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82页
第2页 / 共582页
第3页 / 共582页
第4页 / 共582页
第5页 / 共582页
第6页 / 共582页
第7页 / 共582页
第8页 / 共582页
第9页 / 共582页
第10页 / 共582页
亲,该文档总共5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讲第六讲中国古代的科举中国古代的科举引言:引言:先介绍三首诗,是唐朝诗人孟郊在先介绍三首诗,是唐朝诗人孟郊在不同年份所作:不同年份所作:“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谁言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雕鹗失势病,春物荣,独见花上霜。雕鹗失势病,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鹪鹩假翼翔。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剑伤。”落第落第“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再下再下第第“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安花。”登科后登科后孟郊,湖州武康人,从小家境贫寒,孟郊,湖州武康人,从小家境贫寒,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作为一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作为一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落泊文人,个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落泊文人,他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他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但是当他远赴长安应进士试时,却但是当他远赴长安应进士试时,却一而再地遭受失败,直到第三次才一而再地遭受失败,直到第三次才算顺利考中。算顺利考中。上面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三次应试上面三首诗描写的就是他三次应试后的后的不同心态。不同心态。孟郊第一首孟郊第一首落第落第诗,写他所看诗,写他所看到的春天的花,不是欣欣向荣,而到的春天的花,不是欣欣向荣,而是花上加霜,这使他感到自己被社是花上加霜,这使他感到自己被社会所遗弃,内心像是刀割似的难受。会所遗弃,内心像是刀割似的难受。第二首第二首再下第再下第诗,写他泪眼看诗,写他泪眼看花,彻夜难以入梦。花,彻夜难以入梦。第三首第三首登第登第诗就完全不同了。诗就完全不同了。诗人由大悲转为大喜,由失意转为诗人由大悲转为大喜,由失意转为得意,于是奋笔写下得意,于是奋笔写下“春风得意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的名句,从中可以想象出他当日策马奔驰于从中可以想象出他当日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是何等地热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是何等地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情奔放,神采飞扬。从孟郊的这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从孟郊的这三首诗,我们可以看到,科举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是多么重要,科举对于古代的读书人是多么重要,它是古代的读书人改变命运、飞黄它是古代的读书人改变命运、飞黄腾达的一条重要途径。腾达的一条重要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知。”读书人十年头悬梁、锥刺读书人十年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就是希望通过科举换股寒窗苦读,就是希望通过科举换取功名。取功名。科举是历代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大业元年(605年)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科举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一、科举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1、西周的贡举制、西周的贡举制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古有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周礼地官地官乡大夫乡大夫讲到三年讲到三年举行一次举行一次大比大比,以考查乡人的,以考查乡人的德行道艺德行道艺,选拔贤能的人才。,选拔贤能的人才。礼记礼记王制王制提到提到“乡论秀士乡论秀士”,经过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经过逐级选拔,有所谓俊士、进士等名称。士等名称。礼记礼记射义射义还提到诸侯贡士于还提到诸侯贡士于天子。天子。这些说法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先秦确这些说法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先秦确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有贡举制度,但是后世科举制度上的一些做法和用语,的一些做法和用语,却是来源于却是来源于这里。这里。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养士养士”制制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条很重要的选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条很重要的选官之道,便是官之道,便是“养士养士”。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有学问、有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并随时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并随时从这些人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从这些人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官职。官职。当时的所谓当时的所谓“四大公子四大公子”齐国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门下各有食客(也就是楚国春申君门下各有食客(也就是“士士”)数千人。)数千人。后来国君们发现,只要有官做,天后来国君们发现,只要有官做,天下能人多得很,不必另外用下能人多得很,不必另外用闲米闲米来养;而非国君的养士,则由于对来养;而非国君的养士,则由于对国君会形成威胁而渐渐被禁止,养国君会形成威胁而渐渐被禁止,养士制度也就消失掉了。士制度也就消失掉了。3、汉代的察举制、汉代的察举制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的制度。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公元前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下求年,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诏,令从郡国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先,开汉代察举制度先河。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帝开始的。文帝前元二年(前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诏)下诏“举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十五年又诏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能直言极谏者”(汉书汉书文帝纪文帝纪)。)。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汉武帝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一是对于察举人才的标准有了明确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的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二是取士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三是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廉和秀才。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察孝廉的对象是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央任郎官,然后再由郎迁中央或地方官吏。方官吏。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举孝廉是察举常科的主要科目,是入仕的正途。入仕的正途。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举秀才的对象为现任官吏。到东汉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为避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茂才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由州推举,所以人数比孝廉少得多。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茂才的出路大多充任地方县令,比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孝廉任用为重,但名额少。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诏举,是由皇帝下诏察举人才,是临时性的特科。临时性的特科。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其特点是:诏举常在灾异之后举行。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人数不限,由诏令临时规定。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诏举科目很多,也不固定,能把有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专门才能的人推举出来。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无论岁举孝廉、秀才还是诏举贤良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文学,到中央以后均需经过考试。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考试办法有对策(命题考试)和射策(抽签考试)两种。策(抽签考试)两种。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对策多用于考试举士,射策多用于考试博士弟子。考试博士弟子。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汉昭帝以后,举士包括多方面的人才,东汉承袭旧制。才,东汉承袭旧制。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一般说来,西汉以举贤良为盛,东汉以举孝廉为盛。但是东汉桓帝、汉以举孝廉为盛。但是东汉桓帝、灵帝以后,灵帝以后,“举秀才,不知书;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孝廉,父别居”。可见当时的察举。可见当时的察举已经很滥了。已经很滥了。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是拔制度。是魏文帝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曹丕为了拉拢士士族而采纳族而采纳陈群陈群的意见而最早实行的。的意见而最早实行的。各州郡设置中正各州郡设置中正,中正的职权主,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道德才能。才能。家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家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性的评语,称为“状状”。如曹魏时。如曹魏时中正中正王嘉王嘉“状状”吉茂为吉茂为“德优能少德优能少”。中正根据被评人的家世中正根据被评人的家世才德的情才德的情况,对人物作出高下的评定,称为况,对人物作出高下的评定,称为“品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中上上下下中上中上中中中中中下中下下上下上下下中中下下。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品(上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下品)。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乡品”,和,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清官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升迁也慢,受人轻视。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标准是家世道德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品,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族,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下品无势族”的局面。的局面。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二、隋朝二、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贤良”。开皇十八年(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志行修谨”“清平干济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四月,隋炀帝大业三年(年)四月,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士。进士一词初见于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礼记王制王制篇,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士史上新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士史上新的一页。的一页。三、唐朝三、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备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承袭了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两类。每年按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每年按期举行的考试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渐废。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诗人都是进士出身。唐朝许多宰相、诗人都是进士出身。如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如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唐代进士科试以诗赋为主,自齐、唐代进士科试以诗赋为主,自齐、梁、陈、隋以来,文士都爱吟诗作梁、陈、隋以来,文士都爱吟诗作赋,因此一般都应进士科,以表现赋,因此一般都应进士科,以表现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才能。现代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只会现代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只会“读死书读死书”,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应该,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应该包括进士科,而且读死书的人也是包括进士科,而且读死书的人也是绝对考不取进士的。绝对考不取进士的。进士考诗赋,读死书的人必定作不进士考诗赋,读死书的人必定作不好诗。但象明经科试则非读死书不好诗。但象明经科试则非读死书不可。可。唐代明经科考帖经。唐代明经科考帖经。唐太宗要颜师古考定唐太宗要颜师古考定周易周易、尚书尚书、毛诗毛诗、礼记礼记和和春秋左传春秋左传经文为经文为“五经五经”,考,考生必须熟读这四十多万字的著作。生必须熟读这四十多万字的著作。考试时由考官掩蔽经书前后两边,考试时由考官掩蔽经书前后两边,中间只留一行,又用纸帖住一行中中间只留一行,又用纸帖住一行中的三个字,让考生读出被帖的三的三个字,让考生读出被帖的三个字。这种考试方法,就叫做帖经。个字。这种考试方法,就叫做帖经。唐代官员,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多唐代官员,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多做朝官。做朝官。明经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称浊流,也明经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称浊流,也有做朝官的。有做朝官的。清流和浊流统称为流内。清流和浊流统称为流内。而通过别的途径当官的称流外;有而通过别的途径当官的称流外;有一定才学而无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一定才学而无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沿成习后所说的不入流。沿成习后所说的不入流。在官场上,清流看不起浊流,流内在官场上,清流看不起浊流,流内看不起流外。看不起流外。盛唐与白居易齐名的盛唐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元稹大诗人元稹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十五岁举明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十五岁举明经科及第,但唐代重进士轻明经,经科及第,但唐代重进士轻明经,元稹交结宦官才在朝中做个知制诰,元稹交结宦官才在朝中做个知制诰,受到以牛僧儒为首的清流的鄙视。受到以牛僧儒为首的清流的鄙视。一次朝官们在一次朝官们在一起吃瓜,有苍蝇一起吃瓜,有苍蝇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一眼,说:一眼,说:“这东西从哪里飞来?这东西从哪里飞来?”从这种极度的傲慢轻蔑中可以看出从这种极度的傲慢轻蔑中可以看出进士及第官员的自负心理。进士及第官员的自负心理。元稹不堪其辱,奋志抵砺,在二十元稹不堪其辱,奋志抵砺,在二十七岁时重入科场,终于及进士第,七岁时重入科场,终于及进士第,官拜监察御史,出了胸中恶气。官拜监察御史,出了胸中恶气。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在号舍内。乡试发的榜称为乡试发的榜称为“乙榜乙榜”,又称,又称“桂榜桂榜”。考中的称为考中的称为“举人举人”,头名举人称,头名举人称“解元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的资格。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侍郎主持,称“权权知贡举知贡举”。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连考三场,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考。会试发的榜称为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杏榜”,取中者,取中者称为称为“贡士贡士”,贡士首名称,贡士首名称“会元会元”。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学子成为贡士后,才可以进入殿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状元考状元”。唐宋时殿试在省试发榜后十天左右唐宋时殿试在省试发榜后十天左右举行,明清时则在会试发榜后一个举行,明清时则在会试发榜后一个月左右举行。月左右举行。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特别令士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林瞩目,考试过程十分庄严。试前一天,由鸿胪寺官员负责设置试前一天,由鸿胪寺官员负责设置御座、黄案,由光禄寺官员安放试御座、黄案,由光禄寺官员安放试桌,排定考生座位。桌,排定考生座位。第二天参加第二天参加殿试的贡士须于黎明殿试的贡士须于黎明时分到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领时分到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领取宫饼一包;文武百官则分立两旁。取宫饼一包;文武百官则分立两旁。随后,皇帝在一片管弦丝竹声中升随后,皇帝在一片管弦丝竹声中升殿,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殿,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授予礼部官员,再由礼部官员放到授予礼部官员,再由礼部官员放到殿外的黄案上。殿外的黄案上。文武百官及考生参赞礼拜后,礼部文武百官及考生参赞礼拜后,礼部官员才开始散发题纸。官员才开始散发题纸。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后,到自己的座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后,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答题。位上开始答题。按规定凌晨入场,日落交卷。按规定凌晨入场,日落交卷。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一天。录取名单称为录取名单称为“甲榜甲榜”,又称又称“金榜金榜”。分为三甲:。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进士及第第”。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都是经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二甲多人,赐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进士出身”。三甲则赐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二、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第的情况。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就是“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十六人。欧阳修欧阳修卖油翁卖油翁中提到的中提到的“陈康陈康肃公尧咨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三元进士及第称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登龙门”,第一,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士称为“雁塔题名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文学家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集贤殿正字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才踏进官场。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有名人士的推荐。有有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白居易向顾况投诗投诗赋得原赋得原上草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贡,由兵部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四、四、宋朝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革时期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度。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接授官。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进行殿试。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定制。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弥封”或或“封弥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根据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经致用。熙宁八年,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帖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帖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易官义诗经诗经书经书经周周礼礼礼记礼记称为大经,称为大经,论语论语孟子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不定。五、元五、元朝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落蒙古人不看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蒙古人不看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年)才再次开办。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义”、“经疑经疑”为题述文。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行的会试及殿试。当时天下人共分四等,依次分别为:当时天下人共分四等,依次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数民族)蒙古人、色目人(西部各少数民族)、汉人(北方汉族)及南人(南方、汉人(北方汉族)及南人(南方汉族及其他族人)。汉族及其他族人)。不同等级的人分开考试,蒙古人和不同等级的人分开考试,蒙古人和色目人是考两场;汉人和南人要考色目人是考两场;汉人和南人要考三场。三场。其内容则蒙古人、色目人较易,而其内容则蒙古人、色目人较易,而汉人、南人较难。汉人、南人较难。考中的名单,蒙古人、色目人列一考中的名单,蒙古人、色目人列一榜叫榜叫“右榜右榜”;汉人、南人另列一;汉人、南人另列一榜,榜,叫叫“左榜左榜”。录取名额两榜相等,但派起官来,录取名额两榜相等,但派起官来,蒙古进士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蒙古进士比色目人高一等,色目人又比汉人、南人高一些。又比汉人、南人高一些。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参加汉人、如果蒙古人、色目人愿参加汉人、南人的科目考试,考中南人的科目考试,考中之后,再之后,再加一等派给官职。加一等派给官职。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共举办过十六次,取士时办时废,共举办过十六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六、六、明朝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盛时期元朝元朝开始,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开始,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入学后称为生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童试,也叫小考、小试。也叫小考、小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生员分三等,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简称廪生。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称为附学生员,简称附生。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级。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京府、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京府、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乡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乡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唐解元。会试会试是由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戌、未年举行。戌、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十二、十五日举行。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经,第一名称会元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进士榜称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殿试之后,状元授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优先委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而。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八股文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严格的限定。“破题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破题”加以说加以说明;明;“起讲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引入文章主体;从从“起股起股”到到“束股束股”是八股文的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中股”为重心。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四书、五经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出四书四书、五经五经范围,要模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考生不得自由发挥。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的思想,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顾炎武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七、清朝七、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灭亡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待,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待,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最多。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清代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亚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贡士,取中后统称为,取中后统称为进士。进士。八、科举制度的影响八、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东亚、世界都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人材。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科举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举向社会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举向社会上层流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了绝大多数。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学识。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第七讲第七讲中国古人的姓名中国古人的姓名一、古人的姓与氏一、古人的姓与氏上古有姓有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成了后起的族号了。通鉴通鉴外纪外纪说:说:“姓者统其祖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明贵贱贵贱的,姓是用来的,姓是用来别婚姻别婚姻的,的,二者的作用不同。二者的作用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时的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百姓”即百即百官。官。尚书尚书尧典尧典:百姓昭明,协和: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万邦。诗诗小雅小雅天保天保:群黎、百姓,:群黎、百姓,遍为尔德。遍为尔德。就都以百姓(百官)与黎民对称。就都以百姓(百官)与黎民对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亦有姓,“百姓百姓”一词的含义也就相应地产生一词的含义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变化。了变化。荀子荀子强国篇强国篇曰:入境,观其曰:入境,观其风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风俗,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服不挑。即是明证。即是明证。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是姒姓,等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下列几种方法: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例如:齐姜晋姬秦嬴陈妫国姜(国,氏。)国姜(国,氏。)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棠姜(棠公妻;棠,邑名。)公妻;棠,邑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谥号。例如:武姜(郑武公妻)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齐归(鲁昭公母)氏的情况比较复杂。氏的情况比较复杂。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郑文公)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宋王臣(宋成公)臣(宋成公)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氏。例如:屈完例如:屈完羊舌赤羊舌赤解狐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叔百里孟明视或以官名为氏。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司马牛乐正克例如:卜偃司马牛乐正克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庄辛(楚庄王之后)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甄等。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缘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女中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女中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为了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不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不通婚的社会习惯。通婚的社会习惯。关于姓氏,还有几点需要注意。关于姓氏,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第一,上古称呼妇女可以在姓下加“氏氏”字。字。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例如武姜被称为姜氏,敬嬴被称为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嬴氏,骊姬被称为姬氏,等等。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第二,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义词。战国策战国策秦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姓,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有姓了。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歌舒,等等。发、乞伏、仆固、歌舒,等等。汉族人口众多,来源复杂,故而古汉族人口众多,来源复杂,故而古有有百姓百姓之称,其他人口少、发展之称,其他人口少、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姓的种类和名目落后的少数民族,姓的种类和名目就少得多了。就少得多了。例如,鲜卑是北方大族,但也只有例如,鲜卑是北方大族,但也只有宇文、慕容、拓跋、乞伏宇文、慕容、拓跋、乞伏十姓。十姓。至于小族,如契丹,则全其民族也至于小族,如契丹,则全其民族也只有萧、耶律二姓而已。只有萧、耶律二姓而已。二、古人的名与字二、古人的名与字古人有名有字。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臀”、“黑黑肱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郑庄公名“寤(牾)生寤(牾)生”,则是他,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字字”往往是往往是“名名”的解释和补充,的解释和补充,是和是和“名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表字”。屈原在屈原在离骚离骚里自述:里自述:“名余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正则”就是就是“平平”,“灵均灵均”就是就是“原原”。他名他名“平平”字字“原原”,“名名”和和“字字”有意义上的联系。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古人“名名”和和“字字”的关系有意义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他们名、字中的“衡衡”就是就是“平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他们名、字中的“观观”和和“游游”也也是同义。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中的“良良”与与“善善”、“巩巩”与与“固固”也都是同义。也都是同义。“名名”和和“字字”有意义相辅、相有意义相辅、相关的。关的。如:东汉如:东汉“举案齐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字伯鸾,“鸿鸿”、“鸾鸾”都是为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机”、“衡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乐天”故能故能“居易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咎”是是过错),因能过错),因能“补补”过才能过才能“无咎无咎”。“渔渔”(打鱼)、(打鱼)、“樵樵”(砍柴)(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通志的的编者郑樵字渔仲。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渔翁”又常戴又常戴“笠笠”,清代文学,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家李渔字笠翁。“名名”和和“字字”有意义相反的。,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反义。晦反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清代作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家管同字异之,他们“名名”、“字字”中的中的“頫(俯)頫(俯)”与与“昂昂”、“同同”与与“异异”都是反义。都是反义。古人的古人的“名名”、“字字”往往取自古往往取自古书古典。书古典。如:汉末如:汉末“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一徐幹字之一徐幹字伟长,伟长,孔丛子孔丛子有有“非不伟其非不伟其体幹也体幹也”句。句。曹操字孟德,曹操字孟德,荀子荀子有有“夫是之夫是之谓德操谓德操”句。句。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三国赵云字子龙,取自周易周易“云从龙,风从虎云从龙,风从虎”。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也是取自唐代文学家陆羽字鸿渐,也是取自周易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仪”。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元末戏曲家高明(著有琵琶记琵琶记)字则诚,取自字则诚,取自礼记礼记“诚则明矣诚则明矣”。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明代军事家于谦字廷益和清初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钱谦益字受之,则都是用尚书尚书中中“谦受益谦受益”的典故。的典故。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父”或或“甫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叔兴父有时候省去有时候省去“父父”(甫)字。(甫)字。例如:伯禽例如:伯禽仲尼仲尼叔向叔向季路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尼父父羽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情况比较少见。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母或或女女字表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例如孟妊车母。有时候省去有时候省去“母母”字,例如季姬牙;字,例如季姬牙;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有时候单称有时候单称“某母某母”或或“某女某女”,例如寿母,帛女。例如寿母,帛女。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前)。汉代以后逐渐在汉代以后逐渐在“名名”或或“字字”中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如唐代抵抗安禄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共用“卿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真卿(以书法传世)也用(以书法传世)也用“卿卿”字。字。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旁“车车”表同辈。表同辈。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明神宗的儿子朱常洛(明光宗)、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朱常瀛、朱常洵等,第二字共用“常常”,第三字共用,第三字共用“氵氵”旁。旁。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吊死在景山上的明崇祯帝朱由检和他的哥哥朱由校、堂兄弟朱由榔、他的哥哥朱由校、堂兄弟朱由榔、朱由崧朱由崧等第二字共用等第二字共用“由由”,第,第三字共用三字共用“木旁。木旁。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字的前面加上“子子”字,这是因为字,这是因为“子子”是男子的尊称。是男子的尊称。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端木赐)子贡(端木赐)这个这个子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冉有、宰我,等等。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称字,后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叔梁(字)纥(字)嘉(名)、叔梁(字)纥(名),等等。(名),等等。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如如论语论语中,孔子自称为丘,这中,孔子自称为丘,这是谦称。是谦称。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求,尔何孔子对弟子称名,例如:求,尔何如?(如?(论语论语先进先进)赤,尔何)赤,尔何如?(同上)如?(同上)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由也为之,弟子自称也称名,例如:由也为之,比比及三年,及三年,(论语论语先进先进)求也为之,比及三年,)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同上)(同上)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论语先进先进)记录记录论语论语的人对孔门弟子一的人对孔门弟子一般都称字,例如:颜渊、季路侍。般都称字,例如:颜渊、季路侍。(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路、曾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论语先先进进)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论语论语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的。直到后代称名、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直到后代称名、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照这个标准。照这个标准。三、古人的别号三、古人的别号古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古人除名和字外,还有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周礼周礼春官春官大祝大祝:“号为尊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其名更美称焉”。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人没有。唐宋间号盛行起来,原因主要是文唐宋间号盛行起来,原因主要是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更加盛行起来。更加盛行起来。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1、有的以居住地环境自号:、有的以居住地环境自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2、有的以旨趣抱负自号:、有的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晚年的自号欧阳修晚年的自号“六一居士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皇帝自号且乐道人。咸丰皇帝自号且乐道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贵们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放翁翁”,表示对他们的蔑视。,表示对他们的蔑视。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明末画家朱耷在明亡后取号“八大八大山人山人”(“八大八大”连写似连写似“哭哭”非非哭似哭似“笑笑”非笑,寓非笑,寓“哭笑不得哭笑不得”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意),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之情。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有些别号的使用率(如苏东坡、郑板桥等)甚至超过本名。板桥等)甚至超过本名。四、古人的谥四、古人的谥号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或谥号。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据说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概括,其实,这往往是虚伪的,不符合事实的。符合事实的。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期,即逸周书逸周书谥法解谥法解中提到中提到的周公制谥。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是谥法应当形成于考释得出的结论是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前者称为上谥、美谥;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后者称为中谥。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个字的,例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赵孝成王。齐桓公、秦穆公、赵孝成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例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武穆王(岳飞)。五、皇帝的庙号五、皇帝的庙号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祖有功而宗有德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宗。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一同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号在后,一同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习惯上,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武帝、隋炀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元世多称庙号,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祖等。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六、皇帝的年号六、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即位的一年(公元前即位的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建元元年,第二年称为建元二年,等等。等等。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改元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例如汉武帝曾经改元为元光、元朔、元汉武帝曾经改元为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等。始、征和等。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不改元,因此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明成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弘历在位年号乾隆被称为乾隆皇帝。隆被称为乾隆皇帝。七、古代的避讳七、古代的避讳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同的字面,则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文献上的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文献上的若干混乱。若干混乱。公羊传公羊传闵公元年闵公元年说:说:“春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试举一些例子:汉高祖名邦,试举一些例子:汉高祖名邦,邦邦改为改为国国。论语论语微子微子何必何必去父母之邦去父母之邦,汉石经残碑作,汉石经残碑作何必何必去父母之国去父母之国。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取名“嬴政嬴政”,以后就把,以后就把“政月政月”改为改为“正月正月”。“正月正月”的的“正正”不再读不再读“政政”,而读作,而读作“征征”了。了。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改为“荆荆”。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均用“野鸡野鸡”二字代替。二字代替。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嫦娥”,把恒山改为,把恒山改为“常山常山”。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汉武帝叫刘彻,汉初有个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蒯通通”。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名称改为“茂才茂才”。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庄子一书改称为一书改称为严子严子。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蒸”字就得改为字就得改为“炊炊”字。字。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王嫱字昭君,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改称“明君明君”或或“明妃明妃”。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作书名晋简文帝郑后小字阿春,用作书名的春秋改为的春秋改为“阳秋阳秋”。晋人孙盛所。晋人孙盛所撰史书因名撰史书因名晋阳秋晋阳秋。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代”字代替世字,用字代替世字,用“人人”字代替民字;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为观世音略称为“观音观音”,民部改称,民部改称为为“户部户部”。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尝改称为主宗真之讳,尝改称为“女直女直”。宋英宗名曙,薯药又改名为宋英宗名曙,薯药又改名为“山药山药”。清代入关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清代入关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布恩,特许臣民可不避讳福字:“不可为联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不可为联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清圣祖(康熙)名玄烨,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玄”改改为为“元元”,“烨烨”改为改为“煜煜”。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时应我们读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时应该注意,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该注意,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成了元。家讳,又称私讳,是家族内部遵守家讳,又称私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为名的事物。如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如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的淮南子淮南子齐俗训齐俗训中引中引老子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时,改时,改为为“短修相形,高下相倾短修相形,高下相倾”。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司马谈”,所以,所以史记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张孟谈”,改为,改为“张孟同张孟同”;“赵谈赵谈”,改为改为“赵同赵同”。后来后来后汉后汉书书的作者范晔也是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范泰”,所以在,所以在后汉书后汉书里,里,“郭泰郭泰”的,变为的,变为“郭太郭太”。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南齐谢超宗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去拜访王僧虔,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子王慈。王慈正在练毛笔字。当时王氏父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王氏父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因为他触犯了家讳,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比凤”。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晋朝有个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因吃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刚因吃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温酒温酒”,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桓温,一听“温温”字就要痛哭流涕,王忱讨了字就要痛哭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袁德师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这袁德师因为父亲名高,便不吃糕这种食物。种食物。徐积父因为父亲名石,从来不用石徐积父因为父亲名石,从来不用石器,不踩石子遇上非过不可的石桥,器,不踩石子遇上非过不可的石桥,便让人背着他跑过去。便让人背着他跑过去。北宋吕希纯因为父亲名公著,便不北宋吕希纯因为父亲名公著,便不当著作郎。当著作郎。刘温搜因为父亲名岳,便终身不听刘温搜因为父亲名岳,便终身不听音乐,不到五岳游玩。音乐,不到五岳游玩。韦冀的父亲名乐,由于乐是个多音韦冀的父亲名乐,由于乐是个多音字,即可读作音乐的乐,又可读作字,即可读作音乐的乐,又可读作快乐的乐。快乐的乐。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号称“诗诗鬼鬼”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的李贺了,就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晋肃,“进进”与与“晋晋”音同而犯家音同而犯家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讳,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因此愤而作韩愈因此愤而作讳辩讳辩,质问道:,质问道:“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作人了吗?”但他的这篇文章,却遭到了士大夫但他的这篇文章,却遭到了士大夫们的攻击诋毁。们的攻击诋毁。唐律唐律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中规定:凡是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府号犯了父祖的讳,不得“冒荣居冒荣居之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在长安县任职;父祖名中有“常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职。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一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经查出后削去官职,并判一年的刑罚。罚。也有笑话。也有笑话。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南宋的钱良臣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经史中有“良臣良臣”二字的,读时均二字的,读时均改为改为“爸爸爸爸”。一天读。一天读孟子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成辱骂了。子辈需要避长辈的讳,奴仆也要避子辈需要避长辈的讳,奴仆也要避开所有主子的讳。开所有主子的讳。红楼梦红楼梦中这样例子很多。中这样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儿原名红玉,因为犯了林之孝的女儿原名红玉,因为犯了宝玉的讳,只好改为小红。宝玉的讳,只好改为小红。薜蟠的老婆叫夏金桂,更是厉害。薜蟠的老婆叫夏金桂,更是厉害。她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她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金桂”两字来,一日她与香菱说话,香两字来,一日她与香菱说话,香菱不小心忘了忌讳,金桂的丫环便菱不小心忘了忌讳,金桂的丫环便说:说:“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的名字来?来?”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日。”时人讥云: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点灯。”圣讳,即圣讳,即“为贤者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建社会所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圣讳并不像国讳、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贤避讳。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概是在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范围大大扩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王赐封的的始祖黄帝,宋代帝王赐封的“至至圣先师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甚至孔子以及亚圣孟子,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君皇帝道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宋代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宋代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对从宋代一直到清代,对“丘丘”字写字写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起来或缺一笔,或写作“某某”,或,或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区”,或读作,或读作“休休”,不一而足。,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为犯了孔子的讳而写作的讳而写作“邱邱”。在民间也有自发地对圣贤避讳的现在民间也有自发地对圣贤避讳的现象。象。宋人郑诚非常敬仰诗圣孟浩然,有宋人郑诚非常敬仰诗圣孟浩然,有一次他经过郢州浩然亭时,感慨地一次他经过郢州浩然亭时,感慨地说:说:“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对贤者怎么能够直呼其名呢?”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于是把浩然亭改为孟亭。第八讲第八讲中国古代的礼俗中国古代的礼俗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礼仪之邦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分丰富。一、祭祀与斋戒一、祭祀与斋戒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祭祀活动主要是祭祖先、祭神祗。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古代,从天子到庶民都祭祖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天子、诸侯祭祖先在宗庙。宗庙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叫太庙、祖庙。古人认为君权神授,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是依靠祖先得来的,所以古代天子、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诸侯都建立宗庙以供祭祀并求取庇佑。佑。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国家有了大事,一定到宗庙祭告,以示对祖先的尊敬。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其数量和建立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有严格规定,天子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祖先),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一庙。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很多重大的国事活动要在宗庙进行。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古代皇帝即位时,在宗庙内拜祖先、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会群臣、受印玺、称之为“庙见庙见”,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庙见表明正式掌握了国家政权。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如果宗庙被毁,则表明国家灭亡。如贾谊如贾谊过秦论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七庙隳。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宗庙里的祖先牌位上不直书其名,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而另起一个称号以示尊敬,通常使用用“祖祖”、“宗宗”二字,如汉高祖、二字,如汉高祖、唐太宗、清太宗等。唐太宗、清太宗等。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祭拜祖先祭品名目繁多,可以是肉食,可以是金玉珠帛,食,可以是金玉珠帛,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说: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其中的牺牲玉帛就是祭品。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叫“牺牲牺牲”,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后来引申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祭品牛、羊、猪三牲齐备叫“太牢太牢”或或“大牢大牢”,只有羊和猪叫,只有羊和猪叫“少少牢牢”。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庶民祭祀祖先主要在家庙,清明节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扫墓,中元节上坟时也要祭祀。祭祀天地的仪式叫祭祀天地的仪式叫“封禅封禅”。祭天。祭天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叫封,祭地叫禅,仪式一般由帝王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亲自在东岳泰山举行。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都举行过封禅大典。封禅大典。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后世又在京城设天坛、地坛祭祀天地以代替封禅活动。地以代替封禅活动。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祭社稷也是很重要的祭礼。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在诸侯中,最重要的是天神和地神。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天神称上帝、天帝,地神称社神、后土,成语后土,成语“黄天后土黄天后土”即指天地即指天地之神。之神。管五谷的神叫管五谷的神叫“稷稷”。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祭社稷就是祭地神和谷神。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天子祭社稷目的是为天下“求福求福”。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我国古代专有祭社稷的节日叫“社社日日”。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社日分春社和秋社。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般在春分秋分前后。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我国上古时代是多神崇拜。神有日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神、云神、水神、河神、山神等。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山神庙、河神庙等都是专供祭祀用的。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祭的是灶神(俗称灶王爷)。(俗称灶王爷)。祭祀路神叫祭祀路神叫“祖祖”,又称,又称“祖道祖道”、“祖行祖行”,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是亲朋好友为行人祭祀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路神,祷告路神保佑行人路途平安;也可行人自行祷祝。也可行人自行祷祝。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一般是在郊外道上设帐,备酒食,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祭者行礼后奉酒祷祝,然后洒酒于地。地。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中的中的“既祖既祖”,即,即已经过了祭路神之礼。已经过了祭路神之礼。“祖饯祖饯”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是古代举行筵饮送别、祭祀路神的仪式。祀路神的仪式。“饯饯”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是亲朋好友在郊外叉道口设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亭帐,用酒食飨饮行人,祝行人路途平安。途平安。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中的中的“都门帐饮无都门帐饮无绪绪”,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最有名的饯行诗是王维的送元二送元二使安西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无故人。”“饯行饯行”与与“祖祭祖祭”都是在道上举都是在道上举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行的仪式,后来便合而为一了。祭祀时洒酒于地叫祭祀时洒酒于地叫“酹酹”,如,如念念奴娇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一尊还酹江一尊还酹江月。月。”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称为称为“斋戒斋戒”,又简称,又简称“斋斋”。如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中“于是赵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王乃斋戒五日”。“荤荤”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在现代意义主要指鱼肉类食品。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品。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要并非吃素食、忌肉食。相反,还要变着花样吃肉。变着花样吃肉。古代的古代的“荤荤”,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指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的不尊敬。二、婚姻二、婚姻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结婚,今义是男女正式结合为夫妻。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古文中,则常常是结成亲家的意思。如如汉书汉书霍光传霍光传:“大将军霍大将军霍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男女结为夫妻又叫结发,如孔雀孔雀东南飞东南飞:“结发同枕席,黄泉共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为友。”女子出嫁叫女子出嫁叫“于归于归”,又叫归。,又叫归。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叫“归归宁宁”。项脊轩志项脊轩志中中“吾妻来归吾妻来归”的归的归就是出嫁,就是出嫁,“吾妻归宁吾妻归宁”的归宁即的归宁即回娘家看望父母。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子改嫁叫女子改嫁叫“再嫁再嫁”。古代结婚讲究古代结婚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言。”“媒妁媒妁”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就是婚姻介绍人,又称“月老月老”、“冰人冰人”等。等。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还讲究六合相应,选好日子。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六合相应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如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代婚姻有古代婚姻有“六礼六礼”之说。之说。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六礼包括纳采(商议婚配)、问名(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询问女方姓名)、纳吉(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纳征(送聘礼)、请期(通告结婚佳期)、亲迎(迎娶)。佳期)、亲迎(迎娶)。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六礼包括了议婚到完婚的整个过程。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婚礼过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仪式:拜堂、合卺。拜堂、合卺。拜堂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堂有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是夫妻对拜。(父母),三是夫妻对拜。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拜过堂,就算正式结婚了。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合卺是指新夫妇在洞房内共饮合欢酒。酒。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卺是一种苦葫芦被破为两半而成的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瓢,盛酒于内,新郎新娘各饮一卺,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表示要同甘共苦、和睦相爱。在古文中常见的在古文中常见的“结成秦晋之好结成秦晋之好”就是结成婚姻。就是结成婚姻。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秦晋之好”。如如西厢记西厢记:“倒陪嫁门,情愿倒陪嫁门,情愿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古书上常见的古书上常见的“琴瑟之好琴瑟之好”是说夫是说夫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古代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家可依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即休掉。七出的条件是;不顺父母、无子、七出的条件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嫉妒、恶疾、多言、盗窃。淫、嫉妒、恶疾、多言、盗窃。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中焦母赶刘兰芝的中焦母赶刘兰芝的借口就是第一条。借口就是第一条。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女子出嫁后娘家不往回接是不能回娘家的,一旦不经迎接而自己回去娘家的,一旦不经迎接而自己回去就说明出了事,所以刘兰芝的母亲就说明出了事,所以刘兰芝的母亲说:说:“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与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臣之妻私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臣之妾畏臣,”一一“私私”一一“畏畏”说明地位的不同。说明地位的不同。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妻生子为嫡出,妾生子为庶出,嫡出庶出在家庭地位、财产、权利的出庶出在家庭地位、财产、权利的继承方面是不平等的。继承方面是不平等的。三、丧葬三、丧葬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礼分为五个阶段:复、殓、殡、葬、服。葬、服。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人死后,活人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呼唤死者,为死者招魂,这叫“复复”。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为死者穿裹衣衾并把尸体放入棺材叫叫“殓殓”。盛着尸体的棺材叫盛着尸体的棺材叫“柩柩”,棺材的,棺材的套棺叫套棺叫“椁椁”。停棺待葬叫停棺待葬叫“殡殡”。棺椁埋入地下叫棺椁埋入地下叫“葬葬”。如如祭妹文祭妹文:“今予殓汝葬汝。今予殓汝葬汝。”墓穴称为墓穴称为“窀穸窀穸”,埋土隆起称,埋土隆起称“坟坟”。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埋葬时用殉葬品,上古有人殉,即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用活人为陪葬品,后来用“俑俑”象人形的偶像。象人形的偶像。随葬物品称为明器(冥器)。随葬物品称为明器(冥器)。为死人守孝服丧叫为死人守孝服丧叫“服服”。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坟墓叫坟墓叫“庐墓庐墓”或或“庐冢庐冢”。如如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所说:所说:“今所谓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关系古代丧礼中亲属们根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的远近要穿一定的丧服,有斩衰(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服期三年)、齐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个月)、小功(服期大功(服期九个月)、小功(服期五个月)、缌麻(服期三个月)五五个月)、缌麻(服期三个月)五等。等。肴之战肴之战说:说:“子墨衰絰子墨衰絰”,絰,絰是丧服上的带子。是丧服上的带子。古代出殡时还有唱挽歌的习俗。古代出殡时还有唱挽歌的习俗。四、宾礼四、宾礼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宾礼指诸侯朝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互相交往时的礼节。互相交往时的礼节。“朝朝”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是诸侯按规定的时间拜见天子。子。“聘聘”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是国与国之间遣使访问。使臣奉命出使,持有特殊信物一节,使臣奉命出使,持有特殊信物一节,所以使臣又叫使节。所以使臣又叫使节。“盟盟”是数国为了某种共同利益或是数国为了某种共同利益或目的,为求共同行动而于神前立誓目的,为求共同行动而于神前立誓缔约。缔约。成为盟主,就可以号令诸侯,因此,成为盟主,就可以号令诸侯,因此,会盟成为争夺霸主地位的途径。会盟成为争夺霸主地位的途径。订盟缔约时要举行订盟缔约时要举行“歃血歃血”仪式,仪式,歃血就是在嘴唇上涂牲畜的血,表歃血就是在嘴唇上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示诚意。如如毛遂自荐毛遂自荐中,毛遂命令中,毛遂命令“取取鸡、狗、马之血来鸡、狗、马之血来”,然后对楚王,然后对楚王说说“王当歃血而定从。王当歃血而定从。”古文中常提到的古文中常提到的“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外是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礼的官员延引上殿。五、冠礼和笄礼五、冠礼和笄礼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表示成古代男子二十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叫人,叫“冠礼冠礼”。二十岁也叫二十岁也叫“弱冠弱冠”,如,如祭妹文祭妹文:“予弱冠粤行。予弱冠粤行。”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加笄(簪女子十五岁始梳发成髻,加笄(簪子),表示成年。子),表示成年。成年便可结婚。成年便可结婚。六、跪拜礼及其它六、跪拜礼及其它古人很讲究礼貌,要求冠正衣洁,古人很讲究礼貌,要求冠正衣洁,举止温文尔雅。举止温文尔雅。不戴冠或戴冠不正属于不讲礼貌。不戴冠或戴冠不正属于不讲礼貌。当众免冠则是用来表示请罪、谢罪当众免冠则是用来表示请罪、谢罪的动作。的动作。交往拜谒时要行礼。交往拜谒时要行礼。“拜拜”的意思是对人行礼。的意思是对人行礼。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同,行礼由于身份、亲系、场合不同,行礼的动作、轻重都不一样,但统称为的动作、轻重都不一样,但统称为“拜拜”。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伏在手上跪下,两手相拱至地、头伏在手上叫叫“拜手拜手”。跪拜并伏在地上叫跪拜并伏在地上叫“拜伏拜伏”。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恭敬地跪下行礼叫“拜倒拜倒”。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下并以两手扶地叩头叫“跪拜跪拜”。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至地,头碰地,多时停留后再起身。“顿首顿首”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是跪下叩头,但时间短暂,头触地即可。头触地即可。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作揖是最轻的礼,也就是拱手礼,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行礼时,立正,身略俯折,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抱高举,自上而下,引至胸前为止。拜见时往往有见面礼物,如刘邦赴拜见时往往有见面礼物,如刘邦赴鸿门宴时持白壁一双献于项王,玉鸿门宴时持白壁一双献于项王,玉斗一双献于范增。斗一双献于范增。见面时的礼物叫见面时的礼物叫“贽贽”。如如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马生中说马生“撰撰长书以为贽长书以为贽”。官员互相拜访时要官员互相拜访时要“投刺投刺”,“刺刺”就是名片。就是名片。就座时,尊者先坐,居于上位,就座时,尊者先坐,居于上位,卑者后坐,居于下位。卑者后坐,居于下位。古代的古代的“坐坐”的方式:两膝着地,的方式: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后跟上。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前坐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前坐以免以免食物玷污座席。食物玷污座席。非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后坐,以非宴饮之时,要求尽量靠后坐,以便与别人拉开距离,表示谦恭。便与别人拉开距离,表示谦恭。坐的时候要保持谦恭之态,往往挺坐的时候要保持谦恭之态,往往挺直腰身,端坐,谓之直腰身,端坐,谓之“正襟危坐正襟危坐”。如果把坐姿改为两膝着地,腰股伸如果把坐姿改为两膝着地,腰股伸直,则为直,则为“跪跪”,这种坐姿往往表,这种坐姿往往表示谢罪或对长者的尊敬。示谢罪或对长者的尊敬。“长跪长跪”又叫又叫“跽跽”,与,与“跪跪”意意思接近,区别在于长跪比跪时直腰思接近,区别在于长跪比跪时直腰挺身的动作更为明显。挺身的动作更为明显。如如鸿门宴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项王按剑而跽。”箕踞箕踞”又称又称“箕坐箕坐”,是指臀部着,是指臀部着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畚状。地,两腿前伸叉开成畚状。这是一种轻慢无礼、带有侮辱性的这是一种轻慢无礼、带有侮辱性的动作。动作。如如荆轲剌秦王荆轲剌秦王:“轲自知事不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古人的坐具有筵、席、床、榻等。古人的坐具有筵、席、床、榻等。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为长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为长大。大。席一般用竹篾等细料编成,四边用席一般用竹篾等细料编成,四边用帛围缀,做工较为精致。帛围缀,做工较为精致。筵和席常合在一起用,筵先铺放筵和席常合在一起用,筵先铺放于地,席则放在筵上面。于地,席则放在筵上面。最初,设筵席只是为了坐,只是古最初,设筵席只是为了坐,只是古人一种就餐方式,到了隋唐,椅凳人一种就餐方式,到了隋唐,椅凳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筵席筵席”意义改变,不再指坐垫,而意义改变,不再指坐垫,而是指宴饮的酒席了。是指宴饮的酒席了。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床和榻都是高出地面的坐具,有足、可坐可卧。可坐可卧。七、位次七、位次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中国古代的官位以右为尊。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因中,蔺相如因功升迁,功升迁,“位在廉颇之右位在廉颇之右”,因而,因而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朝堂上的位置以东为尊,以西为卑。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封建社会重文轻武,文臣列于东,武臣列排在西。武臣列排在西。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古代的屋舍方位以北为尊,北房为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正房,东次之,西再次之。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如皇帝住北房(正宫),皇后和太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子住东宫,妃子住西宫。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堂上座位以南向上座为尊,西向(面向西)次之,东向再次,北向(面向西)次之,东向再次,北向最次。最次。室内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之,室内座位以东向为尊,南向为次之,北向更次,西向最次。北向更次,西向最次。如如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坐,亚父南向坐,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待。良西向待。项羽、刘邦当是都是楚将,各领一项羽、刘邦当是都是楚将,各领一军,互不统属,项羽留刘邦饮酒,军,互不统属,项羽留刘邦饮酒,则刘邦是客,理当居于尊位。而项则刘邦是客,理当居于尊位。而项羽却自恃强大,傲然上坐,表现了羽却自恃强大,傲然上坐,表现了他的骄傲与浅薄。他的骄傲与浅薄。刘邦屈居于项伯、范增之下,依然刘邦屈居于项伯、范增之下,依然不动声色,充分表现了他善于审时不动声色,充分表现了他善于审时度事、忍小全大的不凡气度。度事、忍小全大的不凡气度。古代的车位一般以左为尊,御者在古代的车位一般以左为尊,御者在中,陪乘在右。中,陪乘在右。如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持弓,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持弓,右边戈士持戈矛。右边戈士持戈矛。帅车以中为尊,主帅居中,御者在帅车以中为尊,主帅居中,御者在左,武士(护兵)在右。左,武士(护兵)在右。第九讲第九讲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一、什么是宗法制一、什么是宗法制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制度。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三代”。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帝”。夏朝的帝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夏朝的帝位由儿子接任,偶尔也有传给兄弟接任的。给兄弟接任的。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商朝的帝位大多传给弟弟,最后由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最年幼的弟弟再传给长兄的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或传给自己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并改“帝帝”为为“王王”。周王朝的王位明。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确规定只传长子,而且是“传嫡不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传庶,传长不传贤”。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就是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它的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它的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关系。其主要精神为其主要精神为“嫡长继承制嫡长继承制”,这,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准绳的“遗产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继承法。”宗法制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宗法制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随着社会发展,漫长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族社会逐渐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统治并最终确立了父权在家庭中的统治地位,太古先民地位,太古先民“知母不知父知母不知父”的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父权家长制家庭普遍实行“一夫多一夫多妻制妻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并在诸妻中分别嫡庶。据据独断独断记载,三代的记载,三代的“一夫多一夫多妻制妻制”情况是这样的:情况是这样的:“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天子娶十二,夏制也,二十七世妇。妇。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殷人又增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八十一御女。八十一御女。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周人上法帝喾正妃,又九九为八十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一,增之合百二十人也。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天子一娶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天人九嫔。人九嫔。诸侯一娶九诸侯一娶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士一妻一妾。”众多嫔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众多嫔妃、妻妾所生的一大堆子女如果不划分个先后次序,不立定个如果不划分个先后次序,不立定个章法规矩,那就会乱套。章法规矩,那就会乱套。这个章法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子女这个章法就是以母亲的身份和子女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子女(女儿出生的先后,把所有的子女(女儿不在其中)划分为不在其中)划分为“嫡嫡”和和“庶庶”两类。两类。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嫡为大宗,庶为小宗。据据史记史记殷本记殷本记载:载:“自中丁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争相代立”。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殷商后期,兄终弟及制为父子相承制代替。制代替。如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如帝乙的长子微子启生在“微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封为子爵,名启;因启的母亲身微,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非正妻,因此启虽为长子却不能承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袭帝位。帝乙的小儿子辛(即纣王即纣王),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因其母是正宫,嫡出,故继承了殷商的帝位。殷商的帝位。这说明殷商末期,嫡长继承制已经这说明殷商末期,嫡长继承制已经确立。确立。在黄河流域周原(今陕西岐山)生在黄河流域周原(今陕西岐山)生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时,嫡长活的周部落,在古公亶父时,嫡长继承制还没完全确立。继承制还没完全确立。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长子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后来建立了吴国。季历传位于长子姬昌,姬昌又传位季历传位于长子姬昌,姬昌又传位于长子姬发。于长子姬发。姬发灭商后,大力推行嫡长继承制。姬发灭商后,大力推行嫡长继承制。自此宗法制度被作为立国的原则世自此宗法制度被作为立国的原则世世代代延续了下来。世代代延续了下来。根据宗法制,根据宗法制,“传嫡不传庶,传长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不传贤”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的精神,周王朝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有嫡长子才是继承王位或爵位的唯一合法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一合法者,庶子即使比嫡长子年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或更有才能,也无权继承。二、大宗与小宗二、大宗与小宗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庶子为士,即小宗。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公、侯、伯、子、男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还有第六级“附庸附庸”。附庸国的面。附庸国的面积更小,附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积更小,附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这五级爵位的产生,系根据宗法制这五级爵位的产生,系根据宗法制的嫡、庶关系而定。的嫡、庶关系而定。等级等级爵位爵位法定面积法定面积举例举例一一公国公国50平方公里平方公里齐、鲁齐、鲁二二侯国侯国35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晋晋三三伯国伯国35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申申四四子国子国25平方公里平方公里祝、邾祝、邾五五男国男国25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许许六六附庸附庸不足不足25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萧萧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在西周时代,除了中央直接分封各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路诸侯外,各诸侯在自己和领地内再分。再分。诸侯一般将分封给他的中心地区留诸侯一般将分封给他的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再分封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卿大夫,此类封地称为此类封地称为“采邑采邑”。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卿大夫也将自己分得的采邑再分割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给他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士,称作禄田。作禄田。三、昭穆制三、昭穆制上古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上古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右方,称穆。左左传传僖公二十四年僖公二十四年:“管、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丰、郇,文雍、曹、滕、毕、原、丰、郇,文之昭也。之昭也。”这十六国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这十六国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均为均为“昭昭”,文王则是,文王则是“穆穆”。武王是文王之子,为昭。武王是文王之子,为昭。同一辈的人即兄弟相继为君,昭穆同一辈的人即兄弟相继为君,昭穆相同,相同,鲜簋鲜簋记载周厉王禘于昭王,是记载周厉王禘于昭王,是五世一组的定制,昭王五世一组的定制,昭王穆王穆王共共王王懿王懿王夷王,没有孝王的位次,夷王,没有孝王的位次,因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因为孝王是共王之弟,被排除在外。没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实,体现没有二君在同一位次的事实,体现了昭穆制度分别宗族内部长幼、亲了昭穆制度分别宗族内部长幼、亲疏、远近的功能。疏、远近的功能。昭穆制度始于何时?昭穆制度始于何时?左传左传僖公五年僖公五年:“太伯、虞仲,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太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穆也。”太王、王季、文王、武王、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成王成王依次为父子相承。依次为父子相承。武王之前为诸侯,武王之前为诸侯,“王王”号为追加,号为追加,但世系一贯,昭穆上溯到太王。但世系一贯,昭穆上溯到太王。五世一组,故上推到太王。更早的五世一组,故上推到太王。更早的时代就没有记载了。时代就没有记载了。昭穆制度源于母系社会二辈制族外昭穆制度源于母系社会二辈制族外婚。婚。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份,两每个氏族内男女各有两个辈份,两个氏族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孩子个氏族同辈异性才可以通婚,孩子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的世系按母亲的世系决定。这样,第一代和第三代理论上是同这样,第一代和第三代理论上是同辈关系。辈关系。四、族系四、族系族,表示亲属关系。族,表示亲属关系。尚书尚书尧典尧典:克明俊德,以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亲九族。“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所谓九族,从己身往上数:父、祖、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曾祖、高祖;再自己身往下数:子、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孙、曾孙、玄孙,总共九族。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所谓十族,外加门下学生。九族之外,有所谓三族。九族之外,有所谓三族。三族有三说:三族有三说:1、指父、子、孙。、指父、子、孙。周礼周礼.春官春官.小宗伯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疏。”郑玄注:郑玄注:“三族,谓父、子、三族,谓父、子、孙。孙。”2、指父族、母族、妻族。、指父族、母族、妻族。汉书汉书.高帝纪下高帝纪下:“诏敢有随诏敢有随亡,罪三族。亡,罪三族。”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颜师古注引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父族、母族、妻族也。”3、指父母、兄弟、妻子。、指父母、兄弟、妻子。史记史记秦本纪秦本纪:“法初有三族之罪。法初有三族之罪。”裴骃集解引张晏曰:裴骃集解引张晏曰:“父母、兄父母、兄弟、妻子也。弟、妻子也。”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封建社会实行残酷的株连法,一人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犯法,尤其是犯大法,往往要“诛诛三族三族”,甚至灭,甚至灭“九族九族”。五、亲属五、亲属亲属亲属,是指因,是指因婚姻或血缘与和人婚姻或血缘与和人类个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类个体结成的社会关系,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兄弟姊妹等亲属又称亲人或家人等亲属又称亲人或家人,其他则称为亲戚,其他则称为亲戚。中国古代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所谓族内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所谓族内是指父系同宗者,以男性为中心,包括宗族内的男性和他们为中心,包括宗族内的男性和他们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的配偶,但不包括已出嫁女性和她和她们的配偶。们的配偶。下面介绍六亲。下面介绍六亲。关于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关于六亲,历代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以下几种:1、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指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贾谊贾谊新书新书.六术六术:“戚属以六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六,此之谓六亲。”2、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婚媾、姻亚。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公二十五年:“为父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媾、姻亚,以象天明。亚,以象天明。”晋杜预注:晋杜预注:“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3、指父母、兄弟、妻子。、指父母、兄弟、妻子。汉书汉书贾谊传贾谊传:“建久安之势,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成长治之业,以承祖庙,以奉六亲,至孝也。至孝也。”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唐颜师古注引应劭曰:“六亲,父六亲,父母、兄弟、妻子也。母、兄弟、妻子也。”4、指父子、兄弟、夫妇。、指父子、兄弟、夫妇。后汉书后汉书循吏传循吏传.秦彭秦彭:“乃为人乃为人设四诚,以定六亲长幼之礼。设四诚,以定六亲长幼之礼。”唐李贤注:唐李贤注:“六亲,谓父子、兄弟、六亲,谓父子、兄弟、夫妇也。夫妇也。”5、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史记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上服度则六上服度则六亲固。亲固。”唐张守节正义:唐张守节正义:“六亲,谓外祖父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古人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古人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见到会见到“家、舍、先、犬、小家、舍、先、犬、小”等等字。字。家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意。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舍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先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严、先考,对母尊父亲称先父、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祖,等等。犬犬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谦称自己年幼涉世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子女,如犬子、犬女等。小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等。第十讲第十讲中国古代的宫室中国古代的宫室尔雅尔雅释宫释宫:宫谓之室,室宫谓之室,室谓之宫。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考世界各国的建筑,宗教建筑必是考世界各国的建筑,宗教建筑必是最先发达的一类。这是与上古为神最先发达的一类。这是与上古为神灵崇拜时代的历史事实紧密相联的。灵崇拜时代的历史事实紧密相联的。那时候的人类,在经营自己的居室那时候的人类,在经营自己的居室之前,多先要竭力建筑神祠。之前,多先要竭力建筑神祠。唯独中国例外,最先即竭力建筑宫唯独中国例外,最先即竭力建筑宫室住宅,而对于宗教建筑少有顾及。室住宅,而对于宗教建筑少有顾及。直至后世,各国的宗教建筑,都有直至后世,各国的宗教建筑,都有特别之式样,与普通人家的住宅相特别之式样,与普通人家的住宅相比,一见而可区别得比,一见而可区别得出来,唯中出来,唯中国的佛寺道观与普通宫室无异。国的佛寺道观与普通宫室无异。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上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孟子滕文公滕文公上上说: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古代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前部分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的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升堂”。论语论语先进先进:由也升堂矣,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未入于室也。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重视阶基是中国建筑外部轮廓的重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要特征之一,与之相应的另一重要特征则是庞大的屋顶。特征则是庞大的屋顶。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二者一以法天,一以法地,有上上有天顶下有地基有天顶下有地基之称,加上中间之称,加上中间住人,是住人,是天、地、人天、地、人三才在中国三才在中国建筑上的具体象征。建筑上的具体象征。大屋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大屋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保存到了二十世纪,而对阶基的直保存到了二十世纪,而对阶基的重视却自东汉之后便日趋于扁平,重视却自东汉之后便日趋于扁平,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到了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到了唐代之后,阶基更是成了一象征性唐代之后,阶基更是成了一象征性的部件,反倒是在日本保存下来不的部件,反倒是在日本保存下来不少高阶基的建筑实体。少高阶基的建筑实体。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和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户和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指室的户。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窗口叫牖。论语论语雍也雍也说:说:“伯牛有疾,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文说:说:“向,北出牖也。向,北出牖也。”诗经诗经豳风豳风七月七月说:说:“塞向塞向户。户。”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室的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书上常说“南面南面”。室内的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室内的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史记项羽本记项羽本记说:说:项王、项王、项伯东向坐。项伯东向坐。又又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说,田尝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西夹,这就是阁。夹,这就是阁。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乐府诗鸡鸣鸡鸣:鸣声何啾啾,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闻我殿东厢。东厢就是东堂,殿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说文说文说:说:堂,殿也。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但不限于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于宫廷和庙宇里的来殿才专用于宫廷和庙宇里的主主要建筑。要建筑。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史记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说,孝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陈之廊庑下。颜师古说: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文说:说:“庑,堂下周屋。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一般人家大约是没有廊庑的。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于望。台高而平,便于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观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做阙。叫做阙。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于道教的庙宇叫观,的建筑物,至于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更是后起的意义了。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孟子孟子告子下告子下:方寸之木,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可使高于岑楼。赵歧注:赵歧注:岑楼,岑楼,山之锐岭者。山之锐岭者。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楼。说文说文:楼,重屋也。楼,重屋也。又:又:层,重屋也。层,重屋也。“考工记考工记上也讲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重屋指的是复屋(栋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荀子荀子赋赋:“志爱公利,重楼志爱公利,重楼疏堂。疏堂。”可见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楼房。可见战国晚期已经出现了楼房。但是穷人的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穷人的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门圭窦,瓮牖绳枢。他们的住房是筚门圭窦,瓮牖绳枢。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料和建筑技术。易易系辞系辞曰:曰:“上古穴居而野上古穴居而野处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现。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穴居依然是氏族部落主平的提高,穴居依然是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穴居成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数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是茅草屋。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于墓中的。但现过空心砖,那是用于墓中的。但是是诗经诗经陈风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已经已经说说中唐有甓中唐有甓,唐指堂涂,是堂下,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但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十分丰富,可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十分丰富,可纯用可混用。纯用可混用。泥土:北方多用泥土,尤以长城以泥土:北方多用泥土,尤以长城以北之民家为甚。北之民家为甚。纯木:长江流域及西南住房多用纯纯木:长江流域及西南住房多用纯木材建造。木材建造。纯砖:各地的城堡、砖塔。纯砖:各地的城堡、砖塔。木与砖混用:最为普遍。木与砖混用:最为普遍。砖与石混用:牌坊等类。砖与石混用:牌坊等类。石:墓及桥梁等。石:墓及桥梁等。铜:特殊的堂宇及塔。铜:特殊的堂宇及塔。铁:特殊的塔。铁:特殊的塔。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一座墙了。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版筑技术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这种筑墙技术。种筑墙技术。后来又用土坯砌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做墼。墙,土坯叫做墼。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历史。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用。第十一讲第十一讲中国古代车马与交通中国古代车马与交通一、车与马一、车与马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商周时期用于行路、狩猎和作战的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车一般是用马牵引的。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例如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子路子路曰: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之而无憾。”又又雍也雍也:“子曰:子曰:赤赤(公西公西华华)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用马驾车,可能经历了用两马的用马驾车,可能经历了用两马的阶段,但从文献上看,应该是以驾阶段,但从文献上看,应该是以驾四马为常。四马为常。出土的车、马也以四马一车出土的车、马也以四马一车(“驷驷”)为多。为多。诗经诗经即多次描写四牡即多次描写四牡(公马公马)驾驾车的情况:车的情况:小雅小雅采薇采薇:戎车既驾,四牡:戎车既驾,四牡业业。业业。大雅大雅烝民烝民:四牡彭彭,八鸾:四牡彭彭,八鸾锵锵。锵锵。郑风郑风清人清人:清人在彭,驷介:清人在彭,驷介旁旁。旁旁。小雅小雅采菽采菽:载骖载驷,君子:载骖载驷,君子所届。所届。(所届:指车服的最高标准。所届:指车服的最高标准。)嵇康琴赋:“双美并进,骈驰翼驱。”骈字当驾两马讲,不见于先秦典籍,这说明当时驾两马的时候很少。但是这绝不是说根本没有两马的车。左传左传哀公十七年哀公十七年:“大大(太太)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衷甸为一根车辕的车。两牡,是衷甸为一根车辕的车。两牡,是诸侯的诸侯的卿平时所乘的车。卿平时所乘的车。汉书汉书平帝纪平帝纪:“四辅、公卿、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以礼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以礼聚,亲迎立轺聚,亲迎立轺(yo,小车小车)并马。并马。”并即骈。并即骈。据说夏代以六马拉车据说夏代以六马拉车(见见荀子荀子、公羊传公羊传、白虎通白虎通),但无,但无实物证明。实物证明。大约到汉代,才出现了六匹马拉的大约到汉代,才出现了六匹马拉的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这大概是仿古的结果而并不是从车这大概是仿古的结果而并不是从车马的实际应用考虑的。马的实际应用考虑的。史记史记袁盎列传袁盎列传:“文帝从霸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陵上,欲西驰下峻阪。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将军怯邪?盎盎曰: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后何?上乃止。上乃止。”又又吕后本纪吕后本纪:“乃奉天子法驾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迎代王(即文帝即文帝)于邸。于邸。”法驾为天子所乘车的一种,应驾六法驾为天子所乘车的一种,应驾六马,文帝在霸陵所乘的也就是法驾。马,文帝在霸陵所乘的也就是法驾。在春秋时代,乘六马还是非礼在春秋时代,乘六马还是非礼的。的。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内篇杂上写齐景公写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闺”而遭指责。而遭指责。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严格。但是实际上并不如此严格。列子列子周穆王周穆王:“王王命驾八命驾八骏之乘。骏之乘。”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内篇谏上:“夫驾夫驾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为非制也,不滋甚乎制也,不滋甚乎?且君苟美乐之。且君苟美乐之。国必众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国必众为之,田猎则不便,道行致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远则不可,然而用马数倍,此非御下之道也。下之道也。”在当时制车、道路等条件限制下,在当时制车、道路等条件限制下,四马为最实用。四马为最实用。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一古代的马车只有一根辕,驾辕的一般是两匹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般是两匹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马。骖马。诗经诗经郑风郑风叔于田叔于田:“叔适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不如叔也,洵美且武。也,洵美且武。”又:又:“执辔如组,两骖如舞。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两骖加两服,大叔所驾为驷。两骖加两服,大叔所驾为驷。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写齐顷公所乘写齐顷公所乘的车被晋国的韩厥追赶,的车被晋国的韩厥追赶,“将及华将及华泉,骖挂于木而止泉,骖挂于木而止”。古人在室外尚左,所以如果需要解古人在室外尚左,所以如果需要解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下马来另作他用就解左骖,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别人的尊重。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三年:“公使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阳处父追之,及诸河,秦人秦人则在则在舟中矣,舟中矣,阳处父阳处父释左骖以公命赠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史记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越石父贤,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骖赎之,载归。”史记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司马穰苴列传:“齐齐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人军中。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人军中。穰苴曰: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驰三军法何?正正曰:曰:当斩。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外储说左上:“晋晋文公文公解左骖而盟于河。解左骖而盟于河。”因为以四马为常,所以古人常以驷因为以四马为常,所以古人常以驷为单位计数车马。为单位计数车马。论语论语季氏季氏说说“齐景公有马千齐景公有马千驷驷”,这不只是说他有四千匹马,这不只是说他有四千匹马,也指他有一千辆车。也指他有一千辆车。一车为一乘,说到多少乘也就意味一车为一乘,说到多少乘也就意味着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着多少组与之相应的马。国语国语晋语晋语:“秦后子来仕,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楚公子干来仕,其车五其车千乘;楚公子干来仕,其车五乘。乘。”千乘言后子富有,五乘言公子干贫千乘言后子富有,五乘言公子干贫穷。穷。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文载,晋文公为公子时出亡在外,公为公子时出亡在外,“及齐,齐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又又襄公二十二年襄公二十二年:“楚观起有楚观起有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宠于令尹子南,未益禄,而有马数十乘,楚人患之,王将讨焉。十乘,楚人患之,王将讨焉。”乘既然常与乘既然常与“四四”这个数字相连,这个数字相连,所以也就可以作为计数之词。所以也就可以作为计数之词。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三年写秦军打写秦军打算偷袭郑国,中途遇到郑国商人算偷袭郑国,中途遇到郑国商人弦高,为了让秦军产生郑已有备的弦高,为了让秦军产生郑已有备的错觉,弦高错觉,弦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师”。乘韦,既四张熟牛皮。乘韦,既四张熟牛皮。古代的达官贵人都要乘车。古代的达官贵人都要乘车。汉书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传:“乘车者,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君子之位也;负担者,小人之事也。”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内篇谏上:“景公景公有男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有男五人,所使傅之者皆有车百乘者也,晏子其一焉。者也,晏子其一焉。”有车百乘即大夫之家。有车百乘即大夫之家。同篇中还有晏子的一句话:同篇中还有晏子的一句话:“有车有车之家,是一国之权臣也。之家,是一国之权臣也。”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车,已经成为等级制度的一个部分,因此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因此历代帝王都要对车服品级制度作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另一作出规定,任何人不得僭越。另一方面,该乘车而不乘也是为礼制和方面,该乘车而不乘也是为礼制和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社会舆论所不允许的。论语论语先进先进:“颜渊死,颜路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这时正作鲁大夫,大夫就必须孔子这时正作鲁大夫,大夫就必须乘车。乘车。史记史记范睢列传范睢列传:“范睢范睢曰:曰:睢请为见君于张君。睢请为见君于张君。须贾曰:须贾曰: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马病,车轴折,非大车驷马,吾固不出。吾固不出。范睢曰:范睢曰:愿为君借愿为君借大车驷马于主人翁。大车驷马于主人翁。”“固不出固不出”,不是须贾的双足不,不是须贾的双足不肯沾地,而是身份的限制,他这位肯沾地,而是身份的限制,他这位魏国的大使不能丢魏国的面子。魏国的大使不能丢魏国的面子。二、车的部件和马饰二、车的部件和马饰1车的部件车的部件车厢叫舆。车厢叫舆。舆的左右两边立木板或栏杆可以凭舆的左右两边立木板或栏杆可以凭倚,叫輢倚,叫輢(y)。前边的横木可以手扶,叫式,通常前边的横木可以手扶,叫式,通常写作轼。写作轼。行车途中对所遇见的人表示敬意就行车途中对所遇见的人表示敬意就扶轼低头,这个动作也叫轼。扶轼低头,这个动作也叫轼。礼记礼记檀弓下檀弓下:“孔子过泰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式而听之。”再进一步,对所尊敬的人所居住的再进一步,对所尊敬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要轼。地方也要轼。史记史记魏世家魏世家:“魏文侯魏文侯客客段干木,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礼记礼记曲礼上曲礼上:“式路马。式路马。”路马是天子的马的专称。敬君兼及路马是天子的马的专称。敬君兼及其牲畜,未免太过分了。其牲畜,未免太过分了。万石君列传万石君列传:“过宫门阙,万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万石君以敬慎事上著称,但见到主万石君以敬慎事上著称,但见到主子的马而子的马而“式式”,被作为恭谨过人,被作为恭谨过人的例证写出来,说明别的臣子并不的例证写出来,说明别的臣子并不都按都按曲礼曲礼的话去做。的话去做。舆后边的横板或栏杆叫轸。舆后边的横板或栏杆叫轸。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昭公二十一年:“张丐张丐抽殳抽殳(撞击用的兵器撞击用的兵器)而下,而下,公子公子城城射之,折股。射之,折股。(张丐张丐扶伏扶伏(同匍同匍匐匐)而击之,折轸而击之,折轸(公子城的车轸公子城的车轸),又射之,死。,又射之,死。”史记史记龟策列传龟策列传:“纣纣头悬头悬车轸,四马曳行。车轸,四马曳行。”古人从车的后部上车,因此轸留有古人从车的后部上车,因此轸留有缺口,为登车处。缺口,为登车处。战国策战国策赵策赵策:“媪媪(o,老,老妇人,指赵威后妇人,指赵威后)之送燕后也,持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为之泣。其踵而为之泣。”母亲站在车下,从轸向车舆前伸臂,母亲站在车下,从轸向车舆前伸臂,只能握到女儿的足踵,这是车子就只能握到女儿的足踵,这是车子就要离开时一瞬间的情景。要离开时一瞬间的情景。车舆中有一根固定的绳供上车时拉车舆中有一根固定的绳供上车时拉手用,叫绥。手用,叫绥。论语论语乡党乡党:“升车必正立执升车必正立执绥。绥。”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二:卷二:“晏子起而出,晏子起而出,援绥而乘。援绥而乘。”礼礼记记檀弓上檀弓上:“鲁庄公及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右,马惊败绩,公队,佐车(副车副车)授绥。授绥。”车辕又叫辀,为一根稍曲的木杠车辕又叫辀,为一根稍曲的木杠(也有用直木的也有用直木的)。辕的后端连在车轴上,前端拴着辕的后端连在车轴上,前端拴着一根横木,叫衡。一根横木,叫衡。衡上再加轭,卡在马颈上。轭是个衡上再加轭,卡在马颈上。轭是个叉形的木枝,稍稍外曲。叉形的木枝,稍稍外曲。有人认为衡、轭是一个东西,只是有人认为衡、轭是一个东西,只是命名的命名的角度不同:从其横于前来角度不同:从其横于前来说为衡,从其扼颈而言为轭。说为衡,从其扼颈而言为轭。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立,则见其立,则见其(指忠信指忠信)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倚于衡也。”淮南子淮南子说山训说山训:“剥牛皮鞟剥牛皮鞟以为鼓,正三军之众。然为牛计者以为鼓,正三军之众。然为牛计者不若服于轭也。不若服于轭也。”后汉书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董董卓乃卓乃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引车庭中,以其头悬轭,鞭扑交下,下,皇甫规皇甫规妻谓持杖者曰:妻谓持杖者曰:何何不重乎不重乎?速尽为惠。速尽为惠。遂死车下。遂死车下。”曹植曹植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鸱鸦鸣衡鸱鸦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轭,豺狼当路衢。”轭又写作扼。轭又写作扼。庄子庄子马蹄马蹄:“夫加之以衡扼,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齐之以月题(马额上圆形饰物马额上圆形饰物)。”衡与辕相连接靠的是销子,古代叫衡与辕相连接靠的是销子,古代叫輗輗(n,大车上用的,大车上用的)、軏、軏(yu,小,小车上用的车上用的)。论论语语为政为政:“大车无輗,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轭岔开的两支曲木叫軥古轭岔开的两支曲木叫軥(q)。左传左传襄公十四年襄公十四年:“子鱼曰:子鱼曰: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射,为背师;不射,为戮。射为礼乎礼乎?射两軥而还。射两軥而还。”古古“礼礼”,射不求中,他射軥而不,射不求中,他射軥而不中人、马,既合古礼,又未违背追中人、马,既合古礼,又未违背追杀卫侯的命令,而以軥之微细又紧杀卫侯的命令,而以軥之微细又紧贴马颈,又足以显示其技术之高超。贴马颈,又足以显示其技术之高超。现在说车的运转部分。现在说车的运转部分。车轮的辐条一般为三十根。车轮的辐条一般为三十根。老子老子:“三十辐共一毂。三十辐共一毂。”毂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以贯毂是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用以贯轴。轴。左传左传定公九年定公九年:“齐侯执阳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而归之。”阳虎想逃到晋国去,故意表示愿意阳虎想逃到晋国去,故意表示愿意被关押在东边,齐侯把他放到相反被关押在东边,齐侯把他放到相反的方向,不料正中诡计。他要逃,的方向,不料正中诡计。他要逃,怕邑人追赶,所以把车轴都刻坏,怕邑人追赶,所以把车轴都刻坏,这又是一计。这又是一计。史记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列传:“临淄之途,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成幕。”因为车毂外露,而且古代车轴露在因为车毂外露,而且古代车轴露在毂外的部分很长,所以以毂外的部分很长,所以以“车毂击车毂击”形容路上车辆之多。形容路上车辆之多。史记史记田单列传田单列传:“燕师长驱燕师长驱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宗人尽斩平齐,而田单走安平,令宗人尽斩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其车轴末而傅铁笼。已而燕军攻安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轊平,城坏,齐人走,争途。以轊(wi,套在车轴外露部分上的金属,套在车轴外露部分上的金属套套)折车败,为燕所虏,惟田单宗折车败,为燕所虏,惟田单宗人以铁笼故得脱。人以铁笼故得脱。”轊又写作軎,正是车轴一端突出的轊又写作軎,正是车轴一端突出的形象。形象。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止脱落,车轮贯在轴端上后,为防止脱落,要用辖插在轊、要用辖插在轊、轴中。轴中。辖是可以拔下来的,没有了辖,车辖是可以拔下来的,没有了辖,车就不能行驶。就不能行驶。孔丛子孔丛子卷一:卷一:“夫子适齐,晏夫子适齐,晏子就馆子就馆曰:曰:齐其危矣,譬若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复亦难冀也。复亦难冀也。”汉书汉书陈遵传陈遵传:“每大饮,宾客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虽有急,终不得去。”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车轴横在舆下,固定的方法是在舆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把轴用绳索的底部安上两块木头,把轴用绳索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趴着的兔子,绑在上面。因其形状像趴着的兔子,所以叫伏兔,又叫輹。所以叫伏兔,又叫輹。左传左传僖公十五年僖公十五年:“车说车说(脱脱)其辕,火焚其旗,不利行师。其辕,火焚其旗,不利行师。”两轮之间的距离为轨。两轮之间的距离为轨。礼记礼记中庸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书同文。”车轨相同则车辙也等宽,车同轨实车轨相同则车辙也等宽,车同轨实际是公路标准化的一个措施。际是公路标准化的一个措施。引申之,车辙也叫轨。引申之,车辙也叫轨。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城门之轨,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两马之力与?”意思是说城门中石头路面上压出的意思是说城门中石头路面上压出的车辙沟是由于往来车多慢慢形成的,车辙沟是由于往来车多慢慢形成的,不是驾车的两马的力量所致。不是驾车的两马的力量所致。曹植曹植赠白马王彪赠白马王彪:“中逵绝无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轨,改辙登高岗。”这是说由于霖雨泥泞前面的路无法这是说由于霖雨泥泞前面的路无法通行,于是改道。通行,于是改道。下句说辙上句说轨,辙轨同义,为下句说辙上句说轨,辙轨同义,为避重而换避重而换用。用。2车的附件车的附件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的有:经常在古代诗文中出现的有:盖盖。这是由一根木柱支撑的伞形。这是由一根木柱支撑的伞形物,立于舆上。物,立于舆上。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五投大夫五投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于国中。行于国中。”汉书汉书王嘉传王嘉传:“嘉遂装出,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不冠,随使者诣廷尉。”盖是一定地位的标志,例如说盖是一定地位的标志,例如说“冠冠盖盖”即代表士大夫。即代表士大夫。班固班固西都赋西都赋:“冠盖如云,七冠盖如云,七相五公。相五公。”“倾盖倾盖”被用以形容途中相遇亲切被用以形容途中相遇亲切谈话,也是指有地位者。谈话,也是指有地位者。邹阳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狱中上梁王书:“白头如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新,倾盖如故。”皇帝的车盖有特别的质料和形制,皇帝的车盖有特别的质料和形制,叫叫“黄屋黄屋”。汉书汉书贾谊传贾谊传:“诸王诸王擅爵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王者用黄屋,是僭越。王者用黄屋,是僭越。轫轫。古代的车没有制动装置,为。古代的车没有制动装置,为防止车轮自己滑动,停车后用木头防止车轮自己滑动,停车后用木头阻碍车轮,这木头就叫轫。阻碍车轮,这木头就叫轫。离骚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天津兮,朝发轫于苍梧天津兮,夕余至夕余至于西极。于西极。”后代以发轫为出发、启程。后代以发轫为出发、启程。进而凡以物阻挡车轮的滚动也叫轫。进而凡以物阻挡车轮的滚动也叫轫。后汉书后汉书申屠刚传申屠刚传:“光武尝光武尝欲出游,刚欲出游,刚谏不见听,遂以头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轫乘舆轮,帝遂为止。”辅辅。这是车轮外边另加上夹毂的两。这是车轮外边另加上夹毂的两根直木,为的是增强轮子的承重能根直木,为的是增强轮子的承重能力。力。诗经诗经小雅小雅正月正月:“无弃尔无弃尔辅,员辅,员(增益增益)于尔辐。于尔辐。”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权勋权勋:“宫之奇曰:宫之奇曰:虞之与虢也,若车之辅也,虞之与虢也,若车之辅也,车依辅,辅亦依车。车依辅,辅亦依车。”左传左传僖公五年僖公五年记载此事云:记载此事云:“谚所谓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者,其虞、虢之谓也。”因人之面颊与牙床的关系与辅、车因人之面颊与牙床的关系与辅、车的关系近似,所以又称面颊为颊辅,的关系近似,所以又称面颊为颊辅,对对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和和左传左传中此处中此处所说的辅、车,一般也理解为是面所说的辅、车,一般也理解为是面颊与牙床颊与牙床(车车)。辂辂。这是绑在车衡上以备人牵挽。这是绑在车衡上以备人牵挽的横木。的横木。史记史记刘敬列传刘敬列传:“娄敬脱挽娄敬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臣愿见上言便事。”辂又是一种车子的名称。辂又是一种车子的名称。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颜渊问为邦,颜渊问为邦,子曰: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周之冕冕”在这个意义上辂又写作路。在这个意义上辂又写作路。诗经诗经小雅小雅采菽采菽:“君子来君子来朝,何锡予之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虽无予之,路车乘马。马。”茵茵。车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车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诗经诗经秦风秦风小戎小戎:“文茵畅文茵畅毂,驾我骐异。毂,驾我骐异。”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孔子家语孔子家语致思致思:“从车百乘,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帷帷。车舆的四周可以施帷,据说在。车舆的四周可以施帷,据说在上古是妇人之车。上古是妇人之车。诗经诗经卫风卫风氓氓:“淇水汤汤,淇水汤汤,渐渐(浸润浸润)车帷裳。车帷裳。”裳是车帷下垂的部分,因像人之下裳是车帷下垂的部分,因像人之下裳,故名。裳,故名。后来车盖被取消,帷加了顶,就叫后来车盖被取消,帷加了顶,就叫缦缦(又写作幔又写作幔),很像后代的车棚。,很像后代的车棚。南齐书南齐书魏虏魏虏传传:“虏主及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皆偏坐,垂脚辕中。”3马饰马饰古人讲究马身上的饰物。古人讲究马身上的饰物。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马饰与驾驭用的马具不可分,多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就是在马具上加上金属或玉石的饰片。片。左传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僖公二十八年:“晋车晋车七百乘,韅、七百乘,韅、靷、鞅、靽。靷、鞅、靽。”韅韅(xin)是马腹带。是马腹带。靷是引车的靷是引车的皮带。皮带。左传左传哀公二年哀公二年:“邮良邮良(即即古代有名的御手王良古代有名的御手王良)曰:曰:我两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靷将绝,吾能止之。我,御之上也。”孔颖达正义:孔颖达正义:“古之驾四马者,服古之驾四马者,服马夹辕,其颈负轭;两骖在旁,挽马夹辕,其颈负轭;两骖在旁,挽靷助之。靷助之。”那么靷就是今天的那么靷就是今天的“长套长套”。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靽是套在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带,靽是套在马臀部的马臀部的皮带。皮带。另有靳,是服马当胸的皮带。另有靳,是服马当胸的皮带。左传左传定公九年定公九年:“猛笑曰:猛笑曰:吾从子,如骖之靳。吾从子,如骖之靳。”古代驾车,骖马略后于服马,骖马古代驾车,骖马略后于服马,骖马之首与服马胸齐,之首与服马胸齐,“如骖之靳如骖之靳”即即如骖马随着服马的胸前皮带而前进。如骖马随着服马的胸前皮带而前进。勒是整套的笼头。勒是整套的笼头。其中马所含的其中马所含的“嚼口嚼口”叫衔。叫衔。孔子家语孔子家语执辔执辔:“夫德法者,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三、乘车的礼俗三、乘车的礼俗1立乘与驭马立乘与驭马上古乘车是站着的。上古乘车是站着的。礼记礼记曲礼上曲礼上:“妇人不立乘。妇人不立乘。”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乘车的位置是舆的前部、轼木之后。御车者把辔汇总分握在两手中。御车者把辔汇总分握在两手中。礼记礼记曲礼上曲礼上:“执策分辔,执策分辔,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驱之五步而立。君出就车,则仆并辔授绥。辔授绥。”古代每马两辔。两匹骖马的内侧辔古代每马两辔。两匹骖马的内侧辔绳系在轼前,这样御者共握六辔,绳系在轼前,这样御者共握六辔,“分辔分辔”,则每手三根。,则每手三根。诗经诗经秦风秦风驷驖驷驖:“驷驖孔驷驖孔阜,六辔在手。阜,六辔在手。”小雅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我马维駰我马维駰(浅黑带白色的马浅黑带白色的马),六辔既均。,六辔既均。”赶马的竹杖叫策,皮条的叫鞭。赶马的竹杖叫策,皮条的叫鞭。左传左传文公十三年文公十三年:“晋大晋大夫士会夫士会乃行,绕朝乃行,绕朝(秦大夫秦大夫)赠之赠之以策,曰:以策,曰:子无谓秦无人,吾谋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适不用也。”绕朝即借绕朝即借赶马之策与计谋之策同赶马之策与计谋之策同音表示自己是识破了士会的计策的。音表示自己是识破了士会的计策的。又又宣公十五年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今语今语“鞭策鞭策”即由抽打马而变为指即由抽打马而变为指对人对人的鼓励。的鼓励。鞭、策都是御者所执,而御者是乘鞭、策都是御者所执,而御者是乘车者的臣下,因而车者的臣下,因而“执鞭执鞭”一语即一语即指服从他人、为其驱使。指服从他人、为其驱使。史记史记管晏列传管晏列传:“假令晏子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古人十分重视驭马的技术。在孔古人十分重视驭马的技术。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设有子的教学体系中设有“御御”这一科。这一科。古书中有很多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古书中有很多关于驾车高手的记载,其技术之高超的确达到了惊人的地其技术之高超的确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步。例如例如淮南子淮南子览冥训览冥训:“昔者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一,心怡气和,体便轻毕,安劳乐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进,驰骛若灭,左右若鞭,周旋若环。环。”造父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祖先,传说造父为战国时期赵国的祖先,传说他曾为周穆王赶车会见西王母,又他曾为周穆王赶车会见西王母,又曾曾“日驰千里马日驰千里马”使周穆王赶回平使周穆王赶回平定叛乱定叛乱(见见史记史记赵世家赵世家)。王良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王良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夫。左传左传哀公二年哀公二年)记载王良的故记载王良的故事,骖马的长套就要断了,但他能事,骖马的长套就要断了,但他能使之不断,一使之不断,一直到战争结束。直到战争结束。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滕文公下所载则是驾车打所载则是驾车打猎的情形:猎的情形: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赵简子使王良与嬖奚(简子简子的幸臣的幸臣)乘,终日不获一禽。嬖奚反命乘,终日不获一禽。嬖奚反命(复命复命),曰:,曰:“良良天下之贱工也。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曰:或以告王良,良曰:“请复之。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曰:“天下之良工也。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简子曰:“我使我使良良掌与女乘。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谓王良,良不可。曰:可。曰:“吾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吾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诗云: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贯与小人乘,请辞。”所谓所谓“范范”即法度。即法度。射御的规矩是追赶时车不能越过兽,射御的规矩是追赶时车不能越过兽,而要在兽的左后方与兽平行奔驰,而要在兽的左后方与兽平行奔驰,箭从兽小腹左侧射人,穿过心脏,箭从兽小腹左侧射人,穿过心脏,达到右肩。这样射中的兽,血很快达到右肩。这样射中的兽,血很快流尽,其肉洁美,被称为流尽,其肉洁美,被称为“上杀上杀”,用于祭祀。,用于祭祀。若未穿心脏而达若未穿心脏而达于右耳,为于右耳,为“次次杀杀”,用于招待宾客。,用于招待宾客。如果箭从臀部射人达到右肋,为如果箭从臀部射人达到右肋,为“下杀下杀”,只能供自己食用。,只能供自己食用。王良开始按照这个要求驾车,嬖奚王良开始按照这个要求驾车,嬖奚一只兽也射不到,因为他的射技不一只兽也射不到,因为他的射技不精,而且不懂法度。精,而且不懂法度。所谓所谓“诡遇诡遇”,即怪异地设法遇上,即怪异地设法遇上猎物,也就是不按法度地胡乱驰骋猎物,也就是不按法度地胡乱驰骋追逐,射法也就乱来,这在当时是追逐,射法也就乱来,这在当时是君子所不为的,所以称嬖奚为小人。君子所不为的,所以称嬖奚为小人。从以上点滴的介绍可以看出,古人从以上点滴的介绍可以看出,古人对御车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这还对御车有一整套严格的要求,这还不包括上车、执辔、站立的姿势等。不包括上车、执辔、站立的姿势等。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是人民在狩这些要求中的大部分,是人民在狩猎、作战、旅行过程中逐渐积累起猎、作战、旅行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要领,目的是为保证车的速度、来的要领,目的是为保证车的速度、安全。安全。古代的统治者还从驭马的方法中悟古代的统治者还从驭马的方法中悟出了对人民的统治术。出了对人民的统治术。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审分审分:“王良之所王良之所以使马以使马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者,约审之以控其辔,而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四马莫敢不尽力。有道之主其所以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使群臣者亦有辔。其辔何如?正名、正名、审分是治之辔已。审分是治之辔已。”韩诗外传韩诗外传:“昔者先王使民昔者先王使民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以礼,譬之如御也。刑者,鞭策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今犹无辔衔而鞭策以御也。”孔丛子孔丛子:“以礼齐民,譬之于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失道矣。”这些比喻体现的都是儒家以礼治民这些比喻体现的都是儒家以礼治民的思想,虽然反对只以酷烈的刑罚的思想,虽然反对只以酷烈的刑罚进行统治,但把民比作马牛却是与进行统治,但把民比作马牛却是与其他治民学说无别的。其他治民学说无别的。2乘车位次乘车位次古代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古代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三人的位次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三人的位次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中,车右在右。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如果车中尊者是国君或主帅,则居于当中,御者在左。于当中,御者在左。史记史记信陵君列传信陵君列传:“从车骑,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上坐,即车之左。上坐,即车之左。车右又叫骖乘,任务是执戈御敌,车右又叫骖乘,任务是执戈御敌,车遇险阻时下去排除障碍、推车。车遇险阻时下去排除障碍、推车。史记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列传:“君之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者为骖乘。”3超乘超乘超即跳,为了表示对车所路过处主超即跳,为了表示对车所路过处主人的敬意,车上站在左右两侧的人人的敬意,车上站在左右两侧的人在车行进时跳下,随后又跳上去。在车行进时跳下,随后又跳上去。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郑徐吾犯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使强委禽焉。犯惧,告子产。子产曰:曰:是国无政,是国无政,非子之患也。非子之患也。惟所欲与惟所欲与?犯请于二子,请使女犯请于二子,请使女择焉。皆许之。子皙择焉。皆许之。子皙(公孙黑公孙黑)盛饰盛饰人,布币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人,布币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观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公孙楚以超乘博得了美丽女子的欢公孙楚以超乘博得了美丽女子的欢心,就是因为超乘容易体现戎士的心,就是因为超乘容易体现戎士的壮勇。壮勇。又又僖公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过周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秦师轻而无礼。”为什么秦师行超乘之礼而被认为为什么秦师行超乘之礼而被认为“无礼无礼”?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悔过悔过载此事云:载此事云:“师行过周,王孙满要门而窥之,曰:师行过周,王孙满要门而窥之,曰: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左右皆下。左右皆下。”现在只免胄、超乘,现在只免胄、超乘,不但不合乎不但不合乎“礼礼”,而且有示勇的,而且有示勇的用意,当然是对周天子的不敬。用意,当然是对周天子的不敬。其实,兵车来到别人的都城都应该其实,兵车来到别人的都城都应该收起武器,以示无意构成威胁。收起武器,以示无意构成威胁。又又昭公元年昭公元年:“楚公子围聘于楚公子围聘于郑,郑,且娶于公孙段氏,武举为介且娶于公孙段氏,武举为介(副使副使)。武举知其有备也,请武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橐而入,许之。垂橐而入,许之。”史记史记万石君列传万石君列传:“卫卫绾绾以戏车为以戏车为郎。郎。”应劭说:应劭说:“能左右超乘也。能左右超乘也。”四、车的种类四、车的种类1牛车、羊车牛车、羊车自古也有牛车。自古也有牛车。周易周易系辞下系辞下:“服牛乘马,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牛能负重耐劳,但速度慢,所以牛牛能负重耐劳,但速度慢,所以牛车多用以载物。车多用以载物。汉书汉书儿宽传儿宽传:“民闻民闻宽宽当当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免,皆恐失之,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绢属不绝。负,输租绢属不绝。”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牛车即被认在马车受重视的时代,牛车即被认为是为是贱贱”的。的。汉书汉书游侠传游侠传:“家亡余财,家亡余财,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过軥牛。”史记史记酷吏列传酷吏列传:“张张汤死汤死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载以牛车,有棺无椁。”牛车送柩是其薄葬的一项。牛车送柩是其薄葬的一项。汉书汉书食货志食货志:“汉初汉初天子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是因为建国伊始,讲究不得。这是因为建国伊始,讲究不得。而东汉之末天下大乱,经济更为凋而东汉之末天下大乱,经济更为凋敝,于是连天子也无马车可乘。敝,于是连天子也无马车可乘。三国志三国志董卓传董卓传:“杨杨奉、奉、韩韩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车。”但是魏晋以后坐牛车却变得时髦但是魏晋以后坐牛车却变得时髦了。这大概是因为牛较安稳保险,了。这大概是因为牛较安稳保险,对于养尊处优恬淡轻闲的士族阶层对于养尊处优恬淡轻闲的士族阶层更为合适,同时也与后来政治文化更为合适,同时也与后来政治文化中心移至江南,而江南牛多马少有中心移至江南,而江南牛多马少有关。关。南齐书南齐书陈显达传陈显达传:“家既豪家既豪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富,诸子与王敬则诸儿并精车牛、丽服饰。当世快牛称张世子青、王丽服饰。当世快牛称张世子青、王三郎乌、吕文显折角、江昙云白鼻。三郎乌、吕文显折角、江昙云白鼻。”这种乘牛车的习惯直至南宋还可看这种乘牛车的习惯直至南宋还可看到。到。陆游陆游老学庵笔记老学庵笔记卷二:卷二:“成都成都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牛。惟城诸名族妇女,出入皆乘犊牛。惟城北郭氏车最鲜美,为一城之冠,谓北郭氏车最鲜美,为一城之冠,谓之郭家车子。之郭家车子。”牛车既为妇女所专用,陆游又以为牛车既为妇女所专用,陆游又以为新奇而予以记录,可见当时乘牛车新奇而予以记录,可见当时乘牛车的已不多了。的已不多了。古代还以羊拉车。古代还以羊拉车。周礼周礼考工记考工记车人车人曾提到羊曾提到羊车,据学者考证,那只是较小的车,车,据学者考证,那只是较小的车,并非真用羊拉。并非真用羊拉。汉魏以后才有真正的羊车。汉魏以后才有真正的羊车。晋书晋书胡贵嫔传胡贵嫔传:“武帝掖庭武帝掖庭并宠者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并宠者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恣其所之,至,便宴寝。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羊车。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羊车。”南齐书南齐书魏虏传魏虏传:“虏主及后虏主及后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妃常行,乘银镂羊车,不施帷幔,皆偏坐垂脚辕中。皆偏坐垂脚辕中。”羊车的实用价值不大,因而历来为羊车的实用价值不大,因而历来为帝王消遣淫乐的工具。帝王消遣淫乐的工具。2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栈车、辎车、安车、温车、传车、辇车、辇车子因质料、用途的不同而有许车子因质料、用途的不同而有许多种。常见的有:多种。常见的有:栈车栈车。栈又写作辗。这是以木条编。栈又写作辗。这是以木条编舆的轻便车。舆的轻便车。诗经诗经小雅小雅何草不黄何草不黄:“有有栈之车,行彼之道。栈之车,行彼之道。”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丑父寝于丑父寝于辗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辗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而匿之。”因为车厢为木条所编,有空隙,所因为车厢为木条所编,有空隙,所以蛇才能出于其以蛇才能出于其“下下”。又由于栈车似碎材所拼,所以又叫又由于栈车似碎材所拼,所以又叫柴车。柴车。史记史记楚世家楚世家:“荜露蓝缕,荜露蓝缕,以处草莽。以处草莽。”服虔说:服虔说:“荜露,柴车,素大辂也。荜露,柴车,素大辂也。”列子列子力命力命:“北宫子既归北宫子既归乘其筚路,若文轩之饰。乘其筚路,若文轩之饰。”栈车是较简陋的,因此上面三例都栈车是较简陋的,因此上面三例都用以说明生活的艰苦朴素。用以说明生活的艰苦朴素。汉书汉书王莽传王莽传:“唐尊曰:唐尊曰:国虚民贫,咎在奢泰。国虚民贫,咎在奢泰。乃身短乃身短衣小袖,乘牝柴车,藉槀衣小袖,乘牝柴车,藉槀(铺草席铺草席),瓦器。,瓦器。”则以乘柴则以乘柴车作为反对奢侈的手段。车作为反对奢侈的手段。辎车辎车。即有帷幔的车子,多用于。即有帷幔的车子,多用于载物,帷幔可以遮蔽风雨,防止货载物,帷幔可以遮蔽风雨,防止货物损害,人也可以在里面寝卧。物损害,人也可以在里面寝卧。史记史记孙子列传孙子列传:“于是乃以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坐为计谋。”孙膑受过膑刑,所以孙膑受过膑刑,所以“坐坐”着指挥;着指挥;居辎车中既便于休息,也便于进攻居辎车中既便于休息,也便于进攻大梁时保密。大梁时保密。汉书汉书张敞传张敞传:“礼,君母出礼,君母出门则乘辎軿。门则乘辎軿。”辎軿也就是辎车。辎軿也就是辎车。“重车重车”其实也是辎车。其实也是辎车。汉书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传:“后数岁,后数岁,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买臣随上计吏为卒,将重车至长安。”若说若说“辎重辎重”,则指辎车中所载的,则指辎车中所载的重重物。物。老子老子:“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这是以辎重指行路所带的日常生活这是以辎重指行路所带的日常生活用品。用品。三国志三国志魏志魏志荀攸传荀攸传:“太太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祖拔白马还,遣辎重循河而西。”这是指军需物资。这是指军需物资。安车安车。是一匹马拉的小车,可以。是一匹马拉的小车,可以在舆内安坐。在舆内安坐。礼记礼记曲礼上曲礼上:“大夫七十而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适四方,乘安车。适四方,乘安车。”史记史记甘茂列传甘茂列传:“秦武王三秦武王三年,谓甘茂曰:年,谓甘茂曰:寡人欲安车通三寡人欲安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如果君王用安车征聘某人,则是一如果君王用安车征聘某人,则是一种种“殊荣殊荣”。后汉书后汉书逸民传逸民传:“桓帝乃备桓帝乃备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玄纁之礼,以安车聘之(指韩康指韩康)。”以安车送行也是一样的道理。以安车送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史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卿列传:“梁梁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淳于淳于髡髡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因谢去,于是送以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加璧,黄金百镒。”温车温车。是一种卧车,有帷幔,有窗。是一种卧车,有帷幔,有窗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调节车内气子,可以根据气温开闭调节车内气温。温。史记史记齐世家齐世家:“桓公之中钩,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温车又叫韫辌车。温车又叫韫辌车。又又李斯列传李斯列传:“李斯以为上在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韫辌车中。居韫辌车中。”后来辒辌车被用作丧车。后来辒辌车被用作丧车。汉书汉书霍光传霍光传:“载光尸柩以载光尸柩以韫辌车。韫辌车。”解放后在西安秦陵兵马俑出土了完解放后在西安秦陵兵马俑出土了完整的铜车马,有帷,有顶,顶微呈整的铜车马,有帷,有顶,顶微呈脊形,后有门,前边及左右有窗,脊形,后有门,前边及左右有窗,当即辒辌车。当即辒辌车。传车传车。是用于传递消息法令的车,。是用于传递消息法令的车,为驿站所专用,较为轻快,在先秦为驿站所专用,较为轻快,在先秦叫驲。叫驲。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襄公二十一年:“晋侯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于是祁奚老于是祁奚老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矣,闻之,乘驲而见宣子。”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内篇杂上:“景公景公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闻之,大骇,乘驲而自追晏子。”传车也可简称传。传车也可简称传。史记史记范睢列传范睢列传:“于是秦昭于是秦昭王大悦,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王大悦,乃谢王稽,使以传车召范睢。睢。”辇辇。是人推挽的车。是人推挽的车。毂梁传毂梁传成公四年成公四年:“晋君召晋君召伯尊而问焉。伯尊来,遇辇者。辇伯尊而问焉。伯尊来,遇辇者。辇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者不辟,使车右下而鞭之。”辇者,即挽车人。辇者,即挽车人。左传左传成公十七成公十七年年:“齐庆齐庆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克通于声孟子,与妇人蒙衣乘辇而人于闳人于闳(巷门巷门)。”后来辇成为皇帝、皇后的专用车。后来辇成为皇帝、皇后的专用车。史记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世家:“以太后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司马迁司马迁报任安书报任安书:“仆赖先人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杜牧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弟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弟兄。兄。”辇毂下或辇下都指皇帝所居之地,辇毂下或辇下都指皇帝所居之地,也就是京师。也就是京师。附带说说肩舆。附带说说肩舆。肩舆即今之轿子,原为上山时所用,肩舆即今之轿子,原为上山时所用,作为交通工具时代较晚,开始时也作为交通工具时代较晚,开始时也不普遍。不普遍。南齐书南齐书垣崇祖传垣崇祖传:“崇祖著崇祖著白纱帽,肩舆上白纱帽,肩舆上城。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简傲简傲:“谢中郎是谢中郎是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巾,肩舆径王蓝田女婿。尝著白纶巾,肩舆径至扬州听事。至扬州听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唐太宗唐太宗尝乘腰尝乘腰舆,有舆,有三卫三卫误拂御衣,其人惧,误拂御衣,其人惧,色变。色变。”胡三省注:胡三省注:“腰舆,令人举之,其腰舆,令人举之,其高至腰。高至腰。”五、兵车五、兵车兵车古称戎车,因为戎是古代兵器兵车古称戎车,因为戎是古代兵器的总称,就跟戎马是军马,戎服是的总称,就跟戎马是军马,戎服是军服,戎行是军队一样。军服,戎行是军队一样。在上古,贵族平时乘的车子遇有在上古,贵族平时乘的车子遇有战事就开上战场,兵车与一般车子战事就开上战场,兵车与一般车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拉车的马在打仗没有什么区别。但拉车的马在打仗时要披上铠甲。时要披上铠甲。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齐侯曰: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不介马而驰之。驰之。”不介马一事被特别记下来,即因为不介马一事被特别记下来,即因为平时一般都要平时一般都要“介介”。同时,兵车上要放武器如弓、矢、同时,兵车上要放武器如弓、矢、戈等,因而车上有橐、弢等盛武器戈等,因而车上有橐、弢等盛武器的容器。的容器。左传左传成公十六年成公十六年:“楚共楚共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殁。以一矢复命。中项,伏殁。以一矢复命。”又:又:“石首曰:石首曰:卫懿公惟以不去卫懿公惟以不去其旗,是以败于荧。其旗,是以败于荧。内内(纳纳)旌于旌于弢中。弢中。”古代兵车上都有旗。古代兵车上都有旗。旗与鼓是指挥作战的信号,因此主旗与鼓是指挥作战的信号,因此主帅的车上必有。帅的车上必有。左传左传隐公十一年隐公十一年:“颍考叔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登。子都自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下射之,颠。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周麾而呼曰:君登矣。君登矣。郑师毕郑师毕登。登。”蝥弧是郑伯旗的专名,大概各国诸蝥弧是郑伯旗的专名,大概各国诸侯、大夫的旗都有特殊的徽志。侯、大夫的旗都有特殊的徽志。又又庄公十年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刿公将鼓之,刿曰:曰:未可。未可。齐人三鼓,刿曰:齐人三鼓,刿曰:可矣可矣!”鼓为进军的号令,旗的具体作用鼓为进军的号令,旗的具体作用大约主要是让全军看到将帅所在的大约主要是让全军看到将帅所在的位置。位置。与平时乘车相反,战车不求其舒适,与平时乘车相反,战车不求其舒适,而求其轻快,因而没有车盖、帷幔而求其轻快,因而没有车盖、帷幔之类。之类。行军过程中兵车还有一个特殊的行军过程中兵车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宿营时用车围成圆圈,以防用途:宿营时用车围成圆圈,以防备敌人的偷袭或野兽的侵扰。备敌人的偷袭或野兽的侵扰。银雀山汉简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孙膑兵法:“车者,车者,所以当垒所以当垒也。也。”三国志三国志武帝纪武帝纪:“连车树栅,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弱。”“连车连车”,也就是用车为营,也就是用车为营,“不不可胜可胜”,说明这种自卫方法不易击,说明这种自卫方法不易击破,破,“示弱示弱”,即让军队躲在里面,即让军队躲在里面好像不敢出战。好像不敢出战。营垒之门,就是车所围成的圆周留营垒之门,就是车所围成的圆周留有缺口,并把两辆车的辕相对而向有缺口,并把两辆车的辕相对而向上斜立,形成门形。因此军门又称上斜立,形成门形。因此军门又称辕门。辕门。王昌龄王昌龄从军行从军行五:五:“大漠风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史记史记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迁徙往来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张守节张守节正正义义:“环绕军兵为环绕军兵为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象。营以自卫,若辕门即其遗象。”其实,从其实,从“军军”字本身就可以看出字本身就可以看出古代是以车当垒的。古代是以车当垒的。军字上边的冖,在篆体即表示包成军字上边的冖,在篆体即表示包成一圈,与下边的车相一圈,与下边的车相配,就是车配,就是车子环卫的意思。子环卫的意思。说文说文:“军,圜围也。四千人军,圜围也。四千人为军。为军。”圜围是本义,等到军成为编制单位圜围是本义,等到军成为编制单位的名称,已经是较晚的事了。的名称,已经是较晚的事了。兵车中又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兵车中又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周礼周礼车仆车仆提到戎路、广车、提到戎路、广车、阙车、革车、轻车五种。阙车、革车、轻车五种。我们只就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略作介我们只就古代文献中常见的略作介绍。绍。戎路戎路是天子以及诸侯所乘。是天子以及诸侯所乘。左传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僖公二十八年:“王王(周襄王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兴父策命晋侯(文公文公)为侯伯,赐之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大辂之服、戎辂之服。”辂同路,大辂是封赐同姓诸侯的车,辂同路,大辂是封赐同姓诸侯的车,又称金路。又称金路。古代既以车、服为等级标志,所以古代既以车、服为等级标志,所以大辂、戎辂之服即包括车、服二者。大辂、戎辂之服即包括车、服二者。轻车即一般的战车,为进攻敌军的轻车即一般的战车,为进攻敌军的主力。主力。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七年:“中行中行文字文字(荀寅,逃亡在齐的晋大夫荀寅,逃亡在齐的晋大夫)告告成子成子(齐大夫齐大夫)曰:曰:有自晋师告寅有自晋师告寅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者:将为轻车千乘以厌(压压)齐师之齐师之门,则可尽也。门,则可尽也。”战车的易损部位需用皮革包裹,因战车的易损部位需用皮革包裹,因而轻车又名革车。而轻车又名革车。钝钝(tn)车。其形制已不可考。车。其形制已不可考。左传左传宣公十二年宣公十二年:“晋人惧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钝车逆之。二子之怒楚师也,使钝车逆之。”孔颖达引服虔云:孔颖达引服虔云:“钝者,屯守之钝者,屯守之车。车。”再从钝由屯得声来看,这是一种防再从钝由屯得声来看,这是一种防御性的兵车,可能不像轻车那样便御性的兵车,可能不像轻车那样便于驰骋,但却为敌人车马所难于攻于驰骋,但却为敌人车马所难于攻破,因而较为笨重。破,因而较为笨重。六、道路六、道路古代有关道路的名称很多。古代有关道路的名称很多。尔雅尔雅释宫释宫:“一达谓之道路,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二达谓之歧旁,三达谓之剧旁,四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达谓之衢,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庄,七达谓之剧骖,八达谓之崇期,九达谓之逵。九达谓之逵。”所谓达即通,一达指没有岔道,三所谓达即通,一达指没有岔道,三达指丁字形街,四达是两路十字交达指丁字形街,四达是两路十字交叉。叉。但是但是尔雅尔雅所列有些在文献中得所列有些在文献中得不到证明,如歧旁、剧旁、剧骖、不到证明,如歧旁、剧旁、剧骖、崇期。崇期。道路为通名,比较宽阔的叫康、庄,道路为通名,比较宽阔的叫康、庄,岔路多的叫衢、逵。岔路多的叫衢、逵。史记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自如自如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第康庄之衢。”列子列子仲尼仲尼:“尧乃微服游于尧乃微服游于康衢。康衢。”这两个衢字都指岔路,前面加上康这两个衢字都指岔路,前面加上康或康庄修饰,意即指热闹的街市。或康庄修饰,意即指热闹的街市。左传左传隐公十一年隐公十一年:“郑伯将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挟耪以走,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挟耪以走,子都拔棘子都拔棘(同戟同戟)以逐之,及大逵,以逐之,及大逵,弗及。弗及。”淮南子淮南子说说林训林训:“杨子见杨子见逵路而哭之。逵路而哭之。”这两个逵也是指岔道口。这两个逵也是指岔道口。史记史记鲁周公世家鲁周公世家:“公公(鲁鲁哀公哀公)游于陵阪,遇武伯于街。游于陵阪,遇武伯于街。”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此事记载此事“街街”作衢。作衢。史记史记孙子列传孙子列传:“君不若引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彼必释赵而自救。”街路,即交通要道。街路,即交通要道。此外还有一些道路的名称。此外还有一些道路的名称。径。小路叫径。径。小路叫径。史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相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归璧于赵。”论语论语雍也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女得人焉耳乎?曰: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事未尝至于偃(子游的名子游的名)之室也。之室也。”这是说其人方正,没有私人之请,这是说其人方正,没有私人之请,连走路也一定要走连走路也一定要走“正路正路”。径又称间道,意思是避开众人的路。径又称间道,意思是避开众人的路。史记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韩信选轻輢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选轻輢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道萆(同蔽同蔽)山而望赵军。山而望赵军。”因而间行也是指走小道。因而间行也是指走小道。又又项羽本纪项羽本纪:“当是时,项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度我至军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公乃入。”步走,是因为小路不能通车;间行,步走,是因为小路不能通车;间行,也与廉颇的从者从径道归赵用意一也与廉颇的从者从径道归赵用意一样;鸿门距样;鸿门距霸上原本四十里,走霸上原本四十里,走小路只有二十里,是因为径、间道小路只有二十里,是因为径、间道总是人们为了抄近而走出来的。总是人们为了抄近而走出来的。蹊也是小路。蹊也是小路。史记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谚曰: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小,可以谕大也。”桃李树下的路自然是小路,因此桃李树下的路自然是小路,因此释名释名说:说:“步所用道曰蹊。步所用道曰蹊。”冲是交通要道。冲是交通要道。左传左传昭公元年昭公元年:“郑徐无郑徐无犯之妹犯之妹适适(嫁嫁)子南氏,子晰怒,子南氏,子晰怒,既而橐甲以见于南,欲杀之而取其既而橐甲以见于南,欲杀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妻。子南知之,执戈逐之,及冲,冲,击之以戈,子晰伤而归。击之以戈,子晰伤而归。”冲要则通常专指军事上重要的地方。冲要则通常专指军事上重要的地方。后汉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传:“连年出连年出塞,讨击鲜卑,还复各令屯列冲要。塞,讨击鲜卑,还复各令屯列冲要。”冲要也可以说要冲。冲要也可以说要冲。古人早就知道大路两旁应该植树。古人早就知道大路两旁应该植树。国语国语周语周语:“列树以表道。列树以表道。”为了行人,首先是为了君王的使者为了行人,首先是为了君王的使者和官员走在路上能及时得到休息,和官员走在路上能及时得到休息,沿着国家的主要道路设有若干亭馆,沿着国家的主要道路设有若干亭馆,有人看管,备有粮柴。有人看管,备有粮柴。大约秦汉之际这种路上的馆舍就叫大约秦汉之际这种路上的馆舍就叫亭。亭者,停也。意即供行路者停亭。亭者,停也。意即供行路者停下休息的。下休息的。汉高祖刘邦未起事前就是一位亭长。汉高祖刘邦未起事前就是一位亭长。这时亭是否还负责供应吃喝则已不这时亭是否还负责供应吃喝则已不可考。后代又有长亭短亭的区别,可考。后代又有长亭短亭的区别,据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据说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柳永柳永雨霖铃雨霖铃:“寒蝉凄切,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时的亭似乎已经纯粹是供人歇脚这时的亭似乎已经纯粹是供人歇脚的地方了。的地方了。第第十十二二讲讲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千百年来饮食是早已闻名世界的。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我文明古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我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在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中,中,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食的记述和描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食的记述和描写。写。对古人饮食习惯有个大致了解,无对古人饮食习惯有个大致了解,无疑会有助于我们对古代作品的阅读疑会有助于我们对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欣赏。和欣赏。下面,我们就主食、肉食、烹调、下面,我们就主食、肉食、烹调、酒以及食器等方面分别作些简单的酒以及食器等方面分别作些简单的介绍。介绍。一、主食一、主食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以粮食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来,诗作物为主食,所以自周秦以来,诗文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很多。文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很多。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至于五谷六谷所包括的品种,则历至于五谷六谷所包括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为五谷,六谷即再稷、麦、菽、麻为五谷,六谷即再加上稻。加上稻。黍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黍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黏。状似小米,色黄而黏。稷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作稷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作物为谷子。我国西北地区适合谷子物为谷子。我国西北地区适合谷子的种植,在的种植,在“靠天吃饭靠天吃饭”的古代,的古代,谷子也较能适应风雨不时的干旱气谷子也较能适应风雨不时的干旱气候,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候,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以古代以“社稷社稷”代表国家,例如代表国家,例如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三年:“服于服于有礼,社稷之固也。有礼,社稷之固也。”社为社神,社为社神,稷为谷神。稷为谷神。白虎通白虎通社稷社稷:“王者所以有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为天下求福报功。”稷的这一突出地位是由它对人们生稷的这一突出地位是由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决定的。活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古代称大麦麦子有大麦小麦之分,古代称大麦为麰为麰(mu)。孟子孟子告子上告子上:“今夫麰麦,今夫麰麦,播种而艺之。播种而艺之。”诗经诗经周颂周颂思文思文:“贻我来贻我来麰,帝命率育。麰,帝命率育。”菽就是豆子,原指大豆,又作豆类菽就是豆子,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名。的总名。说文说文:“菽,豆也。菽,豆也。”段玉裁说,段玉裁说,“菽、豆古今语菽、豆古今语”,“此以汉时语此以汉时语(豆豆)释古语释古语(菽菽)也。也。”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小宛小宛:“中原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菽,庶民采之。”麻之所以列入谷类,是因为麻籽可麻之所以列入谷类,是因为麻籽可以充饥。以充饥。麻籽叫苴。麻籽叫苴。诗经诗经七月七月):“九月叔九月叔(拾取拾取)苴苴”。古书中还时常见到一些有关粮食作古书中还时常见到一些有关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粟、粱、稻、禾、谷物的名称,如粟、粱、稻、禾、谷等。等。粟是黍的籽粒。粟是黍的籽粒。诗经诗经小雅小雅黄鸟黄鸟:“交交黄交交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后来,则用粟作为粮食的通称。后来,则用粟作为粮食的通称。史记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章邯围钜章邯围钜鹿,筑甬道而输之粟。鹿,筑甬道而输之粟。”粱是稷的良种。粱是稷的良种。诗经诗经小雅小雅黄鸟黄鸟:“交交黄交交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后汉书后汉书五行志五行志:“京都童谣京都童谣曰:曰: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慊慊舂黄粱。”稻在中原地区的种植较晚。稻在中原地区的种植较晚。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分别,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分别,“稻稻”最最初专指黏者,不黏的叫粳,又叫秫。初专指黏者,不黏的叫粳,又叫秫。晋书晋书陶潜传陶潜传:“潜为彭泽令,潜为彭泽令,公田悉令种秫。曰:公田悉令种秫。曰:令吾常醉于令吾常醉于酒,足矣。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稻,妻子固请种稻,乃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稻。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稻。”“稻稻”作为稻类的总称,是稍后的作为稻类的总称,是稍后的事。事。因为稻与粱都是因为稻与粱都是“细粮细粮”,所以二,所以二者常常连言以代表精美的主食。者常常连言以代表精美的主食。杜甫杜甫壮游壮游:“国马竭粟豆,官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鸡输稻粱。”禾本来专指稷,后来成为粮食作禾本来专指稷,后来成为粮食作物的通称。物的通称。李绅李绅悯农悯农诗:诗:“锄禾日当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汗滴禾下土”,其中,其中的的“禾禾”字字是泛指。是泛指。现在谈谈用粮食做成的食品。现在谈谈用粮食做成的食品。在上古,主食的花样似乎并不多。在上古,主食的花样似乎并不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糗糗(qi),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是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等。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等。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也叫糗。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也叫糗。尚书尚书费誓费誓:“峙乃糗粮,无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敢不逮,汝则有大刑。”糗便于携带,无火也可就食,所以糗便于携带,无火也可就食,所以常作行路之粮。常作行路之粮。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举火之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举火之费,费,所以食糗也是生活俭朴的一种表现。所以食糗也是生活俭朴的一种表现。孟子孟子尽心下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焉。草,若将终身焉。”糗也叫糇粮。糗也叫糇粮。诗经诗经大雅大雅公刘公刘:“乃裹糇乃裹糇粮,于橐于囊。粮,于橐于囊。”在古代单说一个在古代单说一个“粮粮”字也就是指字也就是指糗粮。糗粮。庄子庄子逍遥游逍遥游:“适千里者三适千里者三月聚粮。月聚粮。”汉书汉书严助传严助传:“丁壮从军,丁壮从军,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老弱转饷,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在这里粮与食对举,食与在这里粮与食对举,食与“居居”、粮与粮与“行行”分别联在一起。分别联在一起。我们遇到古代作品中的我们遇到古代作品中的“粮粮”字,字,就不要随便地一概当作今天所说的就不要随便地一概当作今天所说的粮食。粮食。左传左传文公十二年文公十二年:“秦军掩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不击,将何俟焉!”论语论语卫灵公卫灵公:“孔子孔子在陈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这里的这里的“粮粮”字,均指糗粮。字,均指糗粮。大约自汉代后期起大约自汉代后期起“粮粮”字才泛指字才泛指粮食。粮食。后汉书后汉书和帝纪和帝纪:“诏贷被灾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诸郡民种粮。”古代也有饼,麦粉做的叫饼,米古代也有饼,麦粉做的叫饼,米粉做的叫粢。粉做的叫粢。饼、粢虽然性质相近,但在古代作饼、粢虽然性质相近,但在古代作品中提到饼的地方更多些。品中提到饼的地方更多些。例如例如汉书汉书宣帝纪宣帝纪:“每买饼,每买饼,所从买家辄大售。所从买家辄大售。”饵与饼、粢同类,为米粉所做。饵与饼、粢同类,为米粉所做。病妇行病妇行:“道逢亲交,泣坐不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二、肉食二、肉食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狗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古人以牛羊豕古人以牛羊豕(猪猪)为三牲。祭祀或为三牲。祭祀或享宴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有牛羊享宴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有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礼记礼记王制王制:“天子社稷皆太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左传左传桓公六年桓公六年:“子同子同(鲁鲁庄公庄公)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生,以大子生之礼举之,接以大牢。以大牢。”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羊、猪迅速,所以不及羊、猪迅速,所以王制王制上上规定: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人无故不食珍。”左传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载,秦师袭郑,郑国商人弦高路遇秦师,于袭郑,郑国商人弦高路遇秦师,于是以是以“牛十二犒师牛十二犒师”。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未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贵,因此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贵,因此这份犒劳也不算轻。而军队吃牛肉,这份犒劳也不算轻。而军队吃牛肉,这就透露了这就透露了王制王制所说并非实际所说并非实际情况的消息。情况的消息。汉代以后许多帝王也有过禁止屠牛汉代以后许多帝王也有过禁止屠牛的禁令。的禁令。例如梁代谢谖,例如梁代谢谖,“官至司徒右长史,官至司徒右长史,坐杀牛于家,免官坐杀牛于家,免官”。但这是个别现象,在一般情况下这但这是个别现象,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规定同样不能贯彻。种规定同样不能贯彻。例如例如史记史记范睢列传范睢列传:“齐襄齐襄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王闻睢辩口,乃使人赐睢金十斤及牛、酒。牛、酒。”容斋逸史容斋逸史方腊方腊:“众心既归,众心既归,乃椎牛酾酒,召恶少之尤者百余人乃椎牛酾酒,召恶少之尤者百余人会饮。会饮。”“牛牛”、“酒酒”并称而被视为美食,并称而被视为美食,看来直至宋代依然。看来直至宋代依然。羊是较普通的肉食。羊是较普通的肉食。杨恽杨恽报孙会宗书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羊肉中羔肉美于大羊。羊肉中羔肉美于大羊。诗经诗经七月七月:“四之日其蚤,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献羔祭韭。”礼记礼记曲礼曲礼:“凡贽,卿羔,凡贽,卿羔,大夫雁。大夫雁。”猪也较普遍。猪也较普遍。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鸡豚狗彘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孟子列数家畜时,一句话中两次说孟子列数家畜时,一句话中两次说到猪,足见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到猪,足见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跟羔、羊之间的关系一样,豚比较跟羔、羊之间的关系一样,豚比较好吃,所以羔豚并称以代表美味。好吃,所以羔豚并称以代表美味。后汉书后汉书仲长统传仲长统传:“良朋萃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人;嘉时吉日,止,则陈酒肴以娱人;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则烹羔豚以奉之。”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任诞:“阮籍当葬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世说新语世说新语任诞任诞:“刘道真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诣道真。道真曰:去,去去,去!无可无可复用相报。复用相报。”论语论语阳货阳货:“阳货欲见孔子,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古人也喜欢吃狗肉。古人也喜欢吃狗肉。左传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昭公二十三年:“吏吏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人之与叔孙居于箕者,请其吠狗,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弗与。及将归,杀而与之食之。”晏子春秋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的载,齐景公的“走狗走狗”死了,景公要用棺敛之,还要祭死了,景公要用棺敛之,还要祭祀。晏婴提了意见,于是景公祀。晏婴提了意见,于是景公“趣趣(促促)庖治狗,以会朝属庖治狗,以会朝属”,说明连,说明连诸侯也用狗肉请客。诸侯也用狗肉请客。因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就成了一因为食狗者多,所以屠狗就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个专门的职业。例如战国时有名的刺客聂政,即例如战国时有名的刺客聂政,即“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刺杀秦王的荆轲刺杀秦王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筑者高渐离狗屠及善筑者高渐离”。刘邦的大将樊哙也刘邦的大将樊哙也“以屠狗为事以屠狗为事”。对山珍水产,古人也有特别的嗜好。对山珍水产,古人也有特别的嗜好。左传左传宣公四年宣公四年:“公子宋与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左传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晋灵公不晋灵公不君君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置宰夫腼熊蹯不孰,杀之,置诸畚诸畚(bn),使妇人载以过朝。,使妇人载以过朝。”因吃熊掌而杀人,既暴露了晋灵公因吃熊掌而杀人,既暴露了晋灵公的残虐,也说明熊蹯的重要。的残虐,也说明熊蹯的重要。三、烹调三、烹调早在周秦,烹调技术已经达到了相早在周秦,烹调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高的水平。古书中常见的一些吃法或肉食品名古书中常见的一些吃法或肉食品名称,如炙称,如炙(zh,至,至)、脍、脍(kui,快,快)、醢、脯等,其中都包括烹调技、醢、脯等,其中都包括烹调技术。术。炙即烤肉。炙字下边是火字,上边炙即烤肉。炙字下边是火字,上边的形体则是肉字的变形。这个字形的形体则是肉字的变形。这个字形象地表现了象地表现了“炙炙”的方法。的方法。脍。脍。释名释名:“脍,会也。细切脍,会也。细切刀,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刀,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即即把肥肉与瘦肉分开切把肥肉与瘦肉分开切),已,乃会,已,乃会合和之也。合和之也。”醢醢(hi),肉酱。肉酱。羹羹,说文说文:“羹,五味和羹也。羹,五味和羹也。”即是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即是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左传左传隐公元年隐公元年:“颍考叔颍考叔有献于公有献于公(郑庄公郑庄公),公赐之食。食,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以遗之。”脯,是干肉。脯,是干肉。凡肉皆可做脯,如牛、羊、豕、鹿、凡肉皆可做脯,如牛、羊、豕、鹿、鱼等。鱼等。郑玄注郑玄注周礼周礼腊人腊人时说:时说:“薄薄析曰脯。析曰脯。”即制作时要把肉切成条即制作时要把肉切成条状。状。脯既是一条条细长形的,所以又叫脯既是一条条细长形的,所以又叫脩。脩。一根脩称为一脡,十脡束扎在一起,一根脩称为一脡,十脡束扎在一起,称为一束,因此古书上常说称为一束,因此古书上常说“束脩束脩”。论语论语述而述而:“自行束脩以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吾未尝无诲焉。”这是说只要给我束脩那么一点见面这是说只要给我束脩那么一点见面礼,我就会对他进行教诲。后来就礼,我就会对他进行教诲。后来就以束脩称给教师的酬金。以束脩称给教师的酬金。四、酒四、酒我国酿酒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说是我国酿酒的历史很久远,可以说是与种植生产同步的。与种植生产同步的。据说殷朝人特别喜欢喝酒,纣王就据说殷朝人特别喜欢喝酒,纣王就曾曾“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为长夜之饮长夜之饮”(见见史记史记殷本殷本纪纪)。据说殷即因此而灭亡。据说殷即因此而灭亡。尚书尚书中的中的酒诰酒诰,就是周成,就是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要以纣为鉴,不要王告诫殷的遗民要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的。沉湎于酒的。现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极多,说明当现代出土的殷代酒器极多,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的时饮酒的风气的确很盛。确很盛。其实喝酒并不是殷人独有的嗜好。其实喝酒并不是殷人独有的嗜好。例如在例如在诗经诗经里就有很多地方提里就有很多地方提到酒:到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豳风豳风七月七月)有酒湑我,无酒酤我。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小雅小雅伐木伐木)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小雅鹿鸣鹿鸣)古代的文士有很多贪杯豪饮的人,古代的文士有很多贪杯豪饮的人,“不胜杯杓不胜杯杓”者寥寥,女作家也不者寥寥,女作家也不例外。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例外。他们不但喝酒,而且写酒、歌颂酒,好像酒真的能够浇其胸中歌颂酒,好像酒真的能够浇其胸中块垒、启其神妙的文思。酒几乎成块垒、启其神妙的文思。酒几乎成了古代文学创作的了古代文学创作的“永恒的主题永恒的主题”。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况,有古代作品中所描述的喝酒情况,有的很吓人。的很吓人。例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例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而且表示还能再喝;而且表示还能再喝;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他能每唐代的王绩号称斗酒博士:他能每天喝一斗酒;天喝一斗酒;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喝了好几斗宋代的曹翰酒量更大,喝了好几斗酒后仍然十分清醒,酒后仍然十分清醒,“奏事上前,奏事上前,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与这些人相比,李白斗酒诗百篇、与这些人相比,李白斗酒诗百篇、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也就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也就算不得什么了。算不得什么了。其实古人之所以能喝这么多酒,奥其实古人之所以能喝这么多酒,奥秘在于古代的酒并不是烈性的。秘在于古代的酒并不是烈性的。古代的酒一般都是黍、秫煮烂后加古代的酒一般都是黍、秫煮烂后加上酒母酿成的,成酒的过程很短,上酒母酿成的,成酒的过程很短,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所含酒精量而且没有经过蒸馏,其所含酒精量远远不能跟远远不能跟“老窖老窖”、“陈酿陈酿”、“二锅头二锅头”比。比。陶潜陶潜和郭主簿和郭主簿之一:之一:“春秫作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美酒,酒熟吾自斟。”杜甫杜甫羌村三首羌村三首:“赖知禾黍熟,赖知禾黍熟,已觉糟床注。已觉糟床注。”“莫辞酒味薄,黍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地无人耕。”这些诗句不但告诉了我们造酒的原这些诗句不但告诉了我们造酒的原料,而且还说明酒是诗人或农民自料,而且还说明酒是诗人或农民自酿自饮的。酿自饮的。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烈性酒在我国出现得较晚,至早不过南宋。过南宋。淡酒也有浓烈程度的不同。淡酒也有浓烈程度的不同。酿造一宿即成的叫酤,也叫醴,其酿造一宿即成的叫酤,也叫醴,其味甜。味甜。现在的糯米甜酒、醪糟即与醴相似,现在的糯米甜酒、醪糟即与醴相似,不同的是原料,今之醪糟系用不同的是原料,今之醪糟系用黏黏稻稻(糯米糯米),古代则不一定。,古代则不一定。礼记礼记丧大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始食肉者先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食干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这是说父母死后二十五个月行过这是说父母死后二十五个月行过“大祥大祥”祭可以结束疏食饮水的服孝祭可以结束疏食饮水的服孝生活,但需有个过渡:第一步不可生活,但需有个过渡:第一步不可食鲜,也不可大开酒戒过瘾,应由食鲜,也不可大开酒戒过瘾,应由酒味不浓的醴开始。酒味不浓的醴开始。汉书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传:“初,元王初,元王敬礼申公等,穆公不耆敬礼申公等,穆公不耆(嗜嗜)酒,元酒,元王每设酒,常为穆生设醴。王每设酒,常为穆生设醴。”“醪醪”字在古代是指较为醇厚的酒。字在古代是指较为醇厚的酒。史记史记袁盎列传袁盎列传:“袁盎使吴袁盎使吴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见守,从史适为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悉以其装赍置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士卒饥渴,饮醉。”历时较长、经多次酿制加工的酒叫历时较长、经多次酿制加工的酒叫酎。酎。礼记礼记月令月令:“孟夏之月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天子饮酎,用礼乐。”郑玄注:郑玄注:“春酒至此始成,与群臣春酒至此始成,与群臣以礼乐饮之于朝,正尊卑也。以礼乐饮之于朝,正尊卑也。”这就是说酎与春酒同实而二名。这就是说酎与春酒同实而二名。汉代的汉代的“饮酎饮酎”则是一种祭祀:春则是一种祭祀:春酒酿成时皇帝用以献于宗庙。酒酿成时皇帝用以献于宗庙。汉书汉书景帝纪景帝纪:“高庙酎,奏高庙酎,奏武德武德、文始文始、五行五行之之舞。舞。”颜注引张晏曰:颜注引张晏曰:“正月旦作,八月正月旦作,八月成,名曰酎成,名曰酎至武帝时因八月尝至武帝时因八月尝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会诸侯庙中,出金助祭,所谓酎金酎金也。也。”比醪、酎更烈的酒叫醲、醇。比醪、酎更烈的酒叫醲、醇。说文说文):“醲,厚酒也。醲,厚酒也。”“醇,醇,不浇酒也。不浇酒也。”厚即酒味厚、酒性烈;不浇即不掺厚即酒味厚、酒性烈;不浇即不掺水,也就是酒精度数高。水,也就是酒精度数高。说文说文还有还有“醹醹(r),厚酒也。,厚酒也。”这也是较烈的酒。这也是较烈的酒。史记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卿大夫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已下吏及宾客见曹曹参不事,来者参不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酒酿成时汁与渣混在一起,是混浊酒酿成时汁与渣混在一起,是混浊的,若经过过滤,除去渣的,若经过过滤,除去渣(糟糟),就,就清澈了,所以古人常说浊酒、清酒。清澈了,所以古人常说浊酒、清酒。嵇康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一曲,志愿毕矣。”杜甫杜甫登高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新停浊酒杯。”显然,浊酒是较低级的酒。显然,浊酒是较低级的酒。“清酒清酒”一词有两种含义。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滤去渣滓的酒。一是滤去渣滓的酒。后汉书后汉书南蛮传南蛮传:“盟曰: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输清酒一钟。夷人安之。夷人安之。”另一种意思是专指祭祀所用的酒,另一种意思是专指祭祀所用的酒,其实也就是醪、酎、春酒。其实也就是醪、酎、春酒。周礼周礼酒正酒正:“辨三酒之物,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日清酒。”郑玄注:郑玄注:“事酒,有事而饮也;事酒,有事而饮也;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昔酒,无事而饮也;清酒,祭祀之酒。酒。”祭祀用的酒又叫清酌。祭祀用的酒又叫清酌。礼记礼记曲礼下曲礼下:“凡祭宗庙之凡祭宗庙之礼礼酒曰清酌。酒曰清酌。”韩愈韩愈祭柳子厚文祭柳子厚文:“维年月日,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柳子厚之灵。”古代的酒也有糯米做的,当糟滓未古代的酒也有糯米做的,当糟滓未经滤出时,即泛出白色,因而浊酒经滤出时,即泛出白色,因而浊酒又称白酒。又称白酒。李白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陇西行陇西行:“清白各异樽,酒上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正华疏。”最迟到唐代,酒的品种就很多了。最迟到唐代,酒的品种就很多了。王翰王翰凉州曲凉州曲中中“葡萄美酒夜光葡萄美酒夜光杯杯”的名句已经是人们所熟知的了。的名句已经是人们所熟知的了。陆游陆游老学庵笔记老学庵笔记卷五中提到:卷五中提到:“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长吉云:可解。李长吉云:琉璃钟,琉璃钟,琥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白乐天白乐天云: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琥珀香。杜子美云:杜子美云:不放香醪不放香醪如蜜甜。如蜜甜。陆鲁望云:陆鲁望云:酒滴灰香酒滴灰香似去年。似去年。”五、食器五、食器下面介绍古代常见炊具、食具和酒下面介绍古代常见炊具、食具和酒具。具。上古炊具有鼎、鬲、镬、甑、甗上古炊具有鼎、鬲、镬、甑、甗等。等。鼎是煮肉和盛肉的。鼎是煮肉和盛肉的。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代那样一律切当时的肉食并不像后代那样一律切成小块,一般都要把牲体解为几大成小块,一般都要把牲体解为几大块,也有不进行体解而煮全牲。因块,也有不进行体解而煮全牲。因此,鼎都比较大。此,鼎都比较大。鼎以圆腹三足的为多,也有方腹四鼎以圆腹三足的为多,也有方腹四足的。因此后代常说足的。因此后代常说“鼎足而立鼎足而立”,或说,或说“鼎足鼎足”、“鼎立鼎立”,意即,意即力量三分或三家对峙。力量三分或三家对峙。鼎口处有直立的两耳,可以穿进杠鼎口处有直立的两耳,可以穿进杠子以便抬举。在鼎下烧火。因为鼎子以便抬举。在鼎下烧火。因为鼎大,壁厚,烧火无灶难以集中火力,大,壁厚,烧火无灶难以集中火力,所以可以想见当时用鼎煮食多么费所以可以想见当时用鼎煮食多么费力、费燃料。力、费燃料。鬲是煮粥的。其形与鼎相近,三足鬲是煮粥的。其形与鼎相近,三足是空的,与腹相通,因为鬲都较小,是空的,与腹相通,因为鬲都较小,承重不大,空足可以支撑而不至破承重不大,空足可以支撑而不至破损,更重要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损,更重要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受火,加快米熟的速度。镬是专门煮肉的。郑玄说:镬是专门煮肉的。郑玄说:“镬所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以煮肉及鱼腊之器,”镬也是大腹,圆形,但没有足。因镬也是大腹,圆形,但没有足。因为鼎受火过于猛烈足部容易损坏,为鼎受火过于猛烈足部容易损坏,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所以镬作为煮肉器更为常用。古代的酷刑烹,就是把人扔进镬里。古代的酷刑烹,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甑是蒸饭的工具,类似今天的笼屉,甑是蒸饭的工具,类似今天的笼屉,直口,或口边向外翻卷,立耳,平直口,或口边向外翻卷,立耳,平底,底部有孔以通气,很像现在的底,底部有孔以通气,很像现在的筚子。米放在甑中,甑放在鬲上,筚子。米放在甑中,甑放在鬲上,鬲中放水。鬲中放水。论衡论衡知实知实:“颜渊炊饭,尘颜渊炊饭,尘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落甑中,欲置之则不清,投地则弃饭,掇而食之。饭,掇而食之。”甑鬲上下两器合成一套就叫甗。甑鬲上下两器合成一套就叫甗。也有把上下做成一个整体的,也叫也有把上下做成一个整体的,也叫甗。甗。甑更常跟釜配套使用,所以古书上甑更常跟釜配套使用,所以古书上常以釜甑连言。常以釜甑连言。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许子以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釜甑爨,以铁耕乎?”釜的用途与鬲相近,但所煮的不限釜的用途与鬲相近,但所煮的不限于粥。于粥。汉书汉书楚元王传楚元王传:“(刘邦)(刘邦)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嫂厌叔与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嫂厌叔与客来,阳羹尽轑釜。客来,阳羹尽轑釜。”曹植曹植七步诗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豆在釜中泣。”彝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有的有彝为方形或长方形,有盖,有的有耳。耳。说文说文:“彝,宗庙常器也。彝,宗庙常器也。”其实彝与尊同类,郑玄其实彝与尊同类,郑玄周礼周礼司司尊彝尊彝注:注:“彝亦尊也。彝亦尊也。”但因为它是但因为它是“常器常器”,所以彝,所以彝即即代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各种礼器。代表宗庙祭祀时所用的各种礼器。左传左传定公四年定公四年:“祝、宗、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孔颖达正义:孔颖达正义:“官司彝器,谓百官官司彝器,谓百官常用之器,盖罇罍俎豆常用之器,盖罇罍俎豆之属。之属。”罍是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罍是大型盛酒器,有圆有方,短颈,大腹,有的口大,有的口小。大腹,有的口大,有的口小。诗经诗经周南周南卷耳卷耳:“我姑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缶据说是秦地的酒器。大概秦地采缶据说是秦地的酒器。大概秦地采矿与冶炼较内地落后,酒器多用陶矿与冶炼较内地落后,酒器多用陶制。制。史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蔺蔺相如前日: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声,请奏盆缻(同缶同缶)秦王,以相秦王,以相娱乐。娱乐。”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名。爵是古代饮酒器的通名。作为专名,其形为深腹,前边有流作为专名,其形为深腹,前边有流酒的槽酒的槽(“流流”),槽与口相接处有,槽与口相接处有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到火上温柱,底部有三足,可以放到火上温酒。酒。诗经诗经小雅小雅宾之初宾之初筵筵:“酌彼康爵,以奏尔时。酌彼康爵,以奏尔时。”左传左传宣公二年宣公二年:“臣侍君宴,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过三爵,非礼也。”觚是最常用的饮酒器,多与爵配套觚是最常用的饮酒器,多与爵配套使用。使用。觚的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觚的口像喇叭,长颈,细腰,圈足。论语论语雍也雍也:“觚不觚,觚哉,觚不觚,觚哉,觚哉。觚哉。”何晏何晏集解集解:“以喻为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政不得其道则不成。”斝的形状像爵,圆口,也有圆底的。斝的形状像爵,圆口,也有圆底的。左传左传昭公七年昭公七年:“赂以瑶瓮、赂以瑶瓮、玉椟、斝耳。玉椟、斝耳。”孔颖达正义:孔颖达正义:“斝,爵名,以玉为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耳。”觥也用以盛酒。其形像一只横放着觥也用以盛酒。其形像一只横放着的兽角或瓢。有盖,由锐端往外注的兽角或瓢。有盖,由锐端往外注酒,多作兽形。酒,多作兽形。诗经诗经豳风豳风七月七月:“称彼兕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觥,万寿无疆。”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后代诗文中提到觥则已经是饮酒已经是饮酒器的代称。器的代称。欧阳修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亭记:“觥筹觥筹(行行酒令时用的筹码酒令时用的筹码)交错,坐起而喧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哗者,众宾欢也。”觥又写作觵。觥又写作觵。周礼周礼:“凡事掌其比凡事掌其比,觵挞,觵挞罚之事。罚之事。”贾公彦疏:贾公彦疏:“凡有失礼者,以觵酒凡有失礼者,以觵酒罚之,重者以楚挞之。罚之,重者以楚挞之。”酒器中还有觞也是常见于诗文的,酒器中还有觞也是常见于诗文的,其形状不详。其形状不详。张衡张衡东京赋东京赋:“执銮刀以袒割,执銮刀以袒割,奉觞豆于国叟。奉觞豆于国叟。”颜延之颜延之陶征士诔陶征士诔:“念昔私宴,念昔私宴,举觞相诲。举觞相诲。”六、古人饮食的习惯六、古人饮食的习惯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又叫饔。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古人按太阳在顶空中的位置标志时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间,太阳行至东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就在隅中之前,那个时刻叫食时,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大约相当于上午九点左右。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余姑翦灭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此而朝食!”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第二顿饭叫哺食,又叫飧。一般是申时吃,所以申时吃,所以说文说文说:说:“哺,哺,申时食也。申时食也。”淮南子淮南子天文训天文训:“日至于悲日至于悲谷,是谓哺时。谷,是谓哺时。”后汉书后汉书王符传王符传:“百姓废农百姓废农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哺桑而趋府廷者,相续道路,非朝哺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不得通,非意气不得见。”朝指朝食时,哺指哺食时。在这个朝指朝食时,哺指哺食时。在这个意义上后来写作晡。意义上后来写作晡。宋玉宋玉神女赋神女赋:“晡夕之后,精晡夕之后,精神恍惚。神恍惚。”飧,飧,说文说文新附新附作馂,作馂,“食之食之余也余也”。前人把二字割裂开看,未得其解,前人把二字割裂开看,未得其解,其实若从古人饮食习惯上考察问题其实若从古人饮食习惯上考察问题就清楚了。就清楚了。古代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古代稼穑艰难产量不高,取火不易做饭费时,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做饭费时,因此晚餐一般只是把朝食剩下的食剩下的(或是有意多做的或是有意多做的)热一热热一热吃。吃。说文说文:“饔,孰饔,孰(熟熟)食也。食也。”意思是现做现吃的饭,这就意味着意思是现做现吃的饭,这就意味着与之相对的飧是食之余与之相对的飧是食之余。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两顿正餐,饔飧既然是一天中的两顿正餐,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饭食。因而也就可以泛指饭食。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上:“贤者与民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在这里即指自己烧饭吃。饔飧在这里即指自己烧饭吃。第十三讲第十三讲中国古人的衣饰中国古人的衣饰衣有广狭二义。衣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头衣、胫衣、足衣等。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狭义的衣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下面分别叙述。下面分别叙述。一、头衣一、头衣我们之所以沿用我们之所以沿用“头衣头衣”这个古这个古代的说法,而不说代的说法,而不说“帽子帽子”,是因,是因为上古文献中没有为上古文献中没有“帽帽”字。直至字。直至秦汉时期,头衣还没定名为帽。秦汉时期,头衣还没定名为帽。古代的头衣又称元服。因为元本古代的头衣又称元服。因为元本指头。指头。仪礼仪礼士冠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加元服。”郑玄注:郑玄注:“元,首也。元,首也。”汉书汉书昭帝纪昭帝纪:“元凤元凤四年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头衣、元服,都是统称。细分起来,头衣、元服,都是统称。细分起来,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上古贵族男子的头衣有冠、冕、弁。1冠冠冠,冠,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是一般贵族所戴的普通帽子。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礼记礼记曲礼上曲礼上:“男子二十,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行冠礼时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行冠礼时有很繁缛的仪节。少年男子一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子一经行过冠礼,社会和家庭就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动都要合于封建道德。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当冠而不冠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当冠而不冠是是“非礼非礼”的。的。这种规矩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这种规矩一直贯穿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中。陆游陆游老学庵笔记老学庵笔记卷二:卷二:“先左先左丞平居,朝章丞平居,朝章(朝服朝服)之外,惟服帽之外,惟服帽衫。归乡,幕客来,亦必著帽与坐,衫。归乡,幕客来,亦必著帽与坐,延以酒食。延以酒食。”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正因为冠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戴,所以也就成了他们区别于平民百姓的标志,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百姓的标志,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李白古风古风:“路逢斗鸡者,冠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盖何辉赫。”如与如与“童子童子”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对等表示年龄的词语对举,举,“冠冠”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人。的意思便偏重于指成人。论论语语先进先进:“冠者五六人,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曲礼上曲礼上说:说:“人生十年曰幼,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学;二十曰弱,冠。”后代即以后代即以“弱冠弱冠”连称表示年岁。连称表示年岁。同时,因为戴冠就要束发,所以古同时,因为戴冠就要束发,所以古人又用人又用“结发结发”、“束发束发”表示二表示二十岁。十岁。史记史记主父偃列传主父偃列传:“臣结发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游学四十余年。”陈子昂陈子昂感遇感遇:“自言幽燕客,自言幽燕客,结发事远游。结发事远游。”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古人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罪犯、异族人和平民。先说小孩。先说小孩。“二十而冠二十而冠”,二十岁以前则垂发,二十岁以前则垂发,称为髫。称为髫。后汉书后汉书伏湛传伏湛传:“髫发厉志,髫发厉志,白首不衰。白首不衰。”李贤注:李贤注:“髫发,谓童子垂发也。髫发,谓童子垂发也。”陶潜陶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怡然自乐。”古人是不剪发的,小孩的头发长了,古人是不剪发的,小孩的头发长了,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这就叫做就紧靠着发根扎在一起,这就叫做总发。总发。如果不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扎如果不是把头发扎成一束,而是扎成左右两束,就叫总角,因为它像成左右两束,就叫总角,因为它像兽的两只角。兽的两只角。诗经诗经氓氓:“总角之宴,言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晏晏”,即以总角指年幼之时。,即以总角指年幼之时。再说罪犯。再说罪犯。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即剃去头发。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即剃去头发。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当时的奴隶多为受了刑罚的罪人,既已剃发,自然不用头衣。既已剃发,自然不用头衣。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未受过髡刑的奴隶通常是青布束头,所以所以“苍头苍头”也是奴隶。也是奴隶。汉书汉书鲍宣传鲍宣传:“苍头庐儿,苍头庐儿,皆用致富。皆用致富。”颜师古引孟康曰:颜师古引孟康曰:“汉名奴为苍头,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上古军队也多由奴隶组成,同样以上古军队也多由奴隶组成,同样以青布裹头,所以有苍头军之称。青布裹头,所以有苍头军之称。战国策战国策魏策魏策:“今窃闻大王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留全发、戴冠留全发、戴冠(平民戴巾平民戴巾),是当时,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中原地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文化落后的地区,则以披发为常。平民的头衣,是不戴冠的,但也要平民的头衣,是不戴冠的,但也要留全发,上罩头巾。留全发,上罩头巾。2、冠的形制和部件、冠的形制和部件说冠是帽子,是就戴在头上而言,说冠是帽子,是就戴在头上而言,其实冠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样。其实冠跟后代的帽子形制很不一样。冠并不像现在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冠并不像现在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罩住,而是有个冠圈,上面有一根罩住,而是有个冠圈,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冠的作用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主冠的作用也跟现在的帽子不同:主要是为把头发束缚住,同时也是一要是为把头发束缚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种装饰。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要戴冠,就要先把束在一起的头发盘绕在头顶处,用纚把头发包住,盘绕在头顶处,用纚把头发包住,然后加冠、笄、簪。然后加冠、笄、簪。纚后来又写作纵。这是一块整幅纚后来又写作纵。这是一块整幅(二尺二寸宽二尺二寸宽)六尺长的缁帛六尺长的缁帛(黑帛黑帛)。因为戴冠必先以纚韬发,所以古人因为戴冠必先以纚韬发,所以古人有时称纚以指冠。有时称纚以指冠。笄与簪是一个东西。先秦时叫笄,笄与簪是一个东西。先秦时叫笄,从汉代起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横从汉代起叫簪。笄、簪的作用是横插过头发与冠冕,使之固定。插过头发与冠冕,使之固定。专用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专用以固定头发的是发笄,固定冠冕的叫衡冕的叫衡(横横)笄。笄。杜甫杜甫春望春望:“白头搔更短,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欲不胜簪。”3冕、弁冕、弁冕,冕,说文说文:“大夫以上冠也。大夫以上冠也。”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就成了帝王的代称。王维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拜冕旒。”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有皮弁、爵弁之分。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几块拼接而成,缝制的形式类似后代的瓜皮而成,缝制的形式类似后代的瓜皮帽。帽。爵弁又称雀弁,是红中带黑色的弁,爵弁又称雀弁,是红中带黑色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近而得名。因其颜色与雀头相近而得名。冠、冕、弁虽是三物,但由于都是冠、冕、弁虽是三物,但由于都是男子的头服,大同小异,所以冠又男子的头服,大同小异,所以冠又是三者的总名。是三者的总名。4胄胄冠、冕、弁都是平时所服,如果是冠、冕、弁都是平时所服,如果是打仗,就还要戴打仗,就还要戴“胄胄”。胄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后代胄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后代叫盔。叫盔。杜甫杜甫垂老别垂老别:“男儿既介胄,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长揖别上官。”辛弃疾辛弃疾南乡子南乡子:“年少方兜鍪,年少方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坐断东南战未休。”二、体衣二、体衣1衣与裳衣与裳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当衣与裳并举时,衣指上衣。短上衣叫襦。短上衣叫襦。说文说文:“襦,短襦,短衣也。衣也。”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夙惠夙惠:“韩康伯数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殷夫人自成之。”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古代上衣也有单、夹之分。说文说文:“褝,衣不重。褝,衣不重。”“袷袷(夹夹),衣无絮。,衣无絮。”世语新说世语新说夙惠夙惠:“晋孝武年晋孝武年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十二时,冬天昼日不著复衣,但著单练衫五六重。单练衫五六重。”贴身穿的上衣又称为贴身穿的上衣又称为“亵衣亵衣”。亵。亵衣也就是中衣,古代写作衷衣。衣也就是中衣,古代写作衷衣。司马相如司马相如美人赋美人赋:“女乃弛其女乃弛其上服,表其亵衣。上服,表其亵衣。”红楼梦红楼梦第六回:第六回:“袭人袭人趁众趁众奶娘丫环不在房时,另取出一件中奶娘丫环不在房时,另取出一件中衣,与宝玉换上。衣,与宝玉换上。”古代的罩衣叫裼。古代的罩衣叫裼。礼记礼记玉藻玉藻:“君衣狐白裘,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锦衣以裼之。”裼衣外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谓裼衣外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谓之正服。之正服。左传左传哀公十七年哀公十七年孔颖达疏:孔颖达疏:“裼衣之上乃有朝祭正服,裘上有裼衣之上乃有朝祭正服,裘上有两衣也。两衣也。”裳,在裳,在说文说文为为“常常”的异体字。的异体字。“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常,下裙也。裳,常或从衣。”“帬帬(裙裙)”下云下云“下裳也下裳也”。常、。常、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裙二字互训,说明裳就是裙。2寒衣寒衣(1)裘裘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古人最常见的冬服是裘。裘是皮衣,毛向外,所以裘是皮衣,毛向外,所以说文说文在在“表表”字下说: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为表。”(2)袍、襺袍、襺袍、襺袍、襺(同茧同茧)也是御寒之服。也是御寒之服。说文说文:“袍,襺也。袍,襺也。论语论语曰:曰:衣敝组袍。衣敝组袍。”“襺,袍衣襺,袍衣也。以絮曰襺,以组为袍。也。以絮曰襺,以组为袍。”袍与襺的区别在于絮在衣服里子与袍与襺的区别在于絮在衣服里子与面子之间的东西不同,絮新丝绵的面子之间的东西不同,絮新丝绵的叫茧叫茧(襺襺),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絮乱麻和旧丝绵的叫袍。显然,袍是比较低级的。显然,袍是比较低级的。诗经诗经秦风秦风无衣无衣:“岂日无岂日无衣,与子同袍。衣,与子同袍。”茧茧(襺襺)则比较高级。则比较高级。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襄公二十一年:“方暑,方暑,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阙地下冰而床焉,重茧衣裘,鲜食而寝。而寝。”4胫衣胫衣(1)裤子裤子“裤裤”字古代写作绔、袴。字古代写作绔、袴。说文说文:“绔,胫衣也。绔,胫衣也。”释名释名:“袴,跨也。两股各跨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别也。”段玉裁说:段玉裁说:“绔,今所谓套裤也。绔,今所谓套裤也。”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这说明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系在腰间。纨袴为有钱人的服装,所以后来专纨袴为有钱人的服装,所以后来专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用以指富贵人家不务正业的子弟。因为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因为纨是织造较为细致的生绢。陆游陆游书叹书叹:“布衣儒生例骨立,布衣儒生例骨立,纨袴市儿皆瓠肥。纨袴市儿皆瓠肥。”古书上曾提到古书上曾提到“穷袴穷袴”,其形制就,其形制就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这种裤子跟现在的裤子差不多了。这种裤子通常称为裈。通常称为裈。(2)蔽膝蔽膝古代下体之衣还有蔽膝。顾名思义,古代下体之衣还有蔽膝。顾名思义,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这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方言方言:“蔽膝,江淮之间谓之蔽膝,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说文说文:“褘,蔽膝也。褘,蔽膝也。”三、足衣三、足衣1鞋鞋古代的鞋有屦古代的鞋有屦(j)、履、屩、履、屩(ju)、屐屐(j)、鞮、鞮(d,低,低)等名称。等名称。屦,屦,说文说文:“履也。一曰鞮也。履也。一曰鞮也。”段玉裁曰:段玉裁曰:“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今时所谓履者,自汉以前皆名屦。以前皆名屦。左传左传踊贵屦贱踊贵屦贱,不言,不言履贱履贱;礼礼记记户户外有二屦外有二屦,不言,不言二履二履;贾谊曰;贾谊曰冠冠虽敝,不以苴屦虽敝,不以苴屦,亦不言,亦不言苴履苴履。诗曰诗曰:纠纠葛屦,可以履霜纠纠葛屦,可以履霜。屦、舄者一物之别名,履者足践之屦、舄者一物之别名,履者足践之通称。通称。”朱骏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说:说:“古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鞋鞋)。”至于至于说文说文所说所说“鞮鞮”,则是皮,则是皮革所制之屦革所制之屦(见见说文说文革部革部)。蹻蹻(屩屩)是草鞋的名称。是草鞋的名称。汉书汉书卜式传卜式传:“式既为郎,式既为郎,布衣草蹻而牧羊。布衣草蹻而牧羊。”屐,原是木履。屐,原是木履。颜师古颜师古急就篇注急就篇注:“屐者,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南史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传:“灵运灵运寻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山陟岭必造幽峻常着木屐,上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屐叫谢公屐。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屐叫谢公屐。李白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