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诊断脑梗死时,需选择恰当的影像检查方式。除了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还能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同时对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以及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又无充分侧枝循环代偿供血时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征候群。根据其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三种类型,而脑血栓形成是其最常见的类型。急性脑梗死分为超早期(16小时内)、急性期(12周)和恢复期(2周6个月)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四个阶段。 头颅CT平扫是脑梗死最常用的检查,对超早期缺血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多数梗死病灶发病后24小时CT不显示密度变化,2448小时后逐渐出现与闭塞血管一致的低密度区,如梗死体积较大可有占位效应。 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敏感性高。发病后1小时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后出现长T1和长T2信号异常。MRI对基底节、丘脑、小脑和脑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十分敏感。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