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9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5页 / 共79页
第6页 / 共79页
第7页 / 共79页
第8页 / 共79页
第9页 / 共79页
第1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庆市教研室 刘和程2013年10月初稿2015年5月再稿义教语文课标义教语文课标(20112011版)版)的解读的解读 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一)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过程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过程(二)课标修订的三个着力点(二)课标修订的三个着力点(三)课标中初中学段的变化(三)课标中初中学段的变化 (四)人教版初中教材的调整情况(四)人教版初中教材的调整情况(五)如何在教学中执行新课标(五)如何在教学中执行新课标内容要点:内容要点: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历时整整十年,十年的课改实践积极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及时的总结和解决。为此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一)(一) 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过程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过程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为我国下一阶段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是继2001年印发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项重要举措。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调整,是在充分总结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一方面对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作出了修正和进一步的明确,另一方面对十年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厘清和矫正,从而保证课程改革更加理性和深入地向前推进。 国家对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十分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教育部特别设计了一套科学、民主的工作程序,以确保此次课程标准修改工作臻于完善。首先,2003年和2007年,先后组织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来自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约11.7万人的大规模调查,全面了解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教育部先后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专家工作委员会,共遴选172位专家组建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组。修订过程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深入教学一线跟踪研究,召开近千场(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修订工作基本结束之后,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相关部门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16个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11家出版社及教科书主编征求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就语文、历史、思想品德以及地理课程标准向相关部门分别征求意见;就有关学科课程标准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征求了意见。 为了做到广征民意严格审议,此次课程修订特别安排了审议环节,邀请有广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一线教研人员、教师、校长以及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参与;设计了综合审议、学科审议、再综合审议、投票表决的基本程序,并严格按照这一程序开展审议工作。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改和调整,不同学科虽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着力点: 1、学科的特点更凸显 2、课程的理念更科学 3、教学的操作性更强(二)课标修订的三个着力点(二)课标修订的三个着力点1、学科的特点更凸显 与原实验稿相比,此次修订更突出了学科特点,对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的表述更明确。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修订后的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六十多年来我国第一次对语文课程性质所下的定义。 这次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总结的是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集中了全国大多数语文界同仁的认识,必将对语文教育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课程的理念更科学 此次课标修订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教育理念更为科学,也更贴近实际。关于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此次修订的语文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其内涵:个性化阅读价值观指向人文性,即人文精神的领悟;个性化阅读必须凭借文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个性化阅读要体验,更要思维,力求思维与情感的统一;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以教师的阅读分析去代替;个性化阅读必须有老师的指导。这样的修改和阐述,厘清了关于个性化阅读的一些模糊认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的操作性更强 原实验稿课标对教学方法的阐述较空泛,给人感觉是弹性有余,刚性不足,因而容易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模糊性和随意性。本次课标修订一个突出亮点在于增加了教学的可操作性,如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增加了“具体建议”,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提出了更为具体细致的要求,增强了教学的可操作性。 1 1、注重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注重语文的实践性、综合性,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变过分夸大人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改变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语文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性的倾向,重视语文能力、方法、习惯等基本目标的达成。本目标的达成。 2 2、重视阅读,强调读书。长期以来,、重视阅读,强调读书。长期以来,“ “因教师自己对独立阅读的缺失,而导致课因教师自己对独立阅读的缺失,而导致课堂阅读教学中堂阅读教学中 读读 的缺失的缺失” ”现象比较严重,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必须强调读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因此必须强调读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同时要加强对非连贯性文本阅读能力的位;同时要加强对非连贯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 (三)(三)2011版课标中初中(七版课标中初中(七九年级)学段的变化九年级)学段的变化 3、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强调教师的组织、引领和指导的作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多重对话(双重以上的建立在独立阅读和体验之上的对话)。 4、增强关于语音、文字、词汇、文体、文字等方面的知识。可采用随文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5、调整“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义务教育语文常用字表”。 6、避免出现偏差。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盲目,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因此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四)(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调整情况 2013年秋季使用的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对原有教材做了修订,此次修订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调整。目前初中(七九年级)使用的语文教材,是2001年秋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始)开始使用的,这套实验教材已经使用了十多年。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与课标修订相同步,义务段的各学科教材也作了相应的修订,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殊性,教材尚未修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社决定先对其初中语文教材作过渡性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落实2011版课标要求,为即将开始的语文教材修订做准备。【调整的内容】 1、框架微调。教材框架上的微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写作独立出来,并新增了一些有关写作知识的介绍,以增强对写作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项指导;二是将综合性学习的次数减少,原来每单元一次的综合性性学习,教师普遍反映内容多、任务重,学生完成起来困难较大,现在将其调整到两个单元一次,减少了次数。 2、阅读单元的调整。阅读单元的调整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需要对原有的单元进行撤并,二是调整单元的先后次序,以便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七年级上册课本中六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家庭亲情”“学习生活”“自然美景”“人生体验”“科学生活”“想象世界”,这其中有撤并、有次序调整,如第二单元就是撤并后新增的一个单元。 3、课文调整。主要是对一些不适合学生学习的课文作了替换,如七上的风筝,虽是鲁迅的作品,但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存在阅读困难,如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学生就很难理解。所以这次调整时就用秋天的怀念替换了原来的风筝。 4、明确了单元学习目标。改变过分夸大人文性的倾向,重视语文能力、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目标在单元说明中作了阐述,每个单元一般设置了两个能力目标,以突出语文能力培养。 5、课后练习的调整。调整后的课后练习注意了题量的均衡性;提高了题目的设计质量(注重文本的细读、紧扣单元重点);题目设计更加灵活多样,避免了简单的问答式;练习更加重视思维过程的训练。 【调整的幅度】 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即将修订(目前语文、政治、历史三科教材尚未修订),所以这次调整的幅度并不大,除了七年级上册调整幅度大一些(七年级上册有其特殊性,涉及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其它各册调整的幅度并不大。 学习新课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执行新课标,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使之更为科学有效,更能促进学生发展。我以为执行好新课标,关键要抓住四个关键词,即:文本、生本、文本、生本、效效度、温度度、温度。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别阐述:(五)如何在教学中执行新课标(五)如何在教学中执行新课标1 1、文本、文本教学的依据教学的依据 教学要树立文本意识,通俗地说就是要“心中有本”,扣住文本,把握要点,进行教学。这里的“本”即文本,它在教学中主要是指教材(课文)。 关于教材(课本)的作用,教育学上是这样阐述的: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测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提供了基本材料。可见,“心中有本”是多么的重要!“皮之不在毛将焉附”,没有文本意识,一切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我们平时课堂观察的情况看,教学中的文本意识还较为淡薄,有的上课依赖教参,照本宣科;有的对教材讲解肤浅,不得要领;还有的游离教材,东扯西拉。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备课流于形式,不用心研读教材,为图省事照搬教参资料;二是备课顾此失彼,将主要精力花在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读;三是片面理解新课程,为了追求课堂的开放与教学的活跃,脱离文本盲目拓展。 如何改变文本意识较为淡薄的现象呢?我以为关键要“潜心会文本”(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教师要在“备教材”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会话,做到吃透教材,把握要点,明确目标。一位获省级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教师曾感言道:“课前认真备教材,是我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习惯,我曾在家乡的一所农村初中工作多年,那里条件比较艰苦,教学资料尤为匮乏,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正面效果是:逼着自己钻研教材。因为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可以凭借,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经历使我养成了认真研读教材、琢磨课文的好习惯,这对我的教学和专业发展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的,教学离不开教材,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唯有如此,方能根据课文特点和内容要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进而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教出新意。 【课例与反思】例与反思】 2009年九月,我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在九华山下的池州市举行,大赛规定全部教鲁迅的作品,这既对参赛教师是一次很好锻炼,同时对听课教师也是一次很好学习,因为鲁迅作品由于思想深度以及时代差异,属于中学语文教材中比较难教的课文。我听课的那天上午,四节课上的都是故乡,其中的一节课给听课教师留下难忘的印象。下面是这节课分析闰土形象的教学片段: 1、说对比的话 教师提供句式(屏显): 少年闰土 , 中年闰土 。 提出相关要求:分别从“脸”“手”“戴的帽子”三个方面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外貌变化。 学生根据句式和要求发言交流,由此感知人物形象。 2、揣摩人物语言师:鲁迅先生在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言时运用了许多省略号,不知同学们在预习中发现没有。现在请同学们找出闰土语言中的省略号,看看人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省略号。分析人物说话的特点。学生想象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并通过仿读人物语言,揣摩人物说话省略的原因。 教师相机指导。在学生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指导,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中年闰土的麻木与自卑。 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故乡是一篇传统课文,许多教师曾执教过这篇文章,为了在大赛中能够“出新”,大多数参赛选手在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上做文章,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本节课的执教者并没有在教学形式上做过多的追求,而注重在文本上下功夫,善于发现课文中常被人忽视而又极具价值的生成点,以此作为突破口组织教学。在分析闰土形象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品味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通过揣摩这些省略号,学生真切感受到少年闰土的热情活泼与中年闰土的自卑木讷,进而对作品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其教学可谓独具慧眼,别具一格。课例反思: 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听课教师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最后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第一名,她的可贵之处在于:立足文本、研读文本,见解独到,将传统的经典之作教出深度、教出新意。我们常说教学要“返璞归真”,我们常说课文要“常教常新”,如果我们的教师文本意识强一些,形式化的点缀少一些;如果我们每一次教学都能潜心研读文本,并有所感悟和发现,那么我们的教学何尝不会“返璞归真”“常教常新”呢?2 2、 生本生本课改的核心理念课改的核心理念 好的教学应该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即牢固树立文本意识和生本意识,这两种意识犹如教学的两翼,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上面的专题讲了教学中的文本意识,本专题将着重阐述教学中的生本意识。 新课程实施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与此相适应,课堂教学评价也发生着变化,以学定教已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那么,教学中如何将生本意识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呢?我认为应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学情,因材施教。好的教学必须是适合学生的教学,只有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由关注教师“教”向关注学生“学”的转变,由“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因此,教师的备课既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实际、知识结构和个体差异等,对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基础的学生,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叶圣陶先生有句经典话语“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一教育思想,关键是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之学会学习,终身受益。所以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法指导,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其三,尊重学生,以学定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学生的学习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一要求在新课标许多地方都有描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本质追求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思想的实质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想教什么,要怎么教,归根结底要根据学情,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状态。 【课例与反思】例与反思】 【一】 2009年5月,我市教研室举办了省、市“教坛新星”精品课展示活动,本课例系高中语文的一节展示课,执教的课文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选取的是该课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与“鉴赏分析”片段。 一、学情分析 从认知层面看,今天的中学生对马克思这个名字虽熟悉,但一般只限于标签式的了解,他们对于马克思颠沛流离却矢志不渝的一生知之甚少。马克思17岁就立下了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的雄心壮志,他的高尚人格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他们明白有什么样的青春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故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以提高思想认识。 从学习能力看,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议论能力,但这种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尤其注意其内在逻辑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议论的能力。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二、教学片断 该片断为整个教学的第四个环节“品读:圈点批注,感受鉴赏”,前面的三个教学步骤依次是:“导入激趣”、“初读:体会感情,提要钩玄”、“精读:思考领悟,明辨经纬”。来看这个片段的教学过程: 师: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演讲辞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其严谨的结构不能不说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通篇文章语言看似寻常,但细细品读,感到在寻常的词语背后蕴涵着非常炽热的情感和伟大的思想。哪位同学能结合具体例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1、鉴赏示例 原文: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赏析:“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构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从而热情地赞美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化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2、方法指导 从修辞、选词(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情感抒发等角度谈表达效果。 3、学生自主赏析学生阅读思考,发言交流,教师点拨指导。为了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完成鉴赏,教师还在“教学设计”中预备了下面两则材料: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材料(1)原文原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 (思想、工作)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 (才、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赏析析:“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详细交代时间,其一是因为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其二是强调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而言,这是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表达了因为失去这样一位领袖和灵魂式的人物而悲痛的心情。“思想”一词抓住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特点。燕妮曾经问过马克思“您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马克思说:“怀疑一切。”正是他对这个世界上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深入思考,才有伟大的发现。“还”抒发了一种不能在亲密战友生命的最后时刻陪伴他而感到遗憾、惋惜、伤痛。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材料(2) 原文原文: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 (拂、抹)去。 赏析析:当初这里曾被翻译成“抹”,但“拂”的动作更轻微、更 漫不经心,传神地表现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无畏 气概,正如鲁迅所说:最大的蔑视是无言,而且连眼珠都不转一转。 4、教师小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语)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这个课例的一大特色就是关注学生,具有较强的生本意识。首先,执教者认真分析了学情,对学生的认知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使教学更贴近学生,具有针对性。其次,教学过程中融入了学法指导,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文中重要语句时先呈现“示例”,提供赏析的样本;再进行“方法指导”,教给学生赏析的基本方法;接着学以致用,让学生“自主赏析”;最后引用陆九渊的诗句作结,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将关注学习方式渗透到教学课例反思: 过程中。其三,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学生自主赏析”环节,教师考虑到有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预备了两则材料,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降低难度,实现面向全体。 教育是爱的艺术,树立生本意识,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这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折射出教师职业的人性光辉。 【课例与反思】例与反思】 【二】 这是我2006暑期在宁夏吴忠市参加语文版新教材培训时听到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我理想中的学校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写作训练)。其教学目标有两点: 培养想象作文能力,抒发对理想学校的向往之情,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 训练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从现实出发,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心真实的愿望。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投影一幅“圆”的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圆的特征展开想象,由此激趣,进入新课教学。 二、写作指导 1、教师指导:如何在写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 2、提供句式说话。教师首先明确本次作文的题目,接着提供两个句式,让学生根据两个句式说话:我理想中的学校是一个 ; 是我理想中的学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说促写,打开写作思路。 3、学生发言交流:有的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没有繁重的作业,学习轻松愉快;有的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教师教学精湛,学生勤学向上;有的说,我理想中的学校充满欢歌笑语,定期举办艺术节;有的说我理想中的学校是园林式,四季草绿花红。其中有位学生的发言很有意思,实录如下: 听课回放听课回放: 生甲:我理想中的学校有一条大河,它环绕着校园,我们每天乘着船儿上学。 教师:这种想象好吗?哪位同学评价一下? 生乙:这种想象不好,它有安全隐患。 教师:对,这有安全隐患,不可取,我们的想象要注意合理。 生甲涨红着脸,茫然坐下。 其他同学继续发言交流(大都中规中矩,缺乏精彩)。 三、写作练习 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教师指导的基础上练习作文,可以写一个或几个片段,也可以只列出写作提纲。 四、教师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和学习情况作以概括,对学生写作提出希望。听课回放听课回放: 这堂写作指导课能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标的指导和训练,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尤其是师生的交流互动十分充分,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体现了自主探究的课改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这堂课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上面实录的教学片段就很值得我们反思。学生说他理想中的学校有一条大河,这种想象是很有特色的新奇而富有诗意,使我们不禁想起那首优美的校园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种新奇而富有诗意的想象是非常可贵的思维品质,遗憾的是这位学生的发言课例反思: 被教师轻率地否定了,理由是:“这有安全隐患”,想象不合理。 其实,这位学生的想象不仅新奇而富有创意,同时也十分合情合理,我们知道位于我国西部的宁夏自治区许多地方严重缺水,水资源的匮乏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学生希望有一大河流过校园。这纯真的理想不正流露出一个西部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吗? 德国19世纪中叶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其教育著作 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有一个精辟的论断:“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滞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 他认为要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必须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即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他说:“教师必须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每一个具体的观点和意见。” 第斯多惠的论述值得我们深思,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组织教学,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质;如果教师习惯于“唯书本是从”、“唯经验是从”,那么将会挫伤学生稚嫩的创造活力,影响他们的自主发展。 3 3、温度、温度教学和谐之魂教学和谐之魂 和谐的课堂教学应是有温度的,它要求教师的教学富有内在的激情,师生之间能够积极地交流互动,学生焕发出愉悦的情绪和饱满的学习状态。有温度的课堂是教学的一种理想境界,它使师生在和谐有效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构建与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为课堂加温,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这涉及到的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固然很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依本人之见,教师不妨先从“倾听”入手,在课堂倾听中提升教学的温度。这看似简单无奇,不被许多教师所看重,实则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因为教学即倾听。教师只有了解学情,知道学生的愿望兴趣、知识现状以及错误和困惑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的预设,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倾听是了解学情、实现“以学定教”的一个重要途径。 解读一书指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倾听正是形成“对话”的基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倾听,“对话”将难以存活。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倾听,依然以教师为中心,以完成教学预设为目的,以致于教学不能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课堂缺乏灵动的生成与情感的愉悦。 同时,倾听不仅是一种交流与沟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人们常说要“俯下身”来教学,“倾听”正是这种民主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 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教师的展示是不是精彩,而是取决于教师是不是以平等与倾听的姿态面对学生。 【课例与反思】例与反思】 2009年国庆节前夕,人教社专家来我市作教材使用情况的回访,我陪同他们跑了几所中学听课调研,其中有两节课教的是同一篇课文台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执教的两位教师皆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他们的教学流程基本相同,有的教学设计完全一致,如在“整体感知”环节,都呈现了下面的问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样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么样了? 尽管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相同(可能都采用了同一个教参),但出乎意料的是课堂面貌大异其趣,一位教师(姑且称之为“甲”)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十分融洽自然,而另一位教师(姑且称之为“乙”)虽与学生有不少交流,但总显生硬呆板,难以形成和谐互动。按说两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相上下,教学设计大致相同,教学效果应该差不多,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教学上的差异呢?我陷入沉思 反复比较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我发现他们不同的奥妙所在,那就是一个课堂形成了有效的“倾听对话互动”机制,另一个课堂则没有形成这种机制。由于教师乙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上,忽视了(或顾不上)倾听,因而他的课堂仅限于师生间的一问一答,看不到富有生成性的对话交流,教学缺乏应有的温度。教师甲则不仅关注教,还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并从中生成对话,其课堂教学富有温度,呈现出灵动之美。来看她的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文字,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学生阅读,圈画,然后发言)生:父亲非常辛劳。(学生回答正确)师:你从哪段文字中读出父亲的辛劳的?(教师追问,引导学生深入走进文本)生:课文的第五段写父亲洗脚的那段描写。(学生的回答由抽象到具体)师:要是你的父亲有这样一双脚,你的心情会怎样?(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心酸。(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师:老师觉得你与文中的作者一样,爱自己的父亲。(适时跟进评价与鼓励)听课回放听课回放(片段):(片段): 这段师生对话十分精妙,它不再是那种简单的问答式,而是融询问、启发、评价于一体,师生之间用心灵在交流。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像教师乙那样没有耐心的倾听和思考,怎么会形成如此水乳交融的交流呢?其实,倾听不仅可以形成积极有效的师生对话,而且教师还能从中判断出学生认知的程度和困惑所在,从而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方式。课例反思: 不少教师在与我交谈时反映,课堂上常常不知道怎样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发言,我的回答是:你没有用心倾听,当然难以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可见,倾听的价值除了上述之外,还体现在课堂的评价上。 倾听,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纽带;倾听,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愿我们的教师学会倾听,用“倾听”提升教学的温度,与学生共同体验学习的快乐。 4 4、效度、效度成功教学之本成功教学之本 这里所说的效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达成度,一堂课45分钟是固定不变的,但不同的教师对这45分钟的运用却千差万别,观察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给人这样的感受既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又容量饱满,富有内涵。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如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教学的设计和教学技巧、教师自身的素养等等,不过有一点常常被许多教师所忽视,那就是这些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都善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过程。如果说提高课堂教学效度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么我要首推的就是“简化头绪”四个字。 中学语文曾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叫做“得得派”,其核心理念就是“一课一得”,应该说这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教育规律的。试想,每节课让学生“一得”(获得一个知识点,获得一种能力),那么一学期下来、一学年下来学生将会获得多少知识、多少能力?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将培养出多少合格人才?遗憾的是我们不少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日复一日、面面俱到地教学着,以至于教得辛辛苦苦,学生却收效甚微,甚至无动于衷。 【课例与反思】例与反思】 【一】【一】 这是我到我市县区调研新课程实施情况时听到的一节课,课题为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它选自 晏子春秋,记叙的是齐国丞相晏婴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晏子机敏善辩的外交才智。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n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n二、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n 1、解释加点的字。(大屏幕投影10个加点的字,学生解释)n 2、翻译文言句子。(大屏幕投影3个句子,学生口译)n三、学法指导n 教师介绍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学生识记并理解。n四、看图说故事n 投影根据课文绘制的三幅图画,学生看图概述课文故事梗概。n五、朗读课文n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n六、表演课本剧n 1、学生自愿组合上讲台表演课本剧。(共有两组学生上台表演)n 2、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听课回放:听课回放:n七、问题讨论n 教师提出问题:n 楚王和臣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n 晏子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n 楚王问晏子:“齐人固盗乎?”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会用怎样的话来回答楚王?n 学生围绕以上三个问题阅读思考、合作讨论、发言交流,教师评点并相机指导,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n 八、评价晏子n 师: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n 生:晏子是一位能言善辩、不辱使命、机智勇敢、坚定维护国家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n 九、达标反馈n 问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n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n 十、链接生活n 说说晏子或其他人机智善辩的故事。n 十一、片段写作n 扩写课文中的一个精彩片段。 这节课亮点亮点不少: 1、教法灵活。除了教师讲解之外,有学法指导,有学生的讨论交流和课本剧表演,还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条件比较困难的山区教师来讲实非不易)。 2、学生活动充分。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合作、探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3、教学氛围和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频繁,课堂有着灵动的活力。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改革的实施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教学行为,这是令人欣慰的。课例反思: 这堂课的主要缺憾缺憾是教学环节过多,十一个教学环节至少可以简化掉三个。 第九个教学环节“达标反馈”,可与第七个教学环节“问题讨论”整合; 第十个教学环节“链接生活”可与第八个教学环节“评价晏子”整合; 第十一个教学环节“片段写作”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课下完成。如果能这样简化头绪,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它教学环节(譬如诵读),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会显得从容充分,更有成效。 简化头绪以突出重点,这是新课程教学中十分强调的一点。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句朴素的话语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箴言。凭着美好的愿望不分轻重地面面俱到,是许多教师课堂教学的通病,其实这样教学不仅辛苦,而且往往事与愿违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这大概就是教学中“得”与“失”的辩证法。 为什么不少教师喜欢面面俱到而不考虑实效呢?我认为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即教学仍停留在知识本位上面过于看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鉴于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所得,我们应该以此为指南,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课例与反思】例与反思】 【二二】 2011年12月,安徽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在马鞍山举行,我作为评委听了所有参赛选手的课,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山六中张新宇老师的课。他执教的课文是智取生辰纲,其教学过程实录如下:一、导入新课由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歌(好汉歌)导入新课学习,板书课题。二、介绍作品简要介绍古典名著水浒及作者施耐庵。三、感知内容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默读、概括,发言交流,教师总结。2、梳理故事情节开端(14段):杨志押送生辰纲。发展(56段):杨志路遇众好汉。高潮 (710段): 杨志被麻翻。结局(第11段):杨志丢失生辰纲。听课回放听课回放: 四、问题探究 1、本文开端部分是不是长了些? 学生思考、发言,然后分角色表情朗读,体会人物急躁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导:开端部分写杨志一行的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人物性格, 为下文作了铺垫,暗示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2、结尾一段是不是多余? 学生阅读思考、发言交流;教师点拨:第12段揭开谜底,作者通过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突出吴用之智。 3、本文还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现吴用的“智”呢? 学生讨论,师生对话,明确:通过表现杨志的小心谨慎、精明能干来衬托吴用之智和技高一筹。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的要点是:两个要素情节与人物,三种写法开端详写、结尾补写、衬托 六、课后探究 结合本文探究水浒的写法之妙。听课回放听课回放: 这节课得到了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委的一致好评,被高分,被高分评为一等一等奖。它的成功之。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大胆取舍,在于大胆取舍,智取生辰智取生辰纲为小小说节选,篇幅,篇幅较长,由于是,由于是赛课,只能一,只能一课时完成完成教学任教学任务,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删繁就繁就简,舍弃了,舍弃了对字字词的的检查和指和指导,舍弃了,舍弃了对小小说发展展和高潮两个部分的分析和高潮两个部分的分析讲解,整个教学解,整个教学过程精程精简为五五个个环节,重点是通,重点是通过详细评析本文开析本文开头和和结尾两个部尾两个部分的内容和作用,指分的内容和作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在刻画人物、安学生理解本文在刻画人物、安课例反思: 排情排情节等方面的特点和巧妙之等方面的特点和巧妙之处。执教者没有像一般教教者没有像一般教师那那样注重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而是着重通文内容的分析理解,而是着重通过课文文这个个“例子例子”教教给学生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所以,和写作的方法,所以,这节课有内涵、效度有内涵、效度高,高,让人越听越有味,人越听越有味,给人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人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 可可见,在,在对教材准确把握的基教材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上,根据学生实际和和语文教学的特征(文教学的特征(以言以言语形式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大胆地),大胆地简化教学化教学头绪,这的确是的确是优化教学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度的一种好方式。程、提高教学效度的一种好方式。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让教与学灵动精彩,让教与研和谐共生谢谢大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