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0页
第2页 / 共230页
第3页 / 共230页
第4页 / 共230页
第5页 / 共230页
第6页 / 共230页
第7页 / 共230页
第8页 / 共230页
第9页 / 共230页
第10页 / 共230页
亲,该文档总共2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Maturity Level 3:Managed Process Areas南台科技大學 資管系陳炳文、吳敏南 編Table of Contents 需求發展(RD)技術解決方案(TS)產品整合(PI)驗證(VER)確認(VAL)組織程專注(OPF)組織程定義(OPD)Table of Contents (2)組織訓(OT)整合的專案管(IPM)風險管(RSKM)整合團隊合作(IT)整合的供應商管(ISM)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Q&A需求發展需求發展Requirement Development需求發展需求發展(RD)目的需求發展的目的,在於產出並分析客戶、產品及產品組件的需求。Where Does RD Stand?Why is RD Important?Produce and analyze customer, product, and 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s.RD Includes customer requirements rather than only product-level requirementsCustomer may also provide specific design requirementsProduct/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Refined from customer requirementsDerived from design solution需求發展(RD)特定目標特定目標(specific goal, SG)SG 1 發展客戶需求SG 2 發展產品需求SG 3 分析並確認需求SG 1 發展客戶需求蒐集關鍵人員關鍵人員(如:客戶、最終使用者、供應商、建置人員及測試人員)的需要、期望、限制及介面,並轉換成客戶需求。SG 1 發展客戶需求特定執方法特定執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SP 1.1 誘導需要SP 1.2 發展客戶需求RD Context of SG1SP 1.1 誘導需要誘導關鍵人員提出有關產品生命週期各階段的需要、期望、限制及介面。SP 1.1 誘導需要 (2)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與相關的關鍵人員一起與,並使用方法,以誘導出需求、期望、限制及外部介面。SP 1.1 誘導需要 (3)誘導需要的技術,舉如下:技術展示介面管制工作組技術管制工作組中間時期的專案審查由最終使用者取得的問卷、訪談及操作劇本等資操作性的逐步審查和最終使用者的工作分析雛型和模型腦激盪品質機能展開市場調查試用版本的試用由文件、標準或規格等源中抽取觀察現產品、環境及工作程的樣式(patterns)使用案(use cases)經營案分析採取反向工程(針對現有產品)Working with Difficult CustomersProtect yourself!Manage the risk of the customer-supplier interface.Document commitments both ways:Communicate.Manage expectations so there are no surprises.Be willing to teach and ready to learn:lIf your “partner” is not willing to listen, be prepared to fine a new “partner” (or be ready to live with the consequences).SP 1.2 發展客戶需求轉換關鍵人員的需要、期望、限制及介面為客戶需求。SP 1.2 發展客戶需求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客戶需求2. 執驗證 (verification)時的客戶限制3. 執確認(validation)時的客戶限制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轉換關鍵人員的需要、預期、限制及介面,成為客戶需求紀。2. 定義驗證及確認時的限制。SG 2 發展產品需求調修並詳細明客戶需求,以發展產品及產品組件需求。SG 2 發展產品需求特定執方法特定執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SP 2.1 建產品與產品組件需求SP 2.2 配置產品組件需求SP 2.3 界定介面需求RD Context of SG2SP 2.1 建產品與產品組件需求以客戶需求為基礎,建並維護產品與產品組件的需求SP 2.1 建產品與產品組件需求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衍生需求2. 產品需求3. 產品組件需求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以專業術語發展產品與產品組件設計的需求。2. 由設計決策衍生需求。3. 建並維護需求間的關性,以提供變管和需求配置時影響的考依據。SP 2.2 配置產品組件需求配置產品組件需求。SP 2.2 配置產品組件需求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需求配置表2. 暫時性的需求配置3. 設計限制4. 衍生需求5. 衍生需求間的關係 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配置需求於功能。2. 配置需求於產品組件。3. 配置設計限制於產品組件。4. 記已配置需求間的關係。衍生需求 (Derived Requirements) Derived requirements (Not in the customer requirements) consideration the following:1.Requirements that are not explicitly stated in the customer requirements.2.From contextual requirements e.g. applicable standards, law, policies, common practices and management decision.3.From requirements needed to specify a product component. Derived requirements can also arise dur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omponents of product or system.SP 2.3 界定介面需求界定介面需求。SP 2.3 界定介面需求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介面需求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界定產品外部及內部的介面,如:功能分割或物件之間的介面。2. 發展已界定介面的需求。SG 3 分析並確認需求分析並確認需求,並發展所要功能的定義。SG 3 分析並確認需求特定執方法特定執方法(specific practice, SP)SP 3.1 建操作概及劇本SP 3.2 建必要功能的定義SP 3.3 分析需求SP 3.4 分析需求以取得平衡SP 3.5 用廣泛的方法確認需求RD Context of SG3SP 3.1 建操作概及劇本建並維護操作概及其相關的劇本。SP 3.1 建操作概及劇本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操作概2. 產品安裝、操作、維護及支援概3. 銷毀概4. 使用個案 (use cases)5. 依時間演化的劇本6. 新需求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發展操作概和劇本,包括適當的功能、績效、維護、支援及銷毀。2. 定義產品的操作環境,包括界限和限制。3. 審查操作概和劇本,以調修需求並發現新需求。4. 產品與產品組件一經選定,就發展詳細的操作概,以定義產品、最終使用者及環境之互動,並滿足操作、維護、支援及銷毀的需要。SP 3.2 建必要功能的定義建並維護必要的功能定義。SP 3.2 建必要功能的定義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功能架構2. 活動圖和使用個案3. 物件導向分析和已界定的服務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分析和化最終使用者需要的功能。2. 分析需求,以界定輯或功能分割(如子功能)。3. 依已建的準則(如似的功能、績效或耦合),將需求分割成群組,以促進和專注於需求分析。4. 在產品發展的整個過程,考具有時效性之功能的順序。5. 配置客戶需求於功能分割、物件、人員或支援元件,以支援解決方案的整合。6. 配置功能需求及績效需求於功能及子功能。SP 3.3 分析需求分析需求,以確保其必要性(necessary)和充分性(sufficient)。SP 3.3 分析需求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需求缺失報告2. 用解決缺失的需求變建議3. 關鍵需求4. 技術績效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分析關鍵人員的需要、期望、限制及外部介面,以移除矛盾,並彙整成相關主題。2. 分析衍生需求,以決定是否滿足高階需求的目標。3. 分析需求,以確保是完整、可、可實現及可驗證的。4. 界定對成本、時程、功能、風險或績效有重大影響的關鍵需求。5. 界定技術績效,以於發展階段時進追蹤。6. 分析操作概及劇本,以調修客戶需要、限制及介面,並發現新需求。SP 3.4 分析需求以取得平衡分析需求,並在關鍵人員的需要和限制間取得平衡。SP 3.4 分析需求以取得平衡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需求相關風險的評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使用經驗證的模型、模擬及雛型等,以分析關鍵人員之需要和限制間的平衡。2. 執需求及功能架構的風險評。3. 檢查產品生命週期概,以分析它對需求風險的影響或衝擊。SP 3.5 用廣泛的方法確認需求使用多種適用的技術確認需求,以確保在使用者環境下,最終產品如預期的運作。SP 3.5 用廣泛的方法確認需求 (2)典型的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分析方法和結果的紀細部執方法細部執方法1. 分析需求以界定最終產品能於使用者環境下適當運作的風險。2. 以產品展示(如,雛型、模擬、模型、劇本及場景),以及取得相關關鍵人員的回饋,尋求需求的足夠性和完整性。3. 於設計成熟時,在需求確認環境下進設計的評,以界定確認議題,並揭未敘明的需要和客戶需求。GG3 制度化已定義流程將程制化為已定義程。需求發展屬於成熟第三評等,因此GG3是必要的。GG3 制度化已定義流程 (2)一般執方法一般執方法(generic practice, GP)GP 2.1 (CO 1) 建組織政策GP 3.1 (AB 1) 建已定義程GP 2.2 (AB 2) 規劃程GP 2.3 (AB 3) 提供資源GP 2.4 (AB 4) 指派責任GP 2.5 (AB 5) 訓人員GP 2.6 (DI 1) 管建構GP 2.7 (DI 2) 界定並納入相關的關鍵人員GP 2.8 (DI 3) 監控程GP 3.2 (DI 4) 蒐集改善資訊GP 2.9 (VE 1) 客觀評估遵循程GP 2.10 (VE 2) 與上層管人員審查各況各GP的詳細內請參看CMMI手冊。其他相關流程領域其他相關流程領域RM (Requirement Management) managing customers and product requirement, obtaining the agreement with the requirements providers, commitments with stakeholder, maintaining traceabilityTS (Technical Solution)outputs of requirements are used, development of alternatives solution and design used in refining and deriving requirementsPI (Product Integration) interface requirements and interface managementVER (Verification)verify resulting product meet the requirementsVAL (Validation) validated against the customer needsCM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ensure that key work products are controlled and managedRisk M (Risk Management) managed risk that are related requirements與其他工程類流程領域之關係 RDPIValCustomerTSVerREQMRequirementsCustomer needsProduct & product component requirementsProduct components, work products,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reportsProductcomponentsAlternativesolutionsRequire-mentsProductRD: Requirements DevelopmentTS: Technical SolutionPI: Product IntegrationVer: VerificationVal: Validation技術解決方案技術解決方案Technical Solution技術解決方案(TS)目的技術解決方案的目的,在於設計、發展及實作需求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設計結果及實作成品包括產品、產品組件,以及與產品相關生命週期的單一程或適當組合的程。技術解決方案(TS)SG 1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從備選解決方案中,選擇產品或產品組件解決方案。SG 2 發展設計發展產品或產品組件的設計。SG 3 實作產品設計依照設計實作產品組件及相關的支援文件。SG 1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SP 1.1 發展詳細的備選解決方案及評選準則發展詳細的備選解決方案及評選準則SP 1.2 漸進發展操作概及劇本漸進發展操作概、劇本及環境,以描述每一個產品組件之條件、操作方式及操作態SP 1.3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選擇最能滿足所建準則之產品組件解決方案SP 1.1 發展詳細的備選解決方案及評選準則典型的工作產品1. 備選解決方案篩選準則2. 新技術的評估3. 備選解決方案4. 最終選擇的評選準則細部執方法1. 界定篩選準則,以作為選擇備選解決方案的考因素2. 界定現有技術與具競爭優勢的新產品技術3. 產生備選方案4. 取得每一備選解決方案的完整需求配置。5. 發展選擇最佳備選解決方案的準則。6. 為每一備選解決方案發展產品操作及使用者互動之依時間演化的劇本。SP 1.2 漸進發展操作概及劇本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組件操作概、劇本,以及與所有產品相關的生命週期程(如:操作、支援、訓、製造、部署、現場、交付及廢棄)的環境2. 產品組件互動的時序分析3. 使用案細部執方法1. 漸進發展操作概及劇本至適合產品組件發展的詳細程2. 漸進發展產品組件的操作環境SP 1.3 選擇產品組件解決方案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組件選擇決策及由2. 需求及產品組件間相關性的紀3. 解決方案、評估及由的紀細部執方法1. 依據操作概、操作方式及操作態所建的評選準則,評估各備選解決方案/解決方案組。2. 依據備選解決方案的評估,評評選準則之適用性,必要時,新準則。3. 界定並解決與備選技術方案及需求有關的議題。4. 選擇能滿足已建之評選準則的最佳解決方案。5. 建與所選擇之備選方案關的需求,此即為該產品組件的配置需求。6. 界定將再用與取得的產品組件解決方案。7. 建並維護解決方案、評估及由的文件。SG 2 發展設計SP 2.1 設計產品或產品組件發展產品或產品組件的設計SP 2.2 建技術相關資建並維護技術相關資SP 2.3 使用準則設計介面從已建並維護的準則觀點,設計周詳的產品組件介面SP 2.4 執自製、購買或再用之分析根據已建的準則,評估產品組件是要發展、購買或再用SP 2.1 設計產品或產品組件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架構2. 產品組件設計細部執方法1. 建並維護準則,以評估設計。2. 界定、發展或取得適合於產品的設計方法。3. 確保設計遵循所應用的設計標準與準則。4. 確保設計遵循已配置的需求。5. 記設計。SP 2.1 設計產品或產品組件 (續)增進有效設計的技術與方法,舉如下:雛型法結構化模型物件導向設計要系統分析實體關模型(E-R models)設計再用設計樣式設計標準的範,舉如下:操作人員介面標準安全標準生產限制設計的容忍範圍件標準(如生產的報廢品與廢)SP 2.2 建技術相關資典型的工作產品技術相關資細部執方法1. 決定設計階層目及每一設計階層文件的適當階層。2. 以配置的產品組件需求、架構及較高階的設計為基礎,執細部設計。3. 記設計資於技術相關資中。4. 記關鍵 (如:對成本、時程或技術績效有重要影響)決策或定義的由。5. 必要時修改技術相關資。SP 2.3 使用準則設計介面典型的工作產品1. 介面設計規格2. 介面控制文件3. 介面規格準則4. 所選之介面設計的由細部執方法1. 定義介面準則。2. 應用準則於介面設計的備選方案3. 記已選取的介面設計與由。SP 2.4 執自製、購買或再用之分析典型的工作產品1. 設計與產品組件再用的準則2. 自製或採購分析3. 選擇現成品組件的指引細部執方法1. 發展產品組件設計再用的準則。2. 分析設計以決定產品組件要自發展、再用或採購。3. 當採購或選擇非發展的項目(現成品、政府的成品及再用)時,規劃它們的維護方式。SG 3 實作產品設計SP 3.1 實作設計實作產品組件設計SP 3.2 建產品支援文件建並維護產品使用文件SP 3.1 實作設計典型的工作產品已實作的設計細部執方法1. 使用有效的方法實作產品組件。2. 遵循適當的標準與準則。3. 對選定的產品組件,執同仁審查。4. 適當時對產品組件執單元測試。5. 必要時修訂產品組件。SP 3.2 建產品支援文件典型的工作產品1. 终端使用者訓教材2. 使用者手冊3. 操作手冊4. 維護手冊5. 線上求助細部執方法1. 審查需求、設計、產品及測試結果,以確保影響安裝、操作及維護等項文件的相關議題已被界定並解決。2. 運用有效的方法,製作安裝、操作及維護的文件。3. 遵循適當的文件製作標準。4. 在生命週期的初期階段就製作安裝、操作及維護等文件的初始版本,以供相關的關鍵人員審查。5. 執安裝、操作及維護等文件的同仁審查。6. 必要時修訂安裝、操作及維護文件。SP 3.2 建產品支援文件 (續)文件製作的標準,舉如下: 與指定的文書處軟體相容 可接受的字型 頁次、章節與段的編碼 與指定的文體手冊一致 縮寫的使用 安全保密分級的標示 國際化的需求需要修訂文件的時機,舉如下: 需求變 設計變 產品變 已界定的文件錯誤 已界定的非正規修改產品整合(PI)4.3 產品整合(PI)目的產品整合的目的,在於將產品組件組合為產品、確保已整合的產品適當地運作及交付產品。4.3 產品整合(PI)SG 1 準備產品整合完成產品整合的準備。SG 2 確保介面相容性產品組件的內部與外部介面是相容的。SG 3 組合產品組件並交付產品組合已驗證的產品組件,並交付已整合、已驗證及已確認的產品。SG 1 準備產品整合SP 1.1 決定整合順序決定產品組件的整合順序SP 1.2 建產品整合環境建並維護支援產品組件整合所需的環境SP 1.3 建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建並維護產品組件整合的程序與準則SP 1.1 決定整合順序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整合順序2. 選擇或拒絕整合順序的由細部執方法1. 界定待整合之產品組件。2. 使用產品組件間介面的定義,界定將執的產品整合驗證。3. 界定備選的產品組件整合順序。4. 選擇最佳整合順序。5. 定期審查產品整合順序,必要時予以修訂。6. 記制定與擱置決策的由SP 1.2 建產品整合環境典型的工作產品1. 已驗證的產品整合環境2. 產品整合環境的支援文件細部執方法1. 界定產品整合環境的需求。2. 界定產品整合環境的驗證準則與程序。3. 決定自製或採購所需的產品整合環境。4. 無法採購合適的環境,則自發展整合環境。5. 整個專案進時,維護產品整合環境。6. 產品整合環境的某些部分再使用時,進處置。SP 1.3 建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整合程序2. 產品整合準則細部執方法1. 建並維護產品組件的產品整合程序。2. 建並維護產品組件整合與評估的準則。3. 建並維護已整合產品的確認與交付準則。SP 1.3 建產品整合程序與準則 (續)產品整合的程序與準則明如下: 已建組件的測試階層 介面的驗證 效能偏差的門檻 產品組合與其外部介面的衍生需求 經認可的替代元件 測試環境的 測試成本的限制 執整合時,品質與成本的取捨 適當運作的機 交付及其差 訂貨到交貨所需的時間 人員可用性 整合設備/生產線/環境的可用性。SG 2 確保介面相容性SP 2.1 審查介面明的完整性審查介面明的範圍與完整性SP 2.2 管介面管產品與產品組件的內部與外部介面之定義、設計與變SP 2.1 審查介面明的完整性典型的工作產品1. 介面的別2. 每個別的介面清單3. 產品組件介面與產品整合環境介面的對照表細部執方法1. 審查介面資的完整性,確保已涵蓋所有介面。2. 確保產品組件與介面已標註記號,以確保容與正確的接產品組件。3. 定期審查介面明的充份性。SP 2.2 管介面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組件與外部環境關係表(如:主電源、用固定的產品、電腦匯系統等)2. 同產品組件間關係表3. 適用時,產品組件間已同意定義的介面清單4. 介面管制工作組會議報告5. 新介面的動方案6. 應用程式介面(API)7. 已新的介面明或協議細部執方法1. 確保介面在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相容性。2. 解決衝突、符合及變議題。3. 維護專案與人員可取得的介面資儲存庫。SG 3 組合產品組件並交付產品SP 3.1 確定欲整合的產品組件已準備就緒在產品組合前,確定欲組合成產品的產品組件已被適當的界定、並依據其明運作,以及確定產品組合介面符合介面明SP 3.2 組合產品組件依據產品整合順序與可程序,組合產品組件SP 3.3 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之介面相容性SP 3.4 包裝並交付產品或產品組件包裝已組合的產品或產品組件,並交付給適當的客戶SP 3.1 確定欲整合的產品組件已準備就緒典型的工作產品1. 已收到產品組件的驗收文件2. 交付的收據3. 已檢查的包裝清單4. 常報告5. 豁免權細部執方法1. 當產品組件處於可整合的態時,儘快追蹤所有產品組件的態。2. 依據產品整合順序與可程序,確保產品組件已交付至產品整合環境中。3. 確定收到每個正確界定的產品組件。4. 確保每一接收的產品組件符合其明。5. 依期望的建構,檢查其建構態。6. 在接產品組件前,執所有實體介面的預先檢查(如:目視檢查與使用基本)。SP 3.2 組合產品組件典型的工作產品已組合的產品或產品組件。細部執方法1. 確保產品整合環境已準備就緒。2. 確保正確地執組合順序。3. 適當地修訂產品整合順序與可程序。SP 3.3 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典型的工作產品1. 常報告2. 介面評估報告3. 產品整合摘要報告細部執方法1. 依據產品整合順序與可程序,評估已組合的產品組件。2. 記評估結果。SP 3.4 包裝並交付產品或產品組件典型的工作產品1. 已包裝的產品或產品組件2. 交付的文件細部執方法1. 審查需求、設計、產品、驗證結果及文件,以確保影響產品包裝與交付的議題,已被界定與解決。2. 用有效的方法,包裝與交付已組合的產品。3. 滿足包裝與交付產品的需求與標準4. 準備產品安裝的進作場所。5. 交付產品與其相關文件,並確定收到收據。6. 在運作場所安裝產品,並確定可正確操作。驗證(VER)驗證(VER)目的驗證的目的,在於確保工作產品符合其指定的需求。驗證(VER)SG 1 驗證準備執驗證準備。SG 2 執同仁審查對選定的工作產品執同仁審查。SG 3 驗證工作產品驗證選定的工作產品符合其指定的需求。SG 1 驗證準備SP 1.1 選擇需驗證之工作產品選擇需驗證之工作產品及每一工作產品使用之驗證方法SP 1.2 建驗證環境建並維護支援驗證工作的環境SP 1.3 建驗證程序及準則建並維護所選定的工作產品的驗證程序與準則SP 1.1 選擇需驗證之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需接受驗證的工作產品清單2. 每個工作產品的驗證方法細部執方法1. 界定需驗證的工作產品。2. 界定每個工作產品須符合的需求。3. 界定可用的驗證方法。4. 定義每個工作產品的驗證方法。5. 提出需驗證的工作產品、需滿足的需求及使用的驗證方法,以與專案計畫整合。SP 1.2 建驗證環境典型的工作產品驗證環境細部執方法1. 界定驗證環境需求。2. 界定可再用及修改的驗證資源。3. 界定驗證設備及工具。4. 取得支援驗證的設備及環境,如:測試設備及軟體。SP 1.3 建驗證程序及準則典型的工作產品1. 驗證程序2. 驗證準則細部執方法1. 必要時,為工作產品與現成品,製作廣泛且整合的驗證程序。2. 必要時,發展與調修驗證準則。3. 界定預期結果、觀察中允許的誤差及其他符合需求的準則。4. 界定支援驗證所需的設備及與環境有關的組件。SP 1.3 建驗證程序及準則 (續)驗證準則的源包括:產品與產品組件的需求標準組織政策測試型測試測試品質與測試成本間取捨的因素工作產品型SG 2 執同仁審查SP 2.1 準備同仁審查準備對選定的工作產品進同仁審查SP 2.2 進同仁審查針對所選定的工作產品進同仁審查,並由同仁審查的結果界定議題SP 2.3 分析同仁審查資分析同仁審查的準備、執及結果資SP 2.1 準備同仁審查典型的工作產品1. 同仁審查時程2. 同仁審查檢查表3. 工作產品的允入及允出準則4. 需再次舉同仁審查的準則5. 同仁審查訓教材6. 已選定待審查的工作產品細部執方法1. 決定採用哪一種同仁審查型。2. 針對同仁審查時所應蒐集的資,定義其需求。3. 建並維護同仁審查的允入及允出準則。4. 建並維護再次審查工作產品的準則。5. 建並維護檢查表,以確保工作產品審查的一致性。6. 發展詳細的同仁審查時程,包括同仁審查的訓日期及審查所需資的完成時程。7. 工作產品分發前,需先確保其符合同仁審查允入準則。8. 提早分發工作產品及其相關資訊給審查人員,使審查人員有足夠的準備時間。9. 適當地指派人員所擔任的角色。10. 先審查工作產品,以準備進同仁審查。SP 2.1 準備同仁審查 (續)同仁審查的型,舉如下: 檢查 結構化逐步審查 主動審查檢查表包括的項目,舉如下: 架構原則 設計指引 完整性 正確性 維護性 共通缺失的型審查人員的角色,舉如下: 負責人 者 記者 作者SP 2.2 進同仁審查典型的工作產品1. 同仁審查結果2. 同仁審查議題3. 同仁審查資細部執方法1. 依指派的角色進審查。2. 界定並記工作產品的缺失及其他議題。3. 記審查結果,包括動方案。4. 蒐集同仁審查資。5. 界定動方案並與相關的關鍵人員溝通議題。6. 已定義的準則指出需要性,則需再次執審查。7. 確保符合審查的允出準則。SP 2.3 分析同仁審查資典型的工作產品1. 同仁審查資2. 同仁審查動方案細部執方法1. 記同仁審查準備、執及結果的資。2. 保存資,以日後考及分析。3. 保護資,以確保同仁審查資無當使用。4. 分析同仁審查資。SG 3 驗證工作產品SP 3.1 執驗證對選定的工作產品執驗證SP 3.2 分析驗證結果並界定矯正措施分析所有驗證活動的結果,並界定矯正措施SP 3.1 執驗證典型的工作產品1. 驗證結果2. 驗證報告3. 展示4. 執程序紀細部執方法1. 依據需求,針對選定的工作產品執驗證。2. 記驗證活動的結果。3. 由工作產品的驗證結果,界定動方案。4. 記所執的驗證方法,以及在執中發現與可方法及程序的偏差。SP 3.2 分析驗證結果並界定矯正措施典型的工作產品1. 分析報告(如:績效統計值、符合事項的原因分析、實際產品與模式的比較、趨勢等)2. 問題報告3. 驗證方法、準則及環境的變需求4. 驗證方法、準則及(或)環境的矯正措施細部執方法1. 比較實際與預期結果。2. 以驗證準則為基準,界定未符合需求的產品,或界定方法、程序、準則及驗證環境的問題。3. 分析與缺失有關的驗證資。4. 記所有分析結果並製成報告。5. 運用驗證結果,比較實際及績效與技術性績效間的差。6. 提供缺失如何解決的資訊(包含驗證方法、準則及驗證環境),並正式記於計畫中。確認(VAL)確認(VAL)目的確認的目的,在於展示置於預期環境中的產品或產品組件,可滿足其預期的使用需求。確認(VAL)SG 1 確認準備執確認準備。SG 2 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以確保在預期作業環境中可適用。SG 1 確認準備SP 1.1 選擇需確認之產品選擇須確認之產品及產品組件,及每一產品及產品組件使用之確認方法SP 1.2 建確認環境建並維護支援確認工作所需的環境SP 1.3 建確認程序與準則建並維護確認程序與準則SP 1.1 選擇需確認之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需確認的產品或產品組件清單2. 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確認方法3. 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執確認的需求4. 每一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確認限制細部執方法1. 界定專案生命週期中,產品或產品組件確認的主要原則、特性及階段。2. 決定需確認何種型的使用者需要(操作、維護、訓或支援)。3. 選擇需確認的產品與產品組件。4. 選擇用以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的評估方法。5.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共同審查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確認選擇、限制及方法。SP 1.2 建確認環境典型的工作產品執確認的環境細部執方法1. 界定確認環境需求。2. 界定客戶供應品。3. 界定可再用的項目。4. 界定測試設備及工具。5. 界定可再用及修改的確認資源。6. 詳細規劃資源的可用性。SP 1.3 建確認程序與準則典型的工作產品1. 確認程序2. 確認準則3. 維護、訓及支援服務的測試及評估程序細部執方法1. 審查產品需求,確保影響產品或產品組件確認的議題已經界定並解決。2. 記用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的環境、操作劇本、程序、輸入、輸出及準則。3. 當確認環境設計漸趨成熟時,評設計以界定確認議題。SG 2 確認產品或產品組件SP 2.1 執確認對選定的產品及產品組件執確認SP 2.2 分析確認結果分析確認活動的結果,並界定議題SP 2.1 執確認典型的工作產品1. 確認報告2. 確認結果3. 確認對照表4. 執程序的紀5. 操作展示SP 2.2 分析確認結果典型的工作產品1. 確認缺失報告2. 確認議題3. 程序變需求細部執方法1. 比較實際及預期結果。2. 按已建的確認準則界定問題。包括界定於預期作業環境下執佳的產品或產品組件,或界定確認方法、準則及(或)環境問題。3. 分析確認缺失資。4. 記分析結果並界定議題。5. 用確認結果,將實際及績效,與預期使用或操作需要進比較。組織程專注(OPF)組織程專注(OPF)目的組織程專注的目的,在於以現組織程及程資產之優點與缺點的充份瞭解為基礎,規劃並執組織程改善。組織程專注(OPF)SG 1 決定程改善機會定期與在需要的時候,界定組織程的優點、缺點與改善機會。SG 2 規劃與執程改善活動規劃並執改善、推展組織程資產及彙整程相關經驗納入組織程資產。Basic Process Management PAs OPFOPDResources and CoordinationOT Std Process and OtherAssetsTraining for Projects and Support Groups in Std Process and AssetsOrganizationsprocess needsand objectives Std Process and OtherAssetsSenio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business objectivesProject Management,Support, and Engineering process areas Training needs Improvement information(e.g., lessons learned, data, artifacts)Process Improvement Proposals; Participation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deploying processesSG 1 決定程改善機會SP 1.1 建組織程需要建並維護組織程需要及目標的明SP 1.2 評鑑組織程定期與在需要的時候,評鑑組織程,以維護對於程優點與缺點的瞭解SP 1.3 界定組織程改善界定組織程及程資產的改善SP 1.1 建組織程需要典型的工作產品組織的程需要及目標細部執方法1. 界定適用於組織程的政策、標準及經營目標。2. 檢查相關的程標準及模式,以建最佳執方法。3. 決定組織程績效目標。4. 定義組織程的重要特性。5. 記組織程的需要與目標。6. 需要時,修訂組織程的需要與目標。SP 1.2 評鑑組織程典型的工作產品1. 組織程評鑑的各種計畫2. 明組織程優缺點的評鑑調查報告3. 組織程的改善建議細部執方法1. 取得高階管人員對程評鑑的贊助。2. 定義程評鑑的範圍。3. 決定程評鑑的方法與準則。4. 程評鑑的規劃、時程安排及準備。5. 執程評鑑。6. 記與交付評鑑活動與調查報告。SP 1.3 界定組織程改善典型的工作產品1. 可能程改善的分析2. 組織程改善的界定細部執方法1. 決定可能的程改善。2. 決定可能之程改善的優先順序。3. 界定並記將要執的程改善。4. 修訂計畫中的程改善清單,以維持其最新況。SG 2 規劃與執程改善活動SP 2.1 建程動計畫建並維護程動計畫,以實組織程與程資產的改善SP 2.2 執程動計畫在組織中執程動計畫SP 2.3 推展組織程資產在組織中推展組織程資產SP 2.4 彙整程相關經驗納入組織程資產將規劃與執程所衍生的程相關工作產品、及改善資訊,彙整成為組織程資產的一部分。SP 2.1 建程動計畫典型的工作產品組織核准通過的程動計畫細部執方法1. 界定策、方法及動,以實已界定的程改善。2. 建程動組,負責執動。3. 製作程動計畫。4.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審查並討程動計畫。5. 必要時,審查程動計畫。SP 2.1 建程動計畫 (續)建並維護程動計畫,通常包括下各種角色的與:管委員會建策,並督導程改善活動程組人員協助與管程改善活動程動組定義並執改善程負責人管推展程與人員執程程動計畫通常涵蓋下項目: 程改善基礎架構 程改善目標 將進的程改善 規劃及追蹤程動的程序 試用與執程動的策 執程動的責任及授權 執程動的資源、時程及工作指派 決定程動有效性的方法 程動計畫的風險SP 2.2 執程動計畫典型的工作產品1. 各個程動組的承2. 執程動計畫的況與結果3. 試用計畫細部執方法1. 使相關的關鍵人員可容取得程動計畫。2. 各程動組討和記其承,如需要並修訂其動計畫。3. 依程動計畫追蹤進及承。4. 與程動組及相關的關鍵人員合審查程動的進及結果。5. 規劃需要的試用,以測試所選擇的程改善。6. 審查程動組的活動及工作產品。7. 界定、記及追蹤執程動計畫的結案情況。8. 確保執程動計畫的結果能符合組織程改善的目標。SP 2.3 推展組織程資產典型的工作產品1. 推展組織程資產及組織程資產變的計畫2. 推展組織程資產及組織程資產變的訓教材3. 組織程資產的變文件4. 推展組織程資產及組織程資產變的支援材細部執方法1. 推展組織程資產及相關的方法和工具。2. 推展組織程資產的變。3. 記組織程資產的變。4. 提供組織程資產使用的指引及顧問諮詢。SP 2.4 彙整程相關經驗納入組織程資產典型的工作產品1. 程改善建議2. 程學習心得3. 組織程資產的4. 組織程資產的改善建議5. 組織程改善活動的紀6. 組織程資產及其改善的資訊細部執方法1. 定期審查組織標準程及其相關組織程資產相對於組織經營目標的成效及適用性。2. 取得使用組織程資產的回饋意。3. 導出自於定義、試用、執及推展組織程資產的學習心得。4. 使組織中的人員能夠恰當地取得學習心得。5. 分析組織的共通性。6. 評鑑在組織中使用的程、方法及工具,並發展用改善組織程資產的建議。7. 使組織中的人員恰當地充分運用組織的程、方法及工具。8. 管程改善建議。9. 建並維護組織程改善活動的紀。組織程定義(OPD)組織程定義(OPD)目的組織程定義的目的,在於建並維護可用的組織程資產。組織程定義(OPD)SG 1 建組織程資產建並維護組織程資產SG 1 建組織程資產SP 1.1 建標準程建並維護組織標準程SP 1.2 建生命週期模式明建並維護生命週期程模式的明,經核准後在組織中使用SP 1.3 建調適準則及指引建並維護組織標準程的調適準則及指引SP 1.4 建組織儲存庫建並維護組織儲存庫SP 1.5 建組織程資產建並維護組織程資產SP 1.1 建標準程典型的工作產品組織標準程細部執方法1. 分解每一標準程為構成的程元件,詳細到足以瞭解並明程。2. 界定每一程元件的重要屬性。3. 界定各程元件的關。4. 確保組織標準程是遵循適用的政策、程標準與模式,以及產品標準。5. 確保組織標準程能滿足程需要與組織目標。6. 確保組織標準程所包括的程間,有適當的整合。7. 製作組織標準程。8. 對組織標準程執同仁審查。9. 必要時,修訂組織標準程。SP 1.1 建標準程 (續)程元件,舉如下: 產生工作產品規模大小估計的樣板 工作產品設計方法的明 可調適的同仁審查方法 執管審查的樣板重要屬性,舉如下: 程的角色 適用的程與產品標準 適用的程序、方法、工具及資源 程績效目標 允入準則 輸入 需蒐集與使用的產品與程 驗證點(如:同仁審查) 輸出 介面 允出準則關,舉如下: 程元件的次序 程元件之間的介面 與外部程的介面 程元件之間的相依性SP 1.2 建生命週期模式明典型的工作產品生命週期模式的明細部執方法1. 根據專案與組織的需要,選擇生命週期模式。2. 製作生命週期模式的明。3. 對生命週期模式執同仁審查。4. 必要時,修訂生命週期模式的明。SP 1.3 建調適準則及指引典型的工作產品組織標準程的調適指引細部執方法1. 界定用以調適組織標準程的選擇準則及程序。2. 界定製作已定義程的標準。3. 針對組織標準程的需求,界定用以提出及取得豁免權核准的程序。4. 製作組織標準程的調適指引。5. 對調適指引執同仁審查。 6. 必要時,修訂調適指引。SP 1.4 建組織儲存庫典型的工作產品1. 組織標準程的共通產品與程的定義2. 組織儲存庫的設計3. 組織儲存庫(即儲存庫結構及支援環境)4. 組織資細部執方法1. 決定組織儲存、取用及分析的需要。2. 定義組織標準程中產品及程的共通。3. 設計及建置儲存庫。4. 界定儲存、新及取用的程序。5. 對於共通的定義,以及儲存與取用的程序,執同仁審查。6. 將指定的放入儲存庫。7. 使程儲存庫的內容,能夠讓組織及專案恰當地使用。8. 當組織需要變時,修訂儲存庫、共通及程序。SP 1.5 建組織程資產典型的工作產品1. 組織程資產的設計2. 組織程資產3. 將要放入組織程資產的已選定資項目4. 組織程資產中的資項目目細部執方法1. 設計並建置組織程資產,包括組織程資產的結構及支援環境。2. 界定資項目納入組織程資產的準則。3. 界定儲存與取用資項目的程序。4. 將已選擇的資項目納入組織程資產中,並編入目,使之容考及取用。5. 使資項目可供各專案使用。6. 定期審查個別資項目的使用情況,並引用其結果以維護資產的內容。7. 必要時,修訂組織程資產。組織訓(OT)組織訓(OT)目的組織訓的目的,在於發展人員的技能與知,使其有效執他們的任務。組織訓(OT)SG 1 建組織訓能建與維護用以支援組織之管與技術任務的訓能。SG 2 提供必要的訓提供個人必要的訓,使其能有效地執任務。SG 1 建組織訓能SP 1.1 建策性訓需要建並維護組織的策性訓需要SP 1.2 決定哪些訓需要是組織的責任決定哪些訓需要是組織的責任,以及哪些是個別專案或支援團隊的責任SP 1.3 建組織訓的實施計畫建並維護組織訓的實施計畫SP 1.4 建訓能建並維護訓能,以滿足組織的訓需要SP 1.1 建策性訓需要典型的工作產品1. 訓需要2. 評分析細部執方法1. 分析組織的策性經營目標與程改善計畫,以界定未潛在的訓需要。2. 記組織的策性訓需要。3. 決定實施組織標準程所需的角色與技能。4. 記組織標準程內各角色所需的訓。5. 必要時,修訂組織的策性需要及所需的訓。SP 1.2 決定哪些訓需要是組織的責任典型的工作產品1. 專案與支援團隊的共同訓需要2. 訓承細部執方法1. 分析由同專案與支援團隊所界定的訓需要。2. 與同專案和支援團隊協調如何滿足他們的特定訓需要。3. 記將提供予專案與支援團隊之訓支援的承。SP 1.3 建組織訓的實施計畫典型的工作產品組織訓實施計畫。細部執方法1. 建計畫內容。2. 建對計畫的承。3. 必要時,修訂計畫與承。SP 1.3 建組織訓的實施計畫 (續)組織訓實施計畫,通常包含下內容:訓需要訓主題依據訓活動及其相依性的時程安排訓所使用的方法訓教材的需求與品質標準訓工作項目、角色及責任所需的資源,包括:工具、設備、環境、人員、技能與知。SP 1.4 建訓能典型的工作產品訓教材與支援物品細部執方法1. 選擇適當的方法,以滿足特定的組織訓需要。2. 決定內部自發展教材或自外部取得教材。3. 發展或取得訓教材。4. 培訓或取得合格的講師。5. 於組織訓的課程中,明訓內容。6. 必要時,修訂訓教材與支援物品。SP 1.4 建訓能 (續)可用以評定獲取知、技能最有效的方式之準則,舉如下: 績效目標 準備專案執可用的時間 經營目標 內部專業人才的可用性 外部源之訓的可用性訓的外部源,舉如下: 客戶提供的訓 可取得的商業化訓課程 學術課程 專業研討會 專題討會SG 2 提供必要的訓SP 2.1 實施訓依據組織的訓實施計畫提供訓SP 2.2 建訓紀建並維護組織訓的紀SP 2.3 評訓成效評組織訓計畫的成效SP 2.1 實施訓典型的工作產品實施的訓課程細部執方法1. 選擇受訓人員。2. 排定訓時程,包括任何必要的資源(如設備及講師)。3. 進訓。4. 追蹤訓是否依計畫進。SP 2.2 建訓紀典型的工作產品1. 訓紀2. 新組織儲存庫的訓紀細部執方法1. 對於每項訓課程或其他核准的訓活動,保存所有完成與未完成訓的學員紀。2. 保存所有豁免特定訓之人員的紀。3. 保存所有成功完成指定之必要訓的學員紀。4. 讓適當人員可取得訓紀,作為指派工作的考。SP 2.3 評訓成效典型的工作產品1. 訓成效調查2. 訓計畫績效評3. 講師評估表4. 訓測驗細部執方法1. 評進中或已完成的專案,以決定人員知是否足以完成專案工作。2. 針對已建的組織、專案或個人學習目標,提供評每一訓課程成效的機制。3. 取得訓活動是否符合學員需要的評估。整合的專案管(IPM)整合的專案管(IPM)目的整合的專案管之目的,在於依據組織標準程所調適而成之整合的已定義程,建和管專案,以及相關的關鍵人員的與。整合的專案管(IPM)SG 1 使用專案的已定義程使用調適自組織標準程的已定義程,執專案。SG 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與相關的關鍵人員,進專案的協調與合作。SG 3 使用IPPD 專案的共同願景以專案的共同願景執專案。SG 4 組織IPPD 的整合團隊界定、定義、架構及指派執專案所需的整合團隊。SG 1 使用專案的已定義程SP 1.1 建專案的已定義程建並維護專案的已定義程SP 1.2 使用組織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使用組織程資產與儲存庫評估及規劃專案活動SP 1.3 整合計畫整合專案計畫與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以描述專案已定義程SP 1.4 使用整合計畫管專案使用專案計畫、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及專案已定義程管專案。SP 1.5 對組織程資產貢獻貢獻工作產品、及經驗紀於組織程資產SP 1.1 建專案的已定義程典型的工作產品專案已定義程細部執方法1. 從組織程資產,挑選一個生命週期模式。2. 從組織標準程,挑選最適合專案需要的標準程。3. 依據調適指引,調適組織標準程及其他的組織程資產,以產生專案的已定義程。4. 適當的使用組織程資產的其他成果。5. 記專案的已定義程。6. 對專案已定義程,進同仁審查。7. 必要時,修訂專案的已定義程。SP 1.2 使用組織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典型的工作產品1. 專案的估計值2. 專案計畫細部執方法1. 以專案已定義程的工作項目與工作產品為基礎,進估計及規劃活動。2. 使用組織儲存庫估計專案的規劃。SP 1.2 使用組織程資產規劃專案活動 (續)估計通常包含下事項:用自本專案或似專案之適當的史資明並記現專案與引用史資之專案間的相似與同處獨驗證史資記用以選擇史資的原因、假設及由SP 1.3 整合計畫典型的工作產品整合計畫細部執方法1. 整合專案計畫與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2. 將用管專案的定義與活動,納入專案計畫。3. 界定並分析產品與專案的介面風險。4. 對負有關鍵發展因素與專案風險責任的工作項目,依序安排時程。5. 納入用對專案已定義程的工作產品實施同仁審查的計畫。6. 在專案的訓計畫中,納入執專案已定義程所需的訓。7. 建客觀的允入與允出準則,以授權分工結構圖(WBS)所描述之工作的啟動與完成。8. 確保專案計畫與相關關鍵人員的計畫相容。9. 界定如何解決相關關鍵人員之間的衝突。SP 1.3 整合計畫 (續)產品與專案的介面風險,舉如下:完整的介面描述無法取得工具或測試設備現成品組件的可用性適當或無效的團隊介面時程安排時的考因素,舉如下:工作項目的規模大小與複雜整合與測試議題客戶與最終使用者的需求關鍵資源的可用性關鍵人物的可用性SP 1.4 使用整合計畫管專案典型的工作產品1. 執專案已定義程所產生的工作產品2. 已蒐集的(實際的)與進紀或報表3. 已修訂的需求、計畫及承4. 整合計畫細部執方法1. 使用組織程資產,實施專案已定義程。2. 使用專案已定義程、專案計畫及影響專案的其他計畫監控專案的活動和工作產品。3. 取得並分析所選擇的資,以管專案與支援組織的需求。4. 定期檢視環境的適當性,以滿足專案的需求與支援協調。5. 定期審查,並將專案績效與組織、客戶及最終使用者之目前和期望的需要、目標及需求,作適當的調整。SP 1.5 對組織程資產貢獻典型的工作產品1. 針對組織程資產所提出的改善措施2. 從專案所蒐集之實際的程與產品3. 文件(如示範的程描述、計畫、訓模式、檢查表及學習心得)細部執方法1. 針對組織程資產,提出改善方案。2. 保存程與產品資於組織儲存庫中。3. 提交可能會納入組織程資產的文件。4. 記專案的學習心得,以納入組織程資產。SP 1.5 對組織程資產貢獻 (續)專案記的資,舉如下:工作項目描述假設估計值修訂的估計值記的資與的定義使與執活動及產出工作產品產生關的相關資訊重新估計、評其合性及衍生新工作之估計值所需的相關資訊SG 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與合作SP 2.1 管關鍵人員與管相關的關鍵人員在專案的與程SP 2.2 管相互依存關係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共同界定、協商與追蹤重要的依存關係SP 2.3 解決協調議題與相關的關鍵人員解決議題SP 2.1 管關鍵人員與典型的工作產品1. 協調活動的議程與時程2. 議題紀(如客戶需求、產品及產品組件需求、產品架構與產品設計等議題)3. 解決相關關鍵人員議題的建議細部執方法1. 與應與專案活動的相關關鍵人員協調。2. 確保產出的工作產品滿足承,並符合承接專案的需求。3. 提出建議與協調的措施,以解決產品與產品組件間之需求、架構及設計的誤解與問題。SP 2.2 管相互依存關係典型的工作產品1.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審查所產生的缺失、議題及動項目2. 重要依存關係3. 滿足重要依存關係的承4. 重要依存關係的態細部執方法1.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進審查。2. 界定每一重要依存關係。3. 以專案的時程為基礎,建每一重要依存關係的必要天與計畫天。4. 對每個重要依存關係中,負責提交工作產品和承接工作產品之人員,審查承的並取得協議。5. 記重要依存關係與承。6. 追蹤重要的依存關係與承,並採取適當的矯正措施。SP 2.3 解決協調議題典型的工作產品1. 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議題2. 相關的關鍵人員協調議題的況細部執方法1. 界定與記議題。2.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溝通議題。3.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解決議題。4. 將與相關關鍵人員無法解決的議題,提昇至適當的管階層解決。5. 追蹤議題直至結案。6. 與相關的關鍵人員溝通議題的況及解決方案。SG 3 使用IPPD 專案的共同願景SP 3.1 定義專案共同願景之範圍界定適合專案共同願景之期望、限制、介面及運作條件SP 3.2 建專案的共同願景建並維護專案的共同願景SP 3.1 定義專案共同願景之範圍典型的工作產品1. 適用於專案的組織期望與限制2. 專案成員個人對專案之期待的摘要3. 專案須注意的外部介面4. 影響專案活動的運作條件5. 專案共同願景的範圍細部執方法1. 界定影響專案共同願景之組織與專案的期望、限制、介面及運作況。2. 誘導專案成員對專案的觀點與渴望。3. 建專案共同願景明。SP 3.2 建專案的共同願景典型的工作產品1. 團隊建活動的會議紀2. 共同願景與目標敘述3. 價值與原則敘述4. 溝通策5. 專案新進人員手冊6. 對相關關鍵人員的簡報7. 頒佈的原則、共同願景敘述、任務敘述及目標(如張貼在佈告的海報)細部執方法1. 舉辦會議或專題討會,以建專案的共同願景。2. 在目的或任務、願景、價值與目標上,清楚表達專案的共同願景。3. 達成對專案共同願景的共。4. 建對內與對外溝通專案共同願景的策。5. 為需要被告知專案共同願景的同聽眾,製作合適的簡報。6. 檢視專案及個別的活動與工作,是否符合專案共同願景。SP 3.2 建專案的共同願景 (續)建共同願景時,考慮: 外部關鍵人員的期望與需求 負責人與專案成員的期待與期望 專案的目標 專案將建的條件與結果 專案須維護的介面 由組織與介面團隊所建的願景 由外在權威人士所加的限制(如:環境規則) 當致於達成目標時的專案運作(含原則與為者)SG 4 組織IPPD 的整合團隊SP 4.1 決定專案之整合團隊架構決定整合團隊架構,使其最符合專案的目標與限制SP 4.2 發展整合團隊初步的需求分配於選擇的整合團隊架構中,發展團隊需求、責任、權、工作及介面之初步分配SP 4.3 建整合團隊建並維護整合團隊架構中的團隊SP 4.1 決定專案之整合團隊架構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產品與產品架構的評,包含風險與複雜。2. 以WBS 與適合性為基礎的整合團隊架構。3. 整合團隊架構的備選概,包含責任、範圍及介面。4. 已選定的整合團隊架構。細部執方法1. 決定產品與產品系的風險。2. 決定可能的資源需求與可用性。3. 建以工作產品為基礎的責任。4. 考慮在組織程資產中,可能會影響整合團隊架構的機會、限制及其他因素。5. 瞭解組織共同願景、專案的共同願景、組織標準程及組織程資產如何應用於團隊與團隊架構。6. 界定備選的整合團隊架構。7. 評估備選方案,並挑選一個整合團隊架構。SP 4.2 發展整合團隊初步的需求分配典型的工作產品1. 整合團隊授權與責任的初步分配。2. 每個整合團隊負責滿足之工作產品需求、技術介面及業務(如成本會計、專案管)介面的初步分配。細部執方法1. 組合整合團隊的需求及介面。2. 檢查需求與介面的初步分配是否已涵蓋所有指定的產品需求與其他需求。3. 定義整合團隊的權責。4. 指定每一整合團隊的負責人。SP 4.3 建整合團隊典型的工作產品1. 專案整合團隊清單2. 團隊負責人清單3. 每一整合團隊的權責4. 每一整合團隊所分配的需求5. 用評估整合團隊績效的6. 品質保證報告7. 定期的況報告8. 新的整合團隊架構細部執方法1. 選擇整合團隊負責人。2. 分配責任與需求給各整合團隊。3. 分配資源給各整合團隊。4. 建每一整合團隊。5. 定期評估與調整整合團隊的組織與架構,以有效反映專案需要。6. 當發生團隊負責人或重要成員換時,審查團隊的組合及其在整合團隊架構的定位。7. 當發生團隊責任變時,審查團隊的組合及其工作。8. 管團隊的整體績效。風險管(RSKM)風險管(RSKM)目的風險管的目的是在風險發生前,界定出潛在的問題,以在產品或專案的生命週期中規劃風險處活動,並於必要時啟動之,如此以低對目標達成的衝擊。風險管(RSKM)SG 1 風險管準備執風險管的準備。SG 2 界定並分析風險界定並分析風險,以決定其相對重要性。SG 3 低風險適當地處及低風險,以減少對目標達成的衝擊。SG 1 風險管準備SP 1.1 決定風險源和別決定風險源和別SP 1.2 定義風險定義用分析及分風險的,以及用以管制風險管投入的SP 1.3 建風險管策建並維護風險管的策SP 1.1 決定風險源和別典型的工作產品1. 風險源清單(內部及外部)2. 風險別清單細部執方法1. 決定風險源。2. 決定風險別。SP 1.1 決定風險源和別 (續)典型的內部及外部風險源包括下各項:確定的需求無前的工作無法取得預估值可的設計存在的技術實際的時程估計值或配置充分的人員配置和技能成本或資議題確定或充分的分包商能確定或充分的供應商能決定風險別時,可考慮下因素:專案生命週期模式的各階段(如:需求、設計、製造、測試與評估、交付、汰除)使用的程型使用的產品型計畫管的風險(如:合約風險、預算/成本風險、時程風險、資源風險、績效風險、支援能的風險)SP 1.2 定義風險典型的工作產品1. 風險評估、分及排定優先順序的準則2. 風險管需求(控制與核准層級、再評的時間間隔等)細部執方法1. 定義一致性的準則,以評估及化風險的可能性及嚴重程。2. 定義每個風險別的門檻。3. 定義某風險別門檻的範圍。SP 1.3 建風險管策典型的工作產品專案風險管策周詳風險管策明的事項如下:風險管投入的範圍使用於風險界定、風險分析、風險低、風險監控及溝通的方法及工具專案特定的風險源如何組織、分、比較及整合風險對已界定風險採取動的,包括可能性、結果及門檻風險低所使用的技術,如:雛型製作、模擬、備選方案設計或漸進式發展定義風險,以監控風險況風險監控或再評的時間間隔SG 2 界定並分析風險SP 2.1 界定風險界定並記風險SP 2.2 評估、分及排序風險用定義的風險種及,評估及分每個已界定的風險,並決定其相對的優先處順序SP 2.1 界定風險典型的工作產品已界定的風險清單,包括風險發生的內容、條件及結果。細部執方法1. 在產品生命週期所有適當的階段,界定與成本、時程及績效相關的風險。2. 審查可能影響專案的環境因素。3. 審查分工結構圖所有元件,作為風險界定的一部分,以協助確保所有的工作投入均已考慮。4. 審查專案計畫的所有元件,作為風險界定的一部分,以確保專案在各方面均已考慮。5. 記風險之內容、條件及可能的結果。6. 界定每一風險相關的關鍵人員。SP 2.1 界定風險 (續)典型的界定方法如下:檢查專案分工結構圖的每個元件以找出風險。使用風險分表評風險。訪談主題事務專家。由似產品的比較審查風險管投入。檢查學習心得文件或資庫。檢查設計規格和協議書需求。SP 2.2 評估、分及排序風險典型的工作產品風險清單,包含各風險的優先順序細部執方法1. 用已定義的風險,評估已界定的風險。2. 依照定義的風險別,將風險分並分組。3. 排低風險的優先順序。SG 3 低風險SP 3.1 研訂風險低計畫依風險管策所定義之對專案影響最大的風險,研訂風險低計畫。SP 3.2 執風險低計畫定期監控每一風險的況,並適當地執風險低計畫SP 3.1 研訂風險低計畫典型的工作產品1. 每個已界定風險之處方案的紀2. 風險低計畫3. 緊急應變計畫4. 負責追蹤及解決每個風險的人員清單細部執方法1. 決定風險的等級及門檻,以定義風險在麼情況下是變成無法接受,並啟動風險低計畫或緊急應變計畫。2. 界定負責處每個風險的個人或團隊。3. 決定實施每個風險之風險低計畫的成本效比。4. 發展專案整體的風險低計畫,以協調個別的風險低計畫和緊急應變計畫。5. 針對選取的關鍵風險,研訂當其發生時的緊急應變計畫。SP 3.2 執風險低計畫典型的工作產品1. 新後的風險況清單2. 新後的風險可能性、結果及門檻的評3. 新後的風險處方案清單4. 新後的風險處動清單5. 風險低計畫細部執方法1. 監控風險況。2. 提供方法,以追蹤未完成的風險處動項目,一直到結案。3. 當監控的風險超過定義的門檻時,引用選定的風險處方案。4. 針對每個風險處活動,建時程或某段期間的績效,包括起始日期和預計的完成日期。5. 對每個計畫提供持續性的資源承,以使風險處活動成功的執。6. 蒐集風險處活動的績效。整合團隊合作(IT)整合團隊合作(IT)目的整合團隊合作的目的,在於形成並維持用以發展工作產品的整合團隊。整合團隊合作(IT)SG 1 建團隊組織建並維護團隊組織,以提供交付團隊產品所需的知與技能。SG 2 管團隊運作依據已建的原則,管整合團隊的運作。SG 1 建團隊組織SP 1.1 界定團隊工作項目界定及定義團隊內部特定的工作項目,產生團隊預期的結果SP 1.2 界定所需的知及技能界定完成團隊工作項目所需之知、技能及功能性專業知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基於所需的知及技能,指派適當的人員成為團隊成員SP 1.1 界定團隊工作項目典型的工作產品1. 內部工作項目的明2. 工作結果清單,此清單應包括團隊應完成的全部工作項目細部執方法1. 定義用以交付指定的工作產品時,團隊必要的工作項目。2. 決定哪些工作項目須個人或團隊的投入。SP 1.2 界定所需的知及技能典型的工作產品1. 完成工作項目所需的原則或功能清單2. 知、關鍵技能及專業知的清單3. 明核心團隊及外圍團隊所需知及技能的初始摘要細部執方法1. 界定團隊必須維護的業務功能或程,以執目標。2. 界定整合團隊活動之基礎的核心能,以維持或取得所需的能。3. 建架構在核心團隊及延伸團隊能上的知及技能摘要。4. 定義用人及能需求。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典型的工作產品1. 整套的選擇準則2. 已修訂的技能矩陣及知摘要3. 團隊成員名單4. 執每一團隊功能的工作和資源程清單細部執方法1. 依據已建的知及技能摘要,建用以評估團隊成員的相關準則。2. 用準則,選擇符合知及技能摘要的成員。3. 界定並引導團隊成員,使其為團隊能提供最大貢獻。4. 以最初的用人及角色定位為基礎,評與決定整合團隊符合目標的能。SP 1.3 指派適當的團隊成員 (續)評估具有潛之團隊成員的相關準則,舉如下: 具有與團隊指派工作產品之工作及責任相關的知技能 具有在團隊環境中工作所需的人際關係技能與能 符合團隊所需多種知或技能的能 有潛完成團隊的重大責任 獲得與團隊工作相關之額外知、技能或專業知的能 現有的工作負荷和工作時間,可用以完成團隊的責任 教育及文化背景 個人意願 適當表現功能性域的能SG 2 管團隊運作SP 2.1 建共同願景建並維護整合團隊的共同願景,此願景與高階層的願景一致SP 2.2 建團隊規章以整合團隊的共同願景及團隊的整體目標為基礎,建並維護團隊規章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清楚定義與維護每個團隊成員的角色及責任SP 2.4 建運作程序建並維護整合團隊運作程序SP 2.5 介面團隊間的合作建並維護介面團隊間的合作SP 2.1 建共同願景典型的工作產品1. 團隊運作的界限條件和介面2. 共同願景的紀3. 適合團隊成員及其他人員之共同願景明的簡報資細部執方法1. 向團隊成員傳達共同願景範圍,以成員配合團隊的期望與未預期的結果,而調整自己的期望或目標。2. 舉辦會議或研討會以討共同願景。3. 以核心意型態及每個成員均可承的未境界種方式,清楚勾共同願景。4. 加強願景在執個人與團隊的活動及工作項目間的關。5. 檢查共同願景的有效性,以及個人與團隊的活動或工作項目與共同願景的一致性。6. 定期重新檢驗共同願景的清晰和可用性,必要時修訂或重新調整願景,使其符合團隊或專案現況。SP 2.2 建團隊規章典型的工作產品1. 團隊規章2. 用以設預期工作目標及團隊績效的程序3. 關鍵成功因素清單4. 團隊計畫採用的特定策清單細部執方法1. 定義並出團隊目標。2. 界定達成團隊目標的特定策。3. 建團隊授權的程及自主性。4. 界定團隊與個人的績效與完成目標的方式。5. 界定關鍵成功因素。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典型的工作產品1. 角色及責任明2. 任務指派明3. 責任分工表細部執方法1. 將團隊成員的角色、責任及專業知,與團隊工作目標及預期交付項目進對應。 2. 定義團隊成員的工作關係及報告架構。SP 2.3 定義角色及責任 (續)角色及責任包括如下: 建並維護整合團隊成員間的介面 決定如何接受工作的指派 決定資源及意如何使用 決定如何完成工作 決定由誰檢查及審核工作 決定如何核准工作 決定如何交付及溝通工作 維護與其功能性域間的介面SP 2.4 建運作程序典型的工作產品1. 運作程序及基本規則2. 工作期望與績效程序細部執方法1. 定義引導團隊合作、團隊成員適與及人際關係互動的預期和規則。2. 定義集體決策的程,以及團隊決策所需的共程。3. 定義如何提出及解決團隊內之衝突及同的意。SP 2.5 介面團隊間的合作典型的工作產品1. 工作產品及程推展的圖表2. 整合主計畫與時程表的輸入3. 團隊工作計畫4. 承清單細部執方法1. 共同建並維護專案或組織內,介面團隊間工作成果的所有權界限。2. 共同建並維護介面團隊間交換輸入、輸出或工作產品的介面與程3. 介面團隊間,共同發展、溝通及交,和工作產品或團隊介面相關的承清單和工作計畫。整合的供應商管(ISM)整合的供應商管(ISM)目的整合的供應商管的目的,在於主動界定可滿足專案需求的產品源,並在合作的專案與供應商關係下,管選定的供應商。整合的供應商管(ISM)SG 1 分析並選擇產品源界定、分析及選定最適合專案需要之產品的潛在源。SG 2 與供應商協同合作與供應商協同合作,以確保供應商協議可適當執。SG 1 分析並選擇產品源SP 1.1 分析產品的潛在源界定並分析適合專案需要之產品的潛在源SP 1.2 評估並決定產品源使用正式的評估程,以決定採用哪種產品源訂製或現成品SP 1.1 分析產品的潛在源典型的工作產品1. 待取得之產品的潛在源清單。2. 市場研究。3. 替代方案研究。4. 潛在源的資訊,如過去的績效、售後服務、公司的生存能及風險。細部執方法1. 進市場研究,以界定待取得之備選產品的潛在源,包括以客製化方式製造產品的供應商及銷售現成品的廠商。2. 進適當的替代方案研究,並以已建的準則評估潛在源。3. 界定各潛在源相關的風險。SP 1.2 評估並決定產品源典型的工作產品1. 分析和評估報告2. 已修訂的產品源淸單細部執方法1. 決定取得訂製品或現成品的可性。2. 決定訂製品或現成品的產品生命週期成本。3. 使用這些分析結果,以選擇供應商。SP 1.2 評估並決定產品源 (續)可能影響評估的因素,包括:核心競爭產品所具備的功能,以及這些功能與客戶需要的相關性可提供的現場支援方式,如諮詢和問題報告的回應產品交付後的維護支援能專案資源和技能的可用性對關鍵交付和整合日期之承的實現能技能和能產品相關的授權/許可、保證書、責任及限制適當的本比分析報告SG 2 與供應商協同合作SP 2.1 監督所選定的供應商程監督並分析供應商所選用的程SP 2.2 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工作產品針對訂製的產品,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工作產品SP 2.3 修訂供應商協議或關係適當地修訂供應商協議或關係,以反映條件的變SP 2.1 監督所選定的供應商程典型的工作產品1. 已選定要被監督的程清單2. 活動報告3. 績效報告4. 績效曲線5. 差報告細部執方法1. 界定對專案的成功具關鍵性的供應商程。2. 監督已選定的供應商程,以檢查是否符合協議的需求。3. 分析已選定之供應商程的監督結果,以儘早發現可能會影響供應商約能的議題。SP 2.2 評估所選定的供應商工作產品典型的工作產品1. 已選定用以監督的工作產品清單2. 活動報告3. 差報告細部執方法1. 界定對專案的成功具關鍵性的工作產品,並進評估,以儘早發現可能會影響供應商約能的議題。2. 評估已選定的工作產品。3. 針對評估所界定的缺點,決定動方案,並記之。SP 2.3 修訂供應商協議或關係典型的工作產品1. 供應商協議的修訂2. 專案和供應商之程和工作產品的修訂細部執方法1. 審查供應商協議,以確保它確反映專案和供應商的關係,以及目前的市場況。2. 必要時,修訂專案已定義程或工作產品,以反映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改變。3. 確保供應商的程或工作產品已視需要修訂,以反映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改變。4. 與供應商協調供應商協議的變內容,以確保雙方瞭解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變內容。5. 以風險評估的結果為基礎,調整供應商協議或關係,以期符供應商績效。6. 有關供應商協議、專案和供應商關係的所有變,與專案成員和相關的關鍵人員進溝通。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目的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的目的,在於用正式的評估程,依據已建的準則評估各種已界定的備選方案,以分析可能的決策。決策分析與解決方案(DAR)SG 1 評估備選方案使用已建的準則,作為評估備選方案的決策基礎。SG 1 評估備選方案SP 1.1 建決策分析指引建並維護指引,以決定哪些議題須經正式評估程SP 1.2 建評估準則建並維護用評估備選方案的評估準則及其相對排序SP 1.3 界定備選解決方案界定解決議題的備選解決方案SP 1.4 選擇評估方法選擇評估方法SP 1.5 評估備選方案使用已建的準則與方法,評估備選方案SP 1.6 選擇解決方案依據評估準則,從備選方案中選擇解決方案SP 1.1 建決策分析指引典型的工作產品何時引用正式評估程的指引細部執方法1. 建指引。2. 適當時,將指引的使用併入已定義程中。SP 1.1 建決策分析指引 (續)用決定何時需要正式評估程的典型指引,包含如下:當某決策與經評之中高風險主題有直接關係時當某決策與在建構管下之工作產品的變有關時當某決策會導致時程延誤超過某一比或特定的時間時當某決策影響達成專案目標的能時當正式評估程的成本與決策衝擊相比較是合時SP 1.2 建評估準則典型的工作產品1. 評估準則的紀2. 準則重要性排序細部執方法1. 定義評估備選解決方案的準則。2. 定義評估準則排序的範圍與等級。3. 將準則排序。4. 評準則及其相對的重要性。5. 漸進發展評估準則以改善其有效性。6. 記選用及捨棄評估準則的由。SP 1.3 界定備選解決方案典型的工作產品已界定的備選方案細部執方法1. 執文獻搜尋。2. 除議題的解決方案之外,界定納入考的備選解決方案。3. 記提議的備選方案。SP 1.4 選擇評估方法典型的工作產品已選擇的評估方法細部執方法1. 以分析決策的目的與可用以支援該方法之資訊的可用性為基礎,選擇方法。2. 依據專注於手邊的議題,而受無關議題過影響的能,選擇評估方法。3. 決定支援評估方法所需的。SP 1.5 評估備選方案典型的工作產品評估結果細部執方法1. 使用已建的評估準則與選擇方法,評估提議的備選解決方案。2. 評估各種評估準則的假設條件,以及支持該假設條件的各種證據。3. 評估是否有價值觀的確定性影響備選解決方案的評估,並給予適當的解決。4. 必要時,執模擬、塑模、雛型及試,以測試評估準則、方法及備選解決方案。5. 建議的備選解決方案無法通過測試時,考新的備選解決方案、準則及方法。並重複評估活動,直到備選方案能通過測試。6. 記評估結果。SP 1.6 選擇解決方案典型的工作產品解決重大議題的建議解決方案細部執方法1. 評執建議解決方案相關的風險。2. 記建議解決方案的結果及由。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目的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的目的,在於提供整合的產品與程發展(IPPD)的基礎環境,並管成員以整合。適於整合之組織環境(OEI)SG 1 提供IPPD 基礎環境提供使人員發揮最大生產,並使必要的協調合作有效,以整合的基礎環境。SG 2 管人員以整合管成員,以培養IPPD 環境的整合與協調合作為。SG 1 提供IPPD 基礎環境SP 1.1 建組織共同願景建並維護組織共同願景SP 1.2 建整合的工作環境建並維護整合的工作環境,藉由提供協調與同步發展以支援IPPDSP 1.3 界定IPPD 獨特技能需求界定支援IPPD 所需的獨特技能SP 1.1 建組織共同願景典型的工作產品1. 組織共同願景2. 組織共同願景的評估結果3. 建組織與整合團隊之共同願景的指引細部執方法1. 界定適用於組織共同願景的期望、限制、介面及範圍。2. 創造組織共同願景。3. 就共同願景,進內外部溝通。4. 確保組織執方法及架構與共同願景一致。5. 定期查核共同願景,並視需要新。6. 提供專案和整合團隊用以建共同願景的指引。SP 1.2 建整合的工作環境典型的工作產品1. 整合工作環境的需求2. 整合工作環境的設計3. 整合工作環境細部執方法1. 確定整合工作環境的需求。2. 定時檢討既有環境的有效性,並預測未新增、升級,或新工具或整合工作環境組件的需要。3. 對現有及新興之整合工作環境相關的技術、工具及資源,保持瞭解。 4. 整合工作環境的規劃、設計及實作。5. 提供整合工作環境的持續性維護及作業支援。6. 監督並評估整合工作環境的適用性,以滿足使用者需要。7. 必要時,增加、刪除或替換一些組件以修訂整合工作環境。SP 1.2 建整合的工作環境 (續)技術、工具及資源,舉如下: 電腦資源及軟體生產工具 溝通系統、工具及資源 溝通工具(e-mail、電話、資庫、保存檔等) 製造及生產設施 工程或模擬工具 專屬的工程工具 雛型或生產設備 工作空間 辦公設備及供應品 原輸入材或存貨輸入材 運輸資源 熱線及線上支援 資訊仲介服務 支援人員及(或)服務 資訊技術能 程控制及管工具SP 1.3 界定IPPD 獨特技能需求典型的工作產品1. IPPD 策訓需要2. IPPD 實務訓需要細部執方法1. 提供IPPD 技能需求,以納入組織策訓需要。2. 提供IPPD 技能需求,以納入組織實務訓計畫。SG 2 管人員以整合SP 2.1 建導統御機制建並維護導統御的機制,使即時合作可SP 2.2 建整合誘因建與維護組織內各層級採用及展示整合與協調合作為的誘因SP 2.3 建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機制建與維護組織的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指引SP 2.1 建導統御機制典型的工作產品1. 用以決定人員及整合團隊之分級授權的指引2. 用以設定導統御及決策內容的指引3. 用以解決議題的組織程文件細部執方法1. 建並維護人員及整合團隊的分級授權指引。2. 在下各種同決定時,共同決定使用同決策型式的規則。3. 定義使用決策規則的程。4. 當議題無法於被提出的層級解決時,定義衝突解決的處程。SP 2.2 建整合誘因典型的工作產品1. 強化協同合作之績效評與肯定的政策及程序2. 整合團隊與個人的肯定及獎賞機制細部執方法1. 建配合IPPD 環境的肯定及獎賞機制。2. 發展用以肯定團隊與個人的指引。3. 定義整合審查程的程序,該程包含整合團隊負責人及功能經。4. 建準則以區分提昇整合團隊績效的為與構成團隊為障礙的為。SP 2.3 建團隊與原組織間的責任平衡機制典型的工作產品1. 平衡團隊與原組織間責任的組織指引2. 考慮功能督導及團隊負責人輸入的績效審查程細部執方法1. 建原組織責任指引,以提高整合團隊表現。2. 建團隊管責任指引,確保整合團隊成員正確地呈報其原機構。3. 建考慮原組織及團隊負責人輸入的績效審查程。Q&A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