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0页
第2页 / 共30页
第3页 / 共30页
第4页 / 共30页
第5页 / 共30页
第6页 / 共30页
第7页 / 共30页
第8页 / 共30页
第9页 / 共3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10年年3月月丽水学院 方相成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第一节 古代语文教学古代语文教学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经验、问题和弊端,了解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经验、问题和弊端,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艰难中国现、当代语文教育的萌发诞生、艰难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的历史。成长、曲折发展、走向成熟的历史。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一、古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原始社会没有严格意义的课程,但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已经存在。奴隶社会有专门的学校和课程:六艺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基本特点是:先教蒙学读物,集中识字;再学“五经”“四书”,传道明理;以文选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二、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经验(一)识字教学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2、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3、注重思想伦理道德的教育4、联系日常生活5、激发儿童的兴趣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二)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2、注重方法习惯的培养:评点法、出入法(三)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的培养2、多读、多写、多改3、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第二节近现代语文教育一、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兴起时期语文单独设科(19011910)1904年癸卯学制,标志语文学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的语文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也标志着现代语文教学的兴起。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二、中国现代语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时期国语、国文课程标准纲要的制定(19111926)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废止小学读经科,将各类学校的“中国文字”、“中国文学”课程更名为“国文”。并且明确了国文课的教学目标:“国文的要旨在于通解普通的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德志。”为促进了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三、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将小学、初中的“国文”改为“国语”,废止旧的国文教科书,采用语体文教科书,自此,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现代白话文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开始占领语文教科书的阵地。此项政令将中国教学改革至少提前20年。-胡适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第三节当代语文教育一、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教育思想的转变。“语文”学科名称的提出,揭开了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史新的一页。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此前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密不可分,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认识的深化。-叶圣陶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二、推广红领巾教学法1953年5月,北师大教育系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节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也应邀参加。教材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流行的讲授法。并且采用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不满七页的课文,用了四个小时还没有讲完。预计还要两个小时。普希金教授针对当时的情况作了长篇发言。指出不能以老师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主动性。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1)朗读、(2)复述(3)分析课文。分析也应当让学生来做,老师予以启发、引导、补充、提高。中文系的同学依据普希金的意见重新设计教学。5月27日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后经叶苍岑教授的大力宣传,迅速在全国掀起学习的热潮。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红领巾教学法的作用:1、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核心是启发式和谈话法。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红领巾教学法的弊端:1、与中国语文有先天的隔阂2、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倾向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三、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胡乔木提出设想(1951,3)2、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1954,2)3、叶圣陶具体部署(1955,8)4、安排重点试验(1955年秋在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广州等地79所学校,在初一试用分科教材,)5、1956年秋季在全国开展分科教学。6、1957年在“整风反右”运动中遭到批判。7、1958年3月中宣部宣布停止使用分科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实验研究。制定了大纲,编写了首师生欢迎的教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但在实验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1、文学课本分量重,难度大。2、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概念术语过多,不能很好地与语言实际运用相结合。3、没有找到与作文教学的结合点。这次改革,其兴业勃也,其亡也忽也,以行政命令始,以政治批判终,至今没有结论。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四、语文“工具性”理论的确立基本内涵: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课。这种工具不是纯物质的工具,是有思想感情的内涵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把他们认为的割裂开来。这一理论叶圣陶开其先,吕叔湘继其后,张志公集大成。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沿革五、中国当代语文教育的曲折探索时期被“革命”的语文教育(19581976)影响全国的三个案件:1、白卷英雄张铁生1973年6月30日,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下乡知青、生产队长张铁生在参加高等学校入学文化考试时,交了白卷。“四人帮”一伙把张铁生捧为“反潮流英雄”,在全国树立了一个交白卷的样板,刮起了否定文化学习的歪风。2、反潮流小将黄帅1973年11月,北京日报社先后收到一个小学生的两封来信。报社到学校了解情况,并收集整理了这个小学生的日记,以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为题,在报社内部刊物登了出来。这个小学生的信和日记,主要反映了她同班主任老师之间的一些矛盾和不同看法,纯属师生之间正常的思想认识上的分歧。“四人帮”声称“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大事”,责令教育革命通讯加“编者按”发表。北京日报、人民日报也先后加“编者按”发表了这个材料。3、反对管、卡、压的烈士张玉琴三事件造成的影响:在全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反对所谓“师道尊严”的浪潮,一时无政府主义进步泛滥,一些学生以不读书为荣,以为破坏纪律、反对老师就是反潮流,给教育战线特别是中小学教学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学生流传的口头语是:“反正下乡种庄稼,何必刻苦学文化”;“学会数理化,还得拿钉耙”;“日光大学地球系,读不读书没关系”;“城里都下来啦,还念书干啥”。在教学秩序混乱的氛围中,“有的教师实行无语教课法,上课不讲话,只在黑板上写,写完就走,因为太乱,没法讲课。”六、改革开放以后的语文教学(一)复苏阶段(1977-1978)1.我国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学校的教学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家急于补课,提出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字方针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理想,注重语文知识教学。1978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了语文教学大纲,编了新的教材,但要求明显偏高,有80%学生不适应。2.吕叔湘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批评。“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摘自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报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二)改革的探索阶段(19791997)1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的差距。大批研究语文教学的刊物出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呈现繁荣局面。涌现出一大批语文教育改革家、理论家和名师,出现了众多的语文教改流派和教改口号。()以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情感性。通过情境创设,激起学生的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深情的语言描述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吕型伟的“文道统一、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口号。()钱梦龙提出“三主四式”教学理论。“三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即“学生为主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教师为主导”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又辩证地统一在一个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结构之中。“四式”即四种课型:自读、教读、作业,复读。自读课自读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着眼于有计划地培养自读能力。分六步走,名曰:“六步自读法”:认读。朗读课文,框出生字新词,自查字典、词典解决。辨体。辨明文章的体裁,从而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自读方法。审题。审明题目的语言结构、含义和作者命题的意图,并点出“题眼”。发问。可就关于文章内容、关于文章表现形式、关于作者构思意图分别提出“什么”、“怎样”、“为什么”几个问题,自问自答,逐步理解文章。质疑。要求学生思前顾后,统观全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有疑而问,也可以无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评析。经过充分消化,就文章的某一方面突出的特点做出评论或分析。.教读课教读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阅读训练。与自读课相比,两者同样体现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教读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明显加强。教读必须和自读结合进行。结合的方式:一是在自读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分析学生自读所给予的信息,就学生的疑难和课文的重点,有的放矢地给以启发、指导;二是先教读,后自读,难度较大或背景复杂的课文多采用这种方式。但在学生自读以后,还需进一步教读,最后仍然落实在学生自读能力的提高上。要提高教读的实效,除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外,还得掌握各种启发思维的手段,值得重视的有三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善于发问,巧设情境;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作业课作业课是为了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作业设计应以加深理解知识为主,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要求,作业有的重在记忆,有的重在消化,有的重在应用。此外,还有评价性作业,包括鉴赏和批判,从品评文章词句、片段到写出有相当难度的短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逐步提高。复读课复读课是把若干篇已经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读读、想想、议议、练练,既温故,又知新。“复读单元”的重点仍在“读”,通过读找到各篇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某些规律性的认识。“温故”只是手段,“知新”才是目的。复读课常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颇有意义的。()辽宁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实验。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三)世纪之交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判和反思(1997-2000)1997年末,由“北京文学”发端,许多报刊先后发表署名文章,“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专题引发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现状与出路的大讨论。讨论的收获收集在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钟晓雨主编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江明主编的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三本书中。这次大讨论促进和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也是语文教育迎接21世纪大变革的前奏。七、新世纪的语文新课程改革2000年全面启动,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2003年高中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新课程在全国全面铺开。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