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5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5页 / 共45页
第6页 / 共45页
第7页 / 共45页
第8页 / 共45页
第9页 / 共45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基本成因及其辅导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屈原:楚辞天问师问 学生为什么上课发呆?学生为什么不肯完成作业?学生为什么上自习说话、做小动作?学生为什么逃学?学生为什么对老师不肯讲真话?学生为什么总是与老师作对?学生为什么打架甚至打群架?学生为什么痴迷网络?学生为什么小小年纪谈恋爱?学生为什么 案例讨论: 一个纹身的职高生 新生入学要回家 重点高中女生倩离家出走 这个孩子的问题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人的基本需要与“需要缺失”的矛盾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例:陶TL辅导手记:她为什么逃学? 需要层次理论图示 每一个成年人的生活可以说包含着两个关于爱的故事。第一个就是追求性爱的故事,第二个就是追求来自世界挚爱的故事,这一故事更为隐蔽、更加让人难为情。但第二个关于爱的故事在强烈程度上一点不亚于第一个,在复杂性、重要性和普遍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败,所导致的痛苦不会比第一个少。在第二个故事中也有令人心碎的时候,这一点何以从那些被世界定义为小人物的人们空洞、绝望的眼神中得到证明。 引自(英)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林孟平博士 尊重 是 教育理念,更是 教育行为。 教师必须 检点 与学生相处中 一言 一行,不可 恣意妄为。 例: 教师教育行为失检举例 美国奥伯林大学校长罗伯特福勒博士在2003年出版的风行全球的名著尊严的提升一书中,提出了“等级主义”这个概念。他说:“等级可以笼统地指一般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也可以指较小范围内的等级(如机构内或家庭内)。”“等级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问题。问题不在于等级本身,而在于等级的滥用。”“由于大多数组织是等级制的,而等级又关系到权力的大小,所以组织机构成为等级滥用的温床,这是毫不奇怪的。” 我们主张“尊严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尊重等级但不要等级主义。而把高等级的尊严凌驾于低等级的尊严之上的行为才产生等级主义。“只有当人们滥用权力来贬低地位比他们低的人的时候,才拨下侮辱的种子。年长日久,侮辱转化为愤慨,倍感刺痛的受害者可能渴望报复。结果,相对温和的沉默抗议者有之,激烈的杀人报复者也有之。” 罗伯特福勒博士深刻地指出:“教育改革,无论激进还是保守,都不能使青少年对学习感兴趣。其原因就是从幼儿园到研究生院的所有教育机构中弥漫着一种尚未被人认清的等级主义。在一种等级主义的学习环境中,保护尊严的需要转移了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对许多人而言,如果长期认可不当,6岁时就会丧失自信,12岁时心理损害就无法逆转。” “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就没有屈辱。”“可悲的是,避免屈辱压倒了个人的发展。孩子们为了拒绝体制,宁愿造成不幸的终身后果,也不愿承受班级里的耻辱。监狱里三分之二的囚犯存在这个问题。这些人在年轻时遭受的长期屈辱,是他们犯罪率高的一个因素。为什么呢?我们已经说过,屈辱积累起来就产生愤慨,一旦水壶冒汽了,就到了进监狱的时候了。” 罗伯特福勒博士又说:“小孩也是人。听取并考虑年轻人的看法,并不等于纵容他们、放弃教师和家长的责任。很可能我们正在经历一次历史转变,这个转变将在几十年里彻底消除因为不成熟就可以被欺负和支配的做法。” 总之,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 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艾里克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 若要尊重与接纳每一个学生,除非我们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一个体独特的潜能,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和价值,否则,我们不可能做得到。当一位老师对学生有了基本的信任,他不但能欣赏学生成就和优美的一面,同时,他有能力去体谅和接纳学生的错失、困惑和混乱,因为他相信人的可塑性,可改变性。而教师的接纳、尊重、饶恕、忍耐,会引导学生的转变与成长。 (香港)林孟平博士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一些父母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在很大的概率上导致他们的人格发生扭曲,其中的少数人则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例:从“奥数班”尖子到自暴自弃的“问题学生” 2、“人生发展关键期”与“阶段发展受阻”的矛盾 埃里克森有两个独到的观点: 其一,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其顺利与否, 均与前一(或前各)时期的发展有关;前一(或前各)时期发展顺利者,将发挥良好基础作用,有助于后期的发展。 其二,他将人生的每一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意思是指人生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或困难。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继续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地继续发展。由此观之,“危机系因发展而产生,是正常现象,故而又称发展危机,也称常性危机。有些人之所以行为异常,那是由于发展危机不能适时化解,相继累积,结果阻碍甚至丧失了个人的适应能力所致。”期别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岁 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 1-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 -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 -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 青年期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6、7、8、高一年级1、高中入学适应性问题;案例2、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入学适应问题对策:班级团体辅导案例高二年级1、由文理分科带来的实质上的学习两极分化的危机;2、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敏感期。例:失恋日记例:高二女生抑郁一例情感问题对策:12字方针例:我恋爱了班级团体辅导:例1、例2 高三年级1、人生理想、目标及生涯规划走向成熟的关键期;班级团体辅导案例:我的未来 2、人生挫折的敏感期(赵大伟案)。 整个高中阶段,均可以视为是一个重重危机的发展历程。这就像“新手上路”、驾驶汽车初次行经长途的经验一样,途程中可能遭遇到何种坎坷险阻,是无法事先完全防范的。而每一处的“误入歧途”,都会使个体的人生道路发生曲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当今被使用和接受的最广泛的理论,该理论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个体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挑战。尤其是埃里克森对个体发展前五个时期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关观点,具有重大的教育心理学意义,对于我们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成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1)发展危机是现代社会中小学生人格成长阶段的普遍现象。在个体成长的前五个时期的发展危机中,无一不与认知学习(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所以,当前社会、学校、家庭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造成不少学生失败经验过多的事实,可以说是现行教育体制中最大的败笔,也是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防不胜防的主要成因。 (2)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发展的阻力。适当的教育环境固然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他们化解其面对的危机;而不适当的教育环境则可能因未能养成学生的适应能力,甚至养成了不良习惯,而造成其更多的发展危机。因此,在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成因时,要特别注意他们曾经直接接触过的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给他们心理发展留下的印迹。 (3)对于青少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我们绝不可以做孤立的、割断成长线索的分析和处理,而应该全面了解和考察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生活事件,细心发掘当事人成长经历中曲折的生命故事,由此方可把握当事人认知、情感、行为中发生变异的奥秘所在。 3、“成长趋势”与“环境限制”的矛盾(1)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恋情”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充分理解与积极引导。“青春恋”是最值得人类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美好的情感,对“青春恋”的积极引导将对人一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青春恋”如果遭受人为的禁锢、扭曲、打击,甚至恶毒的攻击,将会使青少年在人性上出现扭曲和异化,在人格结构上出现分裂,在情感表现上变得阴暗、冷漠、变异,在行为上出现叛逆和自暴自弃。 个体自出生后即生长在成人的社会里,其生活由成人照顾,其行为受成人约束。所以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包括进入青春期后出现“青春恋”,都不可能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顺其自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个体,无论是基于个人的、家庭的或是社会的需要,均不容许其顺其本性而毫无限制地自然发展,否则势必造成无法适应社会的极大困境。因此,“就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两个层面合在一起看,个体在自我成长历程中,因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两方面调和不易,而使其心理上产生适应困难的感觉,是在所难免的。” 问题在于成人限制的方法、时机和分寸。 卡本特说过:“学校用一扇铁门把两性这事情完全关闭起来了。门边是一种沉默,一种严酷的沉默,于是合法的好奇心立刻各为其状地变成不合法的好奇心了,学校既不能公然承认学生的要求,于是违禁品在他们中间互相传授了,淫秽词典代替了聪明高雅的讲解了,损害卫生的行为跟着来了,性的神圣一去永不回来了,于是学校里充满了早熟在学校中充满病态的谈话和想象了。人工压抑了那高雅的方面而使卑鄙的方面加速早熟,结果不过是那高雅的方面完全受损罢了。” (2)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年,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动,先后会出现层次不同水平的自我中心状态。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过于高涨,学生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为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前者使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上的压力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后者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别人不能理解他们独特的情绪情感,于是他们表现为盲目冲动、孤独善感、渴望独立、渴望被群体和他人接纳。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遇到主要是来自师长的干预和压抑。他们对无休无止的唠叨、婆婆妈妈的关心、神经过敏的查访、简单粗暴的教训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叛逆情绪。此时,如果师长滥用权威,采取高压政策,就往往容易将一部分学生“逼上梁山”(叛逆),或者“退隐江湖”(逃避),从而出现许多行为和心理问题。 逆反理论认为:“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实验表明,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常常会导致反从众和一种称作回飞镖的效应”。埃里克森也指出:“青年强烈地反对对自己的自我意象施加一切腐儒般的限制”,“如果年轻人觉得环境设法对他剥夺得太多,不许他有任何表达形式,从而不能使他发展到下一阶段并加以整合,他就会像困兽般地被迫奋力反抗”。 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人的思维总是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这样。 如果一个学生屡屡遭受现实生活的挫折和打击,又根本看不到自己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所在,得不到来自外部的支持和帮助,那么他就会出现自我的迷失(我是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看不清人生的方向,他就会放弃奋斗的意念,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心理。 例:最后的沉沦 大草原的星空 结论与建议 结论 : 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理念不同,看法和判断就不同,采取的处置办法也不同,当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2、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是与年龄特征紧密相关的,因此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环境和教育带来的问题,是与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的,因此也是有基本脉络可循的。从事中小学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要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同时又能精细地了解每一个来访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知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3、“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 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4、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双方之间是否建立了信任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 建议1: 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的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建议2 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给班主任增添额外负担,而是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帮助班主任更准确地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基本成因。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 班主任应该与心理辅导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介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去接受辅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辅导需要严格为当事人保密,班主任对此应予以理解。2、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来者不拒,去者不追。3、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不是简单的说教。例:朱SW 辅导记录4、辅导不是越俎代庖,辅导需要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包括提供来访学生的详细背景资料,及时与辅导教师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等等。5、辅导不是万能的,辅导教师离不开当事人、班主任、家长的密切配合,四个要素中只要缺少一个要素的积极参与,辅导就会劳而无功。 建议3: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说到底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整体干预方能奏效。建议4:教育必须抓好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教育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而不能走在学生的后面。只有统观学生成长发展的大致规律,并努力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才可能打破恶性循环,从“救火队员”、“维持会长”的角色阴影下走出来,进入良性循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