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1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5页 / 共41页
第6页 / 共41页
第7页 / 共41页
第8页 / 共41页
第9页 / 共41页
第1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型题型1212小说探究题小说探究题: : 选准角度选准角度, ,探幽发微探幽发微【考点考情】关于小说阅读的探究题,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近年的考题看,对作品主旨意蕴、标题内涵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是常考热点。-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王爷擂棋秦之欣襄阳王围棋打遍襄阳无敌手,王府里的人每逢提起王爷超群绝伦的棋艺,无不引以为自豪。王爷则不然,整天闭在府衙中喝闷酒,发脾气。人问其故,王爷说:“无敌手有什么了不起,整天与不如自己的人对弈,还有长进吗?”有一天,王爷命手下人贴出告示:本王爷在内室常设围棋擂台,诚邀天下高手前来一比高下,一局赌注白银三百两。山东有个棋迷,名叫于秀才,整天以围棋为业,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三十多了,尚未娶妻。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心想,天下王爷,都是皇上所封,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夜郎自大,不肯用功,襄阳王在襄阳堪称棋老大,是仰仗他的地位,不一定真有高招在手。我去杀他一局,把三百两银子拿到手,一夜暴富,媳妇、地位、尊严不都有了吗?于是,立即借上赌资,整备行装,千里迢迢赶到了襄阳。-4-于秀才揭了告示,揣在怀中,进了王府,报了姓名。差吏将他引到后堂。见到王爷,于秀才拱手施礼:“王爷在上,受晚生于某一拜。”襄阳王见来者是个青年,心想,自古英雄出少年,敢来与本王爷对弈者,绝非等闲之辈,于是急命好茶伺候。于秀才见王爷平易近人,心头的压抑感自然释放三分,再向王爷拱手道:“王爷在上,晚生有一事讨教。”王爷道:“请当面讲。”于秀才问:“王爷此次设擂,是以王爷身份登擂,还是以棋手身份登擂?”王爷见话中有话,反问道:“此话怎讲?”于秀才道:“王爷若以棋手身份登擂,平等对弈,晚生愿与王爷一比高下;若以王爷身份登擂,晚生这就告辞。”王爷仰天哈哈一笑:“先生多虑了,我这王爷虽是天子所封,实则徒有虚名。此次设擂正是以棋手身份登擂,绝无恃爵凌弱之意。”空口无凭,于是命书童端来笔墨,焚香立字,对天盟誓。-5-于秀才见王爷如此虔诚,心中顾虑顿时烟消云散。对弈开始,风平浪静。几着过后,王爷大兵压境,于秀才使出浑身解数,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一局下完,以输了半子告终。半子之差,败在了王爷手中,于秀才心中实在不服,心想,若不是这半子,王爷的三百两银子不就成了我的吗?这倒好,眼看蒸熟的鸭子又飞走了。幸运的是于秀才在襄阳一带有几个亲朋好友,于是设法又借了三百两银子,再次来到王府,请求再下一局。王爷自然应允,迎进府内,好茶伺候,布枰再战。可惜,一局下完,于秀才又因一子之差输给了王爷。于秀才满腹懊恨,返回山东,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变卖房屋田产,又凑了三百两赌金,再一次风尘仆仆赶到襄阳府。-6-对弈开始,你投一子,我接一招,引来观者阵阵喝彩,不知不觉,下了二百余手。于秀才心中默默合计:大事不妙,照这样一路杀下去,弄不好,我还会输掉半子,怎么办?这次可是真的输不起了。他捏着一粒棋子,反复思考,手心捏出汗来,可是任凭他怎样绞尽脑汁,也还是找不到一条转败为胜的路径,从午后一直沉吟到黄昏,掌心里的那颗棋子仍然落不下去。襄阳王见他这副窘态,微笑着说:“先生,老夫今天身体不爽,暂且封盘,明天再战如何?”于秀才如得赦令,唯唯允诺,施礼回到租住的寓所。当天晚上,于秀才哪里能够入睡?只见他点燃蜡烛,摆开棋局,苦思冥想。一根蜡烛燃尽,再换一支,仍无解困局之策,万念俱焚,不觉伏案而睡。冥冥之中,梦见一片桑林,一白衣秀士手拿丝绦,从天而降,进入桑林,选中一棵桑树,搭绦引颈,正要自缢,忽又解下丝绦,另寻他树。绕林数匝,又回到最早选中的那棵桑树上,自缢而亡。-7-于秀才见状,急呼救人,从噩梦中惊醒,心想,这位白衣秀士莫非是我不成?我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肯另换一种思维方式呢?第二天一早,于秀才又来到王府,与王爷续战残局。他避开王爷的包围圈,另寻一处按下一子,王爷一惊,这是何种阵法,急忙调转矛头,对秀才进行围追堵截。于秀才很快变被动为主动,最终以一子之差战胜王爷。王爷大喜,急命好茶伺候,并取九百两银子送给于秀才。秀才只收了三百两,那六百两坚决不收。王爷哪里肯允,变着脸说:“本府缺的不是银子,而是人才,如若不收,休想离开半步!”自此之后,于秀才衣冠楚楚,成了襄阳王府经常出入的贵客。-8-这篇小说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迪?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解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的主旨意蕴。在这篇小说中,有两个人物,襄阳王和于秀才,从不同人物身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启示,即使是从同一人物身上,从不同的角度看,也会有不同的启示。从秀才看,变换思维,方可走出败局;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敢于挑战权威,才能赢得成功;人不能骄傲,骄傲必然失败。从王爷身上看,人生的真正乐趣不在于输赢,而在于找到一个能与自己过招的人;重然诺,轻输赢,能赢得他人的尊重等。答题时要先给出观点,然后简要分析。-9-参考答案:人到困窘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于秀才山穷水尽之时,变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最终以一子之差战胜了王爷。与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流,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王爷虽然是襄阳王,但他不满足于现状,设擂寻找能战胜自己的棋手,使自己才能有所长进。执着追求,才能成功。面对连战连败的境遇,于秀才没有逃离棋坛,而是变卖房屋地产,奋力一搏,最终成了经常出入王府的贵客。公平竞争,有利于使优胜者脱颖而出。假如王爷以王爷的身份登擂,其棋擂等于虚设;王爷以棋手身份登擂,是于秀才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文意亦可)-10-11-一二三一、主旨意蕴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创作意图,分清思想情感,多方分析探究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主要包括思想意蕴探究和情感意蕴探究两种。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主要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启示。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是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12-一二三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13-一二三例1(2016全国高考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14-一二三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15-一二三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16-一二三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17-一二三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18-一二三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有删改)-19-一二三读文有道:1.抓住人物特点六安爷纯朴、本分、执着、热爱劳动、眷恋土地。2.理清情节关系六安爷祖祖辈辈生活劳作的百亩园就要建焦化厂了,许多人都为高额的补贴心满意足,放弃了原来种下的庄稼,只有六安爷,舍不得那庄稼,依然故我,坚持锄草。面对人们的劝说,他总是平静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20-一二三解题有法:1.审题目要点-21-一二三2.找答题依据“锄地”“是过瘾”劳作,是一种满足。六安爷眷恋土地,执着热爱,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劳作是一种“瘾”,歌颂对土地的热爱,对传统农耕文明消失的惋惜。3.组答案六安爷角度:“观点+分析”;小说主旨角度:“观点+分析”。-22-一二三整合答案:六安爷层面: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23-一二三二、标题意蕴探究:把握标题特点,关注表里含义,多个角度切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是命题者的偏爱。常见的探究方式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常常要思考如下六个问题:-24-一二三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是否与文中的语句或语段相呼应;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5-一二三例2(2016全国高考甲,原文战争见题型9“整体情节结构分析”部分)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26-一二三解题有法:1.审题目要点“小故事”用“大题目”是否合适探究标题意蕴。2.找答题依据“战争”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我”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两人因为“战争”而相识、相恋,最后因“战争”生死两隔;文章中看似没有正面描写“战争”,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与“战争”密切相关;以“战争”为题,既控诉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讴歌了人性的美好。如答不合适,也要从小说三要素及小说主旨入手分析。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种角度探究,都要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27-一二三3.用模板答题观点+理由+理由+理由。整合答案:观点一:合适。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观点二:不合适。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28-一二三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紧扣文本,立足自我,强调思辨,客观批判纵观近年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高考阅读试题,其题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选择性,试题通常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看法,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并说明理由;二是开放性,观点大多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思维的空间比较广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水平高低之分;三是联系性,或依文本向内发展,看考生是否具备透过文章把握深远主旨的能力,或依考生的阅读视界向外发展,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思维观照文本,借文本生发出自己的见解。-29-一二三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三点: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立足自我,深入慎出。考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评判标准,既要入乎文内,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本内容和主旨,又要出乎文外,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规范答题,用语简明。作答此题,应遵循“表明观点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总结观点”的思路。其中“分点列出依据并进行合理分析”,应将探究类试题的要求、文本主旨及意图、个人的多元解读等连缀起来(可用“首先”“其次”“最后”等标明脉络)。还要注意,无论是引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应力求精练而畅达,简洁明了,点中要害。-30-一二三例3(2016全国高考丙,原文玻璃见题型10“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部分)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解题有法:1.审题目要点探究点“是否状告酒店”。探究方向“你更认同谁的态度”。2.找答题依据“我”的态度酒店有过错,没有提醒小心玻璃;酒店张贴告示,准备赔偿,可以趁机勒索;可以惩前毖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王有福”的态度自己主动撞上的;撞后自己趁机逃跑的;自己有伤,但酒店也有损失;怕被酒店欺骗。3.用模板答题观点+理由+理由+理由。-31-一二三整合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32-1234(2016福建莆田一中高三5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暮鼓冷清秋方老爷子在南京城突然有了去处。他在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姓唐,逢年过节什么的,方老爷子总要拎点东西去看望。其实,也不是单逢年过节,隔三差五的方老爷子常去。去了,无非也就是熟人见面时常说的那几句老话。说完,就没话了,俩老头都靠在那个旧沙发上晒太阳。有时,方老爷子去了,亲戚正在忙着。方老爷子就自己靠在沙发上,看天,看云,看飞过的鸟,树上落下的叶子。或者干脆弹弹衣襟上的灰,站起来踩跺鞋上的尘。-33-1234对了,忘告诉你了。方老爷子这门亲戚可不是个吃闲饭的。虽说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的,不但会剃头刮脸掏耳朵,还会在生意不忙时,撸起袖子,虎虎生风地打一套小洪拳。但最最吸引方老爷子的却是他会吼那种叫人听了连肠子都打颤的秦腔。当初,方老爷子就是被这一嗓子给拽了去,再也揶不开脚步。原本那天被儿子载去听戏,经过鼓楼附近时,遥遥传来一嗓子,如老汉哭坟般凄凉婉转,方老爷子一下子坐直了身子不瞌睡了。待第二嗓子透来时,方老爷子说,掉头!掉头!赶紧的!人和人之间向来讲一个缘,也讲究一个巧。那天,这机缘巧合就撞在了一起。方老爷子那天坐在理发棚的破沙发上看人家边忙活边唱曲。-34-1234掌灯时分才想起走。人站起来,却又扭回头,一脸羞色地说我喊你声老哥吧。说完就真的叫了一声老哥哥。紧接着,老陕话羞羞答答就出来了,其实额叫你老哥你也不亏啊,眼看你是要长额几岁的嘛。多了额这个老弟,虽说帮不上甚忙,但是逢晴天黄昏过来谝谝还是可以滴。看对方并不多言语,方老爷子就挥挥手说,不管你认不认,这门亲戚额今儿算是认了。今儿算是摸个门,以后咱常来往哈。第二次来的早上,方老爷子一踏进来,将手提袋朝破沙发上一扔,说,看看额给你带啥了。亲戚瞥一眼却不悦,慢腾腾地说,弄这叫啥嘛,来就来吧,礼节还怪大。话虽这么说,后来端起桌上那个紫砂壶还是吱溜溜下去多半壶。-35-1234亲戚忙时,方老爷子就和来理发的那帮工人们唠叨,也不管听不听得懂,爱不爱听。反正只看一支支递过去的烟被对方接了,就拉开了话匣子。方老爷子常常感叹,说,难得我这把老骨头老了老了,还能有这福气。免费理发不说,还能听到乡音听到戏哩。再来,看亲戚在数零碎钞票,方老爷子就打趣,老哥你干脆费费事,收下额这个徒弟如何?有时,方老爷子干脆半下午过来,来时揣上自己常喝的烧酒,路上在熟食店包上几样卤味。俩人能从下午直喝到月挂树梢。有时,亲戚也搓着手挽留,说要不就歇这儿吧?方老爷子却说,你再来个信天游,我踩着你的曲曲儿走。就这样,一次次的,听着来,听着去。方老爷子以为可以一辈子。-36-1234可有一天他赶着来时,工棚不见了,简易的理发橱也不见了。仰起头,才发现高楼已经建成了,正在清理周边环境。方老爷子急得见人就拽,很费劲地描述,却没一个人晓得。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炭透着暗光。方老爷子突然很想爬上鼓楼去看看。这想法一出来他就真的站在了鼓楼上。爬上去,方老爷子发现世界被分为了两层。街道上喧闹嘈杂,人潮汹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仰头,天沉沉的落得很低。-37-1234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说方老爷子在南京鼓楼附近新认了一门亲戚,暗示了他生活艰辛,孤苦无依。B.小说第六段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了理发师唱腔的凄凉婉转。C.小说表现方老爷子认亲时的方言描写,意在突出方老爷子的热情亲切和见到老乡时的激动。D.小说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丰满传神。E.“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炭透着暗光”这段景物描写既照应了标题“暮鼓”,又揭示了小说主题。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A项,“暗示了他生活艰辛,孤苦无依”于文无据。C项,“见到老乡时的激动”不够准确,还有听到久违的秦腔时的激动。D项,没有肖像描写。 答案解析关闭BE-38-12342.小说在刻画方老爷子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解析:此题考查人物的形象特点,要注意分点概括。从方老爷子和唐姓理发师的交往可以看出,方老爷子为人真诚直率,朴实厚道,思念家乡,重情义。要注意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真诚直率。听理发师傅唱秦腔入了迷,就认对方为亲戚。朴实厚道。经常带酒食去理发棚,散烟给理发的工人。重情义。隔三差五去看望“亲戚”,理发棚被拆掉后落寞惆怅。爱听家乡戏,思乡情切。原本被儿子载着去听戏,路过理发棚停下来听秦腔,认来自家乡的理发师傅为亲戚。(答出任何三点即可)-39-12343.结合全文,谈谈画线部分文字在文中的作用。解析:这是对人物心理的一段概括描写,这段文字在塑造人物、关联情节和表现人物情感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塑造人物上,表现了方老爷子的满足心情和对家乡戏曲的痴迷心态;从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的突转做铺垫。参考答案:塑造人物方面,通过描写方老爷子的心理活动表现他对眼前听戏、能跟“亲戚”聊天解闷生活的满足。内容方面,表现两人感情的深厚以及方老爷子对家乡戏的痴迷。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的陡转蓄势(引出下文理发棚被拆,理发师傅不知所踪后方老爷子的失落)-40-12344.“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解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意蕴。可以结合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暮”字的感情色彩,小说的相关情节和小说的主题多角度分析。要注意分清角度和层次,分点作答。-41-1234参考答案:“暮鼓”即“暮色中的鼓楼”,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南京鼓楼附近),创设了故事的背景(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场景)。“暮鼓”的“暮”字,既指日暮时分,又可以联想到人之暮年(或方老爷子的暮年)。突出了倒数第二段“抬头看看那鼓楼还在,暮色渐隐下如燃烧后的炭透着暗光”的描写,揭示了方老爷子内心的焦灼。“暮鼓”隐喻方老爷子爱听秦腔的爱好和他所喜爱的安闲宁静的生活,但这种生活在现代社会好像渐渐远去。“暮鼓”寓意着方老爷子那种直率、厚道、重感情的性格在现代社会显得落寞。“暮鼓”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即人情味浓厚的传统渐渐淡去,自由闲适的生活受到喧嚣嘈杂世界的包围和侵蚀,让人焦灼和压抑。(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