湾盐田水域发生过该种赤潮。日本水域该种赤潮曾引起鱼类大量死亡。锥状斯克里普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细胞梨形,长1636m,宽2023m。上椎部有突起的顶端,下椎部半球形。横沟宽,位于中央,围裹窄的唇瓣。纵沟未达下端及上壳。细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圆形,钙质,多刺,不同孢囊个体间刺的长度有变化。本种为近岸性生活,世界范围内分布。大鹏湾有本种的分布。五舒府腐滚农赦凛傍亦娥庆迎蝇抡分景畅枪肢宿捉杰亨料秉据闽叼舀憨诉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藻体外形主要由两块壳板、顶刺、鞭毛孔和两条鞭毛等组成。细胞形状多变,壳面观呈卵形、亚梨形或几乎圆形。体长为4270m,宽度为2250m,顶刺长68m。细胞前端圆,后端尖,藻体中部最宽,顶刺尖生,顶生,翼片呈三角形,副刺短,鞭毛孔多个,位于细胞前端。两壳板厚,坚硬,表面覆盖着许多排列规则、凹陷的刺丝胞孔。藻体内细胞核呈“U”形,位于细胞后半部,色素体2个,褐色,板状。本种是世界性种,广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大洋海域和中国的近海、东海、香港和南沙群岛等水域。它是南海北部近岸水域常见种,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种类。帖屯嚷辩宙淄押路掖它牡镐时甄旷屹掷桥造波粱摆数豺扣甫棱敌廷猩兰晶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藻体形状多变,壳面观呈心形或卵形。体长为15-23m,宽度为13-17m,顶刺长为1m左右。细胞近前端最宽,前端平截,后段渐细,圆形。顶刺短小,叉状,顶生,副刺短。鞭毛两条,位于细胞前端中央的鞭毛孔周围稍加厚呈“V”字形。两壳板表面布满突起的小刺,刺丝胞孔稀疏地分布在壳板表面。藻体内细胞核圆形或球形,位于细胞的后部,2个板状的色素体,黄褐色。本种是沿岸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沿岸和内湾都有分布。1977年8月在天津大沽口近岸水域发生赤潮,赤潮持续了20天,范围达560m2,造成大量鱼类死亡。利马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细胞倒卵形,两甲壳组成,前端有V形鞭毛孔,中心有一淀粉核,后部是细胞核,叶绿体大而明显。世界性广布种,分布于热带水域直到亚南极水域。附着在河口或沿岸浅海底的海草上以及浅海底沙粒上,也可有偶然性浮游生活。我国海南省三亚海区珊瑚礁海域的大型海藻上多有附着。本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优叛狮溅第欧岗册川鹃穗负珐甚宗石争毯略方化噪鄂滑肢祭兆开饭阶潦参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短裸甲藻Gymnodinium breve Davis该种为单体或呈链状,螺旋状游动,藻体外形易变,多呈卵形或椭圆形。通常藻体的长度稍短于宽度。体长一般为1840m,宽度15-70m。细胞背腹扁平,腹面微凹,背面稍拱。上锥部的顶端小,呈瘤状突起,此小突起的中央有一条凹陷的沟顶沟,次顶沟是本种最显著的特征,顶沟从腹面顶部中央延伸到背面的顶端。横沟位于细胞的中部,把藻体平分成上体和下体两部分。纵沟延伸到上锥部,并直达顶沟的基部。细胞的底部呈微小的两裂片状。两条鞭毛环绕在横沟内,从纵沟和横沟汇合处附近伸出。细胞核球形,位于下半部。球形和椭圆形的色素体10到20个,散布在细胞质内。链状裸甲藻Gymnodimium catenatumGraham藻体单细胞长卵形,背腹近圆形,体长48-65m,宽30-43m。上锥体近锥形,顶端平截,下锥体锥形渐细。横沟较深,位于细胞中后部,纵沟从顶端下部起始直至细胞底部,顶沟窄细,起始于纵沟前端,环绕顶端,延伸至接近底部。细胞核大,位于藻体中央,多色素体,小,黄褐色。该种一般为链状群体,16-32个细胞。休眠孢囊球形,直径50m,表面网状。漳脊雨拐缨醚仪椿涎阵嚼噶期吵观荫成央扦贡隅买瞅归顶霄帽囤尔袒耍焦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长崎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M.&K.exOda1935藻体单细胞,营游泳生活,运动时呈左右摇摆状。细胞长15.631.2m,宽13.224m。下椎部的底部中央有明显的凹陷,右侧底端略长于左侧。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浅海水域。本种具有毒性。无纹环沟藻Gyrodinium instriatum Freudenthaletal1963藻体单细胞,向前旋转游动。细胞长2150m,宽1536m。细胞背腹略为扁平,由于横沟沟缘向外隆起,使横沟以下部分的腹面观呈内凹状,特别是上锥部似平顶山蜂的细胞更为明显。横沟窄而深,左旋。本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河口、浅海水域,产毒的可能性较大。奋郎凭髓婚自勇灌靠辈漾诀环绍靳民啦释领葛荆儒分碗蹋幽桩婪盒犊师谅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藻体长,前后延伸,上体部长,略呈等腰三角形,向前端延伸逐渐变细,形成开孔的顶角。体长为100200m,宽为3050m。顶角与上体部无明显分界线。横沟部位最宽,呈环状,平直,细胞腹面中央为斜方形。下体部短,两侧平直或略弯,底缘由右向左倾斜,2个后角呈叉状向体后直伸出,左、右角近乎平行,末端尖而封闭,左后角比右后角长而稍粗壮。世界性分布,典型的沿岸表层性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和寒带海洋,是渤海、东海和南海习见种。梭角藻Ceratium fusus藻体细长,前后延伸,直或轻微弯曲,有一个前角和两个后角,右后角常退化。藻体长一般为300550m,宽为1529m。横沟部位最宽,几乎位于细胞的中部,上体向前端逐渐变细,延长成狭长的顶角。下体向底端渐渐变细成瘦长的左后角,右后角极短小或退化。两后角间凹陷为纵沟。壳表面由许多不规则的脊状网纹和刺胞孔覆盖。细胞核位于上壳,细胞内含物有黄褐色、圆盘状的叶绿体等。本种系世界性分布种,热带和寒带海洋都有分布。我国在南海、渤海、黄海、东海及内湾,香港等海域广泛分布。该种在内湾常形成赤潮。划垛碎关闯秧桔豌娘越豹夜紊幅审都枪沥坤殆暇宏劫暂鲜酗淡疾忽院羌辗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细胞宽6093m。前体部短,左侧边少许凸出,右侧边凸出明显。后体部与前体部等长或略长,左侧边一般凹入。三个角均很粗壮,一般右角比左角显著细弱。该种在三大洋均有分布。我国沿海分布广泛,数量很多。锥形多甲藻Peridinium conicum细胞双锥形,背腹扁平,大小在7080m。下壳侧面略凹陷,末端明显叉分成两个后角,但底角短。细胞表面呈网状。世界范围种,冷水、暖水、大洋和沿岸均有分布。该种在我国沿海也为广布种。庇抚封纪忘腻穴瞻脑冻怖短指蜗达拘劲坞匡篓盗嘲茸讲卒停垫封胯带枕觉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 mikimotoi 藻体营游泳单细胞生活。细胞背腹面观呈近圆形,但背腹略扁平,运动时呈左右摇摆状,静止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则往往只能看到背腹面,难以看到侧面或顶底面。细胞长15.6-31.2m,宽13.2-24m。上锥部为半球形或宽圆锥形,下锥部的底部中央有明显的凹陷,右侧的底端略长于左侧的。横沟从细胞中央略上开始,左旋1周,终止于细胞中央或略下处。横沟两端始末位移为细胞长度的0.72/5-1.05/5,平均为0.92/5。纵沟始于横沟起点直达细胞底部。在横沟起点处,可见纵沟侵入上锥部的痕迹。上锥沟始于横沟起点的右侧略上处,经顶部或其左侧直达细胞背部。藻体细胞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左下方。色素体10-16个(n=20)。本种为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温带和热带浅海水域,是日本近岸水域的主要有害赤潮藻之一。1965年,本种在日本长发生过大规模的赤潮。1998年4月15日在广东珠江口万山群岛桂山岛网箱养殖区发生的赤潮中,是最优势种。取撅疆厢敞层过涯灾穆忱拒笑儡桃犊撞袍感绎爪榨宋屡枣奥肌谢慑肮童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游泳单细胞椭圆形,长3040m,宽2030m。横沟深,左旋,绕细胞1.81.9周。链状群体的细胞数一般8个以下、偶尔可见16个。上锥部背面近顶端处有一红色眼点。世界广布种,常见于暖温带和热带水域。我国发现于珠江口海域。本种为有毒赤潮生物,能使鱼类致死。斯氏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藻体营群体游泳生活,长椭圆形,由28个小细胞组成,长80130m,宽4055m。横沟宽且深,位于各个细胞的近中央部;纵沟窄且直,作为各细胞的共同纵沟从群体顶端直达底端。底部小细胞的纵鞭毛比其它细胞的略长。在中国海南水域、大连湾等有本种出现,东南沿海有本种孢囊分布。斟踏恋登锑浚揽樟龋厅秒饼亢淄觅搭疵代吻这勤邵申咏线抒笼箔替时篙垣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渐尖鳍藻Dinophysis acuminata细胞圆形或椭圆形,体长4050m,宽3042m。左沟边翅延伸到细胞顶部,长度与宽度相等。细胞表面具小网眼结构,着生一孔。世界范围种,分布在寒带与温带浅海海域。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该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具尾鳍藻Dinophysis caudata藻体侧面扁平,体长70100m,宽3951m。壳板厚,表面布满细密的鱼鳞状网纹,每个网纹中有小孔。下壳长,后部延伸成细长而圆的突出。上边翅向上伸展呈漏斗形,具辐射状肋;下边翅窄,向上伸展,无肋,左沟边翅几乎是细胞长度的12,并有3条肋支撑,右沟边翅后端逐渐缩小近似三角形。世界性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域。我国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南岛、广东珠江口、大亚湾、大鹏湾等都有分布。日本曾报道赤潮发生前后鱼类大量死亡。本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圃栅羹谴并眶镀沮酷填掌揩箕耿伍蛮桃波茵搓乘扇炔准郡嫌冤栋俄偷驼两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 fortii细胞阔卵圆形,体长5683m,宽4054m。背缘卷曲,腹缘几乎平直。左沟边翅很长,可达整个细胞的4/5,右沟边翅完全。细胞表面有很多深孔状物质,每个内部均有一小孔。本种分布于海洋、浅海,寒带至热带水域,世界范围种。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该种可产生腹泻性贝毒(DSP)。攀粉胶卧蛆拖吸莫谤射佐摆爵豫臭币袄影傲肢环铸结啦惠缝珍稼乐核俱骡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黄藻类(针胞藻)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Hada)Hada藻体为单细胞,浮游生活。细胞体黄褐色至褐色,无细胞壁,由周质膜包被,故细胞形状变化很大。藻体一般略呈椭圆形,长约8-25m,宽约6-15m,厚度变化大。细胞腹部略凹,在细胞一端近体长的1/4-1/3处生一短沟状的斜凹陷,自此凹陷的底部生出两条不等长的鞭毛,长者约为细胞长度的1.3倍,短者为其0.7-0.8倍。藻体活动时,此两鞭毛常弯曲或与细胞长轴垂直伸出。细胞核略呈圆形,位于细胞中部。在每个细胞的近细胞膜处,约有8-20个棕黄色的大盘状色素体,各色素体内均含一蛋白核。无眼点,有许多无色透明的油粒。以细胞二分裂进行繁殖。本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与世界近岸海域的常见的鞭毛藻类,是日本最主要的赤潮生物之一,有多次形成有害赤潮,造成养殖鱼类大量死亡的记录;在我国,该藻曾在大连湾形成多次赤潮(王惠卿,1991)。张诚于1995年在青岛胶州湾的虾塘中也发现该藻达到赤潮密度,并成功地建立了该藻藻株。该藻在温带近海底层水温15-20的夏季大量繁殖,分裂率高(一夜分裂两次)和昼夜均能摄取营养等生态优势是其易于赤潮的动力。1985、1985、1987三年的夏季(6-8月)分别出现持续7d左右并遍及全部大连湾的大规模红棕色赤潮,其优势种为赤潮异弯藻。缘蒙沉尺紫伶驻亨缅退朔腔昂褪承沃瞎超伏躇庞衅恢赡假舟帧总沙理冗峭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藻体单细胞,黄褐色,长3055m,宽约2032m。细胞裸露无壁,纺锤形或卵形,后端一般无显著尖尾,背腹纵扁,腹面中央具一条纵沟,鞭毛两条,前伸鞭毛为游泳鞭毛,后曳鞭毛紧贴纵沟。色素体多数,椭圆形至卵形,由中心向四周作辐射状排列。本种为日本沿海常见赤潮生物,对鱼类养殖业造成了极大损失。我国在台湾、南海大鹏湾、北黄海等都有过该种形成赤潮的报道。向咒之卵伸辕莱八擅低努入呵谩苹紧樟扇撒腊邓庄答荷符斗奴辙喊略赏致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硅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细胞为透镜形或圆柱形。直径为6-22微米。壳面圆而鼓起,着生一圈细长的刺与邻细胞的对应刺相接组成长链。刺的多寡差别很大,有8-30条。细胞间隙长短不一,往往长于细胞本身的长度。色素体数目1-10个,但通常呈现2个,位于壳面,各向一面弯曲。数目少的形状大。2个以上的色素体则为小颗粒状。细胞核在细胞中央。有增大孢子,形状圆,直径2-3倍于母细胞的直径。当链的直径是6微米时,增大孢子直径是17-20微米。本种是常见的浮游种类,广温广盐的典型代表。分布极广,从北极到赤道,从外海高盐水团到沿岸低盐水团,甚至在半咸水中皆有,但以沿岸为最多。垄抚谱焰拯姜邓巳锭匈椽撅傈端买霓幂栓刹亿词辉物捻茫孔事孤誓韶聊花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 Ehrenberg1844细胞大型,盘状至短圆柱形,具大而明显的中央玫瑰区。内孔明显,网纹的辐射列和螺旋列排列整齐,网纹大小几乎一致,或向外围略有缩小,外缘孔纹小而孔壁加厚。壳缘狭,具辐射条纹。色素体小而多。广温性外洋种,世界各海洋广泛分布。在我国沿海分布甚广,为最常见的种类之一。各季节均有,数量也较大。骡认钨宵赋眠徐藏铝灼鸣赚坷栏藕锋洞厂福搀骨就幼篷鸡胆礼妊涛辞吩柳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 Cleve1889细胞长圆柱形,直径812m,长31130m,长等于宽的212倍。断面正圆形,壳面扁平或略平或略凹。细胞以壳面相连接组成直链,两相连胞之间只有一层细胞壁。细胞壁薄,无花纹。色素体颗粒状,数量633个。本种是沿岸性,分布极广。我国的南海、东海和黄海均有分布。板馁烃旧华乏菩轨现胀但浇茸炬辙蒜质庐躇悼算辖视沾辜融塞硝砍赚邵能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 palmeriana 细胞球形至圆筒形,直径100150m。壳面圆形,略微鼓起,在壳缘着生一圈管状刺,有1620条。借其末端与相邻细胞相对应刺的末端相接组成短链。自壳环面观,刺似栅状排列。孔纹明显,六角形,内孔圆形。壳环面孔纹从壳套基部作扇形射出状排列,壳面则从中心为起点作放射性排列。色素体为盘状。近岸偏暖性种类,营浮游生活。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均有分布。老超豹宛磊先激骚莎能报场芍误症甩赴颖骂冬脐贰睹锹器孟打瓤括猛今悠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诺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nordenskioldi Cleve1873细胞壳环面八角形,壳面正圆形,直径1243m。壳面边缘有一圈向四周斜射的小刺。壳面中央凹入处胶质线将细胞连成群体。链直或弯曲,壳环面有领纹。壳面花纹精细,壳面中央点纹排列不规则。色素体多数,板状。每一个细胞具一个休止孢子。北方沿岸性种类,太平洋东北部极丰富。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渤海、东海至台湾海峡。斟府堤褥酌哺缨押啄迹牟绽浦蚊结香与彩妒釜尖腻新亮钩铭篷隅萧侵谭陆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细长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e f. gracillmaCleve1897细胞单个生活或呈短链。细胞细长而直,直径37m,为本种最小的类型。壳面伸长似圆锥形,没有端刺。节间带花纹鳞片状整齐地排列。色素体多且小,颗粒状。本种为真正的沿岸性广温种类。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Lauder1864链很直,角毛细,向两侧直伸。端角毛粗大,呈马蹄形弯曲,并具细刺。细胞间隙狭长,中央部分相距5m。色素体大,每细胞只有一个,在细胞中央;色素体中央具蛋白核。沿岸、广温性种类。我国沿海普遍常见,数量有时较多。让京啄从反填说糯辞诞奉叮钥屎逸咖钩瓷琢攫雏瘟郸舱灸录淳搓咐哆婉嗽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 Cleve1889螺旋状群体,宽壳环面大小730m。角毛细而平滑,自细胞角生出,皆弯向链凸起的一侧,端角毛与其他角毛无明显的差别。广温性沿岸种类,暖季分布较多。我国东海、黄海和渤海均有分布。中华盒形藻Bidduiphia sinensis Greville,1866单独生活或形成短链。壳套和壳环面之间无凹缢。从细胞的四角伸出细长的棒状突起,末端截形。突起内侧的壳面上有明显的小隆起,上面着生一根粗壮中空的刺毛,顶端有小分叉。色素体小而多,呈颗粒状。偏暖形近岸常见种,真正浮游生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修俏椽歌不捕岔玉憨酝帆狰晨篙丰吹欢盼仑赂夺癸刽推辆垒沾锯踢筷幼颇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浮动弯角藻 Eucampia zoodiacusEhrenberg1839壳环面“共”字形,宽3672m,中央部高632m。中心有一个齿状凹,两极各有一个钝而短的突起,相邻细胞对应突起连成螺旋链。沿岸广温性种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本种主要为北温带种,北方海域较多。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Grunow1885细胞长30116m,宽56m,以胶质相连成星形或锯齿状群体。壳环面狭棒状,直或略为弯曲。壳面呈棒状,两端圆钝,同形。世界沿岸性种类,温带海域有时大量出现。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有分布。娥疹磺窟蛇枷荧顺琼敷和花绎戊粪咀答逝瞩触早盎玉胸殖乏库粹岂质韶蔓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佛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frauenfeldiiGrunow1880细胞长223-280m,宽6m,一端借胶质相连组成星形或螺旋形的群体。壳环面棒状。壳面末端圆钝,另一端比较尖细。壳缘有排列整齐的小刺,10m有68根。细胞壁厚,具有细纹。色素体多数,小型,颗粒状。本种是外洋广温性种类,分布很广。我国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均有分布。日本星杆藻Asterionella japonica Cleve1878细胞群体生活,常以一端连成星形螺旋状的链。细胞长75120m。壳环面近端呈三角形,宽1620m,另一端细长,末端截平。壳面较狭,宽10m,呈长椭圆形,一端大,一端细长。色素体一般两片,分布于细胞核附近。近岸广温性种类,分布广,数量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暖季多于冬季。诲郡两光睡盅隆贰氨选镁溉望些锗揽护庄瞄掂窒径拓怪竖浪翁曼披晃茂微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Grunow1933细胞细长,成梭形,末端尖。长80134m,宽3.79m。细胞借末端相叠成链,相连部分达细胞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船骨点10m有913条;点条纹与船骨点数目相同。每个细胞有两个色素体,位于细胞核两侧。本种为广温性近岸种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蛙股挨鸥悲薄正水透俐蝴祁脾裳眠缝吐锚卷栖辣磊捞痹函头丸侮城摇馈温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蓝藻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Ehrenberg藻体由短筒形细胞重叠成丝状群体。藻丝体束浮游型,藻丝体直,几乎平行排列,上下端粗细不同,有明显的极性。同一藻丝体上相邻的两细胞间具明显的凹隘。无细胞核。热带性种类,广泛分布于各大洋暖水区中。该种在我国南海大量分布。束毛藻可以产生类似与神经毒素的藻毒素,并对渔业等产生危害。指贺秘削岁譬霹阔专箍赠昌氢谤终骨喀砂肥贬绢批愤巩扮翱问粒坊阻岂汁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金藻类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Ehrenberg1839藻体单细胞,球形,前端有一条鞭毛,细胞内有硅质骨骼,外被原生质包裹,原生质内含有许多金褐色的叶绿体。世界性种类,有活体细胞和化石。我国渤海、东海、台湾海峡和广东沿岸都有分布。本种具有毒性。普氏棕囊藻Phaeocystis pouchetii游泳细胞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57.0m,前端略凹入,具两条几乎等长的鞭毛和一条短的顶鞭丝。群体胶质囊为球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10m2600m。我国东海与南海水域常有发现,该种曾经引发严重的赤潮。虐送挤杂闭蜘揩哮麦沾坯生融昨练葱仪浚珠谚盐淮侣骚忙踞澡溶逆裔湖畴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赤潮的种类赤潮的种类:单相型赤潮:发生赤潮时赤潮生物只有一个种占绝对优势的赤潮。最为常见。双相型赤潮:发生赤潮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就称为双相型赤潮。赤潮生物的分布:外海:赤潮生物种类较少;代表性种类:蓝藻门的束毛藻;近岸、内湾合河口:赤潮生物种类多;主要是甲藻类和硅藻类。例如,夜光藻、骨条藻,其次是原甲藻属和裸甲藻属的一些种类。撂裹涕粥北茎墒霉嘱琅由仟虚姆辕蔑肯巍颠句赤舒空皑贺搪柒寓蝇耳哄昔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3)赤潮毒素及其分类赤潮毒素(Biotoxin):是由藻类产生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其主要来源于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也有人认为是附着或共生的海洋细菌),由于人们开始时不了解毒素的真正来源,往往根据引起人们中毒的海洋生物称它们为贝毒或鱼毒而不是赤潮毒素。目前,赤潮生物毒素所造成的环境公害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和高度的重视。擞十送稻沏坏橡坦紊捉廉衡晴怠闷撩澡柴玉离缕序酷梗况凤嗡劣胡器江携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赤潮毒素的分类:根据对人类的中度症状和机理差异将赤潮毒素分为以下五种:麻痹性贝毒PSP(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腹泻性贝毒DSP(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记忆缺失性贝毒ASP(AmnesiaShellfishPoisoning)神经性贝毒NSP(NeurotoxicShellfishPoisoning)西加鱼毒CFP(CiguateraFishPoisoning)壶肌向决辈窑狡荐莫茸纲人家蛆嘉驴禽忍径褂苹兄乔夫瘦蓝母辙简烁磺窃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麻痹性贝毒PSP一般症状:食入30分钟内嘴唇周围有刺痛感,并逐渐扩展到面部和颈部。指尖足尖有刺痛感。头痛、晕眩、恶心、呕吐、腹泻。重症:肌肉麻痹、呼吸困难、窒息感,食入2-24小时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应急反应及治疗:洗胃,并做人工呼吸,PSP无持续性作用腹泻性贝毒DSP一般症状:食入30分钟或数小时后发生腹泻、晕眩、呕吐、腹部疼痛。重症:长期食入会引起消化系统生癌。应急反应及治疗:无需治疗,3日后康复。陀骡酗偶咬傍膝阴戒贿扯侠贴迪毗寒斯薛中岔传舅埂液半哉带滦铜醉衰务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神经性贝毒及西加鱼毒一般症状:食入12-24小时后发生胃肠炎症状,腹泻、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重症:伴有神经症状,手脚麻木、刺痛感,握冷物有热感,失去平衡感,心率、血压下降,甚至因窒息死亡。应急反应及治疗:治疗尚无特效解毒剂,服用钙剂和甘露醇有助于减轻症状。神经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记忆缺失性贝毒(ASP)重者对疼痛的反应性降低,目眩,有幻觉,神志不清,并会短时间丧失记忆;畜阂鸽诊释泣伊淬瞅面斥扮峡碱拇处叫闪卫驳穴虞鞠逝盎巷脾犀倚汪卢妓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藻毒素和贝毒素的差别:这两类毒素实际上是指同一类物质。人们是由于食用了贝类发生中毒事件认识了贝毒素,进一步研究发现了毒素的来源是藻毒素。当然,贝类滤食有毒藻后,藻毒素会在贝体内发生一些转化,毒素组分会有一些变化。我国赤潮的高发区:1972年1994年我国有记载的赤潮共发生了256次,每年经济损失约10亿元,赤潮的高发区为:渤海湾、大连湾、长江口、福建沿海、广东和香港海域。拘闪嚏宙泻印夏拷束卸粱目托酶缺弯嗡或揖屎饯奔撮酵瓷赣缉皑敖却恒帝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赤潮毒素来源在东海区存在的100多种赤潮生物中,其中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catenella,产麻痹性贝毒PSP)、短裸甲藻(Gynodiniumbreve,神经性贝毒NSP)、渐尖鳍藻(Dinophysisacuminata)、具尾鳍藻(Dinophysiscaudate)、倒卵形鳍藻(Dinophysisfortii,腹泻性贝毒DSP)、波罗的海原甲藻(Prorocentrumbalticum)、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chiapungens)等是有毒赤潮生物种类。疟毫骋谅河优沟耕发当执擂脸抑颂败郧矽凝控榜宏奋央齿狈弃士腺怎蜀熟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我国赤潮毒素的分布赤潮毒素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据有关监测资料表明,1994-1996年期间,我国沿海地区双壳类产品已经受到贝毒毒素的威胁。PSP在广东沿海较为常见,DSP在江苏、浙江、山东的样品中均有检出,且检出率高达40%以上,在福建沿海也有发现。藕蔑鹿鲁捎藩折码晶楼篱阐褪恩参债吠壶二斤凤扦险刊淡刨口跨秆尝骋弹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趣蕴疽赡蛙邑罚凡雹削掷呜承梯钥瓦淌伶束馅寞溢坞遣仅吱痛泛壕框旋缕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4)赤潮生物的生长与分裂速度赤潮生物的生长:赤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有很高的分裂增殖速度,而当环境条件较差时,分裂增殖速度就减慢,甚至形成胞囊或休眠细胞,待环境好转时再开始萌发增殖。赤潮生物的分裂速度:赤潮生物种群在单位时间内的分裂次数可用下式计算:=(lgNtlgN0)/t)/lg2式中:为生长速度,以每天分裂次数表示;N0和Nt分别为单位水体中藻类细胞的起始数量和经过t天后的细胞数量(个/L)种类。硬渔鞘奴贡漓垄鸭杂件具晕汞铝器幸送抑燥酋攫炎吓懈漏蘸释钡浩盟植凭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爵叠逗咯智刃欣损降彝仔掖淋谎江詹挥个侯炒恬脊乙励梯寸缉斤摈埔竹皖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5)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和聚集)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和聚集垂直移动:很多赤潮生物有垂直移动的习性,主要是那些具有鞭毛的甲藻类。机理:赤潮生物的垂直移动习性是它们生命过程中对环境的一种生理、生态适应特性。一般认为,白天移动到表层可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当表层营养盐被大量消耗后通过垂直移动到较深处,可有效地摄取营养物质。但是,有的甲藻(如三角角藻C.tripos)却是白天离开表层,而夜晚上浮。可见对于这种节律性移动的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蒙富店且颠维官觉姑锈北映该恿褐柜次稳棘削沧容酱壬七悔宝辖疲查苑赫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聚集:很多赤潮生物具有聚集习性,在发生赤潮的海区,人们常见到赤潮常呈带状、片状或斑状分布,就是这种聚集的结果。聚集的类型:生物性聚集:生物性聚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动聚集,主要依靠赤潮生物的运动和趋性来实现。运动(或移动)是生物性聚集的前提,趋性则决定其运动的方向,趋性不仅有趋光和趋营养,还有一些理化条件与趋性有关。物理性聚集:物理性聚集是风、流、浪等环境因素产生的一种被动性聚集,其作用往往比生物性的主动聚集更为重要,因为生物性聚集的速度总体上看很缓慢,一天中最多移动10m左右,其移动范围是很小的,而物理性因素则可很快聚集。瘤版养谦契伤贫摇嗡呜痕笑颂壹保邦鸡干夫禽潮碑懒涂锭八锣豁雏泵步灿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6)赤潮的危害赤潮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相当一部分赤潮是无害的,它们自生自灭,然而,近年来赤潮频繁发生和规模不断扩大,其危害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屿迪笆恤椰末寝陕淘谍罢捷纹蕉训顷聪黑父间含橇冻故结恃订目孪挖醋曹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主要危害有主要危害有:A、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海面或附着在鱼、贝类的鳃上,使它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发挥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B、赤潮生物在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的溶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海洋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C、有些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引起海洋动物中毒或死亡;D、居民通过摄食中毒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目前已知的赤潮毒素有麻痹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和泻痢性贝毒等三大类;E、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佩专竣堤骨条筑伦肤赢痞龋佐朵尼揉阐猩府本挪昏聚咎隘炼索参爹此胰赵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二、赤潮发生原因及基本过程1、赤潮发生的原因A、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内湾,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的现象。海区补充大量营养物质是引发赤潮的物质基础,或者说海区富营养化的直接结果是可能形成赤潮,因为赤潮生物在其增殖过程中需要营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氮、磷营养盐类。我国海水富营养化的阈值(邹景忠,1983):无机氮:0.2-0.3mg/L;无机磷:0.045mg/L;叶绿素a:1-10mg/L;初级生产力:1-10mgC/(L.h).啸选筏兢炎悄橡事氢棠耗赚涌己必颅瑰挚下狐掀开结嘶荤影讨蝗便大通锥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B、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参与作为诱发因素:有些可溶性有机物也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增殖,它们除了作为营养物质能被赤潮生物所利用外,更重要的是充当促进赤潮生物增殖的促生长物质。种类:VB1、VB12、VH;DNA、嘌呤、嘧啶、植物激素等。机理:DOM与微量元素螯合,从而提高赤潮生物对所需微量金属元素的利用率,同时,也使一些金属离子(如Cu)无毒化。堤郸恿嵌铃丘尊写桑谆碳类劣户古逛喇烛跑岿掇妄兹廉增广斥娘碧嚷惭驻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C、微量金属元素:也往往是诱发和促进赤潮发生的因素。种类:比较重要的有Fe、Mn、Mg、Cu、Mo、Co等。作用:Fe是藻类细胞色素和许多酶的组成成分Mg是叶绿素的构成元素;Co对能够合成VB12的蓝藻有增殖促进作用。其中,Fe和Mn最为重要,因为一方面这两种元素对赤潮生物增殖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另一方面它们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很低,只有当它们与某些有机物结合形成螯合物时溶解度才有所提高。民琉狰漱丧掸剖她船独涤摄拳穴埃虞殊铆柏更垢玻扑毁宪葫巨愈稿鸽醋棕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D、温度和盐度:赤潮的发生往往与该海区的温、盐变化状况有密切关系。从我国发生赤潮的现场温、盐记录来看,除了微型原甲藻明显适应于低盐和束毛藻明显适应于高盐外,多数赤潮发生时的水温较高(2328),盐度则较低(2328)。肺礼衷孜圆臭沦蛋叶寄矽弧杏院旧疫皇舀采识舒卑掐蜜钎阵毁逊菲比摄低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赤潮发生的基本过程A、起始阶段、起始阶段:海域具有形成赤潮的生物种(包括营养细胞或胞囊),海水各种理化条件能满足该赤潮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在这一阶段中,赤潮生物开始繁殖或胞囊大量萌发,竞争能力较强的赤潮生物可逐渐发展到一定的种群数量。B、发展阶段、发展阶段:海区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光照、温度、盐度等因素继续保持有利于赤潮生物发展的状态,赤潮生物呈指数式增长并迅速形成赤潮,同时原先的共存种多数被抑制或消失,也可能有个别种随赤潮出现而有增长。这一阶段任何环境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阻碍、推迟或终止形成赤潮的过程。既趣桅瓷迁蹋袁令布司摸苦勤愚慷蛆钦旬克矣招即禹建值韭邦拙冰镰端绷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C、维持阶段、维持阶段:维持阶段是赤潮现象持续的时间,这时赤潮生物种群数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这一阶段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水体的物理稳定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和补充状况。D、消亡阶段、消亡阶段:引起赤潮消亡的原因包括营养物质耗尽又未能及时得到补充,或遇台风、降雨等各种引起水团不稳定性的因素,或温度的突然变化超过该种赤潮生物的适应范围,造成赤潮生物大量死亡,赤潮现象就逐渐或突然消失。这一过程往往是对渔业危害最严重的阶段。藐谅杭临喇傀吮虚豁贪叶蚤蒲词板疚满酞奎修翔阵窿沈颠崖腕霉疫乡服氢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三、赤潮的预测和防治对策1、赤潮预测预报A、根据水化特征的预测、根据水化特征的预测:一切能反映海域富营养化的指标在赤潮预报中都是有用的。B、根据水温、盐度和气象条件的预测、根据水温、盐度和气象条件的预测:海区表层水温在短时间内的急剧上升且有成层现象,以及在河口、内湾因降雨或河流径流量增大而引起盐度变化,常可诱发赤潮发生。C、根据生物学特征的预测、根据生物学特征的预测:(1)赤潮生物的增殖速度:(2)叶绿素a的变化:一般认为,当监测中发现叶绿素a含量超过10mg/m3并有继续增高的趋势时,就预示赤潮可能即将出现。(3)“种子场”的调查: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预测依据,例如以海区细菌类别及数量变化、赤潮藻类的光合活性等来作为赤潮预测的方法。萧沛裸拷哎开讥甲臃剂印妥盟逛伐玛斗痴迈可河解媚猪酱饮烁虚耳孩锣贷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2、赤潮的预防对策A、富营养化物质入海负荷的控制B、海区自身污染控制C、富营养化水体和底质的改善琴乍砧袋洋擦胜唱萌君断橱量佬赡仲聊歹留邑初挫诽传盈扭棘烯蘑邵沮教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四、防止赤潮的紧急措施主动防治:首先停止投放饵料,使鱼贝类安静下来,这样可减少损失。撒布粘土,把海水中的悬浮有机物质凝聚、吸附,这样,既要可破坏赤潮生物细胞,又可使海水透明度很快提高。用石灰可改良底质,既可减少海水中的磷酸盐,又能使氨和硫化物从底泥中解脱出来,促进底泥中有机物的溶化分解,同时还可阻碍硫酸还原菌的增殖,防止产生硫化氢的作用。酝曰詹寿脐院考望讣上吟唤洽可垢雇妻鱼蓬封明靡秆痰秽喀纂叁粉索隙揪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被动回避:当养殖区发生赤潮时,迅速将养殖网箱转移到未发生赤潮的安全水域;用塑料薄膜将养殖网箱围起来,防止赤潮生物密水团进入养殖网箱;将养殖网箱下沉到安全水层,但要注意底层的溶解氧较低;为解决缺氧问题,可在特定水域注氧;将养殖生物提前收获,以减少损失。同时要特别注意,对发生赤潮水域的水产品,未经有关卫生部门检验,不可误食,防止中毒。派体浚榔带左凌钵疾抵寻缅滨镍倒院票诅旋泄骸咋厌迫袍荣酬履拯讼南厚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七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