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题名称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究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界定、省内外研究状况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限 3000 字以内,可加页)一、课题界定当前,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家长的素质水平、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所谓素质,就是指人自身以先天遗传的生理、心理特征为基础,在与教育、环境刺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促进潜能外化的主体因素,是人的发展总水平, 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也是指有助于个体主动形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的身心机能。“家长素质”是指家长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在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家长素质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 目前家长的教育方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十种类型,即:专制型、片面型、养育型、娇惯型、放任型、矛盾型、残缺型、平等型、激励型、科教型。“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学生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本课题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影响”指的是家长以自己的言行直接或间接的感染学生,使他们养成某种品格和习惯。“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侧面探讨父母素质及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使他们形成合理科学地教育方式,以适应新形式的要求,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二、省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命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不会轻视家庭教育的力量。美国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对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 Steinberg 曾指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 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 这种组合形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就中国而言,中国自古是个重视教育的国度,也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所以这是个古老的课题。但教育只有扎根于时代,才有它自身的价值。时代的改变, 决定了教育在每一个时代都面临新的命题。 省内研究者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涉足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领域,最初的研究从儿童心理卫生及儿童性格入手,探寻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模式。 本课题主要着重于研究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三、选题的意义及研究价值(一)选题的意义近些年,青少年学生的各类心理障碍的检出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当前学生存在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并且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和不当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因此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进行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验研究,迫在眉睫。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不但对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缺乏正确理解,教育方式也不恰当。素质低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就更缺少正确的方法, 不能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年龄段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概括来说这类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简单粗暴专制无能。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成长过程产生严重的的心理障碍。本课题将在父母的教育方式方面着重探讨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同时也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把二者统一起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不同侧面探讨父母素质及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会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孩子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锻炼、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感情,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娱乐中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自我调节等等。同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把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二)研究价值1、研究价值课题的理论价值家庭作为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 父母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 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少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偏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家庭。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养态度、以及亲子关系的状态,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言传身教,处处为子女做榜样,创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环境,为子女身心健康地成长创造条件。本课题坚持科学发展观, 全面育人的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遵循国家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的指示精神,以教育心理学、社会学,人本理论心理学的有关健康人格论及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资料为理论支撑。 在“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 家长素质参差不齐的今天,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家庭及家长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素质,科学教育子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课题的实践价值福录贝尔指出:“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充分说明了家长素质对学生成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 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家庭,第一任教师是父母,家长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经济、地域、民族,父母的文化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千差万别,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长理应提高自己的素质,有责任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在现实中有部分家长素质偏低,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很严格要求, 要求孩子不停地学习,而自己却很放纵,不思进取,整天只沉溺于吃喝玩乐、经常沉溺在麻将桌上或半夜才回家,甚至夜不归宿;不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不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在孩子面前暴露很多缺点,负面影响大;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不了解孩子在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心理变化特点, 感觉和孩子沟通非常困难, 觉得孩子“不听话”、 “不和家长交流”、 “有代沟”,他们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一味的责怪孩子,甚至打骂孩子。以上种种情况的发生,都与家长素质偏低,不能正确、科学的教育孩子,犯有“经验育人”的错误是分不开的。所以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成人、成才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课题着重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力图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多找低素质家长谈心与沟通,多召集家长开设辅导班,不断向他们传授经验与方法,使学生家长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四、研究内容:(一)、探究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二)、探讨父母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以身作则,精心营造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三)、探讨深化家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切实有效地把握家长的心理动态、并进行耐心、精心的指导,指导家长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达到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五、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主要观点: 本课题着重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家长的自身素质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力图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尽可能多找低素质家长谈心与沟通,多召集家长开设辅导班、培训班,不断向他们传授经验与方法,使学生家长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创新之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从不同侧面探讨父母素质及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会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孩子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锻炼、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感情,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娱乐中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自我调节等等。同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把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六、课题研究的目标(一)、育人目标:准确了解本地父母素质及教养方式的状况, 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父母的素质及教养方式的关系,努力提高家长的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信心,使家长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逐渐消除不当家庭教育方式给学生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二)、科研目标: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家校一体化”学生心理教育实践新模式,探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途径与方法。(三)、工作目标:通过此课题研究,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方法,探讨学校对异常心理学生综合干预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效性,强化新时期综合治教、科学育人观念,总结出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四)、课题研究的重点:探讨父母如何通过改进自己的教养方式,与子女进行正确沟通,加深亲子关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七、研究的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一)、研究的思路:1、即刻成立课题组,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和年度研究计划,力求科学、合理:合理分工,分工明确,各尽其责。2、查阅文献,寻求理论依据,以新课程理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提升教育理论修养。3、组织好前期的相关调查和问卷并做好分析,归纳出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一般特点并初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形成材料。4、搭建实践平台,确立实验班,定好实验班教师,便于实验。5、深入践行制定的对策,剖析典型个案。对家长进行全面地辅导,探索家长素质及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方法。6、完成资料的整理,总结研究的成果。实现成果转化,以活动展示、论文发表等为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二)、课题研究的过程1、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研究阶段( 2014 年 5 月 1 日- 2014 年 9 月 1 日)主要工作:确定研究课题;完成课题规划;成立课题组,合理分工,明确责任,提出措施。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我校学生家长素质与教育方式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分析家庭与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心理特征,形成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等待审批结果。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4 年 9 月 2 日-2015 年 5 月 1 日)主要工作: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课题组分工落实,开展研究。收集研究资料,撰写经验文章,探讨改善和提高薄弱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策。采集研究有关数据,积累资料,完成阶段性总结。在课题实施阶段,综合地运用调查法、问题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这几种研究方法都注重于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研究的成果。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 年 5 月 2 日-2016 年 5 月 2 日)主要工作:撰写专题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展示课题成果;推广经验;申请结题。(三)、研究的原则1、主动性原则。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和培养对象,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开发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特色。2、时代性原则:学校教科研要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此次课题研究为契机,抢抓机遇,用教科研方法寻找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3、实践性原则: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探索与实践为重点,让教师把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转化为实践方法。(四)、研究的方法:1、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课题组成员调查研究、讨论总结,寻求对策,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研究心得。2、谈话法:通过讨论、沟通、交流各自辅导案例,探讨切实有效的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3、问卷调查法: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测试调查,包括家长行为、家长教育方式、学生情感心理等。这些心理健康档案结合平时收集的有关家庭教育反馈信息,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4、个案分析法: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所产生不同的家长行为习惯进行个案分析,归纳它们之间的关系。5、定期发放了家庭教育宣传资料6、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定期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并开展家长讲座。利用校园电视台开辟家教专栏,利用校园网络开通了网上家长学校,请来课题研究组的老师来到网上“家长会客厅”,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惑。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观点: 本课题着重探讨的是如何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力图通过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有针对性地多找低素质家长谈心与沟通,多召集家长开设辅导班,不断向他们传授经验与方法,使学生家长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只有家长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创新之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从不同侧面探讨父母素质及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学会细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正确的引导,给孩子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锻炼、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感情,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娱乐中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自我调节等等。同时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把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学习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