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0页
第2页 / 共110页
第3页 / 共110页
第4页 / 共110页
第5页 / 共110页
第6页 / 共110页
第7页 / 共110页
第8页 / 共110页
第9页 / 共110页
第10页 / 共1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译文:_ _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大意。“整弓”,整理弓箭。第一个“之”代指靶心,第二个“之”指何灌。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译文:_ _解析:“见”指拜见,“控守”指把守。这是一个省略句,补充出“不许”的省略主语“帝”。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技巧点拨:翻译文言语句,除了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外,还要注意一定的技巧,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牢记五原则:“删”“换”“留”“调”“补”。做到“字字落实”。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申明划定边界,不许他们前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犯境。何灌面对敌阵向高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山石,有的箭头都射到山崖的石头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迟疑徘徊着整兵离开了。 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当年这件事,历数何灌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随后,何灌任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在御榻上指画,把衣服上的花纹比作敌我态势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担任威州刺史、掌管沧州。因为修建城障有功,再升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行船,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沿边正值麦子成熟,愿意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何灌把这些意见上奏朝廷,朝廷应允了。过了没多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他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何灌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防守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一职。 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百姓不担心耕地干旱,则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也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才半年,就改善良田二万六千顷,招募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中最成功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第二次射就没有射中。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你。”整理了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固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亦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金兵,金兵于是一直攻打到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他率兵在京城西部边角抵御金兵三天,身受重伤,死于阵前,享年六十二岁。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在第一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虽经过紧密而集中的训练,但到了二轮复习时往往因为长期的搁置而陌生了原来的知识和技巧,所以二轮复习中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二轮的升格要做到以下几点:1关键实词译到位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分数,因此翻译句子要想得高分甚至满分,首先要翻译准确关键性的实词。2关键虚词译到位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引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翻译时要仔细辨析。3特殊句式译到位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固定结构是须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因为这些文言现象往往是命题者永不改变的设分点。4学会句子的意译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的意译。5学会反观检查文言句子翻译完毕,一定要通读全句,看是否通顺,还要放到原文中去检查句子前后意思是否连贯。最好先打草稿,检验无误后再把答案抄写到答题纸上。 专题一译准文言实词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审题点拨审题点拨答题点拨答题点拨关键实关键实词词勿、惧、罪、止、力勿、惧、罪、止、力答答案案:(治治理理百百姓姓的的人人)不不要要用用刑刑罚罚让让百百姓姓害害怕怕,不不要要用用强强力力让百姓止步不来。让百姓止步不来。关键虚关键虚词词以以审题点拨审题点拨答题点拨答题点拨特特殊殊句句式式省省略略句句:缺缺少主语。少主语。倒倒装装句句:“以以。罪罪”“以以力力”介宾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点拨:点拨:“勿勿”译为译为“不要不要”;“惧惧”形形容容词词的的使使动动用用法法,译译为为“使使害害怕怕”;“止止”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使停止停止”;“罪罪”,古今异义词,译为,古今异义词,译为“刑罚刑罚”;“力力”译为译为“强力强力”;结结合合语语境境分分析析,倒倒装装的的介介宾宾结结构构要要调调整整,省省略略的主语要加上。的主语要加上。语语气气(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审题点拨审题点拨答题点拨答题点拨关键实关键实词词改、正改、正答答案案:(国国君君)发发出出的的政政令令不不随随便便更更改改,那那么么百百姓姓就就会会走走上上正正轨轨(或或“百百姓姓的的秩秩序序就就正正常了常了”)。关键虚关键虚词词则则特殊句特殊句式式省省略略句句:缺缺少主语。少主语。点拨:点拨:“改改”译为译为“更改更改”;“正正”形形容容词词用用作作动动词词,译译为为“走走上上正正轨轨”;“则则”,副词,副词,“那么那么”;“矣矣”译为译为“了了”,表示陈述语气;,表示陈述语气;省略的主语省略的主语“国君国君”要加上。要加上。语气语气矣矣:表表陈陈述述语气。语气。(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审题点拨审题点拨答题点拨答题点拨关键实关键实词词若若、霸霸、举、本事举、本事答答案案:您您想想要要称称霸霸诸诸侯侯、成成就就一一番番大大事事吗吗?那那么么就就一一定定要要从从它它的的根根本本(或或“根根本本的的事事情情”)做做起。起。关键虚关键虚词词则、其则、其特殊句特殊句式式点拨:点拨:“若若”译为译为“你你”;“霸霸”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译为“称霸称霸”;“举举”译为译为“做、成就做、成就”;“本本事事”,古古今今异异义义词词,译译为为“根根本本的的事事情情”;疑问和陈述的语气要翻译出来。疑问和陈述的语气要翻译出来。语气语气乎乎 : 表表疑问语气。疑问语气。矣矣 : 表表陈述语气。陈述语气。参考译文:桓公向管仲询问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且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他们,不要用强力禁止他们。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百姓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 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人所喜欢的,就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真好呀!”桓公又问道:“我想在天下修明政事来谋求定时会盟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呢?”管子回答说:“公家治理公家的人,家族治理家族的人,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他们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发出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坐在位子上,管仲、隰朋觐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现在那些鸿雁时而向南飞,时而向北飞,时而回去,时而回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向天下通达它们的意向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 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就像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能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赋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 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向近处的人显示忠信,向远处的人显示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竟好像流水一样。文言语句翻译的审题的关键在于找赋分点,把这些赋分点准确地翻译成功,就不会失分了。对于文言句子中实词的赋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处: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名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发生活用的词语都是考查的重点实词。课本中出现的实词可能就是本句的关键实词,但往往以一词多义居多,所以分辨时要仔细斟酌。答好翻译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通读全句,先放到原文(语境)中粗通句子的大意。2标画关键词语,试着在下面写出意思。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和活用词语。3当句子翻译不通时,要考虑是不是通假字。4关键词语翻译完毕,然后串联成句,不通顺的地方调整通顺,因为句子可能有倒装现象。5把翻译的句子代入原文,上下文连贯通顺,工整认真地在答题纸上写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答案采样答案采样订正指导订正指导熊熊鼎鼎到到了了以以后后,上上奏奏完完毕毕,不不在在职职的的官官员员有有几几十十个个,熊熊鼎鼎把把他他们们列列出出来来,清清除除出出朝廷。朝廷。句句中中难难点点有有“奏奏罢罢”“不不职职”“数数十十辈辈”“列列部部”,这这些些都都是是理理解解句句子子的的关关键键,“奏奏罢罢”是是两两个个词词,“上上奏奏并并罢罢免免”之之意意;“不不职职”意意为为“不不称称职职”,是是“不不称称职职”的的省省称称;“数数十十辈辈”难难理理解解,关关键键是是“辈辈”字字难难理理解解,其其实实根根据据文文章章大大意意,很很容容易易理理解解为为“数数十十人人”;“列列部部”就就是是“各各个个部部门门”之之意意。整整体体理理解解句句子子,抓抓住住上上下下文文,特特别别是是上上文文“山山东东初初定定,设设按按察察司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答案订正答案订正熊熊鼎鼎到到任任,奏奏请请罢罢免免不不称称职职的的官官员员数数十十人人,各各个个部部门安定清平。门安定清平。(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答案采样答案采样订正指导订正指导皇皇上上派派遣遣人人使使熊熊鼎鼎得得到到慰慰劳劳,熊熊鼎鼎送送给给使使者者裘裘皮皮做做的的帽帽子子,又又派派遣使者召唤熊鼎。遣使者召唤熊鼎。本本采采样样的的答答案案主主要要失失误误在在不不理理解解语语境境,脱脱离离语语境境,盯盯住住单单个个的的句句子子主主观观臆臆断断,没没有有考考虑虑这这样样的的意意思思是是否否在在文文中中可可以以行行得得通通。“遣遣使使”的的主主语语是是皇皇帝帝,“使使”是是名名词词“使使者者”的的意意思思,“遣遣人人使使熊熊鼎鼎”显显然然啰啰嗦嗦不不堪堪。“赐赐裘裘帽帽”的的主主语语是是皇皇帝帝而而并并非非熊熊鼎鼎,“中中使使”应应是是一一个个官官职职的的名名称称,只只翻翻译译成成“使使者者”是不准确的。是不准确的。答案订正答案订正皇皇帝帝派派遣遣使使者者慰慰问问他他,赐赐给给他他裘裘皮皮衣衣服服和和帽帽子子,又又派派遣遣中中使使赵赵成宣召熊鼎。成宣召熊鼎。参考译文: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 后来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的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使这个地区恢复了平静。(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终于没有派御史前去。 洪武元年,新设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因犯贪赃罪,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朝廷)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申冤。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这年秋天,山东刚刚平定,皇帝设置了按察司,又任命熊鼎为佥事。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熊鼎要考查官吏的好坏,于是就命令郡县各备两份日历,每天记下所处理的诉讼钱粮诸事,一份留在郡县,一份上报御史台,互相更换,按日历查考,下面的官吏没有敢隐瞒的。八年,西部的朵儿只班率领部落来归附,(朝廷)调熊鼎为岐宁卫经历。 (熊鼎)到了那里,发觉敌寇是假投降,他悄悄地将情况详加述说(报告皇帝)。皇上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熊鼎动身后,敌寇果然反叛,他们胁迫熊鼎返回北方。熊鼎对他们申明大义,斥骂他们,于是他与赵成及知事杜寅都被杀了。 阅卷专家警示 1语境推断关键词翻译句子第一个准则是不能离开语境。对一些关键性的词语一定要避免主观臆断,从原文的语境中来确定它的意思。语境推断的基本方法是结构推断、对称推断、连文推断。2重点关注古今异义词碰到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要格外留心,并加以区别。一般情况下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开翻译。3关注活用了的词语活用词的翻译和用语。如名词作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4关于难解字的翻译翻译中会碰到难字难词难以理解,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邻字推想、成语推断、字形推断等,但最根本、最实用的还是语境推断。 1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_ _答案: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参考译文:即使有精美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这样才能反躬自问;懂得了自己知识贫乏之后,这样才能努力进德修业。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译文:_ 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译文:_ _解析:句(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句(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2)关羽曾被一只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礼遇他很厚重。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 (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3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译文:_ _(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_ _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注】镃基:锄头。置邮:驿站。(1)将“”内的内容用“/”断句。(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_ _答案:(1)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2)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参考译文:齐国有俗谚说:“虽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势;虽然有锄头,不如等农时。”现在(要称王天下)却是很容易的。夏后、殷、周三朝兴盛时,土地方圆没有超过一千里的,而现在齐国有这么大的地方了;鸡鸣狗叫互相听到,一直传到四周的国境,齐国已经有那么多的百姓了。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况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的时间,没有比现在隔得更长的了;百姓受暴政折磨的痛苦,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了。 饥饿的人什么都吃而不挑拣,干渴的人什么都喝而不挑拣,孔子说:“德政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快。”当今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对此感到喜悦,就像在倒悬着时被解救下来一样。所以,事情只要做到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这个时候才能办到。5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各题。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虞君曰:“晋我同姓,不宜伐我。”宫之奇曰:“虞之与虢,唇之与齿,唇亡则齿寒。”虞公不听,遂许晋。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其冬,晋灭虢,虢公丑奔周。还,袭灭虞,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是 岁 也 晋 复 假 道 于 虞 以 伐 虢 虞 大 夫 宫 之 奇 谏 君 曰 晋 不 可 假 道 也 是 且 灭 虞。(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文:_ _答案:(1)是岁也/晋复假道于虞以伐虢/虞大夫宫之奇谏君曰/晋不可假道也/是且灭虞。(2)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参考译文: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虞国的大夫宫之奇进谏虞君说:“(虞国)不能借道给晋国,这样做将会灭亡虞国。”虞君说:“晋君与我同姓,不会攻打我们。”宫之奇说:“虞国与虢国,(好像)嘴唇与牙齿,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公不听,便答应借道给晋国。宫之奇带领他的族人离开了虞国。当年冬天,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丑逃到周京。晋军回师偷袭并灭掉了虞国,俘虏虞公以及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人,而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6用斜线(/)给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_不_期_众_少_其_于_当_厄_怨_不_期_深_浅_其_于_伤_心_吾_以_一_杯_羊_羹_亡_国_以_一_壶_飧_得_士_二_人。”(选自战国策)译文:_ _解析:给本语段中画线句断句,要结合语意,根据对偶句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断句。答案:断句: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翻译: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参考译文: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君逃走。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在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他才没有死。 父亲在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一旦中山君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愿为您效死力。”中山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予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重要的是不要使人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二、整体提升(一)(2011安庆三模)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又诘偃:“胶东南近琅玡,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悦。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选自汉书)【注】制:帝王的命令。:用作通行证的帛。传:凭证。便宜:利益、好处。横草:使草倒下。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 属:写作B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徙:提拔C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 辞:托辞D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致:送达解析:B调动官职。答案:B解析:C均为介词,拿,用。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连词,表递进,况且/副词,将要。D.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同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B徐偃假托皇帝的命令,让胶东、鲁国一带熬盐炼铁,对张汤的弹劾巧言狡辩。终军审理此案,接连几次诘问,使徐偃理屈词穷。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解析:D“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不是“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而是由于“吕嘉不欲内属”。答案:D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译文:_ _(2)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译文:_ _(3)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译文:_ _答案:(1)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为什么? (2)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3)臣子应当披上坚固的盔甲手持锋利的武器,抵挡敌人的利剑滚石,在前面开路。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闻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终军告别太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鲁国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就自作主张的道理; 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近琅玡,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必须加以严惩的。”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但因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上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终军于是前往说服南越王,南越王听从,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想归属汉朝,出动军队攻杀南越王,南越王与汉使臣都被害。终军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他为“终童”。解析:A尚:崇尚,重视。答案:A解析:A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B项,均为动词,到。C项,介词,因为;副词,于是,就。D项,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文耕出身贫寒,极具孝心,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以知县身份到山东后,就请假回家奉养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守孝期满,才补上了邹平知县。B李文耕从政,强调做官要以勤为本、以身作则。肃清盗贼,他亲自到盗匪多的地方去巡查、去追究;治理河道,修筑防水设施,他都一定亲临现场。C在山东任职期间,李文耕清讼息盗,疏通河淤,扶持农桑,建义仓备荒,同时整治盐业弊病,严肃吏治,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受老百姓好评。D调任贵州后,由于地方贫瘠,李文耕心生懈怠,希望朝廷重新调动自己的工作。因为朝廷要考核官员政绩,他除水患,教纺织,劝导民众重视伦常。解析:D原文意思是州县官吏因为地方贫瘠,希望调换任职,工作懈怠。李文耕“除水患,教纺织,劝导民众重视伦常”也不是因为“朝廷要考核官员政绩”。答案:D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到官四阅月,不得行其志,引疾去。译文:_ _(2)寻擢兖沂曹道,司河事,修防必躬亲。译文:_ _(3)断狱宽平,责属吏清滞狱,数月,积牍一空。译文:_ _答案:(1)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称病离任。(2)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事务,修建防水工程一定亲自践行。(3)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案卷就清理干净。参考译文: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推病离任。因为辞官牵累,没有旅费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在邹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她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她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逮治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 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的盗贼敛迹消失。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能认真对待百姓,然后才可以教化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一样。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一定亲自践行。属官请求疏浚河中淤沙,需要五万两银子,李文耕亲自去查看河事,说:“不需要!春水涨的时候,就冲走淤泥了。”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准朝廷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说:“山东的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不可不先行。”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任职,不积极做事。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布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李文耕主持开凿桐梓葫芦口,来免除水患。贵州产丝绸,没有棉布,他开设专部教百姓纺织。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学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最长,山东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