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间戏曲“哈哈腔”的探索及纪录片制作 申请人:11录音班张天资展示内容o哈哈腔简介o视频展示o清苑哈哈腔剧团简介:1)哈哈腔过往历史2)最近几年获得的荣誉3)精彩剧照o项目内容阐述:1)项目名称 2)要达到的目标3)提交成果的方式 4)完成项目的优势5)前期调查的结果 6)具体的任务安排哈哈腔简介o所属类别:戏曲产生地域:哈哈腔是产生于河北民间的地方剧种,据艺人传说是由柳子调演变而成。哈哈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东、中、西三路。县内广大农村流行的哈哈腔属西路。o音乐风格:唱词通俗质朴、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唱腔是典型的宫调式,即唱腔上下句的旋律,均要归宿到主音“i”上结束。表演程式和方法多数来源于劳动生产,具有清新、刚健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喜剧色彩。主要乐器以板胡、笛子为主,具有民间吹打乐的特点。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简介o发展历史:清朝末年,各地逐步建立了一些季节性的戏班,在农村巡回演出。建国初期,县内农村中建起10多个业余哈哈腔戏团。1954年,河北省文化局派出业余干部,深入清苑,了解和研究哈哈腔剧种。o1956年,以罗家营和蠡县大杨庄两个农村业余剧团为基础,组建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初建时,专业素质较差。1958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校设哈哈腔班,专为剧团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1960年,省、地、市专业艺术团体抽调创作人员和优秀青年演员充实了哈哈腔剧团。剧团组建后,先后改编并演出王小打鸟、拜花堂、皂袍记、三进士、花墙对诗、搬窑等传统剧目和看瓜、接闺女等现代戏。王小打鸟、看瓜、接闺女等剧目先后参加过省、地文艺汇演。1962年,剧团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赴京演出皂袍记,受到中央文化部长周扬等人的接见。哈哈腔过往历史o“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演传统剧目,在街头和会场表演快板、歌曲等。1968年,开排“样板戏”。1970年,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改名为清苑县河北梆子剧团。1972年,复称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粉碎“四人帮”后,一些传统剧目重返舞台,陆续排演了逼上梁山、宝莲灯、秦香莲、呼家将等传统剧目。1977年,剧团以“河北省慰问团保定分团”的名义赴军队和唐山演出。1978年,接闺女在保定地区文艺调演中获舞美设计奖、乐队伴奏奖、演员表演一等奖和二等奖。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先后录制了朝阳沟、宝莲灯、影误重圆、卖水、搬窑等戏剧唱段,并多次播放。1984年,哈哈腔剧团被列为保定地区重点剧团。1986年,全团共有演职员65名,阵容整齐,成为全国唯一保留的哈哈腔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最近几年获得的荣誉o2001年,该团排演的现代戏钟声,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群星奖”。2006年5月,哈哈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6月,裘印昌、王兰荣被分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裘 印 昌希望的田野 哈哈腔九五年御酒埋香 六十年代三世仇 哈哈腔七十年代末影误重圆省厅领导接见演员哈哈腔2001年 迁坟精彩剧照精彩剧照o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民间戏曲“哈哈腔”的探索及记录片制作o项目要达到的目标:项目要达到的目标:使哈哈腔剧种得以普及、推广,振兴家乡传统剧目,老调新唱使传统与流行有机的结合起来。o提交成果的方式:提交成果的方式:拍摄的纪录片、整理的乐谱、哈哈腔改编的流行音乐作品、探索哈哈腔生存的新途径的调研报告。完成该项目的优势o首先,项目组的几个同学都是来自我校具有专业技能的同学,所学专业分别是录音、编导、灯光照明,专业特色比较鲜明,分工明确,有利于拍摄调查,撰写文稿,创作整理音乐。o其次,几位同学的家乡都来自河北省保定市,利用暑假的时间可以集中调查、拍摄,因为具有地缘优势,可减少路程花费。o再次,因为在当地拍摄,还可利用广泛的人脉资源,比如当地的电视台可向我们提供设备支持,长辈会带我们到哈哈腔剧院进行观赏并拍摄,街坊邻居等普通百姓对于哈哈腔剧种的了解也能加以借鉴。o最后,已与清苑文化馆、清苑电视台取得联系,他们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场地、服装、演员等,对这一项目将给予大力支持。o总之,立足家乡,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又能方便我们获取哈哈腔的相关资料,使拍摄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前期调查结果o 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清苑哈哈腔,目前正面临着市场萎缩、经费紧张、人员断层濒临失传的境地。o从河北省清苑县文体局了解到,清苑哈哈腔剧团是现存惟一的哈哈腔剧团,被当地人称为“天下独一团”。由于哈哈腔是小剧种,演出市场一直以农村为主,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冲击,哈哈腔剧团的生存面临困境。o哈哈腔剧团的团长曾介绍说,哈哈腔剧团近几年一直在保定的农村跑,一场戏多的时候收入一千多元,少的时候才几百块钱,但剧团一年光排练新戏就得花大几万块钱,虽然政府每年都有几万元的补贴,但仍很困难。 o设备的老化,服装的陈旧,低收入的工资,使得不少的年轻的演员都离开剧团去外面打工,学哈哈腔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经过调查了解到,现在团里的主力演员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演员,乐师的年龄大部分也都五十多岁了。任务安排o2013年7月9月o利用暑假时间完成纪录片的拍摄。拍摄内容:1)调查采访当地居民对哈哈腔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哈哈腔未来生存发展有什么好的意见方法,现代哈哈腔剧种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o2)采访裘印昌、王荣兰老师,谈谈他们的演出经历,以及目前清苑哈哈腔剧团的生存处境。跟拍他们的演出,从前期化妆到现场演出。o3)拍摄当地哈哈腔学校学生的平常学习状况,了解他们对哈哈腔的看法。o2013年9月2014年1月o1)剪辑拍摄的哈哈腔演出及民间走访的视频并整理成纪录片o2)整理经典曲目,改编成一到两首流行音乐o3)寻找哈哈腔传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提交探索哈哈腔生存的新途径的调研报告。 谢谢观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