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6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5页 / 共36页
第6页 / 共36页
第7页 / 共36页
第8页 / 共36页
第9页 / 共36页
第1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伟大的历史转折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原因: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3)意义: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召开: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2)内容: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划时代的决定。(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自主思考你怎样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的实质意义?温馨提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经济领域的改革1.原因和实质(1)原因:中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弊端越来越明显,必须对其改革。(2)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措施:重大举措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 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制度进行改革。调整产业结构:1984年开始进入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乡镇企业大量涌现,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推行税费改革:2000年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开始在农村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2)意义: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2)发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以城市经济体制为重点的改革全面展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4.实行对外开放(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也迈开了步伐。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度点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并存。自主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调整?温馨提示:1950年土地改革,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政治领域的改革1.坚持反腐倡廉(1)原因:在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不正之风滋生蔓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着极大的腐蚀作用。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2)举措:中共“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2.开展政治体制改革(1)基本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3)进程: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产生,这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政治体制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过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决策机制、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干部人事体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改革,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自主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温馨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知识点一知识点二知识点三知识点四建设小康社会1.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2.党的“十二大”对小康做了定量表述,“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3.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明确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内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自主思考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人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温馨提示: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史料导入会议对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即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会议一致认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党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才能正确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1)据史料,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什么思想路线。“实现工作中心的转变”又是指什么?(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其“开端”的含义是什么?(3)有人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简要分析其与遵义会议的相同点。提示:(1)实事求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3)都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都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点。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正确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指导思想上,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左”倾错误思想转到实事求是上来。(2)经济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从“战争与革命”论转向“和平与发展”论,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4)政治上,从维护僵化体制转向全面改革,从强化集权、个人崇拜转向建设民主政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5)文化上,从轻视知识、忽视人才转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1】阅读下列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请回答:(1)材料出自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的决议?(2)为“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3)根据材料中的精神,会后在农村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以“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成效如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题目立意: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在培养分析材料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指导:从材料来看,可以判断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第(1)(2)问结合所学基础知识回答。第(3)问审题要注意“农村”这一条件限制,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参考答案:(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举措: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方向改革。成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关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导入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后来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摘编自邓小平文选探究(1)据所学知识,列举史料中“几次波折”的表现。(2)史料中这十年“发展很明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又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正确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展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被中央肯定和推广,农村改革广泛开展起来。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措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税费改革。城市先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效果: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公社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乱加干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材料二就经济方面来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材料三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健全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中共“十五大”决议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的规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据材料二,指出打破僵化模式的关键是什么。概括说明要实现这一关键目标必须解决好哪些问题。(3)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在改革进程中,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是怎样不断深入的?综上分析,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题目立意:本题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考查,即对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手段的改革的考查,能力要求侧重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解题指导:回答第(1)问要抓住“所有权”“自主权”两方面。第(2)问要理解材料二中的现象是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第(3)问则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参考答案:(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农民。(2)关键是增强企业活力。企业自主权问题;市场的作用问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问题。(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价值规律和市场对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性;中共“十五大”决议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34511.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析:“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应该是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答案:D234512.“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B.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C.取消人民公社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解析:解答本题时,按照“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标准衡量四个选项,就可排除A、D两项;按照“突破”这一标准衡量其他两个选项,可以排除C项。答案:B23451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A.建立经济特区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发展乡镇企业D.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解析:注意题干中“南方谈话”的信息,A、C两项与其时间不符。“路标”应该指“南方谈话”之后所确立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B234514.(图文探究)下图是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开会,决定分田单干,写下的保证书,并签字画押。保证书的主要内容是:他们保证完成向国家上缴的公粮和统购粮;若队干部因包产到户坐牢,他们保证把队干部的孩子养到18岁。23451探究:(1)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哪个事件确立于何时?此后在农村生产资料公有制问题上出现了什么错误?有什么危害?(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什么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3)当前,你认为怎样才能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23451参考答案:(1)1956年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完成。出现了以“一大二公”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用:适应了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发展。(3)要从生产力的实际出发,减轻农民负担,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推动农村地区的小城镇化,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产量等。234515.历史总是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发展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1921年夏天,23岁的他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81岁时他进入中国,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材料二“美国真正的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20世纪30年代)当绝望和大萧条袭来的时候通过新的政策、新的工作和新的共同目标战胜了恐惧。是的,我们可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文摘23451材料三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曾关系到国计民生,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仍能昭示那个时期的经济体制特色,颇具史料价值。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是1983年7月8日由深圳市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它打破了“股票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的旧观念。此后,上市公司在中国纷纷涌现。23451(1)以上材料反映了苏、中两国进行了怎样的政策调整?(2)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是指什么?该政策“新”在何处?(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中国突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开始了改革开放。(2)新的政策:罗斯福新政。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或经济改革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要善于总结和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教训等)。(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