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7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5页 / 共67页
第6页 / 共67页
第7页 / 共67页
第8页 / 共67页
第9页 / 共67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案例的写作Stillwatersrun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Wherethereislife,thereis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一、教育案例的定义 教育案例: 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 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一、教育案例的定义1、 “问题性” : 是说案例需要解决问题。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案例(3)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2、 “典型性” : 是说案例具有普遍意义。 格格的故事 案例(10)格格的故事(郭文红).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3、 “故事性”: 是说案例必须生动可读。 全班集体“怀孕” 案例(2)集体“怀孕”.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4、 “实例” : 是说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 感受“嫩生生” 案例(1)感受“嫩生生”(董云).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5、“理性分析”: 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 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 案例(11)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欧朝虹).doc一、教育案例的定义n“问题性” 是说案例需要解决问题;n“典型性” 是说案例具有普遍意义;n“故事性” 是说案例必须生动可读;n“教育教学”是说案例表现学校的中心工作;n“实例” 是说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n“理性分析”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二、教育案例的分类 从研究内容分: 1、德育案例(反映德育工作)有别于“教育案例”:“格格”的故事全班集体“怀孕”。 2、教学案例(反映教学工作):感受“嫩生生”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 3、教育管理案例(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一个迟到的教师。二、教育案例的分类 从展示主题分: 1、主题式教育案例(主题引领下案例的展示):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感受“嫩生生”。 2、意外式教育案例(案例展示中提出主题):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 案例(9)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案例).doc空手进课堂案例(4)空手进课堂.doc二、教育案例的分类 从表现形式分: 1、综合式教育案例(相对完整的过程的展示与分析):“格格”的故事。案例(10)格格的故事(郭文红).doc 2、片断式教育案例(教育教学片断的展示与分析):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感受“嫩生生”。案例(1)感受“嫩生生”(董云).doc三、教育案例的结构 教育案例的要素:“背景”“故事”“评析” “背景”为故事的叙述进行必要的铺垫; “故事”则应该有起因、经过、结果; “评析”是对故事进行理性分析。 “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三、教育案例的结构 三种结构: 1、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 2、先议后叙的教育案例 3、边叙边议的教育案例 尤其以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为多数。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巧选实例 (1)实例可以是完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格格”的故事),也可以是过程中的一个意义片断(感受“嫩生生”。 (2)实例需要具有故事性,故事生动使得案例具有可读性(“格格”的故事)。 (3)实例需要具有问题性,真问题的解决使得案例具有教育意义(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4)实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得案例具有普遍意义(同上)。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2、理性分析: 实例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案例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既可以解释实例之“所以然”,解释“为什么”。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2、理性分析: 高度:哲学的和理论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 深度:实践的和意外的分析(不是蜻蜓点水)。 宽度:全面的和完整的分析(不是挂一漏万)。 准确度:材料的和规律的分析(不是离题万里)。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3、认真写作: (1)关注细节描述。案例往往叙述的是一个实例的片断,矛盾冲突的表现需要细节加以突出。 (2)关注理性分析。对于典型实例的分析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高度来认识,不要“穿靴戴帽”“贴标签”。 (3)关注谋篇布局。案例写作也需要注意构思精巧,精巧的构思能够让案例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特别是开头要引人入胜。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 1、短小精悍 教育案例一般以短小精悍为特征,案例的主要读者是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理论工作者,因此又长又大的案例一般教师往往一下子难以读完,也就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兴趣。 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 2、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主要取决于实例的选择和叙述,实例生动典型,叙述生动形象,整个案例就会引人入胜。 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 3、富有启发 教育案例的生命在于启发意义。实例生动也只是好玩,甚至让人感动;但是,教育案例不是文艺作品,教育案例需要启迪教育工作者。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温州九中方海东) 【导语】今天早上,学校出了件怪事,从我班中走出来的男生、女生们每一个都是大腹便便的,颇似“孕妇”。这引起了校内师生的一片惊讶和议论纷纷,到底怎么了?难道是?不可能!全班都这样呢!原来,他们正在进行一项体验活动呢,主题就是“体验母亲”。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起因】在昨天的历史与社会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调查:班中有多少同学知道父母生日的,并能为父母庆祝生日?原以为这是个很老套的问题,他们能解决的很好。没有想到,问题老套,答案却是一样的没变,举手的人少的出乎意料。我刚想向他们说说自己关于孝心的看法并以此给他们一些教育。有一个学生竟然靠在位置上恨恨地说,“他们有的时候都会忘记我的生日啊,凭什么让我为他们庆祝生日? (太出乎意外)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定计】看着他们对我的生日忘记或是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觉得生气”那咬牙切齿的样子,让我有点心寒,“可是他们有那么多的事务,偶尔忘记也是可以原谅的啊?”我想要缓解一下气氛,“那他们既然这样对我,为什么还把我生出来?”这一切说的很自然,丝毫也没有不好意思。面对侃侃而谈的他,我感到震惊,更感到愤怒!但我还是冷静地压下了自己的怒火,并临时决定举行一次“体验母亲”的教育活动。 (抓住教育的契机)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要求】体验活动的内容设定为“体验母亲”:每个学生准备2个8斤重的沙袋,从第二天早晨开始,将他们一前一后地缚在身上,并以此“身怀六甲”的身躯参与学习生活一天,以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开端】绑上沙袋的学生,酷似“孕妇”,一个个腆着肚子,样子十分可笑。有的调皮的学生还摸摸自己的肚子说,“孩子,快长大吧,老爸等你出来给你买好吃的呢!”有的孩子故意在别人身上摸摸,嘴里念念有词,“你的太小了,看看我的孩子,比你大多了,以后你的孩子肯定不是我孩子的对手!”有的则是和同学们挺起肚子将沙袋相撞,说是练习孩子未来的“铁头功”,也不怕脑震荡,真是的! 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一下子,教室闹哄哄的,他们也仿佛真正的沉浸在当母亲的快乐中,兴奋不已!上课了,他们陆续也回到位置上,但是兴奋的他们还是很难冷静,各种姿态的滑稽样都有!今天真是全班“怀孕”啊,呵呵! (先是兴奋)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发展】两节课后,我再次来到教室看他们。这时他们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开始时那样的强烈了,我明白沙袋的重量发挥作用了。有的瘦小的学生已经开始用手扶着腰走路了;而有的更是坐在位置上,用手扶着沙袋,连那些平时最好动的孩子也苦着脸的坐在位置上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下午了,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们似乎很累,似乎又有很多话想说我明白,教育体验活动的效果已经出现了!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高潮】从我宣布解开绳子和沙袋的时候,学生除了张大着嘴巴喘气,用手揉着自己酸涨的腰部以外,没有更多的动作和语言,静静的相互观望的眼神在交流着自己的感悟。在走向讲台的过程中,他们都象比昨天成熟了不少,眼神中有理解,也有愧意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结局】 A:今天,我当了一回“孕妇”,确实累的腰酸背痛,而且走路办事都不方便。这时我真正地能够感受到,母亲当年怀着我的不易,真的明白为什么人家说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了! B:今天,我上楼下楼,拿东西、端本子十分的困难,每当我做不同的行为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母亲那个时候的艰难,这时,我深深地理解了平时母亲对我的要求。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C:我平时常常有意无意的伤害了母亲,不听母亲的话和母亲顶嘴。我现在很后悔,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妈妈道歉,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D:我感受到了这次活动给予我的思考,我真的要做一个母亲的乖孩子!也谢谢老师的良苦用心!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尾声】教师:同学们,十多年前,你们的母亲们正身负你们刚刚解除掉重量的2至3倍,煎熬300天。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日子啊,小心翼翼、无限爱护、一心一意从而才把我们平安的带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精彩世界的母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她们感动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她们呢?做一个母亲的好孩子吧!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分析】在教育中,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实现人性化教育。但在现在的教育中有一部分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代替人本的教育目标,从而也导致了教育的失败。这次的教育方式的设计,则在根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孩子主动、自主的通过体验活动接受教育,从而在自主中建构自己新的认识体系,不断进步!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她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得出认识,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并结合实践,通过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得到感悟,这样的教育就给了学生最深的体验,并在切身体验的认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六、优秀案例评析1、全班集体“怀孕” 【评析】本案例具有问题性、典型性、生动性特点;但是,理论分析有些欠缺。本案例主要体现两点:一是主体性教育,二是体验性教育。而“以人为本”的提炼似乎有些牵强。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南京小行小学董云) 【课文】“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背景】这是一年级语文课春笋重的一段,其中,“嫩生生”是比喻中本体“春笋”和喻体“娃娃”的相似点,而对这个相似点的理解也是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张老师的“触摸法”。 上课时,张老师神秘地拿出一根春笋,让一个学生剥一剥皮,摸一摸嫩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春笋的外皮很硬,很脏,很紧;张老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裹”、”浅褐色的外衣”等词语,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嫩生生”。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剥一剥春笋,但,因为教学时间所限,张老师又神秘地拿出一根剥好了的春笋,让学生看一看颜色,摸一摸感觉。 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还有的学生说,春笋嫩嫩的,滑滑的。有的学生干脆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吃起来,还一个劲地说“好吃”。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李老师的“观察法”: 上课时,李老师带来一张春笋的图片和一张胖娃娃的年画,挂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想想看,春笋怎么像娃娃?”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样子有点像,都是长长的颜色有点像,都是白白的皮有点像,都是滑滑的。经过讨论,老师总结说,白白的、滑滑的,都是嫩嫩的感觉。春笋就像这样的嫩生生的娃娃。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来理解“嫩生生”,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王老师的“想象法”: 上课时,王老师什么也没有带,就把“春笋”“娃娃”“嫩生生”写在黑板上,问:“你们见过小娃娃吗?小娃娃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小娃娃会哭,一哭就不停小娃娃活泼可爱,很好玩小娃娃软软的,不会走路小娃娃的皮肤很嫩,光滑滑的一碰就破了。王老师总结说:对的,小娃娃就是这样的,嫩嫩的,活泼可爱的,这就叫“嫩生生”。春笋也是这样的,像个小娃娃,嫩生生的。只是它的哭声我们听不见。你们知道什么是“嫩生生”了吧?王老师什么教具也没有,却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的空间。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过渡】三位老师的教学的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是,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诠释着相同的教学理念。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一是语文教学的“生活性”。语文来自于生活,学习语文当然也就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依靠生活教学语文,利用生活理解语文,借助生活丰富语文。 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在教学中,张老师选取实物展示,李老师用图画展示,王老师根据生活想象,等等,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春笋”,感受“娃娃”,想象“嫩生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也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二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体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可以获得深刻感受,可以建立某种信念,特别是对于知识的重点、能力的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没有准确的判断,就没有明确的信念。 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张老师让学生摸一摸真正的春笋,甚至让学生吃一吃春笋,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受春笋,这样,“嫩生生”的感受是难以忘却的。李老师在黑板上挂出春笋和娃娃的图画,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其效果几乎等同于直接经验。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三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 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以上三位教师的教学虽然各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的独特的教学方法,都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我以为,教师惟有大胆地创新,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紧密相连。六、优秀案例评析2、感受“嫩生生” “嫩生生”值得学生认真感受; “嫩生生”的教学也值得教师深刻感受。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3、空手进课堂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现在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3、空手进课堂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3、空手进课堂 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结果可想而知)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3、空手进课堂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课,却成了我与学生最快乐、最轻松也最满意的一堂课。原来,没有了教本、教案、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 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3、空手进课堂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山东莒南路镇一中史峰) 最近,听了一节爬山虎的脚的研究课,作为语文教师,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导入简洁明了)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教学片断1: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野生植物,常被当作园林绿化植物引植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去观察这种植物,现在,我们一道来交流观察所得。说说你眼中的爬山虎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生1:我家门前就有爬山虎,一大片一大片地贴在墙上,远远看去还以为是葡萄藤呢。 生2:爬山虎的脚和小动物的爪子一样,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抓住墙面的。 生3:爬山虎这种植物很“凶”,它们生长的地方很少再有植物生长。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交流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爬山虎,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不断地评价和询问。课堂教学随着这种交流被过渡“生活化”,让学生冷落了教材。学生只关注“生活所得”,不关心课文内容,不关心语文知识和能力。 (初评得当,切中要害)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教学片断2: 师:爬山虎为什么能紧紧地贴在墙上呢?如果你认识了爬山虎脚的结构,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我要送给各个小组一些爬山虎的标本,看看谁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特殊构造。 随后,老师将标本分给各个“观察探究小组”,学生接过老师送来的标本开始观察探究,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分析1】语文课堂上的这种“探究”很有趣,很热闹,“生活气息”也很浓,但是,语文课并不需要这种探究活动。语文课不是生物课,与其“探究”不如“阅读”。可以说,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又一次远离了课文。这样的探究活动同样会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分析2】这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3、通过课文阅读,理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这些重要的学科教学目标因为过程过度“生活化”而难以达成。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分析3】以前,语文教学过程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倡导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明确导向。 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时,却走过了头,让课堂教学一个猛子扎进了“生活”的深处,扎得太深。于是,课堂上多见热闹的生活,鲜有学科知识的扎实教学和学科能力的有效培养。课堂教学的过度“生活化”,大大降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一节过分热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学科知识又能一无所得,学科能力的提高也落不到实处。这就是语文教学过度“生活化”的危害。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刘永和) 1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 国家督学成尚荣提出:“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语文课首先需要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语文的“听、说、读、写”,等等,都是复杂而又重要的。语文课不是其它学科的实验场,语文教师不要“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语文教师也要“君子顾其本”。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4、不要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2“生活化”不是简单的生活。 教育生活化是指让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改造生活。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却有一种“泛生活化”倾向,似乎任何学科教学一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切“OK”、万事大吉了,这是值得警惕的。“生活化”不是说把生活简单地复制到课堂上来,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让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有效运用,从而达到“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六、优秀教育案例评析5、预设与生成6、在探究中学习数学7、语文教师的范读8、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9、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 谢谢!刘永和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个人主页:www.njjks.cn电子邮箱:lyhsz264126.com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