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5页
第2页 / 共85页
第3页 / 共85页
第4页 / 共85页
第5页 / 共85页
第6页 / 共85页
第7页 / 共85页
第8页 / 共85页
第9页 / 共85页
第1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绪言绪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素质教育目标1 1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a 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b 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c 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2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3 3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4美育渗透点: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难点: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疑点: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解决办法: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三、实验及教具准备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 “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 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新课讲授: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 (第三章学) 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许多化学概念、 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变化中: 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 如是否发光、 放热、 颜色怎样变化、 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 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 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演示实验 1水的沸腾实验 2胆矾的研碎实验编号12变化前的物质液态的水蓝色块状的胆矾变化时发生的现象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又凝结成液体块状固体被粉碎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液态的水蓝色粉末状的胆矾实验 3镁带的燃烧实验 4加热碱式碳酸铜3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问实验 1、2 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 有什么共同特征?1、2 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3、4 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反应)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练习口答课本第 5 页习题 1、2。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银白色的镁带绿色粉末状的碱式碳酸铜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浑浊白色氧化镁粉末三种其他物质:氧化铜(黑色)、水、二氧化碳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概念现象实例根本区别(判断依据)关系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变化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等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食物腐烂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 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 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 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 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投影概念性质确定性质内容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讨论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D、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E、 木棒受力折断。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阅读课本第 3、4 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学生阅读课本第 4 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随堂练习: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复习课本 1-4 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绪言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方法: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化学反应)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课题课题 1 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策略】1魔术表演。(1)魔棒点灯。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 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 (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 。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 即可产生火焰。(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3)白纸显字。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 个红字。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 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学习化学的要求:认真预习,重视实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5要点 1化学的作用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 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要点 2怎样学好化学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 “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信心。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中学生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不能有轻视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难的情绪, 应该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学好化学。 2加强记忆。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同时通过勤复习、勤记忆更进一步加深理解。 3认真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学好化学,必须认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 并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还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4良好的思维习惯。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 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5学好其他学科。学好化学,除要注意化学的学科特点外,更要注意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 学好数学、 物理、 生物等是学好化学的有力保证, 当今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在化学这门学科中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除进行化学实验外, 更要利用先进的测试手段,同时通过了解世界上关于环境、生命科学、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明确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总之,只要同学们能抓住化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多看书、勤记忆,认真做好实验,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 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1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3化学学习方法。“六个字”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课题课题 2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类型】活动课: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的】l、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3、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l、激趣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课时安排】l 课时【教学环节】提出课题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实验探究交流反馈填写报告【教学策略】本课题第一次出现“活动与探究”,是学生进行化学探究的开端。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可先演示,学生模仿;第二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完成。【课前准备】蜡烛、火柴、烧杯、玻璃导管、白纸(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学生活动设计】l、对课题涉及的知识方面的疑点提出质疑;2、每二人一组点燃蜡烛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3、在教师的参与下进行生生交流;4、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如果用化学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阅读P7活动与探究学生讨论1、燃烧时可能发生哪几种变化?2、你猜想蜡烛会有哪些性质?3、你想通过什么实验手段来证实它们?4、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向老师咨询?学生质疑(可能问到的问题)1、石蜡是一种什么物质?2、蜡烛怎么会有各种颜色?3、蜡烛是怎么制成的?4、烛芯仅是纯棉线吗?5、 为什么点燃烛芯就能引燃蜡烛?6、 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是因为它都变成蜡油了吗?7、蜡烛燃烧有时冒黑烟是怎么回事?8、蜡烛燃烧时是固体蜡燃烧还是蜡油燃烧还是有其他情况?9、蜡烛燃烧时,火焰为什么越来越高?10、吹灭蜡烛时为什么会闻到很难闻的气味?教师答疑 (边答疑边为后面的实验探究设下埋伏, 凡是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暂不作答)学生活动试述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及其目的。教师指导实验步骤和观察要点:(电脑画面提示)l、取一支蜡烛,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蜡烛,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2、用火柴点燃一支新蜡烛:(1)观察蜡烛外部形态的变化,例如烛芯被点燃后大约几秒钟蜡烛熔化;周围气流稳定时、不稳定时烛火及蜡烛的外型变化;蜡烛周围温度的变化等;(2)(如图 1)观察蜡烛的火焰有无明显的层次,其颜色、亮度、温度有无明显差异(可选用火柴梗或稍硬的白纸测试);图 1(3)(如图 2)将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其内壁;然后将其迅速翻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有变化;图 23、吹灭蜡烛,观察;4、熄灭蜡烛时,试用火柴点燃白烟,看看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5、(拓展实验)(如图 3)小心地往烛焰里插一根玻璃导管,你会发现什么?用火柴在导管的另一端点燃,你又会发现什么?图 3实验探究学生每二人一组,边实验、边记录、边思考;教师巡视,指导、答疑。交流反馈学生代表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现象和结论)。反思与补充通过交流,学生取长补短。总结与评价略(学生填写探究报告)【课后附记】 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观察蜡烛的燃烧非常必要,否则课上时间太紧;2、学生可以自愿结组,这样利于配合;3、限于时间,学生提问前教师要限定范围,以避免跑题;4、每组可以配备小试管夹或者带铁夹的铁架台, 用来固定导管,以免学生操作时烫手。课课题题 3 3 走走进进化化学学实实验验室室【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化学实验对探究的重要性及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 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3) 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4) 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了解操作要求。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2)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难点】滴管的使用。【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课余时间分组参观实验室、仪器室、药品室,了解实验室实验规则、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药品的贮存教师:准备实验所用仪器、药品及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及药品】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教学设计】学习课题: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师活动:展示化学家的实验室图片, 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 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学生活动:观看、思考。你已经知道什么?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课件或实物表演,使学生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观看课件、演示实验:(交流与讨论):参观实验室后,对实验室的实验规则、仪器、药品的认识,形成认识【课题 1】固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大理石、碳酸钠(提出问题):1、 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学会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观察药品,关注药品的性质阅读教材 P14-15,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探究)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课题 2】液体药品的取用展示药品:稀盐酸(提出问题):1、 回忆日常生活中,我们怎样将一种饮料从瓶子倒到杯子中而不滴洒?2、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练习与实践):1、 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 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2、 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观察药品(联想与启示):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5 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实验探究)1、 将少量稀盐酸侄于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交流与讨论)交流、讨论,形成认识,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完成练习)【课题 3】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1、 用 10 毫升的量筒量取 2 毫升的稀盐酸。2、 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产生影响。3、 将量好的稀盐酸倒入放有大理石的试管中,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实验结果)【课题 4】滴管的使用(提出问题)1、 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2、 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阅读教材 P16 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实验探究)1、 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2、 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总结)【课题 5】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2)给物质的加热(提出问题)1、 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2、 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3、 怎样熄灭酒精灯?(提出问题)1、 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2、 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3、 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4、 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阅读教材 P16-17 酒精灯的使用,思考、回答。(实验探究)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 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1、 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2、 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思考、交流、讨论、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实验探究)1、 三支试管,各加入3 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 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2、用量筒取 2 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用滴管滴入硫酸铜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再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观察现象。【课题 6】洗涤仪器(提出问题)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阅读教材 P1819 后,交流、总结。(实验探究)将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等洗干净,并整理实验桌和实验室。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思考、总结。【布置作业】1、 面作业:素质教育学案:P6-122、 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练习。学生完成作业。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课题课题 1 1空气空气【知识要点】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 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通过平时的感受和本课题的演示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通过对空气污染的介绍, 培养环保意识。要点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规定通过实验判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本课题的重点, 通过过量红磷在燃烧匙中燃烧, 观察钟罩内水面上升的体积,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总体积的l5。1反应现象:生成白烟;放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 体积。2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注意: 由于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体小颗粒, 现象应该描述为白烟, 而不是白雾 (指液体小液滴)。讨论: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它能支持燃烧吗?它能溶于水吗?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溶于水。要点 2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 按体积分数计算, 大约是: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要点 3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讨论: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要点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 (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要点 5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 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要点 6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做“惰性气体”。稀有气体的用途有:(l)作为保护气:焊接金属时用来隔绝空气;灯泡中充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2)制成多种电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霓红灯等;( 3)用于激光技术或医疗麻醉。要点 7空气的污染1污染源:化石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2污染物:主要是粉尘和气体。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学习目标】1、 步知道怎么收集资料,知道调查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2知道什么是物理性质;什么是混合物、纯净物。3知道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要防止空气污染【教学策略】本课题应采用实验导学、组织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进行教学。1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例如: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水的作用:因为P2O5易溶于水,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接近理论值),还有什么?(必须把集气瓶内的空气先五等分,作好标记)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 见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注意烟、雾的区别)猜想把止水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若剩余气体是氮气,且氮气是“不能维持生命”的气体,同学们可以用什么假设来说明呢(可以在剩余气体中放一只飞虫,飞虫不久会死亡)?追问:上述实验不仅知道 N2不能维持生命,还可以知道N2的什么性质(难溶于水)?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可以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吗?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教师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2在实验基础上,归纳小结空气的成分,介绍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介绍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3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性质的概念。4指导学生阅读图画资料应注意的事项。在阅读图 2-8、图 2-9 及相关资料后,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形成保护空气的意识,并使学生知道污染指数与分级标准的关系。【开放探究】1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情况,试描述水的物理性质。2为什么磷常用来做军事中烟幕弹的原料?3列举两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试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1)_ ;(2) _ 。4列举一例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5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人保护气的方法,对于一些易碎的食品,常常充入氮气以防腐的原因是_。6如果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 78。此现象设明_。7山西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至今煤仍是山西省工业和民用的主要燃料。煤的大量燃烧使山西省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给农业生产及人民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你认为煤燃烧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至少写出三种)。(2000 年山西中考)8已知: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氮化镁(固体),能否用镁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简要说明理由。9田径运动会上,发令枪所用的原料之一是红磷。你认为运动员开始起跑的依据应该是_; 记时员开始按表的依据应该是_; 请简要说明原因_。10调查了解你所居住的地区的空气是否受到污染,受污染程度如何, 污染源、污染物分别是什么?并讨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治空气污染?【能力提高】1下列氧气的用途是利用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并放出热量的性质的是()气焊动植物呼吸医疗潜水宇航A B C D2在治理北京的大气和水污染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A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 B.公共汽车改用清洁燃料车C禁止使用含硫高的劣质煤 D.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3今年春季沙尘暴频繁侵袭我国北方地区,会造成空气中下列哪种有害成分的增加()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 D.一氧化碳4在中央电视台发布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中可看到,造成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对其形成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环境绿化不好,粉尘随风飘扬 B生活和生产中燃烧煤炭C工业生产排放废水 D机动车排放尾气51999 年北京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强制各用煤单位使用低硫优质煤,主要是为了防止下列哪种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氮 D.二氧化硫6拉瓦锡为了研究空气的成分,曾把汞放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得到了红色粉末氧化汞,又把这一种红色粉末加热,得到了汞和氧气。写出上述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7人人都应关心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为监测空气质量,江苏省淮安市建立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制”,日报:总悬浮颗粒(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三项指标。其中,_超标,主要是大规模不规范的城市建设造成的; _超标,主要是煤的燃烧造成的;_超标,主要是大量汽车、助力车等排放的尾气造成的。8 成年人每分钟大约吸入氧气8 L, 大约需要空气_L, 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_L。【达标测评】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含量居第二位的气体是_,它大约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是_。2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以分为_和_两大类。从世界范围看,排放到空气中的气体污染物较多的是_ 、_ 、_等。3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_、状态、_ 、熔点、_ 、密度、_和溶解性等。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蒸馏水 B雪碧饮料 C河水 D新鲜空气5.按体积计算,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是()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6.空气中氮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A41 B.5l Cl5 D.l47澄清石灰水长期敞口放在空气中会变浑浊,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8最早通过实验测定出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瑞典的舍勒 B英国的汤姆生 C法国的拉瓦锡 D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9在下图公共标志中,与保护环境有关的是()A B C D课题课题 2 2氧气(第一课时)氧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 3氧气的用途(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3初步建立起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和合理顺序,学习沿着知识的内在脉络进行学习的初步方法(三)德育渗透点:l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3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教学重点】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教学难点】l在实验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2依据实验结果,通过比较和分析,归纳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师生讨论【教具准备】1实验用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粉、细铁丝、铝箔集气瓶(内盛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火柴、药匙、镊子、烧杯2电脑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游戏: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1)它是一种气体,我们每天都接触,它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稳定,可以用做保护气,它约占空气体积的78。(2) 它也是一种气体, 我们看不见、 抓不着、 闻不到, 但是谁也离不开它, 它约占 21。叙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讲述认识物质通常是由表及里, 先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 再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然后得知该物质的用途。播放短片氧气的物理性质。提示学生捕捉有关氧气物理性质的信息,例如色、味、态、密度、溶解性等学生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氧气在通常状况下: 在 101 千帕, -183 时变为_ , -218 时变为_。过渡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演示实验 2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提问(1)现象(2)结论演示实验 2-3硫在氧气中燃烧提示1观察要点:(1)硫的颜色、状态;( 2)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 3)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生的现象。2硫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硫提问(1)现象;(2)结论演示实验 24铝箔的燃烧学生观察(1)铝箔的形态(2)铝箔燃烧时发生的现象提问(1)、现象; (2)结论; (3)为什么预先在集气瓶底先放一些细沙?议一议为什么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燃烧剧烈?提问过渡以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研究是否具有普遍性呢?学生实验探究蜡烛、红磷、木炭、细铁丝与氧气的反应;填写探究报告。小结通过展示和交流学生的探究报告,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过渡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课前查找的资料,文字和图片)(1)氧气的用途:(2)液氧炸药:(3)地球上的氧气会用完吗?拓展(学生用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1)氧气的兄弟臭氧(2)科学家合成新型氧分子(3)氧气可压缩成红色晶体总结布置作业 以“氧气”为主题,写一篇科普小短文。参考题目:氧气的自述、氧气小传板书设计【实例分析】【例 1】下列变化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湿衣服经风吹后变干 B.磨制石器 C.用麻织布 D.煤燃烧【分析】判断化学变化的关键是看变化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B、C 三项在变化后均没有新物质生成,而 D 项在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故D 属于化学变化。答案:D【例 2】氢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无色无味 B.密度比空气小 C.能燃烧 D.难溶于水【分析】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关键是看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A、B、D 三项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都属于物理性质。C 项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属于化学性质。答案:C【例 3】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铝箔变小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 D.生成白色固体【分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变化过程中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但不能说明化学变化一定发生。铝箔燃烧后生成了白色新物质氧化铝,是判断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答案:D【例 4】 把某种金属用小刀轻轻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观察到该金属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热量,本身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浮在水面上。 根据以上叙述,推断该金属的物理性质有:1硬度_;2熔点_;3密度_;4颜色_。【分析】解答本题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从而进行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答案。作为“金属”能够“用小刀轻轻切下”,说明该金属硬度小;“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金属熔化成银白色的小圆球”,说明该金属熔点低,以及金属颜色银白色; 浮在水面上,说明该金属密度比水小。答案:1小 2低 3小(或比水小)4.银白色【例 5】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B.氧气能供给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 D.氧气具有氧化性【分析】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氧气能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答案:A【例 6】四个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空气、 氮气、二氧化碳和氧气, 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分析】 此类题型属于物质的鉴别题, 解题的原则是: 找出题目所给物质中有特性的物质,依据其特性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依次鉴别;现象明显,可信度高;步骤简捷明了:操作方便可行;叙述要明朗清晰,按操作现象结论的程序论述。本题中, 氧气的助燃性是其特性,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而其中的二氧化碳、氮气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氮气不具备这一性质。答案:分别用燃烧的木条伸入四个集气瓶中, 能便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氧气; 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氮气; 木条燃烧没有明显变化的那瓶气体是空气; 向盛有木条熄灭的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倒入澄清石灰水,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氮气。【达标测评】1通常情况下, 氧气是一种_色_味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_色液体或固化成_色固体。2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活泼的气体,具有_,是一种常见的_。3化合反应_(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_是化合反应。4根据实验情况,填写下表与氧气反与氧气反与氧气反反应后生成物化学反应的应的物质应的条件应的现象质的名称文字表达式硫磺红磷铝箔5以下对氧气性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极易溶于水C氧气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液体或固体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6氧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密度比空气大 B能支持燃烧 C不易溶于水 D无色无味7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8下列物质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反应, 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的是 ()A木炭 B红磷 C铝箔 D硫磺9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变为淡蓝色液体 B汽油挥发 C气体受热体积膨胀 D铝箔燃烧10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白磷自燃1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 B沸点 C.硬度 D可燃性氧气的用途1.冶金工业:在炼钢过程中吹以高纯度氧气,氧便和碳及磷、硫、 硅等起氧化反应,这不但降低了钢的含碳量,还有利于清除磷、硫、硅等杂质。而且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足以维持炼钢过程所需的温度,因此,吹氧不但缩短了冶炼时间,同时提高了钢的质量。高炉炼铁时,提高鼓风中的氧浓度可以降焦比, 提高产量。在有色金属冶炼中, 采用富氧也可以缩短冶炼时间提高产量。2.化学工业:在生产合成氨时,氧气主要用于原料气的氧化,例如,重油的高温裂化,以及煤粉的气化等,以强化工艺过程,提高化肥产量。3.国防工业:液氧是现代火箭最好的助燃剂, 在超音速飞机中也需要液氧作氧化剂, 可燃物质浸渍液氧后具有强烈的爆炸性,可制作液氧炸药。此外氧气在金属切割及焊接等方面也有着广泛的用途。火力十足的液氧液态氧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氧化剂,当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巨大推动力使火箭拔地而起。液态燃料火箭在核推进器研制完成之前, 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土星阿波罗运载火箭的总载重量约为 3000 t,其中 2 000t以上是液态氧。宇航工业消耗的大部分液态氧主要用于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试验上,每天的用量已超过1000 t。液态炸药也广泛应用于露天爆破工程。 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原料来源广、 价格低,可以就地取材,节省运输,现用现制。只需将多孔的易燃物质如木炭、木屑、稻草、棉花等,浸泡在液氧中,就可制成液氧炸药,然后用电火花引爆。尽管液氧易失效,可能给工作带来不便, 但是它不像一般的硝铵和黑火药, 只要点火未爆炸就时刻具有危险性。如果液氧炸药因故未爆,15 分钟后由于液氧已经挥发即可解除警报,这样就减少了危险性。液氧炸药液氧炸药就是液态氧化剂混合炸药。 将装有碳粉、木屑等可燃剂的药包或药筒, 浸入到液态氧中制得的混合炸药。1895 年由德国人林德发明。由于液态氧在常温下挥发很快,这种炸药的寿命很短,一般为1520 分钟。因此,必须在使用前临时浸制。二次大战前, 由于硝酸盐短缺,这种炸药曾被广泛使用。后来有了合成氨,硝酸盐可以廉价大量供应了, 使用液氧炸药就不多了, 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末已基本上停止使用。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课题 3 3 制取氧气制取氧气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制取气体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二、重点难点二、重点难点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制取氧气。三、教具三、教具大试管、酒精灯、水槽、铁架台、带导管的橡胶塞、药匙、棉花、高锰酸钾等四、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并写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讲出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等物理性质,以及反应条件。讲出有关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仪器名称,并在练习本上写。动手连接仪器(导管的连接,胶塞的连接)动手检查装置气密性小结写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并读一次。分组讨论得出不能这么做的原因弄清楚为什么有的同学检查装置气密性时,装置气密性好,却看不到气泡的原因讨论小结:便于排出管内的空气,和导出氧气。学生活动在实验桌上找出高锰酸钾药品观察药品的颜色、状态,气味用药匙和纸槽装 5 克高锰酸钾药品入试管巩 固 如何取用固体在试管口放团棉花药品的方法先思考(加热高锰酸钾时记得注意团棉花)一学生回答装仪器的顺序,小结固定仪器的方法:由左至右,由下至上,试管口稍为向下倾斜固定好装置掌握固定仪器的方法教学意图再 现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掌 握 如何连接仪器,检查气密性教学意图1、 查示范连接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何检查装置气密性提问在检查装置气密性时, 如果先用手紧握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 能否正确查出装置的气密性,为什么?提问为什么导管稍伸出胶塞即可?教师活动2、 装示范装高锰酸钾药品检查学生是否把试管横放先装药品, 并加以指正提醒学生在试管口放团棉花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3、 定示范固定仪器提示学生注意装仪器顺序, 铁夹夹试管的位置,试管的方向提问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小组互评固定好的装置的优缺点并指正错误分小组讨论试管口为什么要稍为向下倾斜。小结,并写好结论。将一集气瓶装满水倒放在水槽中,导管先不放在集气瓶内(为什么)锻炼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和评价能力4、 点提问试管的加热方法?点燃酒精灯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再次提问为什么要在管口放团棉花?5、 收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是不是一有气泡产生即可收集, 为什么?提示试管中除了高锰酸钾外,还有其他物质(空气)。要求学生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各收集一瓶氧气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还有水, 提出该同学是否收集满氧气的问题。针对部分同学收集氧气的集气瓶显红色,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问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桌面上, 和能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提问能够用排水法回答先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点燃酒精灯,上下移动,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掌握加热试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管方法观察棉花情况。观察到现象有高锰酸钾粉末喷向棉花。小结棉花的作用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轻轻按住装满水的集气瓶思考回答小结:不能马上收集,因为刚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当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将导管放入集气瓶, 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 正放在桌面上。 、再用向上排空气收集一瓶氧气,正放在桌面上。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是否收集满气体。小结并作好笔记:1、 排水法收集氧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即已满2、 排气法收集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掌握收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氧气集气体的方已满法和注意事项讨论得出是试管口没有放团棉花、或没放好棉花,再得出高锰酸钾易溶与水,溶于水变红色的物理性质归纳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红褐色的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思考,一学生回答得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一学生回答得出:氧气不易收集氧气, 说明了氧气的什么性质?6、 离将导管移出水面巡视学生实验情况7、 熄溶于水,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将导管移出水面熄灭酒精灯分组讨论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熄灭酒精灯小结并记好笔记。巡视学生实验情况提问如果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为什放好药品仪器,清洗有关仪器和实验桌么?面,总结制取氧气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读“查、装、定、点、收、离、熄”。便于记忆写出偕音:茶、庄、定、点、收、利、息1、 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有以下实验步骤: 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 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检查装置气密性; 熄灭酒精灯;将导管移出水面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 B. C. D. 2、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试管外壁潮湿;试管口没有稍为向下倾斜;忘了加催化剂;加热时试管与灯心接触;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高锰酸钾混有可燃物,其中正确的是() A、全部 B、除以外 C、除外 D、3、某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发现水槽液体变红色,请分析其主要原因是()A、 没有给试管均匀受热;B、 、试管口忘了放团棉花;C、 导管太粗;掌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作业设计检查对实验顺序的掌握情况考查实验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考查实验注意事项和高锰酸钾的物理性质D、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 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1 查、 2 装、3 定、4 点、5 收、 6 离、7 熄茶、庄、定、点、收、利、息第三单元第三单元课题课题 1 1水的组成水的组成【学习目标】1 认识水的组成。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教学策略】水的电解实验需要教师边演示、 边讲解,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指导观察与学习操作技能、演示好 02、H2的检验方法。 1在分析水通电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时,介绍化学式书写并导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举例识别单质、化合物。在识别过程中了解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2两份资料的处理:经学生阅读分别说明:生物体内含水多,其作用是调节温度适应环境;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正确理念的引导,以及实验基础上的分析和归纳。 3当堂完成一个讨论、四个习题。【关于水的电解实验】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大量水,而且,大气中、动植物体内也含有许多水。 没有水, 也就没有生物界, 水是一切生物的生存、 发展所必需的。人类探索水的组成历史悠久,但直到18 世纪末,拉瓦锡才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 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那么水到底是什么样的物质, 它的组成到底如何呢?请认真分析和观察电解水实验,体会如何得出正确答案的。实验名称:水的电解实验实验现象: 电极上有气泡, 一段时间后试管1 和试管2 中所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约为l2。气体检验:等收集较多气体后,设法从水槽中取出试管(应堵住试管口)进行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 1 中的气体,发现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试管2中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这是氢气。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这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说明】1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有时可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2电解水所用电源为直流电。3有时收集到气体量较少时,当检验试管2 中的气体时,可能只发出爆呜声,而看不到淡蓝色火焰。4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氧气在水中溶解性比氢气稍大。氧气氧化性很强,有时在电极上就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那么在你使用氢气, 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思考: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有新物质 H2和 O2生成,所以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开放探究】1氢气作为新能源普遍被人们看好。它有许多其他燃料所不及的优点。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的蕴藏量并不是无限的, 而氢气可以用水做原料来制取。 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气和汽油,前者放出的热量约是后者的三倍。氢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一种水,不污染环境。根据以上短文的内容,请归纳总结出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_;_; _ 。2用某种更理想的燃料来代替石油做发动机燃料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英国人佛郎克司 柯尼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来达到这一目的: 他在汽车的水箱里设计了两个能导电的电极,并在两电极间加上 1800 V 电压,此时,他发现水箱中释放出气体,气体进入发动机,经点火,发动机转动起来。(1)试说明他的实验原理?写出相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2)这一方法至今没有得到普遍应用,你知道为什么吗?【实例引路】【例 1】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正极产生氢气B.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大C.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18D.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为l2【分析】 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及实验现象这两个知识点, 解决本题的关键要注意实验现象是你通过感觉器官能够感知出来的, 而不是分析后得出的结构。 要注意与实验事实相符合。答案 D【例 2】 下图是某同学自己设计的装置: 用大塑料瓶子截去瓶底, 留瓶口一段约 8 cm10 cm,瓶口配一胶塞由里向外塞紧。A、B 两极是用镀铬曲别针伸直做成,由塞子露头处连接导线。试回答:(1)其所用电源为_电,由图可知 A 端为_极。(2)与 A 端相连接的试管中得到的气体是_,可用_来检验。【分析】本题是一道电解水的综合题,它既涉及电解水电源的选择、电极的确定, 还涉及到气体的确定和检验。解题时首先应分析图中信息( A 端产生气体体积少),得出A 端汇集的是氧气结论后(正、氧、少;负、氢、多)。方能正确解答本题。答案:(1)直流电正极(2)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例 3】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 水 B. 空气 C氧气 D. 二氧化碳【分析】 解物质的分类题首先要弄清题干, 知道它要求我们选什么?其次要对整个答案的组成成分和元素进行认真分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所以不是单质,二氧化碳也是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而空气是混合物, 也不可能是单质,所以应选氧气, 因为它是由氧一种元素组成,而且是纯净物。答案:C【例 4】用下图所示简易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实验开始时,倒立在水槽中的两支试管均充满了水。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内都收集了不少气体。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 它能使带火垦的木条复燃, 此气体是_,它与电源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该实验得出关于水的组成的结论是_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即为本课题重点知识水的电解实验。 只要认真观察实验,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答案:氧气 l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基础测评】1水是 ()单质化合物纯净物混合物A. B. C. D.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A. 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是水元素组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 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4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空气 B.河水 C.冰 D.红磷5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 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是()A.a L B. 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6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 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 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7检验氢气纯度时,判断氢气较纯的现象是()A. 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B. 未听到声音 C听到声音很小 D. 试管爆炸8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 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9鉴别 H2、O2、N2、空气四种气体最好先用()A.观察其颜色和状态 B.嗅其气味C用带火星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 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气体中10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试回答问题:(1)电解一段时间后,A、B 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_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2)A、B 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课题课题 2 2 分子和原子分子和原子【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知识要点】本课题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物质变化, 道出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 然后再从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让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世界,知道物质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 并理解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同时,本课题知识也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不同变化之间的本质区别。【课题重点】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2分子、原子的概念及主要区别。3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要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说明: 判断某一变化是物理或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所谓新物质并非名称上与原物质不同,而是在组成和结构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讨论:化学变化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能否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你能举例说明吗?不能。如电灯通电发光、发热但无新物质生成,应是物理变化。要点 2分子1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如水)、原子等。说明:我们身边的物质有的是由分子构成。 如氧气(O2)、水(H2O)、二氧化碳(CO2)、氧化汞(HgO)等。也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Fe)、铜(Cu)、银(Ag)等。2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分子在不停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3分子的内部结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成更小粒子原子, 可见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4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讨论: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更小的粒子原子。要点 3原子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粒子。2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开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物质),这就是化学变化的实质。讨论:有人说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一定大于原子。不对。不同的分子和原子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说明:原子和分子虽然都是很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它,但它确实存在于物质的内部,现代科技(如飞秒化学)不仅能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注意: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不同。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如水由水分子构成;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铁由铁原子构成;今后我们还将学习离子, 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请予以说明?思考: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 试分析在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水的分解等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断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在上述这些化学变化中, 分子发生变化, 变成了原子, 而原子没有变化, 只是重新组合。可推出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变化的是分子。【教学策略】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水的自然蒸发。教师演示:品红扩散,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升高, 水会减少得快?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联系实际再举例说明分子不断运动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的事实。2两张图示苯分子、硅原子,说明先进的观察仪器已经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层面的粒子,同时说明粒子质量小、体积小的事实。3“11”是否一定等于 2 的家庭小实验,事先布置预习并在课上检查预做情况,对结果“112”说明了什么进行分析。4活动探究:建议彩色银幕实验,并安排讨论。讨论题如下:A 杯酚酞变红,说明什么?(说明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并进入A 杯酚酞试液)。5让学生归纳粒子的基本属性: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性质相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再讨论举证。(结合课题后习题3、4、5 进行)6分子、原子概念要淡化,但理解不能含糊,利用习题2 的化学反应,可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本质来强化。也可组织学生先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交流发言。讨论:分子观点解释:水蒸发与水分解的不同所在?分子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测评】11994 年印度博帕杰毒气泄漏,很多人中毒它说明了()A分子可再分 B. 分子在不停运动 C. 分子很小 D. 分子间有间隔2100 mL 酒精和 100 mL 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200 mL,说明了()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B分子很小 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 B氧原子 C. 氧离子 D氧气4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没有变化的粒子是()A水分子 B. 水原子 C. 氢、氧两种原子 D以上都不是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B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构成D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而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水结成冰 B. 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 镁条燃烧 D.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7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区别的是 ()A木板制成桌椅 B纸张被撕碎 C. 冰雪被融化 D石蜡燃烧8. 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 水汽化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 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课题课题 3 3水的净化水的净化【学习目标】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2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教学策略】1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VCD 光盘,让学生听光盘中学生的介绍,阐述净水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并展示水厂画面。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水厂。2活动探究:教师演示过滤操作,边讲边演示。或者先教师示范、后学生操练,边讲边实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过滤操作的要点(编成“一贴二低三靠”口诀)。在展示教师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后, 简介课外作业中学生自制净水器的制作技巧。 三天后集中评比,择优展览。在了解硬水、 软水的概念后重点掌握硬水与软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 并了解硬水的危害和软化的方法(沉淀法、蒸馏法等)。3制取蒸馏水的两套装置比较(在温度控制、能量利用、操作难易等方面进行比较)。建议:比较净化与软化的异同,比较胶状物吸附与活性炭吸附的不同。【知识要点】自然界中的河水、湖水、 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净物。因其含有一定的杂质而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诸多危害。 我们学习本课题内容,目的在于了解水净化的重要意义, 并学会根据人类的不同需要对水净化的一些重要方法。 学习中可根据身边条件自制简易净水装置并对普通水进行净化, 从而深刻理解水的净化原理和实际意义。 也可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本课题重点】1自来水的净化过程。2硬水及其软化。3过滤操作的原理及实验。要点 1生活用水的净化某些农村, 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 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城市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来净化处理的,其净化过程见课本图3-15。注意:1制作过滤器时滤纸和漏斗壁之间不要留有气泡,否则会影响过滤速度,(简称“一无”)而且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口。2过滤时,盛浑浊液体的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使液体沿玻璃棒流入过滤器。玻棒下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以免弄破滤纸。过滤器中液体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 液体就会从滤纸和漏斗壁之间流下, 达不到过滤的目的。漏斗下口要紧靠下面烧杯的烧杯壁, 使滤波沿烧杯壁流下, 不会向四周飞溅, 而且提高过滤的速度。 以上即为过滤操作中的 “一无、二低、三靠”。思考:如果通过过滤得到的滤波仍浑浊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处理?滤纸破损液体高于滤纸边缘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都是可能原因;对仍然浑浊的液体应再次过滤,直至澄清为止。讨论: 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过滤器来过滤液体, 得到较纯净的水。可以自制简易净水器,见课本图3-23,用到的物品有砂石过滤层、活性炭层、蓬松棉、纱布等。说明:如果用活性炭层进行过滤,不仅可以滤去不溶性物质,还可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异味。市场的纯净水,有些就是利用活性炭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而得到的。思考: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是纯净物?不是,因为浑浊的水虽然变澄清了, 但这些过程除去的主要是不溶性杂质, 水中还有许多溶解性的杂质。要点 2硬水及其软化1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软水。讨论:你可采用哪些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和软水?(加热 用肥皂水)2使用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3硬水的软化。方法有许多,如煮沸、暴晒等。要点 3制取蒸馏水过程与装置见课本图 3-21、图 3-22。注意:为了提高冷凝效果,冷凝管内的水流方向是由下向上,注意进水管和出水管位置。讨论:1蒸馏装置中温度计是测水的温度,还是水蒸气温度?答案:是测水蒸气温度。2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中导气管很长,它起到什么作用?答案:冷凝的作用。【实例分析】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一定是纯净物B活性炭可以吸附掉一些溶解的杂质,除去臭味C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有益健康D使用硬水对生活和生产有益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其中A、C、D 答案均是错误的。因为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水中可能混有可溶物。C 中长期饮用纯净水,对人有害无益。因为纯净水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D 答案使用硬水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答案:B例 2 活性炭净水器可除去水中的臭味,是因为它具有( )A导电性 B传热性 C吸附性 D氧化性分析:活性炭除水中臭味,是利用它疏松多孔而具有吸附能力。因此是利用它的吸附性。答案:C例 3 对于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操作,上述操作中,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可以降低水硬度的是; 综合运用上述 4 项操作净水效果更好, 其先后顺序是_。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的净化问题, 解题前先要认真分析上述四种操作, 理解它们各自的净化原理。然后还要考虑水中所含杂质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逐一除杂。答案: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蒸馏、吸附、过滤、静置蒸馏 静置、过滤、吸附、蒸馏。【达标检测】1纯水是_色,_臭,清澈透明的液体,而许多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杂质,因此常呈浑浊。2在某些乡村,可以采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_出来。3含有较多可溶性_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硬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_。4在制取蒸馏水时,常在水中放入几粒沸石(碎瓷片),其作用是_。5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A观察颜色 B加入明矾,搅拌 C溶解食盐 D加肥皂水搅拌6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A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 B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 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7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A吸附 B.过滤 C电解 D蒸馏8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 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 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HClO)杀死细菌, 将漂白粉主要成分是Ca(ClO)2溶于水可生成CaC12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l)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_。(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_。(3)A 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_。(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其原因是_。9有一种含有碎莱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 此处为了便于讨论, 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抄?(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课题课题 4 4 爱护水资源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能力目标: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重点、难点】了解水资源状况【教学方法】学生阅读讨论【教学媒体】实验【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策略】1利用教科书中提供的两份资料,认识海水成分、元素含量等知识,了解水资源既丰富又宝贵的原因。2结合图3-26 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因缺水, 骆驼的故乡,骆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小马崽;千年古树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 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3国内外两张人均水量统计示意图中首尾城市要记住(天津、西藏),我们江苏的相对位置要了解(在中下等水平),明白水资源的有限性。了解人均水量包括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4根据图示3-32 讨论水体污染原因、危害程度、治理方法。按表1、表 2 进行家庭用水调查, 先自查、 自评, 后交流, 总结得出节水的几条经验和纠正不良用水习惯的几条经验,以利学生扬长避短。5学生讨论:无锡地区是否缺水,缺什么水?(介绍水质性缺水)介绍或参观无锡芦庄、山北两个大型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了解水价上涨的原因。 介绍无锡市旅游口号:让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教学过程:导课: 水资源的状况究竟如何?丰富?缺乏?我们该如何对待水资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努力做些什么?【新授】要点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自然界中的水包括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说明: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它不仅繁衍着无数水生生物, 还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是人类资源宝库。但它不适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 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仅占总储水量的 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极, 真正可利用淡水还不到地球总储水量的1,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存在着缺水危机。讨论:1把你了解的关于水资源储存和短缺信息整理出来和大家讨论。2地球上水很多,为什么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缺水危机?淡水资源不充裕,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污染越来越严重。要点 2 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节约用水,一方面要防止浪费水, 另一方面要通过使用新技术, 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来减少大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讨论: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 提出节约用水的具体措施, 共和大家讨论它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见P60)。2防治水体污染水体污的主要来源:工业生产中废水未达标排放、 农业上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说明:水体污染是指大量污染物质排入水中, 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恶化, 水体及周围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人类健康、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和威胁的情况。讨论:把你身边水污染情况向大家描述,讨论并猜测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思考:根据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1)减少污染物的产生(2)对被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3)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4)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作业】1、课本 P62 1、2。2、目标 P35 一、二。【实例分析】【例 1】水是一切生物体的最基本组成成分,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水以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一个成年人在下述情况下需要补充多少水?(1)每天吃含水约 750 mL 的食物,并通过氧化食物产生约350 mL 水。(2)每天以尿、汗、呼气和大便等形式排出体外的水分别是1 700 mL,500 mL,400mL,150 mL。【分析】一个成人每天从食物中可获得750 mL水且在氧化过程中产生水350 mL,而需排出体外的水总共是 1 700 mL500 mL400 mL150 mL=2 750mL,为了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需补充的水应是排出体外的水与得到的水的体积差。解:成人每天需补充的水的体积为:2 750 mL-750 mL-350 mL=1650 mL才能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例 2】下列情况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A工业废水、废物的任意排放B农业上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C用第四代广谱杀菌消毒剂的ClO2对水进行消毒杀菌D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并把污水随意排放【分析】本题 A、B 两个答案明显会造成水体污染,因而不选,而磷是耗氧物质,会造成水体污染。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ClO2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 IA 级安全、高效、快速杀菌剂。答案:C【例 3】据 1999 年 6 月 5 日“世界环境日”的现场报道:甘甜清澈的长江源头水流至入海口,水下能见度不足10cm。其主要原因是沿途大量流入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 泥沙 普通雨水( )A B C D【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水污染的问题,解题时要切中“水下能见度”这一要点,故选择。而普通雨水不易造成水污染。答案:D【例 4】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为了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如果你是位总设计师,你能提出哪些具体措施?【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需从污染来源和治理污水两方面考虑,尤其是污染来源。答案要点:在南水北调的沿途两岸,工厂“三废”严禁超标排放,两岸多植树、种草,严禁随意排放污水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必要时,可采用管道送水。【达标检测】1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约占( )A50 B60 C70 D802自然界中储水量最多的是( )A气态淡水 B陆地淡水 C陆地咸水 D. 海水3我国渤、黄、东、南海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氢 B氧 C钠 D氯4我国人均水量约占世界人均水量的( )A2 倍 B1/2 C1/4 D1/8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有自净作用,因此不会被污染 B水资源非常丰富,无需节约用水C只要是无色、透明的水,就一定未被污染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需水量会不断增加6下列物质可以看做是纯净物的是( )A河水 B海水 C蒸馏水 D农夫山泉矿泉水7我国淡水资源非常短缺,所以在生产和生活中应该( )A减少饮水量, 以节约用水 B将生活用水、 工厂废水直接排放到湖泊或海洋中C既要防止和消除水体污染,又要节约用水 D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8水可以造福人类,但水被污染后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为防止水体污染,下列措施中可以采用的是控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生活污水先净化后排放禁止使用化肥、 农药工厂废水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A B C D9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 )A地球上水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B由于地球表面气温的作用,水会被不断蒸发掉C淡水资源不充足,分布又不均匀,且人类活动使水不断地受到污染,使淡水资源越来越紧缺D土地沙漠化,使空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10不能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的事实是( )A炒脆的瓜子放一段时间后变软B夏天打开电冰箱看到有白雾产生C夏天在室内放一杯冰水,发现杯壁上出现小水珠D澄清的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石灰水表面出现一层白色物质111998 年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大批企鹅死亡,经解剖化验发现其体内含有超量氰化物和大量含铅等有害物质,下列各项中可能造成此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增长、人类用水量加大 B食物链被破坏,企鹅食物不足C工厂废水、人类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二氧化碳气体增多,全球气候变暖12用直线把下列水污染物的来源和它的实例连结起来。水污染物来源水污染实例a 工业污染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b 农业污染用含磷洗衣粉洗衣后直接排放污水c 生活污染冶金工业的废渣d 放射性污染核废物投入深海中第四单元第四单元课题课题 1 1 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构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学会查找相对原子质量。3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可分性,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策略】1建议寻找录像、动画片,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2利用表 4-1、表 4-2 学会寻找关系(必要时点拨),例如: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就是核电荷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但很接近。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构成原子的必要粒子是质子和电子, 决定原子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 它必不可少。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但最外层电子数量却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核极小,但却是原子质量的集中之处。【知识要点】原子的内部结构难以直接看到, 我们可以通过形象化的比喻, 发挥充分的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原子模型(注意:不能完全用宏观运动去想象原子结构), 从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要点 1】 原子的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思考: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要点 2】相对原子质量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2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中,所选用的一种碳原子是碳12,是含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它的质量的1/12 约等于 1.6610-27kg。思考: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 1 个质子和 1 个中子的质量都约等于 1 个电子质量的1836 倍,跟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即一个碳 -12 原子质量的 1/12)相比,均约等于1,电子质量很小,跟质子和中子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和中子 (即原子核)上,故: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开放探究】1道尔顿在著作中说:“一切物质都是由数量巨大的、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间通过引力互相结合,我们不能创造原子,不能分裂原子,我们能实现的变化,无非把原先结合在一起的原子分开,或原先分开的原子结合起来。”有人对其观点作如下修正, 你认为正确的是()“一切物质”应改为“有的物质”。“变化”只能指“化学变化”而不能指其他任何变化。不能“创造”或“分裂”原子应指明不能用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的方法 “创造”或“分裂”原子。A. B. C. D. 2填写下表,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通过下表,不仅可以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原子种类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氢10碳612氧816钠1112铁3026(1)_; (2)_;(3)_; (4)_。【典例引路】【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原子不能再分B.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分析】 原子不能再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 但在其他变化 (原子核裂变) 中, 原子可以再分,故 A 不正确。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 B 不正确。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故C 也不正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故D 正确。答案:D【例 2】关于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C. 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D. 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分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将在课题3 学习),因此,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 A 正确。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故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 正确 C 不正确。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故D 也正确。答案:C【例 3】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分析】在氧原子中8 个质子和 8 个中子构成原子核。8 个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运动,这样就构成了氧原子。每个质子带1 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1 个单位负电荷,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整个原子中正负电荷相等,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答案: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例 4】科学上发现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3 的三种氢原子,你认为这三种氢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分析】因为这三种原子都属氢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又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知这三种氢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等,分别为0、1、2。答案:见分析。【例 5】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广泛使用了美制贫铀弹,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已知贫铀弹中含有的铀-236(236 为相对原子质量)是一种放射性元素,其质子数为92,则这种铀原子里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_。【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清原子中下列粒子间的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从而推导:中子数236-92=144;电子数92;中子数-电子数=144-9252答案:52【能力提高】1 据中央电视台 2001 年 6 月 3 日在云南抚仙湖底古城考古现场报道, 科学家曾通过测定古生物遗骸中的碳-14 含量来推断古城年代。 碳-14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6, 相对原子质量为 14,下列关于碳-14 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2001 江苏南京中考)A中子数为 6 B. 质子数为 6 C电子数为 6 D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142据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 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9,则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2001 年辽宁中考 4 题)A. 175 B. 114 C. 61 D. 28931999 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德泽维尔开创了化学研究新领域,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 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2002年全国竞赛题)A. 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4卢瑟福在测定原子构成时做了如下实验:取一极薄的金箔,用一高速运动的氦核射击。发现大多数氦核通过了金箔, 极少数氦核发生偏转或被弹回, 根据上述现象得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金原子是实心球体,紧密结合排列 B. 相对金原子而言金原子核体积小质量大C. 金原子核带正电 D. 金原子质量与氦核质量相当【四基达标】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A分子 B. 原子 . 质子 D电子2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 ( )A. 中子数 B电子数 C原子数 D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3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 g B. 1/12 g C12 D1.6610-27 kg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 )A质子 B中子 C电子 D原子核5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通常是由中子和电子构成;通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带正电荷; 不显电性; 不能再分; 跟原子比较体积很小, 但却集中了原子的主要质量 正确的是( )A B. C D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实际原子质量的简称B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其他原子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相比较所得的比C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D原子质量约等于原子核内质子质量和中子质量之和7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_电的_和核外带_电的_构成的,由于它们所带的电荷_,电性_,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8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种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 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_,中子数_,核外电子数_。9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_。(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_。(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_。课题课题 2 2元元素素【学习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诣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教学策略】1元素概念在举例中导出, 元素种类由核内质子数决定。 已发现的元素只有 100 余种,但组成的物质已超过 3 000 万种。2 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同桌交流:看“蛋糕”分块,想市场份额,来理解地壳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并知道某些元素含量虽小,但作用巨大。3 三份资料的处理:组织学生阅读并了解以下三点。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30 种元素编成口诀,兴趣记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联系中文名称造字规律, 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单质存在的状态。 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4 元素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书写要规范。要求学生注意易错易混的元素符号。5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周期和族以及元素分类的小知识。6做游戏:同桌根据名称报位置,在规定时间内,找对一个得1 分,按积分多少评出优胜。课外再进行比赛、评出全班人数14 为寻元素冠军,并给物质奖励。7门捷列夫,何许人?看招贴画片介绍或上网查询。【知识要点】我们根据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 (即核内质子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区别正是由于核内所含的质子数不同, 从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每种元素均有特定的符号, 即元素符号, 然后理解记忆元素符号的含义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为以后学习化学式等知识打下基础。【要点 1】 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1元素种类:100 余种(由此组成了 3 000 多万种物质)。2 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元素 (质量分数) : 氧 (48.06%) 硅 (26.30%) 铝 (7.37%) 铁 (4.75%)3生物细胞中前四位元素:氧(65)碳(18)氢(10)氮(3)思考:能不能认为地壳中或生物体内含量多的元素作用大,含量少的元素作用小?有的元素虽然在地壳中或生物体中含量较少,但作用非常重要。【要点 2】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2.书写: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说明:1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 来表示铜元素,O 表示氧元素,Ca 表示钙元素。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 “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 H 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 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要点 3】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 把现在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 个横行,有 7 个周期。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 个递增到 8 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 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 个递增到 8 个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纵行(即族)周期表的 18 个纵行中,除第 8、9、10 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 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 个族。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 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开放探究】1某物质只含一种元素,则这种物质()A. 可能是单质或化合物 B. 可能是纯净物或混合物C一定是纯净物 D. 一定是一种单质21977 年 8 月,国际化学会元机化学分会做出一项决议: 从 104 号元素以后, 不再以人名、国名来命名, 一律以新元素的原子序数 (即核电荷数) 的拉丁文缩写来命名, 即 nil-0, un-1,bi-2,tri-3,quad-4,pent-5,hex-6,sept-7,dct-8,enn-9,照此规定,第104 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按 “un-nilquadium (词缀) ” 应为 “unniquadium” , 其元素符号定为 “Unq” ,第 105 号元素的拉丁文名称为“Unnilpentium”,元素符号为“Unp”,依次类推,请分别给下列元素命名:(1)109 号元素拉丁文名称为_,元素符号为_。(2)111 号元素拉丁文名称为_,元素符号为_。(3)116 号元素拉丁文名称为_,元素符号为_。3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6、7、12、14、16、18、20、29、47 的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试着探求一些规律。【典例引路】【例 1】在实验室里,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都能产生氧气,这说明两种物质组成中都含有_。【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上述两种物质变化时,都生成氧气,说明里面都有氧元素, 都是核电荷数为 8 的同一类原子,即氧元素。答案:氧元素【例 2】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如非洲多金矿、澳大利亚多铁矿、中国富产钨等,但从整个地壳含量的多少分析,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A. 铝 B. 硅 C. 氧 D. 铁【分析】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并不均匀, 但从整个地壳中含量多少来分析, 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氧、硅是非金属元素,铝、铁是金属元素。答案:A【例 3】蔗糖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试推断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因为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进行的反应, 所以没有其他物质参与反应。 从己学知识可知,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可知: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答案:蔗糖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思考:如果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那么该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因为该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共含有碳、 氢、氧三种元素,根据化学反应实质,该物质和氧气两种物质中也应含碳、氢、氧三种元素,而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所以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例 4】关于二氧化碳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B. 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C. 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D.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分析】二氧化碳是纯净物,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或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或者说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答案:D【例 5】混合物不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对吗?【分析】弄清混合物和元素的概念, 是解题的关键。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指的是物质而不是元素, 混合物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 如白磷和红磷组成的混合物就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答案:不对。【能力提高】1.下列元素符号都表示金属元素的是()A.C、Cu、Ca B.S、Fe、P C.K、Mg、Ba D.H、Na、He2据生活报报道,目前中小学生喜欢使用的涂改液中,含有许多挥发性的有害物质,长期使用易引起慢性中毒而头晕、头痛。二氯甲烷就是其中的一种,下列关于二氯甲烷(CH2Cl2)组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气和氯气组成的B. 二氯甲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C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一个氢分子、一个氯分子组成的D. 二氯甲烷是由一个碳原子、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氯原子组成的3X、Y、Z 三种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A. 同一种原子 B. 同一种元素 C不同种元素 D.不同类原子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为( )A. Ca0 B.Al2O3 C. SiO2 D.Fe3O45根据所给的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各写出几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_ 。H:_ 。g:_ 。a:_ 。6 某物质在隔绝空气受热后, 生成氧气和氯化钾, 从而可以证明此化合物中含有_三种元素。其中_是金属元素,_是非金属元素。【四基达标】1一种元素跟另一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不同点是()A.质子数 B. 中子数 C.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2 “乐百氏” 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 (mg/L) : 硒: 0.013; 锶: 0.0596; 锌: 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2000 湖北宜昌中考题)A.元素 B.原子 C.单质 D. 分子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A.O B.Fe C.Si D.A14表示 4 个氢原子的符号是()A. 4H2 B 4H C. 2H2 D.H45“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0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0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 H20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 H20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D. H20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2000 年湖北宜昌中考题)6在氧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高锰酸钾四种物质中都含有_。7N 表示的意义有:_;_。8将写错的元素符号加以改正。铜 CU_;银 AG_;钙 cA_;氯 c1_。9用“元素”“原子”填空:二氧化碳是由碳_和氧_组成的,科学实验证明:在1 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 个碳_和 2 个氧_。人体中的元素地壳中天然存在的许多元素都能在人体中找到, 有许多与人类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也被称为“生命元素”。其中质量分数在0.01以上的元素叫做“常量元素”;在0.01以下的元素叫做”微量元素”。下表中列出的11 种常量元素在人体中的质量分数合计为 99.45以上。元素在人体中的质量分数 元素质量分数元素质量分数065.00 C18.00 H10.00 K0.35 N3.00 Ca1.50P1.00 S0.25 Cl0.15 Na0.15 Mg0.05人体缺少或存在过多的常量元素或某些微量元素,都会发生病变。有些元素如砷、铅、镉、汞进入人体会引起中毒,这些元素称为有毒元素。所以我们必须通过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减少与有毒元素的接触、防止有毒元素进入人体而导致中毒。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对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十分熟悉。在编写教材时,为了使学生们系统地掌握这些元素的性质,他对这些元素进行了规律性的分类。他把每种元素的名称、化学式(将在课题4 学习)、相对原子质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主要化合物都写在卡片上, 并将所有卡片进行系列组合。 门捷列夫激动地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着,由此他根据元素的相时原子质量及化学近似性试着排列元素表, 并预测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 若干年后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镓、 钪、锗等元素的存在,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科学性。 门捷列夫工作的成功, 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元素周期表称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题题 3 3 离子离子【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运动分层排布的。2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学策略】1利用图 4-9 理解电子层概念(即电子的分层运动),制作动画片更好,让学生建立起原子中各粒子运动相对位置的印象。 2根据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引出最外层8 电子稳定结构(氦为 2 个),最外层电子不达 8 个即为不稳定结构。 3利用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学生讨论:上述有几种离子?怎么称呼?相互作用能构成几种化合物?怎么书写化学式? 5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至于核心概念仍要理解清晰。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在课上完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规律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 核外电子离核远近是不同的, 为了形象他说明运动者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 我们引入电子层的概念, 这样就可以形象地认为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那么它们的运动是杂乱无规律的, 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 它不像行星绕太阳旋转有固定的轨道, 但有经常出现的区域。 那么它们运动规律如何呢?这里仅介绍几条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供参考。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 个,其中 n 代表电子层数2 各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8 个, 次外层 (即倒数第二层) 不得超过 18 个, 3电子的排布。一般由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以上几条规律要相互联系地理解。 另外核外电子排布非常复杂, 还有许多其他规律将在今后学习中会接触到。课题课题 4 4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与化合价【学习目标】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合价有关数字的不同意义。2、知道并初步学会应用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3、知道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初步掌握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以及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4、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你的科学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化学式的写法、读法、化学式的意义。2、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3、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讲授新课】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也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这就是化学式, 要学会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理解其涵义,并能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推求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板书)一、什么是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2、意义(以 H2O 为例)表示一种物质:水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水分子表示物质的分子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2H2O 表示 2 个水分子。(思考)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意义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因为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 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注意)1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才有化学式,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也就没有化学式。2有些物质的化学式也是它的分子式。分子式是化学式中的一种,只有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时,这种物质的化学式又叫分子式, 实际上许多物质并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这些物质也就没有分子式。(讨论)符号 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小结)(1)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金属(铁Fe、铜 Cu 等)、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 P 等)、稀有气体(氦 He、氖 Ne 等)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 O2等。(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写法: a. 氧化物:如 CuO、P2O5,“氧在后”。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 时,“1”不标出。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 读作硫化锌。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Fe3O4 读作四氧化三铁。(思考)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随物质的状态而改变?(小结)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与该物质的状态无关。例如:水和冰的化学式都为: H2O。【活动与探究】12CO2表示()A. 2 个二氧化碳分子 B. 2个碳原子和 4 个氧原子C. 2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分子 D. 2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A. 502N B. 05N2 C. N205 D. N5023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A. Mg0 B.A10 CCa(0H)2 D.Na2CO34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1)2 个钙原子_(2)4 个氢原子_(3)4 个二氧化硫分子_(4)氢元素_(5)氧气_(6)氯化钾_(7)五氧化二磷_(8)2 个氮分子_二、化合价:(教师讲解) 实验测知, 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 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如不是这个数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在化学上,就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学生看书):P80 表 4-6 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学生讨论,教师指导):1、化合价有几种?是哪几种?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显几价?氢元素通常显几价?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什么价?3、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几?4、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几?【活动与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水记得多,记得准2、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的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展示同学们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教师讲解)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之后, 就应用化合价来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例题】已知磷为+5 价,氧为-2 价,写出磷的这种化合物的化学式。(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P O(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52=10(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原子个数最小公倍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P:102=5 O:105=2(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有下方,即得化学式:P2O5(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 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5)2+(-2)5=+10-10=0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 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 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活动与探究】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教师讲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如:NaCl 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CO2读作二氧化碳。【活动与探究】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MnO2、CuO、SO3、KI、MgCl2。三、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师讲解)根据化学式我们可以做某些计算。 本节主要研究根据化学式式的计算。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例 1】计算 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解释)H2O 中有两个 H 原子和一个 O 原子应计算两个 H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一个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解: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 (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例 2】计算 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解:2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2(21+16)=36(活动与探究):计算 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各元素的质量比?2、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例 1】计算 H2O 中 H、O 元素的质量比。(解释)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元素的原子量之比。解:H:O=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例 2】计算 CO2中 C、O 元素的质量比。解:C:O=121:162=12:32=3:8(活动与探究):计算 HNO3、NH4NO3、(NH4)2SO4含各元素的质量比。(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教师讲解)如何计算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例 1】计算水中 H 元素的质量分数解: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水的式量为18,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H1*2*100% *100% 11.1%H2O1*216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例 2】计算 NH4NO3中元素的质量分数。解:NH4NO3中氮原子的个数为两个 NH4N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80,则N% 2N2*14*100% *100% 35%NH4NO3141*41416*3答:NH4NO3中 N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5%。【活动与探究】计算 HNO3、NH4NO3、(NH4)2SO4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小结】纠正错误,指出注意的问题注意:上式中 2N 所表示的含义为 NH4NO3分子中有两个 N 原子,不能写成 N2,N2的含义为一个氮气分子,NH4NO3分子中无氮气分子。【活动与探究】1、计算下列相对分子质量(写出计算过程)H2SO4_ 2Ca(OH)2_2、计算 NH4HCO3中 N、H、C、O 四种元素的质量比。3、计算 12.25 克 KClO3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答:12.25 克 KClO3中含有氧元素 4.8 克4、计算 120 克 NH4NO3中含 N 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CO(NH2)2中所含 N 元素的质量相等?答:CO(NH2)2的质量为 90 克。本节小结:主要学习收获:1、会写化学式,并会用化合价写化学式2、会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作业:课后习题课后记:本课题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教学时特别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记:本课题内容丰富,容量很大。教学时特别要循序渐进,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受到好的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才能受到好的效果。【开放探究】1某化合物化学式为 NanRO2n,其中 R 的化合价为3 价,则 n 的值()A.1 B.2 C.3 D.42市售的某种含氟(F)牙膏中有一种化学药物的化学式为Na2FPO3,已知 F 为-1 价,则 P 元素的化合价为( )A.+5 B.+3 C.+1 D.-33ABC 三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5、2、-2,则 ABC 三种元素的组成的化合物(AC 元素常形成原子团)化学式可能是()A.B3(AC4)2 B.B2AC4 CB(AC3)2 D.B2(AC3)34某人尿中含 2的尿素CO(NH2)2,如不考虑其他成分,则人尿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为()A.2 B.9.3 C.0.93 D.205硒是抗衰老元素,且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北大富硒康”中含有硒酸根离子(SeO42-),则在硒酸根离子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A.4 价 B. 6 价 C-2 价 D. -4 价6H2、02、CO、H20、NH3各一个分子,按其质量由大到小顺序排列是_。7医药用的阿司匹林的组成为:含碳60、氢4.5、氧35.5,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80,则每个阿斯匹林分子是由_个碳原子、_个氢原子、_个氧原子构成。则此物质化学式为_ 。8.假如在用过氧化氢(H202)制氧气的过程中,氧元素全部变为氧气放出,则至少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分解能得到 16g 氧气?9为分析某可燃物的成分,将该可燃物2.3 g 与足量的氧气反应,经测定生成物中只含有4.4 g 二氧化碳和 2.7g 水,此可燃物中一定含有哪些元素?【能力提高】1燃放爆竹产生一种污染物,其元素的质量比为l:1,该污染物是( )A.H2S B.CO CSO2 D.NO22甲醛(化学式为 CH2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 甲醛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气分子、氧原子构成D. 甲醛是由一个碳元素、二个氢元素、一个氧元素组成3下列几种物质是按氯元素化合价规律排列为KC1、( )、HClO、KClO3、HClO4,则空格内的物质应是 ()A.NaCl B. NaClO C.Cl2 D. HC1O3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A.Al2O3 B.Ca0 C.Fe2O3 D.SiO25某物质的化学式为R2O3,其中R 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0,则R2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56 B.112 C.48 D.1606某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则此氧化物化学式为()A.N2O B. NO CN02 D.N205【四基达标】12CO2表示()A. 2 个二氧化碳分子 B. 2 个碳原子和 4 个氧原子C. 2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分子 D. 2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2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A. 502N B. 05N2 C. N205 D. N5023 已知化合物中铝元素为+3, 氧元素为-2, 由这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 ()A. A10 B.Al203 CAl3O2 D. 03Al24高锰酸钾(KMnO4)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正确的是()A.3955164 B. (39+5516)4 C. 39+551645在 Fe203中铁、氧元素的质量比是()A.2:3 B. 3:2 C7:3 D. 21:86为防治碘缺乏病,我国正推广食用加碘盐,即在食盐中加入适量碘酸钾(KIO3),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A.+1 B.+3 C.+4 D.+57下列物质化学式错误的是 ()A. Mg0 B.A10 CCa(0H)2 D.Na2CO38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表示(1)2 个钙原子_,(2)4 个氢原子_,(3)4 个二氧化硫分子_,(4)氢元素_,(5)氧气_,(6)氯化钾_,(7)五氧化二磷_,(8)2 个氮分子_,9在下列各物质名称下面,分别写出它们的化学式(1)硫 + 氧气二氧化硫(2)铝 + 氧气氧化铝( ) () ()() () ()(3)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4)水氢气 + 氧气( ) () ()()() ()10康泰克等以前治疗感冒的常用药, 因含 PPA(苯丙醇胺) 对人体有较大副作用而被禁用,PPA 的化学式为 C9H13NO。求:(1)C9H13NO 的相对分子质量。(2)C9H13NO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3)C9H13NO 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4)在 100 g C9H13NO 中氧元素的质量。定组成规律罗蒙诺索夫(M.B.Jiomohocob,俄,17111765)和拉瓦锡分别用天平做定量实验后,就认为化合物有一定的组成。但这个论断经过多年的争论,一直到1799 年,经法国一位药剂师普罗斯(JL.Proust,17541826)又用许多实验证明,最后作出结论。普罗斯分析了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矿石里的化合物和他在实验室里制备出来的相应化合物, 证明天然的同一种化合物都是一样的。1860 年比利时分析化学家斯达(JS.Stas,18131891)为了确证普罗斯的假说,进行了极精密的实验,他用灵敏度可达0.03mg 的天平,分析测定了四种方法制备的氯化银,实验的误差小于 0.004%,结果证明这种化合物不论用什么方法制备,其组成成分都相同。因此进一步证实了定组成定律。定组成定律也叫定比定律, 名称不同但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 定组成定律是说化合物有固定的组成, 定比定律则是说组成某一化合物的时候, 各成分元素常依一定的质量比互相结合。在化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定组成定律,但有些由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互化物,不遵守化合价规则,例如CuZn,Cu5Zn8,CuZn3等。第五单元第五单元课题课题 1 1 质量守衡定律质量守衡定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情感目标: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 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二、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 分组交流, 讨论。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 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 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1、制定计划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2、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3、收集证据。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出结论。四、发现规律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 生成兰色絮状沉淀, 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五、解释与讨论师:教师先演示有关 “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学生:讨论、归纳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六、反思与评价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实验 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 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师生讨论: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师:归纳、总结。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 从化学反应中分子、 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七、迁移与应用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八、课后作业:书:P94 习题 1-3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课题课题 2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 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黑板、磁性卡片、试管、锌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教学程序】提 问:从一写到一万要花多长时间?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走了捷径。在化学的学习中也有捷径可走。提 问:大家知道哪些化学反应?怎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演排: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锦囊妙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分析,导入新课: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一简便、国际化;化学方程式突出的特点: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概念),同文字表达式一样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提问过渡:既然化学方程式有这么多优点, 如果能将前面所学的化学反应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多好!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探究活动一:尝试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发现问题:化学式前加不加数字?加几?直观信息:观看水电解的微观拟人动画。分析:两个水分子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水和氢气的化学式前加上数字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 ,加在化学式前的数字叫计量数, 寻找合适的计量数的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步骤二:配。探究活动二:数一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关系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回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那么质量呢?研究活动三:算一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归纳分析: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书写方程式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配平的目的就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使方程式中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怎样配平?探究活动四:尝试配平两个化学方程式。讨论与交流:配平的心得技巧。对比分析:书写步骤三:注。探究活动五:化学方程式纠错。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错例的分析,找到另一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探究活动六:能力升级,化学方程式拼装游戏。评价质疑: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提出问题:反应中的信息是否都反映在方程式中?演示实验: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讲解:在氢气化学式后面加上“”表示生成的气体。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提 问:怎样标注反应中生成的沉淀?提 问:是否只要生成了气体或固体都要标注箭头?交流讨论:提供学习素材,分析箭头的使用原则。评价反思: 评价学生归纳的使用原则,反思前面所写水电解方程式的完整性。 在求新知的过程中完善前面的学习成果。探究活动七:课堂小结,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学力升级:学案 12附:板书设计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书写步骤: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配平: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相等3注明反应条件书写时应遵守:l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尊重客观事实。课题三课题三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目标】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 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教学过程】【问题引入】 我们知道,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 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 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 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 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附 1:课堂练习一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现有 0.4 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_ ,那么,3.2 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克二氧化硫.附 2;课堂练习二3.在空气中燃烧 3.1 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4.电解 1.8 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5.实验室加热分解 4.9 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附 3;随堂检测1.电解 36 克水,可以得到_克氧气._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 44 克二氧化碳.2. 24.5 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_克氧气.3.8 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_克铜.4.6.5 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_克氢气.第六单元第六单元课题课题 1 1 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石墨和 C C6060【学习目标】1、 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2、 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3、 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能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教学策略】1、金刚石、石墨、活性炭、木炭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在“水的净化”课题中学生对活性炭和木炭的吸附性已有了解, 因此学生已具备用探究的方法认识不同碳单质的一些特性以及用途的能力,建议尝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2组织好“活动与探究”。玻璃刀刻划玻璃。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硬度的方法。不同型号铅笔芯的导电性能强弱。结论:石墨具有导电性。介绍防毒面具、回忆自制净水器中活性炭的吸附性能。3讨论。金刚石为什么比石墨坚硬?C60呢?课本讨论题。比较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差异,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4. 练习。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废旧电池中的碳棒、不同型号(2H、 HB、2B 等)的铅笔以及铅笔芯、玻璃刀、冰箱用去味剂、碳素墨水、墨块等物质,观察家长的钻石首饰等。教师: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 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如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课题课题 2 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学习目标】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2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策略】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时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 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 具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 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地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地选择。1实验装置的设计。建议教学中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 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制取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从课本“活动与探究”提供的仪器中选取适当的仪器进行搭配,学生可以先用简图示意, 有条件的最好提供实物, 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2实际操作。用选出的装置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检验所收集的二氧化碳是否充满;检验所收集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3课后思考。若实验需要一瓶纯净的二氧化碳,可否采用收集人体的呼出气体的方法制备?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是否适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4课后实践。尝试利用一些生活用品如饮料瓶等设计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课题课题 3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 1)【学习目标】1. 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2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教学策略】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 它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 相对来说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 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 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 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1. 课前由学生尝试设计一份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报告(形式不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合作完成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 实验 6-3 、 实验 6-4 、 实验 6-5 、实验 6-6,并填写学生自己设计的探究报告。对设计有新意的探究报告可以在同学中传阅或张贴。2关于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可以在阅读课本以及有关信息库的知识后,采用讨论的形式分析二氧化碳的功过, 归纳二氧化碳的用途。 展示二氧化碳灭火器和泡沫灭火器的实物,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 教师可对实验 6-8作简单说明: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力的 200 倍;完成实验6-9后,可与碳还原氧化铜进行对比,总结出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碳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4指导学生采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巩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5能力训练:对课本上的部分习题进行讨论。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后,分析造成性质巨大差异的因素是什么?从而得出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结论。 利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交流信息等, 就温室效应写一篇小论文。课题课题 3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2 2)【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点: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的用途。能力训练点:1通过对 CO2物理性质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2通过对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3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灯火实验等的介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能灵活应用 CO2性质的有关知识。德育渗透点:1通过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多了不行,没有也不行的事实,以及CO2不支持燃烧的实验,培养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2通过对温室效应,广西桂林地区溶洞的奇特景观的简介,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意识, 激发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以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CO2与水、石灰水的反应;2难点:CO2的检验方法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3 疑点: 当 CO2在空气中的含量超过 1时, 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可是为什么 CO2无毒?4解决方法:(1)借助于实验和实验提纲,在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中,对CO2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会自然而然的完成。(2)适时、适当地选取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事物的现象,并透过现象去发现事物变化的实质,加深对CO2化学性质的理解应用。【教具准备】1教师的实验设备:1 集气瓶 CO2气体(用于检验 CO2);1 矿泉水瓶(充满 CO2);2 个模拟地窖(一瓶空气,一瓶 CO2);铁架台;纸袋。2学生分组实验;(共10 组,每组包括)5 瓶 CO2气体、白醋、Na2CO3溶液、石蕊试液、木条、红磷、蜡烛,镁条、石灰水、水;小试管 6 支、中试管1 支、带胶塞的导管、吸管、酒精灯、药匙、镊子、砂纸、试管头、小烧杯、火柴。【整体感知】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 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探究 CO2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过程】【教师提问】请问 1104 L空气中含多少 CO2?为什么几亿年来空气中CO2的含量(即体积分数 0.03)一直没有太大的增减?【学生活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如果空气中没有了CO2,会不会对自然界造成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回答。【教师活动】放投影、碳循环图解,并总结。【讲解】如果没有 CO2,生命活动将停止,因此 CO2很重要,而且它也是我们很熟悉的 气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 CO2的性质,了解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掌握CO2的化学性质。【板书】课题 3 二氧化碳【学生活动】观察 CO2【教师活动】演示向矿泉水瓶(充满CO2)中倒入近半瓶水。【学生活动】叙述现象,并解释原因。【教师提问】 在实验室内, 大家可以设计怎样的实验方案来比较一下CO2与空气密度的大小?【学生讨论、回答】【讲解】我选用一种类似于天平的简易装置,做实验,大家观察。【学生活动】观察、体会CO2能像水一样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中。【板书】1无色无味的气体;2、能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大【教师活动】课件出示“温室效应”、“干冰”。【学生活动】描述所知道的温室效应:干冰的知识。【板书】4干冰固态 CO2易升华【教师提问】大家能不能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叙述一下CO2的组成。【讲解】了解物质的组成,有助于大家掌握化学性质。【板书】化学性质【教师活动】(1)安排学生实验(2)打出现象在空气中点燃放入装有 CO2的集气瓶木条燃烧,有火焰熄灭红磷燃烧,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熄灭蜡烛燃烧,黄白色火焰,稍有黑烟熄灭镁条燃烧,耀眼白光,有白烟燃烧, 发白光, 有大量白烟, 集气瓶壁上有黑点【学生活动】(1)分组实验;(2)叙述实验现象,并总结结论。【教师活动】(1)总结实验现象;(2)得出结论。【板书】lCO2不燃烧,一般情况下也不支持燃烧。【教师活动】(1)介绍装置;(2)提问如果将 CO2倒入这一装置中,大家假设会出现什么现象?(3)实验反应现象原因阶梯实验蜡烛熄灭了,下层阶梯上蜡烛先熄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灭,上层蜡烛后熄灭2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学生活动】(1)讨论问题、回答;(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讲述】(1)“屠狗洞”的故事;(2)提出问题:故事的原因,【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板书】2CO2不能供给呼吸【教师活动】提问:(1)CO2是否有毒?(2)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井、深洞的底部时,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学生活动】(1)回答;(2)演示模拟菜窖。【教师活动】(1)介绍紫色石蕊试液;(2)安排实验。【学生活动】分组实验:1白醋水Na2CO3溶液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2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吹CO2气体;4向石灰水中吹 CO2实验操 作 及 现 象得出结论及有关反应方程式CO2与水反应CO2与石灰水反应1 向石蕊试液中通入 CO2, 石蕊试液由_色变成_色;2取上述变色了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并用带导管的胶塞塞住管口,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给试管加热可看到溶液由_色变成了_色,同时澄清的石灰水_.1、 现象说明 CO2_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了_2、反应方程式:_1、说明_不稳定,易分解;2、 澄清石灰水变化说明了分解后又生成有_,分解方程式:_3、澄清石灰水变化的原因是反应中生成了碳酸钙,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是 CO2气体的特征,因此这个反应可用来鉴定 CO2气体的存在。第七单元第七单元课题课题 1 1燃烧和灭火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教学策略】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 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 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 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5. 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课题 2燃料和热量【学习目标】1 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2知道石油炼制出的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途。3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教学策略】本课题与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内容通俗易读,建议指导学生通过阅读、 讨论等形式自主学习, 同时可利用科教资料或影视素材介绍化石燃料是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演变而形成的,强调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1. 通过简单计算,完成课本中化石燃料开采年限图。2利用一些图片等形式展示煤和石油的成分、用途。3在做甲烷可燃性实验的同时介绍可燃物组成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鉴定方法根据燃烧后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关于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的问题,此处不宜增加。4对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从开发新能源和节约能源的角度引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课题课题 3 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2) 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 通过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 通过对燃料的选用来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燃料对环境影响的学习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通过实验和讨论来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 酒精、 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讨论:在氢气、甲烷(天然气、沼气)、煤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柴油和煤等燃料中,你认为最理想的燃料;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提出可选情景素材有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西气东输”工程等。确定选用人教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作情景素材,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在前两个课题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 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学生在前两个课题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探究煤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等形成的酸雨的危害, 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时产生的尾气的探究,归纳出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对空气的污染的主要原因。然后再探究乙醇和氢气的燃烧反应、制取等内容,讨论燃料的选用。最后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结束时总结归纳本课题应该知道的知识是:1、 一些燃料燃烧对环境有不良影响, 应选择使用不污染环境或对环境污染小的燃料;2、 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3、应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燃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开发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重点】 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难点】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媒体与器材】电脑、小烧杯,稀硫酸、植物叶子或果皮,金属粒或条(如铁、铝等),小石头粒【教学模式】引导探究1、探究煤的燃烧形成的酸雨。从煤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推测二氧化硫形成酸雨。引导复习煤的知识引入酸雨的形成。【实验探究】分组进行有关酸雨的探究实验,并开展讨论P140的“讨论”。指导实验,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探究酸雨的危害。【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推出燃烧产物,分析尾气中污染物。引导复习石油的知识引入燃烧产物的探究。探究汽车用燃料的燃烧。【引导探究】从汽车用燃料的成份改良和充分燃烧的角度推测减少污染的方法。引导从燃烧的反应开展探究。探究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总结】归纳总结化石燃料燃烧造成对空气污染的原因。引导从燃烧的反应总结归纳。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引导探究】从酒的酿制推出乙醇的可再生,从燃烧的反应推出其优点。引导从酒精的制备、性质来探究酒精。探究乙醇。【引导探究】说出应用的例子及优点。引导从乙醇燃烧的优点探究其使用。探究乙醇作燃料的情况。【引导探究】回忆氢气的性质推出氢气是最清洁的燃料。从制备考虑其应用前景。引导从氢气的性质制备来探究。探究氢气。讨论:从掌握的知识分组讨论 P143的“讨论”组织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发言。确定选择使用的燃料。【引导探究】从掌握的知识描述,引导描述新能源。认识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总结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的知识。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 P146 的习题 3、4;选做习题 1、2、5、6 提高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 P145的“调查与研究”作为继续深入的学习。第八单元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课题 1 1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 1 金属材料【教学目的】1通过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3 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 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课题分析】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用品很多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入手, 说明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说明铁、 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能传热、导电, 有延展性等重要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的方式, 给出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教材把重点放在 “讨论”及对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合金。教材用厨师在炒菜时常会在菜里加入各种调料以改善菜的色、香、味的事实作比喻, 说明在纯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 可以制得与纯金属性质不同的合金,如生铁和钢等,这些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 教材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不同, 了解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用途的原因。 教材以列表的方式简略地介绍了一些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教材还介绍了21 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 连同在“化学技术社会” 中介绍的高新科技的内容形状记忆合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1 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学建议】1课前可以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由实物或事实入手,使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进而引入到对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教学。2重点组织好教材中的“讨论”,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有些讨论题应说出不止一个理由。 也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讨论题。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考虑价格、资源、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3认真做好【实验8-1】和【实验8-2】,这是使学生认识物质组成的改变会使其性能发生改变的重要依据,也是为什么目前纯金属只有90 余种,但由这些纯金属按一定组成和质量比制得的合金已达几千种的原因。4常见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表,以及钛和钛合金等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学生只需留有大致印象即可。 教师应使学生了解如何查阅这些资料的途径, 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5资料“金属之最”以及“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 办一期化学小报或墙报等。 钢的淬火和回火实验同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简单易做,应鼓励学生做。探究一 铁片与铁粉颜色不同的原因问题:铝粉具有银白色的光泽,常用来做涂料(俗称银粉、银漆),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 而且美观、 但一般金属的粉未的颜色多为黑色。 为什么金属在粉未状时的颜色是黑色呢?实验:实验一:取一块铁片,用细砂纸打磨表面,用滤纸(或软布)擦拭后,观察铁片的颜色;观察实验室里的铁屑样品颜色。实验二:取一小块玻璃残片,观察其颜色。将玻璃小心敲碎(注意保护好眼睛),观察玻璃屑的颜色。根据以上实验探究, 结合你学过的物理光学知识, 解释玻璃屑颜色不同于玻璃片的原因。推测铁粉颜色与铁片颜色不同的原因。研究二 探访身边的金属1环顾你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观察超市或商店里货架上的商品,或询问你的父母。调查一下你身边有哪些金属制品,然后将你的调查结果填入下表里。调查记录:生活中的一些金属制品调查项目1金属制品的名称所用金属名称元素符号价格该用途所利用(元件)的金属性质2342.用手掂一掂不锈钢制品及铝制品的轻重。推测两者的密度大小。课题课题 2 2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目的】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课题分析】在课题 1 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 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 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 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 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教材采用实验事实一归纳的编写方法, 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 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最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一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 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教学建议】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对比和分析, 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2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 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 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联系实际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探究分三步进行:(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尤其要注意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好讨论, 这是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活动能否成功的重要保证。 由于学生还没有盐的概念, 因此教材中只能说“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 。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具体例子来进行教学。5可以通过对一些实例和习题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感受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有关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等的判断依据。这部分的教学也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复习和小结进行。探究一:铁合金的抗锈蚀性能问题:建筑物的防盗门及防盗网为什么常用不锈钢制造呢?实验:班上的同学集体协作, 选派代表到小五金商店购买少量普通铁钉和不锈钢钉, 并购买一张细砂纸。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如下家庭小实验。用细砂纸打磨普通铁钉和不锈钢钉表面。将两枚铁钉分别浸在食盐水中, 食盐水不要全部浸没铁钉。 几天后观察两枚铁钉锈蚀的情况,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1)普通铁钉与不锈钢钉哪个更能抗锈蚀?(2)查找课本,比较生铁、钢及不锈钢的成分有何不同。研究二: 铝与铁常温下和氧气反应的难易用铝片和铁片进行实验。取一块铝片,用细砂纸打磨其部分位置, 观察没有打磨及打磨部分的色泽。 发现打磨后铝的色泽比没有打磨的色泽更光亮。过一段时间,两者色泽又变得一样。同样方法,用铁片重复上述实验, 观察打磨前后的铁的不同及变化, 则发现打磨后的铁不会变得与打磨前的铁一样。(1)从上述实验事实推测:铝和铁哪种物质更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2)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3)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4)根据铝的这种抗锈蚀“特性”,试推测防止金属锈蚀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探究三: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一问题:如何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请你回忆: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产生的实验现象。实验: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浅绿色氯化亚铁溶液, 把用砂纸打磨、 擦亮的铝丝插入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无色。把一根光亮的铜丝插入硫酸亚铁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没有发现任何变化。(1)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实验事实推测:铝、铜和铁的化学活动性强弱顺探究四: 判断全属的活动性顺序方法之二问题:把铝片、铁片、铜片分别跟稀硫酸反应,哪种金属反应最快?实验:在三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铝片、铁片、铜片,加入 5mL 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 发现铝跟酸反应剧烈, 产生大量气泡。 铁跟酸反应缓慢, 铁片表面产生少量气泡。而铜片表面无任何变化。(1)写出本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试推测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探究学案:课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回忆与再现金属与氧气的反应1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活泼性比较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镁在空气中燃烧2铝与铁相比,具有哪些优良性质?3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4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活动与探究(一)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1收集信息:A 组金属与稀盐酸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与稀盐酸:锌与稀盐酸:铁与稀盐酸:与稀盐酸:B 组金属与稀硫酸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镁与稀硫酸:锌与稀硫酸:铁与稀硫酸:与稀硫酸:2讨论交流上述反应的共同特征:(1)_(2)_(3)_(4)_3结论(1)上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_。(2)上述反应属于_反应。活动与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1收集信息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2讨论交流(1)上述反应的共同特征_。(2)铝、铜、银的活动性顺序_。实践与应用1判断下列各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1) 银和稀盐酸: _; (2) 铝和稀硫酸: _;(3) 铜和硫酸锌溶液: _; (4) 锌和硫酸铜溶液: _;(5) 镁和硝酸银溶液: _; (6) 铜和氯化银固体:_;2“药金”又称为“愚人金”,实为铜、锌合金。由于“药金”外观与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 请你设计实验, 证明实验台上的 “药金” 戒指是假黄金戒指。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反思与评价学完本节,我的收获、启示或发现_课题课题 3 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目的】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4知道废;日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课题分析】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 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本课题由常见金属矿物的照片以及资料 “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表引入,简单介绍了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人类对地球上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用来冶炼金属,而其中冶炼量最大的是铁。因此,教材很自然地转入到对铁的冶炼的讨论。第一部分 “铁的冶炼” 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 教材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外,主要是通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并结合炼铁的实际情况,以例题的方式介绍了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这样,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活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第二部分“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该活动与探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实施、讨论、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应用等多个步骤,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价值。 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 教材中首先以图示的方法给出了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 形象他说明了金属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教材中简要地介绍了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合理开采矿物等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教学建议】1关于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的教学,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利用矿物标本或实物照片、图表等进行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并在课内外进行交流。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及解放前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等内容的教学, 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2做好【实验 8-3】,并将它与炼铁生产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3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应使学生了解它的价值,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这一类计算题的解法时,关键是归纳出解题思路: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可以视情况进行课堂练习, 当堂讨论和评析一些错误的解法以及出现错误的原因, 以加深学生的理解。4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教材中的图8-23提示了铁钉锈蚀条件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 在一个星期前就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探讨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 允许多种方案同时试验, 以小组或个人等多种方式活动, 同时要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在实验的基础上,可以由各小组或个人展示他们的实验情况, 并汇报探究的结果。 讨论是在各组或个人已有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这些结论的辨析、归纳是很重要的。从反应物的角度分析, 铁钉锈蚀的条件需有水蒸气和氧气等,教材中给了思考金属腐蚀条件的思路: 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 反应物要能互相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等等。同时给出了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如果破坏金属腐蚀的条件, 使它们不再具备腐蚀的基础, 就能防止金属腐蚀。 利用这些思路组织好讨论, 由学生自己提出铁制品的防锈建议, 并将它应用于自行车构件防锈措施等实例上。5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制成投影片或计算机软件等, 并配合其他资料, 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 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每个学生都随手可做的事情, 可结合本课题未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去做。6可以按照教材中所给的思路,采用讨论、填表和填空等方式进行本单元小结。也可以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本单元小结。第九单元第九单元溶液溶液课题课题 1 1溶液的形成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情义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 2、乳化作用 3、几种物质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学情分析:溶液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 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溶液的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手段:课本上的彩图、课外收集的资料、分组实验课前预习作业:1、你接触过哪些液体物质?举例说明。2、一些物质(如:食盐、蔗糖、泥土、植物油、面粉等)分别放入一定量的水中,然后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3、什么叫溶液?你上面举出的例子中哪些是溶液?4、溶液有几部分组成?指出上述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5、观察一下溶液,从外观上看有哪些特征呢?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收集溶液的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图9-1 及图 9-3【讲解】 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中的溶液密切相关, 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液体产生的神奇效果。这节课我们将与大家一起走进化学溶液世界,领略化学的魅力。一、溶液做【实验 9-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叫溶质?2、什么叫溶剂?【介绍】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实验 9-2】、【实验 9-3】从人类衣食住行的角度,列举大量的事实,说明溶液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与溶液有关的现象或事例。1、溶液与浊液的区别2、乳化作用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活动与探究】一些物质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好化学,用好化学,能造福人类,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1、溶液的概念及组成2、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板书设计:一、溶液:1、什么叫溶液?2、什么叫溶剂?3、什么叫溶质?4、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5、常见溶液中的 溶质和溶剂二、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本节课达标自测A 组一、填空题:1、 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写名称)填在相应的短线上。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碘酒:, 锌和盐酸完全反应后的溶液:,氢氧化钠溶液:。2、少量的碘加入到汽油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所得到的溶液名称是。3、少量的植物油加入到水中,振荡, 观察到的现象是,该混合物叫做。做完实验后,这支试管用洗涤,因为有的功能。4、色的高锰酸钾溶液中用滴管缓缓加入少量酒精, 不要振荡,现象是,然后振荡,现象是,该溶液中的溶质是,溶剂是。二、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A.水银B.蔗糖水 C石灰浆D.植物油、水、洗洁精混合振荡后的液体2以下不属于溶液外观上的基本特征的是()A.均一B.稳定C无色D.透明3组成溶液的溶质()A. 只能是固体B. 只能是液体C只能是气体D.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4一杯溶液里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是()A.相同的 B.不同的 C只有上层是相同的D.无法确定 5溶液一定是()A.单质B.化合物C纯净物 D.混合物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 泥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C、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D、冰和水混合在一起,冰是溶质,水是溶剂7、两种能溶于水且能起反应的块状固体A、B,反应最快的情况是( )A、两种块状固体接触 B、将两种固体碾细拌合C、将两种固体溶于水并搅动 D、一种块状固体与另一种粉末混合B 组一、选择题: 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A.石灰水 B.泥水 C.碘酒 D.牛奶2、一种液体是否是溶液,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液体里B、 一种物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均匀进入另一种物质里C、液体是均一的、稳定的D、长期放置不分层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溶于水是扩散过程,所以溶解都是要吸热的B、 溶液中只可以有一种溶质C、一杯调好的糖水,喝第一口特别甜,越喝越不甜,说明后面喝的糖水含糖少D、条件不改变时,溶液放置多久,溶质也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4、向图中的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后,原来U 型管内两臂在同一水平上的红墨水,右边液面降低了些,左边的液面上升了些,则加入的物质是( )。 A.活性炭B.氯化钠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二、简答题: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剂的名称碘酒,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硫酸铜溶液,医用酒精。2、小英在做饭时,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速率。(1)从你能想到的可能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中,写出其中两项,并预测此因素对食盐的溶解速率的影响:因素 1,你的预测;因素 2,你的预测。(2)从你所列因素中选出一个,通过实验验证你的预测。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3、(1)列举 3 种生活中遇到的溶液 :(2)你家中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课题课题 2 2 溶解度溶解度重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难点: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板书课题 2溶解度思考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 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 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板书一、溶解度讲解溶解性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 怎样才能比较精确地表示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呢?板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 g 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布置讨论题“20 时食盐溶解度是 36 g”的含义是什么?板书2溶解度曲线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 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展示教学挂图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师生共同归纳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 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 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 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展示表格气体氧气氯气二氧化硫氯化氢氨气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二、课堂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 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 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C、该物质在 100 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克数。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 g 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2、已知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 g。(1)指出其表示的含义。(2)在 60 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质量比为?(3)向 100 g 水中加入 80 g 硝酸钾,溶液是否饱和?加入120 g 呢?3、已知 20 时,100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20.1 克某物质,该物质属( )A、易溶B、难溶C、微溶D、可溶4、已知 20 时,25 g 水中最多能溶解 0.8 克某物质,则该物质属( )A、易溶B、微溶C、可溶D、易溶三、复习小结师:如何认识溶解度?怎样由溶解度判断溶解性大小?生:回顾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课题课题 3 3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 但浓与稀是相对的, 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板书)课题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设问) 在溶液中, 溶质、 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 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讲述)这表示在 100 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 份质量的食盐和 84 份质量的水。(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例:要配制 20%的 NaOH 溶液 300 g,需 NaOH 和水各多少克?溶质质量(NaOH)300 g20%60 g。溶剂质量(水)300g -60 g240 g。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例 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 g 溶液,蒸干后得到 2.8 g 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例 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 kg 质量分数为 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 kg16%24 kg需要水的质量为:150 kg24 kg126 kg答:配制 150 kg16%食盐溶液需食盐 24 kg 和水 126 kg。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例 3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答:把 50 g 质量分数为 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 20%的溶液,需要水 195 g第十单元第十单元酸和碱酸和碱课题课题 1 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花。2学生准备:每小组自制23 种指示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什么是酸、碱、盐;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过程与方法:在学习了什么是酸后,完成对碱的模拟自主探究,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从离子观点了解什么是酸、碱、盐。教学准备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教学程序提问:试管中的紫色石蕊试液,在不借助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追问:为什么会变色?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提问:除了碳酸,还有其他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吗?探究实验:分别在稀盐酸和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小结过渡:碳酸、 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它们还有其他的共性吗?探究实验: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 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了些共性的。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呢?探究实验:氯化钠导电性实验。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FLASH 动画展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探究实验: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了相似性。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它的一些物质也能电离出唯一的阳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小结:探究思路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 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 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自主探究:碱评价与小结:评价自主探究成果新知识提示:氯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课外学习:什么是盐?探究学案:什么是酸、碱、盐示范探究探究活动一: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结论:_探究活动二:导电性实验发现:稀盐酸_(能、不能)导电;稀硫酸_(能、不能)导电。原因:_什么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_的化合物叫做酸(acid)。自主探究探究活动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无色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结论:_探究活动二:导电性实验发现:氢氧化钠溶液_(能、不能)导电;氢氧化钾溶液 _(能、不能)导电。原因:_(提示: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着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试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_什么是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_的化合物叫做碱。课外学习:NaCl盐课题课题 2 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和化学性质2 掌握盐的定义,理解中和反应。3 巩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4 掌握中和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中和反应教学难点:中和反应的应用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探索法、归纳练习法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简单复习酸和碱的定义和常见的化学性质二、 课前小测:1、 写出酸和碱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写出电离方程式):(1) 酸-例如:(2) 碱-例如:2、 酸和碱分别有哪些化学性质?(1) 与指示剂反应1) 酸使_变红2) 碱使_变红,使_变蓝。(2) 酸与金属(派在_前)反应例:铝跟稀硫酸反应,方程式_铁跟盐酸反应,方程式_(3)与金属氧化物(酸)和非金属氧化物(碱)反应1) 盐酸与氧化铜,方程式:_2)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_2、符合下列事实的化学方程式。(1)用盐酸除去铁锈_(2)漏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内加入适量的稀硫酸_(3)把生石灰放进水中,可以把鸡蛋煮熟_(4)石灰水长期裸露在空气中,会变浑浊_3、玻璃棒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鸟。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_小鸟。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鸟逐渐_。4、下列物质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是_,质量会减少的是_不会变质的是_.A、粗盐 B、浓硫酸 C、Na2CO310H2O D、浓盐酸E、NaCl F、石灰水 G、NaOH H、CaO4、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时,把水慢慢倒入盛有浓硫酸的量筒中并搅拌;B、 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应贴紧试管内壁;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D、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E、 把氢氧化钠固体放在托盘天平左盘的滤纸上称量;F、 将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三、 引入新课趣味实验“无中生有”: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后让两支玻璃棒靠近但未接触,观察现象。提问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回答盐酸跟氨水(是一种碱)会反应提问怎样检验碱是否存在呢?回答用指示剂(无色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四、 新课讲授(一)中和反应活动与探究在烧杯中加入 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为无色为止,观察现象。取 2 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讨论玻璃片上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写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板书 NaOH + HCl = NaCl + H2O+讲解NaOH = Na+ + OH HCl = H + Cl+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重新组合,Na+与 Cl 结合成 NaCl, H 和 Cl 结合成 HCl.练习Ca(OH)2 + HCl = NaOH + H2SO4 =提问以上反应生成物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都生成水和另一化合物(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归纳并板书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例如:NaCl、CaCl2、Na2SO4、AgNO3、KMnO4、Na2CO3提问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物质叫做什么?(碱)归纳并板书向上述这类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讲解中和反应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前面我们学过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回答1)化合反应:C + O2点燃 CO22) 分解反应:2KMnO4 K2MnO4 + MnO2 + O23) 置换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二)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_,改良酸性土壤: H2SO3 +Ca(OH)2=CaSO3+H2O2、处理工厂的废水 H2SO4 +Ca(OH)2=CaSO4+H2O3、用于医药3HCl + Al(OH)3 = AlCl3 + H2OHCl + NaHCO3=NaCl + CO2+ H2O五、 课堂小结:(一)中和反应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Ca(OH)2 +2 HCl = CaCl2 + 2 H2ONaOH + H2SO4= Na2SO4 + H2O(二)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H2SO3 +Ca(OH)2=CaSO3+H2O2、处理工厂的废水H2SO4 +Ca(OH)2=CaSO4+H2O3、用于医药3HCl + Al(OH)3 = AlCl3 + H2OHCl + NaHCO3=NaCl + CO2+ H2O六、目标检测:1、 写出盐的定义,并举例说明盐-例如:2、 写出中和反应的定义,并举例说明中和反应-例如:3、 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 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无明显变化;再喷洒 B 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猫;最后喷洒C 时,小猫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用_画的。无色液体 A 是_,B 是_,C 是_;或 A 是_,B 是_,C 是_。4、下列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属于分解反应的是(),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Fe + H2SO4 = FeSO4 + H2 B、 H2CO3 = H2O + CO2C、NaOH + H2SO4 = Na2SO4 + H2O D、 S + O2点燃 SO25、Zn、Fe(OH)3、KMnO4、CaO、 稀 H2SO4、H2O 等物质中,按下列要求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1)化合反应:_(2)分解反应:_(3)置换反应:_(4)中和反应:_6、 某地有间大型火力发电厂 (燃烧煤发电) , 排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 其方程式为_,这种气体会形成酸雨,造成土壤酸化,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为了减小土壤的酸性, 可在土壤中加入适量_,以中和酸性,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7、查得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有大量NaOH,若直接排入河流会造成水体污染,应怎样处理此工厂中的废水?写出你的想法,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8、人的胃酸过多,会造成消化不良或是胃痛,此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某些碱性物质,如_或_,以中和过多的胃酸,写出它们的反应方程式_、_,若胃穿孔,则不宜用_方法(填第一种或是第二种)9、我国西部地区有一个苦泉村, 村子里的泉水蒸发得到蓝色的胆矾(CuSO4.5H2O),当地居民用铁锅将水煮一煮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就变成了“铜锅”,试解释这种现象。_板书设计:课题 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中和反应1、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叫做盐。2、中和作用-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NaOH + HCl = NaCl+H2OCa(OH)2 +2 HCl = CaCl2 + 2 H2O2NaOH + H2SO4 = Na2SO4+2 H2O(二)中和反应的应用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H2SO3 +Ca(OH)2=CaSO3+H2O2、处理工厂的废水 H2SO4 +Ca(OH)2=CaSO4+H2O3、用于医药3HCl + Al(OH)3 = AlCl3 + 3H2OHCl + NaHCO3=NaCl + CO2+ H2O第十一单元第十一单元课题课题 1 1 生活中常见的盐生活中常见的盐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3.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二、本课题分析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人们最熟悉的盐,也是学生最早认识的盐。 把盐等同于食盐是较常见的误解。 本课题一开始就在上一单元所学盐的概念的基础上, 提醒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区别,既有警示作用,说明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也可加深学生对盐类概念的理解。教材接着指出即使在生活中, 人们常见的盐也不止食盐一种, 进一步印证上述盐类的概念,同时引出本课题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本课题主要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钠、 碳酸氢钠、碳酸钙四种盐。考虑到后三种盐在组成上的共性及相关内容量的平衡,将四种盐分为两部分:一是氯化钠,简介氯化钠的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及晒制, 并由此引出粗盐提纯的活动与探究学习蒸发操作, 进一步训练溶解、过滤等操作技能。二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简要介绍了这三种盐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之后,通过前面已学的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及含碳酸钙的建材被盐酸腐蚀的照片,自然地引出碳酸钠、 碳酸氢钠相关性质的探讨实验, 意在让学生认识到含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的盐具有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共性。至此,在酸、碱、盐的反应中,从生成物情况来说,学生已接触过生成水的反应(中和)和生成气体的反应, 尚缺生成沉淀的反应,因此教材列举了碳酸钠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的反应, 并由此概括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进而由讨论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课题末给出了两个资料, 一个结合纯碱用途简介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 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另一个结合碳酸钙的性质简介石笋和钟乳石景观的形成, 是联系实际和地理知识的好例子, 具有展现化学魅力、 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教学建议如下:1.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多, 教材中只列举了一些最常见的例子。 教学中可以发动学生结合课后习题多列举一些,如盐水漱口防治口腔炎症、预防感冒等, 以开扩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2.在生活中利用碳酸钠、 碳酸氢钠较多的是它们的碱性去油污。 教材中有意回避了这一点。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涉及水解问题。 在教学中很可能遇到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可以简单告诉他们这两种盐溶于水呈碱性,不宜过多、过早讲述盐水解的知识。在这里留下一点悬念,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活动与探究中的讨论是学生动手实验前的必要准备,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应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实验部分的一些操作在上一学期已经学习过, 但由于练习不多,相隔时间又较长,应要求学生作好预习,提醒学生复习称量、过滤等操作,使学生实验时心中有数,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盲目地“照方抓药”。4.对实验中出现的新仪器和操作技能, 教师要加以指导。例如,蒸发溶液时要注意倒入蒸发皿里的溶液以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 为宜,倒入过多溶液,加热至沸腾时易迸溅。另外,如果粗盐溶解后产生沉淀过多,应提醒学生:过滤时最好先让上层滤液滤过,然后再将混有大量沉淀的溶液倒入漏斗。以免沉淀先行进入漏斗后可能堵塞滤纸纤维的间隙,使过滤速度过慢。5.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三、资料1.我国食盐产地我国食盐的产地分布很广,从东北到海南、台湾,从新疆、青海、川藏到内蒙,出产着种类繁多的盐:海盐、井盐、 岩盐、池盐等。其中辽宁、 山东、两淮、长芦各盐场盛产海盐,自古闻名。井盐则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四川自贡市的自流井最为有名, 岩盐产于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新疆、青海等地。在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很多咸水湖,盛产池盐,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 据统计,仅这一盐池开采出来的池盐,足够我国十二亿人口食用四千多年。 其他如青海茶卡盐池、甘肃吉兰泰盐池、山西解池都是著名的池盐产地。2.日晒法从海水制盐选择海滨平坦坚实的地方做成的浅池叫盐田。 由水沟引海水入储海水池内, 静置,使泥沙沉降, 再引入二次蒸发池中, 利用日光、 风力等自然蒸发作用使含盐水浓缩至接近饱和后,导入结晶池,水分继续蒸发,溶液浓缩到1.21 g/cm3 左右,即有食盐晶体析出。此法适用于气温较高、湿度低、雨量少、多风的近海地区,我国东北及河北的一些盐区,都用此法生产。3.食盐的生理作用食盐是人们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成人体内所含钠离子的总量约为60 g,其中80%存在于细胞外液,即在血浆和细胞间液中。 氯离子也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下列几点。(1)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Na+和 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 K+和 HPO42-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在细胞外液的阳离子总量中,Na+占 90%以上,在阴离子总量中,Cl-占 70%左右。所以,食盐在维持渗透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人体内水的动向。(2)参与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由 Na+和 HCO3-形成的碳酸氢钠,在血液中有缓冲作用。Cl-与 HCO3-在血浆和血红细胞之间也有一种平衡,当HCO3-从血红细胞渗透出来的时候,血红细胞中阴离子减少,Cl-就进入血红细胞中,以维持电性的平衡。反之,也是这样。(3)氯离子在体内参与胃酸的生成胃液呈强酸性, pH 约为 0.91.5, 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盐酸和粘液。胃体腺中的壁细胞能够分泌盐酸。壁细胞把 HCO3-输入血液,而分泌出H+输入胃液。这时Cl-从血液中经壁细胞进入胃液,以保持电性平衡。这样强的盐酸在胃里为什么能够不侵蚀胃壁呢?因为胃体腺里有一种粘液细胞,分泌出来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约 1 mm1.5 mm 厚的粘液层,这粘液层常被称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袭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溃疡。 但饮酒会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往往增大引起胃溃疡的可能性。此外,食盐在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上也有作用。当细胞外液大量损失(如流血过多、 出汗过多)或食物里缺乏食盐时, 体内钠离子的含量减少,钾离子从细胞进入血液,会发生血液变浓、尿少、皮肤变黄等病症。教材中提到人体对食盐的需要量一般为每人每天3 g5 g。由于生活习惯和口味的不同,实际食盐摄入量因人因地有较大差别,我国一般人每天约进食食盐10 g15 g。针对20世纪40年代关于食盐摄入过量是高血压发病率高的一种说法, 最近出现了质疑。有研究指出,易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是饮食中的钙和钾过低,而不是钠摄入量过多。并认为,为预防高血压而采取的低盐饮食, 可能会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摄入, 因此低盐饮食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4.生产纯碱的方法在古代,人们把草木灰用热水浸泡后再过滤, 可得一种黑色碱液,它可以用来洗涤,这种黑色碱液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碳酸钾和氯化钾。 另外人们还从天然碱湖中提取碱, 由于冬天气温较低, 天然碱湖中有结晶析出, 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这种碱叫做天然碱。18 世纪以前,纯碱均取自于植物和碱湖。后来,随着碱的用途日趋广泛,对碱的需求也就日益增大。1791 年法国化学家兼医生路布兰(Nicolas Leblanc,17421806)经过四年研究,取得了从食盐制取纯碱的方法。主要化学反应如下:用食盐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2NaCl+H2SO4=Na2SO4+2HCl然后用焦炭还原硫酸钠制取硫化钠,Na2SO4+4C=Na2S+4CO最后利用硫化钠与石灰石反应生产出碳酸钠。Na2S+CaCO3=Na2CO3+CaS路布兰法需要高温,设备腐蚀严重,生产工序复杂,产量不高,碳酸钠的纯度也差。1862 年,比利时人索尔维(Ernest Solvay,18381922)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得碳酸钠,叫做氨碱法。反应分三步进行:NH3+CO2+H2O=NH4HCO3NH4HCO3+NaCl=NaHCO3+NH4Cl2NaHCO3=Na2CO3+CO2+H2O反应生成的 CO2可以回收再用,NH4Cl 又和 CaO 反应产生 NH3重新作为原料使用,而副产物 CaCl2大量堆积毁占耕地是当时不可克服的公害。2NH4Cl+CaO=2NH3+CaCl2+H2O氨碱法可以连续生产,产品质量纯净,因而被称为纯碱。英、法、德、美相继建厂,这些国家发起组织索尔维公会, 设计图纸只向会员国公开, 对外绝对保守秘密。凡有改良或新发现, 会员国之间彼此通气, 并相约不申请专利, 以防泄密, 除了技术之外, 营业也有限制,他们采取分区售货的办法,例如我国市场由英国卜内门公司独占。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于 1938 年到 1940 年用了三年时间, 成功研究出联合制碱法, 后来定名“侯氏联合制碱法”。侯氏联合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和氨碱法相同, 不同的是, 生成的氯化铵不与生石灰反应回收氨, 而是在分离出碳酸氢钠的滤液里(这滤液的成分是氯化铵, 没反应的食盐和碳酸氢钠)加入食盐,使NH4Cl 成晶体析出,分离出氯化铵后,继续通氨气又制得NaHCO3,食盐得到充分利用,氨是由合成氨厂供给,即把纯碱厂和合成氨厂联合起来,既生产纯碱又制得化肥。而且无索尔维法 CaCl2毁占耕田问题。在用氨碱法生产纯碱以前,我国华北一带纯碱的供给依赖于内蒙一带的碱湖。 河北省张家口是华北地区著名的纯碱集散地, 所以也有人把纯碱叫做“口碱”。口碱约含Na2CO350%77%,另外还含有碳酸氢钠、氯化钠和硫酸钠等。我国第一个碱厂于 1922 年在塘沽建成,但由于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几次濒于倒闭。抗日战争初期,塘沽厂西迁四川省五通桥,拟用当地所产井盐代替原用海盐生产纯碱,但井盐成本太高,这时,侯德榜回国,在侯德榜的领导下,自行研究,经过三年的时间将纯碱生产和化肥生产相结合实验成功,1943 年中国化工学会在重庆开会,将此法定名为“侯氏制碱法”。但这仅是萌芽并没有大量生产。日产纯碱和氯化铵各15 t 的中间试验厂是解放后,1952 年在大连化工厂内建起来的。1964 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投入大规模生产。5.酸式盐和碱式盐的生成酸式盐可由多元酸跟金属起置换反应, 或者跟碱、跟盐起复分解反应而制得。 因为只有多元酸才含有几个可供电离的氢离子, 并且它们都是分步电离的。 因此,当酸中的部分氢离子被取代时便生成酸式盐。例如:Zn+H3PO4=ZnHPO4+H2Ca(OH)2+H3PO4=CaHPO4+2H2ONaCl+H2SO4(浓)=NaHSO4+HCl酸式盐还可由某些盐水解而得到。例如:Na2CO3+H2O=NaHCO3+NaOH碱式盐可由多元碱跟酸反应来制取,例如:Ba(OH)2+HCl=Ba(OH)Cl+H2O某些高价金属的盐起水解反应,或者跟某些强碱弱酸盐起反应都能生成碱式盐。例如:Fe2(SO4)3+2H2O=2Fe(OH)SO4+H2SO42CuSO4+2Na2CO3+H2O=Cu2(OH)2CO3+2Na2SO4+CO26.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在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大多是在酸、 碱、盐之间进行的, 而酸、 碱、 盐都是电解质,在溶液中都能电离出离子。 因此,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实际上是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的离子间的互换反应。 当溶液中存在的某些离子能互相结合而使其浓度迅速减小的话, 那么反应就向减小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 如果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发生的复分解反应, 就更能反映出它+-的实质。例如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 其实质就是 H 和 OH 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水, 而使溶-液中 H+和 OH 的浓度迅速减小,反应便瞬时完成了:H+OH =H2O如果几种离子混合后,离子的浓度不发生变化,那么,反应也就没有发生。在复分解反应中,能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的情况大致有三种:(1)在反应里有溶解度极小(产生沉淀)的物质生成;(2)在反应中有气体放出; (3)在反应中有弱电解质(包括水、弱酸、弱碱等)生成。这也就是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的条件。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反应就能发生。课题课题 2 2化学肥料化学肥料教学说明:教学说明:本堂课采用边讲边实验、边练习的方法,把化肥的性质、作用及施用时的注意事项,直观而生动地介绍给学生。 用意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并注意开拓学生视野,适当拓宽知识面。整堂课力求体现顺应学生认知结构, 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到位。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学以致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准备:每组学生 2 人。课前备好的实验用品有氨水、硫铵、碳铵、尿素、硝铵、氯化铵、草木灰、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石灰、蒸馏水、试管、玻璃棒、酒精灯等。教学过程:师:请举出含有氮元素的酸、碱、盐。【练习】三位学生上黑板分别写出含氮元素的酸、碱、盐,其他同学做在笔记本上。 (教师巡视。)师:再请一名同学上黑板订正差错。(学生在预习后能写出 HNO3、NH3H2O、NH4NO3、(NH4)2SO4、NH4HCO3、CO(NH2)2。如果学生写不出,可由教师写。)师:请算出 NH4HCO3、NH4NO3、(NH4)2SO4和 CO(NH2)2的含氮百分率。【练习】四位学生上黑板,教师巡视。【引言】在酸、碱、盐各类化合物中,特别是盐类中,有好多种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因而可以用作肥料。这种以矿物、空气、水为原料,经化学或机械加工制成的肥料叫做化学肥料,简称化肥。化肥分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等。(看实物:氮肥、磷肥、钾肥等。)【板书】化肥一、氮肥师:目前农业上常用的氮肥有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生:氨水、碳铵和尿素,供作物的茎和叶生长。师:碳铵是铵盐中的一种,还有硫铵(肥田粉)、硝酸铵等。【板书】1氨水氨气的水溶液。2铵盐。3尿素(分别写在设计好的黑板的某位置上。)【实验】请大家做实验:往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后,再加热煮沸,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教师巡视,学生讨论,讲现象(往氨水中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加热煮沸,红色消失)。师:请同学归纳氨水的性质。生:(1)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2)显碱性,(3)易挥发。(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师:怎样保存氨水?生: 密封在容器里, 放在阴凉处, 也可在氨水的表面覆盖一层矿物油。 (后一句可由老师讲。 )师:氨水是液体,运输不便,容易挥发而降低肥效,想什么办法使氨水便于贮存、运输。生:生产上常用酸跟氨反应,生成固体铵盐用作肥料。【演示】做硝酸、硫酸、盐酸分别跟氨反应的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生:盐酸和硝酸遇氨冒白烟,硫酸跟氨反应不冒烟。师:氨遇挥发性酸冒白烟。【实验】硝铵、硫铵的水溶性和加热碳铵、氯化铵。师:这两个实验说明铵盐有哪些性质?【讨论】(1)大都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2)都易分解,一般生成氨和相应的酸。 (边讨论,边板书。)【练习】同学上黑板写化学方程式。NH4NO3、(NH4)2SO4、NH4HCO3、NH4Cl【演示】硫铵、 氯化铵跟熟石灰共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 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铵盐在贮存和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生:看书、讨论,回答问题。【板书】铵盐跟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混合会放出氨,降低肥效(写在铵盐后面)。(NH4)2SO4+Ca(OH)2 =CaSO4+2H2O+2NH32NH4Cl+Ca(OH)2 =CaCl2+2H2O+2NH3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写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实验室可用固体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取氨。请同学们做实验:用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纸等证明硫酸铵中存在NH4+【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师:写出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练习】一学生上讲台写,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练。(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上讲的碳铵、硝铵、硫铵的特点,铵盐的含氮质量分数,硝铵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和尿素的性质。【板书】存在于动物尿中(写在尿素的后面)。【讲解】尿素是白色粒状晶体,易溶于水,含氮量高达46。尿素施入土壤受微生物作用后变成碳酸铵,易被作物吸收,工业上可用人工方法制取(拓宽知识面)。师:农业上除了使用氮肥外,还有什么肥料?生:磷肥、钾肥。【板书】二、磷肥三、钾肥(写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师:磷肥的作用是什么?生: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还能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板书】作用于根系和籽粒(写在磷肥后面)师:农村用得比较多的磷肥是什么?生:过磷酸钙【板书】(2)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普钙),能溶于水。(知识适当拓宽。)师:磷肥还有哪些?请看书。生:看书,回答问题。【板书】(1)磷矿粉Ca3(PO4)2,难溶于水(写在过磷酸钙上面)。(3)重过磷酸钙Ca(H2PO4)2,能溶于水,简称重钙。Ca3(PO4)2+4H3PO4=3Ca(H2PO4)2(知识适当拓宽。)(4)钙镁磷肥师:强调普钙、重钙都不宜与碱性物质接触, 制过磷酸钙或重钙的目的是使不溶性的磷矿石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磷酸盐,易被作物吸收。(可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得出。)师:钾肥的作用是什么?生:能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并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板书】作用于茎杆、块根、块茎(写在钾肥后面)。师:引导学生看书,回答钾肥的性质及施用方法。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师: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板书】四、微量元素肥料师:请同学们找出微量元素。生:铜、硼、锌、锰和钼。师:在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中,找出含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生:(NH4)3PO4、KNO3(答错可讨论、订正。)【板书】五、复合肥料师:除使用化肥外,我国农村大量使用的农家肥料还有哪些?生:厩肥、绿肥、粪肥等。师:请大家再看书,比较化肥、农家肥的特点,并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小结略。)【练习】1常用的含氮化肥有_,含磷化肥有_,含钾化肥有_。2在贮存、运输和施用氨水、碳酸氢铵、草木灰等肥料时应怎样防止肥分损失?3有四瓶溶液,分别是硫酸铵、石灰水、盐酸和稀硫酸,用什么化学方法来鉴别它们?【作业】1现有含氮15的氨水 40kg,要用水稀释到含氨0.3才能施用,需要加水多少千克?2理论上生产 400t 硝酸铵,需要多少吨氨和多少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0的硝酸?3有不纯的硫铵样品,经分析知道它含20的氮,求样品里含硫酸铵的质量分数。第十二单元第十二单元课题课题 1 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营养素是指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类物质。2.了解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3.了解上述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二、本课题分析本课题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对人体的营养作用,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这几类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了解正常安排饮食和从体外摄取必需的营养物质对人的生长、发育等生命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重点应放在蛋白质的学习上。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说过: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原料, 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其次要让学生通过血红蛋白和酶的实例,知道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执行着各种功能,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 为了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必须注意防止有害物质(如甲醛、一氧化碳等),对人的肌体蛋白质的侵害。在糖类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了解淀粉食物的主要功用是为机体提供能量, 了解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逐步水解为葡萄糖并在体内消化吸收的简单过程。本课题的难点在于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在不能讲明这些营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情况下,要学生了解它们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及营养价值。教学建议如下: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各营养素的作用和来源, 使学生知道合理饮食的重要性。2.要注意将切入点落在这些营养物质对生命活动的意义上,即给学生作一些常识性的介绍。教学中要回避结构问题, 因为这几类物质的结构都比较复杂, 尤其是蛋白质的结构。 书中列出的血红素结构图和血红蛋白的结构示意图, 只是让学生有一个印象血红蛋白输氧功能与结构有关,而不要求理解这些图示。3.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调查、参观、讨论等活动,认识吸烟、居室装修污染和食物霉变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并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实例引路例 1 近年来,在某些药物牙膏中掺有少量甲醛以保护牙周,从而消除牙受热、冷、酸过敏而引起的疼痛,请你说出原因。分析 甲醛能使牙周围组织中蛋白元纤维和造牙本质细胞原浆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从而使牙周组织形成保护膜。例 2 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铜盐、钡盐、汞盐、银盐等)在溶液中与蛋白质作用会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而丧失其生理功能, 危及生命。由此可知,可溶性的重金属盐为有毒物质。在医疗上用X 射线检查肠胃病时,常让病人服用硫酸钡的悬浊液(俗称钡餐。 硫酸钡不溶于水, 也不与酸反应) , 但不能服用碳酸钡, 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一定的(填物质的化学式)与碳酸钡反应后,产生了一定量的使人中毒的离子。若因氯化钡中毒,甲、乙两同学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毒方案: 甲认为可以饮用硫酸钠溶液来解毒,乙同学认为可以多饮鲜牛奶,你认为谁的方案更好,还有其他方案吗?请你补充一个。分析 由于硫酸钡是难溶于水且难溶于酸的钡盐,因而不能被人体吸收,不会使人体内的蛋白质变性,而碳酸钡可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钡盐 (氯化钡),易被人体吸收而导致蛋白质变性,引起中毒;若服用硫酸钠则会导致人体内氯化钠的含量增多, 因此最好用富含蛋白质的鲜牛奶、豆浆等来解毒。2+答案 HC1;Ba ;乙同学的方案更好。例 3 黄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C 和 B 的含量比西瓜高出 15 倍。已知高温时维生素会被破坏, 维生素 C 在酸性环境时较稳定。 根据上述内容,你认为应如何合理的食用黄瓜?分析 因在酸性条件下,维生素C 较稳定,因此食用黄瓜时可向其中加入少量的醋;高温时黄瓜中维生素损失较大,所以黄瓜不宜炒吃,以凉拌为佳。例 4 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化学式为H2O2)可自行分解成水和氧气,但速率很小。如果在捣碎的生的马铃薯中加入3的 H2O2溶液,则发现立即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如果将3的 H2O2溶液加入到煮熟的马铃薯块中,则见不到有气泡产生。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将 3的 H2O2溶液,加入到捣碎的生的马铃薯中产生气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试分析 H2O2在生马铃薯和熟马铃薯中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分析 H2O2可自行分解成 H2和 O2,但分解速率小,而放入生马铃薯中,因生马铃薯的活细胞中含有一种能催化 H2O2分解的物质酶, 所以双氧水分解速率大大提高。 加热煮熟的马铃薯,细胞死亡,酶发生变性,因而失去催化功能。生马铃薯中的酶对 H2O2的分解有催化功能。 加热煮沸时马铃薯细胞死亡, 酶失去了生物活性。例 5 在全球性减肥热潮中,脂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每况愈下,甚至“谈脂色变”,别说摄入了,就连身上的脂肪都“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种看法科学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分析 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能为身体提供热量。在正常情况下,每日需摄入 50 g60 g油脂,它能提供人体日需能量的2025,是重要的供能物质。同时它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起到保护体内脏器的作用。因此应每天吃点含脂肪的物质。达标检测1下列物质中,少量摄入体内就会使人中毒的是()。 A.二氧化碳 B.醋酸 C一氧化碳 D.食盐2已知的维生素有20 多种,它们多数在人体内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摄取。人体缺乏下列哪种维生素,会引起夜盲症?()。 A.维生素 A B.维生素 B C维生素 C D.维生素 D3日常生活中食用的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 A.淀粉 B.葡萄糖 C蔗糖 D.果糖4吸烟对人类有着严重的危害,燃着的香烟产生的烟气中含有一种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它是_。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_(填日期)定为世界无烟日。5维生素 C(C6H8O6)主要存在于_ 、_中,它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近年来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 有防癌作用。6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根据你所学过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075的酒精作消毒剂 B.为防止流感传染,可将教室门窗关闭后,用食醋熏蒸,进行消毒 C.氯化钠是家庭常用的防腐剂,可用来腌制食品 D.使用液化石油气可以杜绝厨房污染7现在,我们把无污染、无公害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而最初,专家把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 海洋提供的食品叫做蓝色食品, 通过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食品叫做白色食品。根据最初的说法,下列属于绿色食品的是()。 A.大米 B.海带 C食醋 D.食盐8下列说法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A.吸带过滤嘴的香烟,对人体无害 B.纯天然物质配成的饮料,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水可以变为油 D.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9在医疗上葡萄糖被大量用于病人输液的原因是()。 A.葡萄糖是人体必需食用的营养素 B.葡萄糖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 C.葡萄糖在人体内能直接进入新陈代谢 D.每克葡萄糖被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同质量的油脂被氧化时放出的能量多101997 年,第一只“克隆羊”在英国诞生。“克隆羊”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找到一些特殊的酶,它们能激活普通体细胞, 使之像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B.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C.酶通常在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发挥作用 D.高温及紫外线照射会降低酶的活性拓展探究 1健康的鸡所产的蛋有害细菌很少,一般是在贮藏、加功中受到污染,微生物通过气孔或孔隙进入蛋内,而导致鸡蛋腐败变质。鸡蛋的贮存方法有多种, 其中一种就是石灰水浸泡法。请你说明原理,并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维生素 C 俗称抗坏血酸,常用于防治坏血病造成的血管破裂出血。为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我们将6 片维生素压碎,溶于10 mL 水中,然后过滤,取少量滤液,做了以下几个实验:(1)将滤液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呈红色;再用pH 试纸测得维生素 C 溶液的 pH在 12 之间。说明维生素 C 的水溶液具有_性。(2)把滤液加热煮沸 5 s10 s 再重复做上述实验,发现维生素C 性质与未加热时的性质一样,即在 100 以下不会发生分解。这说明维生素C 的性能比较。 3某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由于没有按医疗规程核对药瓶标签,误将酒精当作葡萄糖输入病人体内, 造成严重的酒精中毒事件。 以此为鉴, 我们在做化学实验时, 应该注意什么?否则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课题课题 2 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查阅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目标:保护健康、关爱生命教学方法:阅读、讨论课前准备内容:1、调查常见的保健品及药物中各元素的成分及含量2、上网搜集有关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影响的资料3、收集常见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等资料新授:一、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及作用:1、组成人体的元素:50 余种,其中较多的是 11 种,总质量为人体总质量的 99.95%。2、常量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0.01%以上,如钙、磷、钾3、微量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0.01%以下,如:铁、锌、硒、碘等4、作用: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构成人体组织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人体中的元素: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有害元素1、交流调查的报告:以小组形式进行:(1)汇报钙的有关内容(2)汇报钾的有关内容(3)汇报钠的有关内容(4)汇报碘的有关内容2、进行讨论:可正反方进行辩论、小组间相互补充、同学间互相补充3、归纳、总结、整理:钙:总量:1.2 千克;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作用:使骨骼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发育不良、得佝偻病、骨质增生钠:总量:80120 克;主要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钾:总量:每千克体重约2 克;主要以钾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中作用:维持人体内的水分和维持体液恒定的pH碘:含量:2550 毫克;存在于甲状腺素中缺乏:影响生长发育,造成思维迟钝,引起甲状腺肿大三、常见食品中各元素的含量:1、阅读课本 P97 内容2、 交流各组收集的资料展示讨论题:1、为什么不能盲目“进补”?2、常见的甲状腺肿大、龋齿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怎样预防?3、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饮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反思和体会:元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但即便是必需元素也要把握合理的摄入量。 我们应运用所学知识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身体健康,关爱生命,提高生存质量。作业 :目标:P8486课后记: 了解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后,学生对怎样科学地进食讨论热烈。课题课题 3 3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会初步区别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2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3 知道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与用途。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了解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2 通过探究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3 通过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了解化学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情感。2 认识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学资源分析本课题与前二课题的内容联系不大,但学习方法类同,所以学生在学习本课题时也应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 本课题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合成材料两部分。 第一部分有机化合物中的“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填写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组成元素和相对分子质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讨论的方法自己归纳出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从 相对分子质量的数字比较引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同时教材从有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的不同说明了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第二部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以及一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以及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材还从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的角度介绍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 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的性质差异, 以及用图片列举了它们的不同用途。 此外,教材还通过比较说明了合成纤维与天然纤维的不同性能。 合成材料方便了人类的生活, 但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教材用图表和文字介绍了治理 “白色污染” 的途径和方法, 以及合成材料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教学策略分析1提前几天将学生分成4-5 人一小组,布置学生收集塑料、纤维和橡胶的样品以及衣服标签, 上网查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有关塑料的利与弊, 以及调查 “白色污染” 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2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可分二课时,第一课时到第二部分的纤维,本课时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组织。3第二课时可采用开放式教学,根据课前布置,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并且学会用正反两方面来看待问题, 认识到虽然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起着巨大作用。 但是不合理使用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如: “白色污染”。4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有机合成材料(如:新型塑料)发展的新成就、新发展,帖在教室或黑板报上,便于学生相互交流,以开阔学生的视野,领略化学的奥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了解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认识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2.较好地组织学生进行“使用塑料的利与弊”的辩论。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指导探究指导学生填写教材P99 的“活动与探究”中的表格; 并利用实物投影学生的答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比较和讨论。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9- P100,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1.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2C、CO、CO2、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3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过渡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通常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 用有机高分子制成的材料称为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又分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材料的用途很广,下面一起来研究:二、有机合成材料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 P102,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1 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链状和网状有什么区别?演示演示实验 12-1,边做边讲解注意点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依次出示下列问题,指导学生回答:举例说明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性质相同吗?指导讨论1指导讨论教材 P101 的“讨论”栏目。2举出常见塑料的名称和用途?投影实物投影一张服装标签,让学生讨论各标记的含义, 特别是纤维的种类,引导学生讨论和举例说明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各有什么性能?洗涤熨烫时的注意事项。(第二课时)复习提问上堂课学习了哪几种合成材料?它们各有什么用途?过渡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另一种合成材料合成橡胶。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103 的文字和有关合成橡胶用途的插图,并介绍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比较,具有的优良性能。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103- P105 的文字和有关塑料等的插图。投影学生课前调查的有关“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 让学生评判是否合理?展示展示学生收集的标有 “塑料包装制品回收标志” 的塑料制品, 请学生讨论回答各标记的含义。投影投影学生从网上下载的合成材料(如:新型塑料)发展的新成就。例如:淀粉塑料、导电塑料、塑料回收等图片。组织辩论将学生分成甲(正方)、乙(反方)二大组,正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利”,反方的论点是“塑料的弊”。挑选二位支持人以及双方的组长,课前进行指导。辩论过程中组织好纪律,有时作一些指导。投影多媒体投影“白色污染”的危害以及新型合成材料的图片。最后,呼吁大家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 板书设计课题课题 3 3有机合成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第一课时:一、 有机化合物1. 化合物分哪两大类?它们有什么区别?有机物和无机物,主要区别是看组成上是否含碳元素。2C、CO、CO2、CaCO3等是有机物吗?为什么?C 是单质,其余化合物具有无机物的特点。3为什么有机物的数目异常庞大?二、有机合成材料1举例说明什么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什么是合成材料?2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怎样形成的?链状和网状有什么区别?3举例说明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性质相同吗?4举出常见塑料的名称和用途。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等第二课时:1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比较,具有的优良性能。2“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3新型塑料介绍4辩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