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8页
第2页 / 共78页
第3页 / 共78页
第4页 / 共78页
第5页 / 共78页
第6页 / 共78页
第7页 / 共78页
第8页 / 共78页
第9页 / 共78页
第10页 / 共78页
亲,该文档总共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农业与经济发展不存在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舒尔茨农业与经济发展主要内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发展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与经济发展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配第克拉克定理实证检验农业与经济发展1.1.1 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1940s,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指出社会就业结构也有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移趋势配第克拉克定理包含收入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层面农业与经济发展1.1.2 实证检验纵向检验横向检验结论农业与经济发展纵向检验库兹涅茨对英、法、德、挪威、意、美、日7国的统计检验英国近200年里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下降了30%,而日本在100多年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60%,就业比重下降80%中国近50年的统计检验(第184页)农业与经济发展横向检验199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值与就业比重的对比(第198页)结论农业的相对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经济发展了,农业的相对地位会下降越是收入高的国家,农业在总产值和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农业与经济发展1.2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虽然农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减少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农业与经济发展1.2.1 产品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农业与经济发展食品贡献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英国为例)发展中国家由于一系列原因对粮食的需求更为巨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递增*如果粮食的供应跟不上,将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农业与经济发展英国的例子英国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第一个实现了农业的重大变革,消除了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农业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巨大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农业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高,食品消费在家庭预算中的比重很高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1960s,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7个亚洲国家人均收入增加1%,对粮食的需求就提高0.89%,而同期美国只有0.15%,澳大利亚只有0.11%农业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同时人口增长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处于饥饿和死亡的边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农业与经济发展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工人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民,人均对粮食的需求高于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非农人口的规模扩大;Mayers(1989)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必须随身携带“他们的午餐”;城市人口增加要求粮食供给增加农业与经济发展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本身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也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对肉类等需求上升,而畜牧业用粮超过食用粮食)农业与经济发展粮食供给不足的后果价格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收入中更大的部分用于消费,影响储蓄和投资进口粮食,国际收支恶化饥荒,人力资本下降,社会动荡农业与经济发展原料贡献农业为非农产业,如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加工、烟草行业等提供原材料在工业化早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往往是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发展,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农业与经济发展1.2.2 市场贡献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双刃”式的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的贡献农业与经济发展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占很大比重,农村人口更占多数,因此,除非有很大的出口可能,农村必然是国内产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一方面向非农部门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另一方面从非农部门购入生产投入品(农业机械设备、化肥、农药、地膜等农用工业品)和消费品,从而刺激非农部门的发展这种贡献发生于市场的交换之中,所以称之为市场贡献农业与经济发展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发现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农民的增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扩张创造了日益巨大的国内市场同时有力配合了日本经济发展初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起飞农业与经济发展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停滞,这使得广大的农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投资引诱,从而阻碍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与经济发展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双刃”式的农业贸易条件农产品价格水平/工业品价格水平农业贸易条件恶化,一方面有利于工业以低成本获得原材料和工资品,有利于利润增加但另一方面使广大的农民购买力下降,降低对工业品的需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进入买方市场,后者的作用将大于前者(如中国目前)*农业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的贡献对外贸易可以影响农业的市场贡献,非农部门的原材料可以进口,工业品也可以出口。因此,一国农业的市场贡献与该国的开放程度有关但出于政治、贸易条件、经济独立和安全、风险控制等考虑,大多数国家还是倾向于保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给。因此对外贸易并不能完全取消农业的市场贡献(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与经济发展1.2.3 要素贡献资本贡献劳动力贡献农业与经济发展资本贡献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本自愿储蓄强制储蓄农业与经济发展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本没有其他途径不能掠夺工业部门起初规模很小,本身积累有限外资流入受限制于是规模较大的农业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分为自愿储蓄和强制储蓄农业与经济发展自愿储蓄富裕地主投资工业(英国、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农民的小额储蓄农业与经济发展强制储蓄农业高税收(日本18001900年土地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80%以上(Mayers, 1989)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剩余低价收购乃至无偿征集(前苏联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农业与经济发展劳动贡献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城市工资高于农民收入时,如果没有其他限制,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民会源源不断进入城市。农业与经济发展1.2.4 外汇贡献工业化初期农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禀赋;技术相对不复杂;农产品质量差异较小,比较劣势不明显)外汇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可以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从长期来看,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农业的外汇贡献在下降农业与经济发展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原因之一:传统农业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农业与经济发展2.1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农业与经济发展人均粮食生产的变化人均农业生产的变化1948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8519481960196019701970198019801985拉丁美洲0.40.60.90.30.20.00.70.4远东(不包括日本)0.80.30.71.20.70.30.61.1近东(不包括以色列)0.70.00.70.20.80.00.40.1非洲(不包括南非)0.0-0.7-0.3-0.40.3-0.5-1.4-0.3全部发展中国家0.60.10.50.30.60.00.80.5发达国家1.10.91.31.51.00.61.21.3农业与经济发展分析19501980s,发展中国家工业有所发展,但农业发展陷于停滞任何一个10年人均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增长率都低于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持续增长非洲是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农业与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停滞的后果粮食短缺,营养不良,饥荒,疾病流行,社会动荡工业化受阻加剧二元结构农业与经济发展2.2 原因之一:传统农业2.2.1 传统农业的特征技术长期停滞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农业有很强的回避风险的倾向*农业与经济发展技术停滞技术停滞的表现以中东为例(第203页)原因: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缺乏资金、投入品不足、传统制度的障碍等*农业与经济发展2.2.2 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但却是有效率的舒尔茨提出农民是理性的,在现有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条件约束下,传统农业已经使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了,是有效率的重新配置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与经济发展2.3 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1950s和1960s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了重工轻农,甚至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工业化政策包括:对农业征重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强制低价收购或无偿征集、本币升值、集体农庄或人民公社*农业与经济发展三、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进步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其他的政策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与经济发展3.1 土地制度改革“不在所有制”居住所有制不一定要大农场农业与经济发展3.1.1 不在所有制主要有大庄园制、种植园制、租佃制和公有制*不在所有制的缺点*农业与经济发展庄园制在拉丁美洲普遍存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拉美,1.3%的庄园主拥有71.6%的耕地庄园制的特点是:庄园主委托雇来的管家管理庄园,为庄园劳动的主要是佃农和少地的小农庄园的耕种方式往往是粗放型的庄园制带有农奴制的色彩,因此劳动者所得与其努力程度没有多大关系,缺乏激励农业与经济发展种植园制与庄园制类似,但一般为外国资本所有农业劳动由雇来的工人进行,一般生产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热带国家广泛存在同样,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农业收成关系不大,缺乏有效激励农业与经济发展租佃制(1)在亚洲比较流行地主占有土地,但自己并不直接经营,而是将土地分成若干块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佃农根据事先定好的契约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一般又分为分成地租和固定地租农业与经济发展租佃制(2)分成地租是指农业生产收获按事先定好的比例分配固定地租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的租金不变,与收成无关分成地租由于农民的分配比例很少,所以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固定地租稍好一些,但如果租期短,经常变换,对农民积极性的抑制仍然很强农业与经济发展公有制如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等所有权与经营权仍然分离,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获得“工分(工资)”对劳动者的激励仍然有限农业与经济发展3.1.2 居住所有制改革的方向:土地所有者住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进行经营途径:土地有偿转移、土地无偿剥夺再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使农业生产决策者得到充分的经济信息和有效的经济刺激,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与经济发展3.1.3 不一定要大农场农业生产要素不可分性事实上不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地少人多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贝利(1979)等的研究证明小农场的效率也可以高于大农场如果以居住所有制的小农场代替不在所有制的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是巨大的农业与经济发展3.2 农业技术进步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案例理论前提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农业与经济发展3.2.1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1970s初由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一个有效率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制基础上的,技术的采用速度和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资源条件和产品需求条件农业与经济发展3.2.2 案例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 (品种技术、肥料技术、栽培技术、灌溉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绿色革命农业与经济发展3.2.3 理论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必须能够正确的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因此政府要在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大努力农业与经济发展3.2.4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原因包括:农业技术R&D预期收益小且不确定性很大,私人不愿承担私人部门即便愿意承担也会偏重于资本密集型机械技术的研究,而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生物技术的研究科技人员的贡献应得到补偿和奖励农业与经济发展3.3 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3.3.1 扩大供给技术进步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有技术的推广、教育培训,农民最终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中推广、教育培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应由政府承担3.3.2 扩大需求预期利润(收益成本)(1风险)增加收益减少成本和风险农业与经济发展3.4 其他政策支持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农业与经济发展3.5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革命的问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与经济发展3.5.1 绿色革命的问题绿色革命成果明显但带来一系列问题:最主要的消极作用是收入分配不均现象恶化了。由于绿色革命的核心是大量增加水、肥、农药等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会对环境和食品造成大量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甚至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研究重点转向了适用于资源贫乏和贫困地区的”适用技术”,重视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农业与经济发展3.5.2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农业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农业政策调整农业与经济发展四 改革与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改革前中国的农村经济 二、改革:农民的双重解放 三、三农问题农业与经济发展 一、改革前中国的农村经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开始在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推翻了农村的旧秩序,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逐渐走向了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宣告了封建剥削制度的终结。 农业与经济发展 但由于不切实际的夸大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对农村所有制的改造过急过快,盲目扩大生产组织的规格和提高公有化的程度,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甚至遭到挫折。 改革前的农村经济体制对农民择业、迁徙和改变社会身份的自由也设置了种种束缚和限制。 农业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所谓“大”:就是规模大。1958年,把全国74万个农业产业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公社。所谓“公”:指公有化程度高。表现在(1)实行统一的公社所有制;(2)没收社员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3)否定按劳分配,实行平均主义;农业与经济发展 二、改革:农民的双重解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起集体统一与农户分散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联产承包制度建立起了集体财产与农民自有财产之间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成为中国农村财产关系变革的起点。 农业与经济发展承认农民的财产权利,相应就要求扩大农民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1978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地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逐步解除了原有体制对农民经营自由的重重禁锢。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这种双重解放造就了1979年以后几年间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超常规增长。农业与经济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历程一、建立家庭承包责任制: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打破了中国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体制,调整了农村内部利益关系。二、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 改变过去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模式,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使农民成为农产品的自主经营者。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全面发展,农、工、贸密切结合,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与经济发展 三、三农问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尤其是在90年代下半期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困扰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人们逐渐认识到前期农业和农村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农业与经济发展农业和农村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第一,规模经济问题; 我国农民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农户,户均承包耕地8.35亩,分为9.7块,很难提高规模效益. 邓小平指出,农业发展必须有第二个飞跃,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农业与经济发展第二,农村土地制度问题 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民能否自由的转让土地使用权)第三,农民比较利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差距经历了逐步缩小又重新拉大的过程:以农民收入为1,1978年城乡居民收名义比率为 2.56,以后连续6年下降,1984年降到最低点为1.7,然后重新上升,1994年出现又一新高为2.86,经过数年下降又重新上升,2001年为31,超过改革初年的水平。如果考虑到农民纯收入中约有3040需用于生产性投入和城市居民享有的多种福利因素,则目前城乡居民可比收的真实比率应当是4.551。 。农业与经济发展第四,资金投入问题 农业部门的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第五,农民素质的提高问题第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据统计,2000年我国农业产值占GDP的份额已经下降到16,但农业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仍占62.34,农业就业比重仍高达50,这种比例明显偏高;在农村,70以上的劳动力拥挤在农业领域,农民收入的60左右来自农业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如果按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1公顷计算,全国耕地只需1.28亿劳动力,加上从事林渔业的劳动力,共计需要劳动力1.8亿左右。2000年,全国农业(含国有农场)多达3.575亿,其中剩余劳动力超过1.7亿。 农业与经济发展“三农”问题的历史背景和形成因素一)二元结构政策 中国“三农”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成因是长期实行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政策: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和城市、工业、市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使资金、资源、技术、知识的配置持续地向城市、工业、市民倾斜。 农业与经济发展二元结构政策表现在许多方面:1、国家从农村汲取资金,取之过度,持续时间过长据有人估计,从1950年到1996年,我国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农村资金净流出)超过2万亿元,大约相当于我国社会资本存量的23 . 最近20年间,国家在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1亿亩的运作中,利用垄断一级土地市场,通过土地价格“剪刀差”(市场价格征地补偿费),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资产收益2万多亿元。 国家拿走农村的资金,等于剥夺了农村、农民的发展机会。 农业与经济发展2、城乡分割,一国两策 绝大多数的财政支出和国债资金是用在城市和其他非农领域。结果人们看到的基本上是工业的现代化,而非农村工业化,是城市的现代化而非农村的城市化。城乡之间这种不对称状况简直成了一道“鸿沟”。广大农民没有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机会,自然地就不能平等分享这一事业的成果。农业与经济发展3、农民和市民:同为国民,不同待遇:农民正在被边缘化。那些涌入城市的失地和无业农民,正在沿着农民“市民”贫民游民的方向转化 .政治权力不平等。国家政治生活基本上是对城里人开放,对农民基本上不开放,城市居民对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参与度要比农民广泛得多。按我国选举法规定,农民选举一个人大代表的人数是城里人的4倍,也就是4个农民的权力相当于1个城里人的权力。 农业与经济发展劳动待遇不公平 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水平低下,而且常被拖欠。 社会资源享有不平等。长期以来,国家医疗卫生投资过分向城市倾斜。全国新增的卫生经费投入中只有14投到农村.教育资源分享不平等。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为3849亿元,其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为919.9亿元,占全部教育经费的23.9,同年农村义务教育生为1.2亿人. 农业与经济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