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6页
第2页 / 共106页
第3页 / 共106页
第4页 / 共106页
第5页 / 共106页
第6页 / 共106页
第7页 / 共106页
第8页 / 共106页
第9页 / 共106页
第10页 / 共106页
亲,该文档总共1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黄辉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黄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周课时年级课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年课时总计课程门类品德与生活22626品德与社会2222思想品德222语文9977665552055数学5544445441357外语3333444832体育4433331009体育与健康333音乐222222111523美术222222111523科学2233444762历史与社会333309信息技术1111222346综合实践活动44443441077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22周课时总数262630303030333333271学年总课时91091010501050105010501155115510899419浙江省课程改革实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表何谓学校课程何谓学校课程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和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土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全新的开发)的过程,目标是促使学生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具体来看,校本课程开发应从“一个最终目标三个立足点”方面来理解。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立足点之一:立足点之一:学校的特色学校的特色立足点之二:立足点之二: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立足点之三:立足点之三: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首先,无论是家长、学校、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必须树立一个观念:人的个性潜能是无限的,如果不被唤醒就会萎缩乃至泯灭。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发掘个体的个性潜能。其次,个体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应包括个体的“类特性”“社会特性”“个人特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1挖掘人文资源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学校文化主题,环保主题,行规主题,其它主题。2多渠道采集信息构建校本课程资源库,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校本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校本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团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校本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3利用社区资源构建校本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校本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利用社区人才资源,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应研究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而决定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可能性,即依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资源等,我只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以前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随意性较强,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我给什么,而是我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的论证不足。现在的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上的进一步发展。总而言之,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历史文化、设备设施、师资潜能、家长资源、社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等;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社会、学生和知识三方面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区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从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社会性问题等出发寻找开发主题,同时,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也可指向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指向学生的学业成就及问题。如果学校自定开发主题较为困难,也可以向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寻求帮助,争取在他们的指导下,确立开发意向和项目。就课程类型而言,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是活动课程开发,也可以是选修课程开发,部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发综合课程,条件薄弱的学校也可以着力于教材改编和编写辅导材料,作为国家课程的补充,并对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顺利实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学校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1、组织建立2、现状分析3、目标拟定4、编制方案5、解释与实施6、评价与修订学校课程怎样编制校本课程的文本材料怎样编制校本课程的文本材料学校层面的课程方案:1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2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3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教师层面的课程纲要1课程目标,简述主导性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简介主要的专题或内容要点以及活动安排;3实施说明,提出对教学方式、课时、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方面的要求;4考试评价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构成等课程目标的表述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学习水平的比例结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关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关于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关于知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1关于知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例如:说出、列举、描述、选出、识别、理解水平。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收集整理信息等。例如:解释、说明、比较、分类、概括、区别、推断、收集、整理、应用水平。包括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例如: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证明、评价、撰写、检验、关于技能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模仿水平。包括在原则释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提供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例如: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例证、扩展、缩写、独立操作水平。包括操作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例如:完成、表现、制定、测量、安装、实验、尝试、迁移水平。包括在新情景下运用已有技能;理解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的适用性等。例如: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关于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关于体验性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经历水平。包括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例如:经历、感受、参加、寻找、交流、讨论、参观、考察、体验、反应水平。包括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例如:遵守、拒绝、同意、欣赏、讨厌、拥护、关心、领悟水平。包括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例如: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保持、追求、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流程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流程1成立研究或协调小组,为课程开设和管理建立组织保证;2通过调查、座谈、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实际需要;3培训教师,多渠道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4进行资源调查,做到课程资源心中有数;5建立教师间开发校本课程的竞争性合作机制,激励教师参与;6通过学生选择和评价等方式实现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体地位;7进行跟踪评价,了解开设效果,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8了解、研究和引导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9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调整。课程开发与教师的发展课程开发与教师的发展介入课程开发以后,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理论上讲,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有研究表明,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自己比原来能够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而且教得更好,在课堂教学中更能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对学生的期望有所变化。另有研究显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实施其参与发展的课程纲要之间存在正相关;教师参与课程发展,可令教师对所教内容有更多的准备,也更为自信。可见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变革过程,因为课程帮助教师在课堂上重建他们的知识观及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所进行的不断的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再思考。这样课堂就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进行教育学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也就自然地成为这个实验的主要参与者或者说是主持者。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和组织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每周平均3课时。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一种经验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一种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上,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1整体性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是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开放性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4自主性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5生成性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昂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追求。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一)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随着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和知识、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的书本知识的接受性学习,向往成人的社会生活,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不断加剧的社会背景下,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学习化时代、信息社会和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学习的愿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领域的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的实践能力。作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课堂知识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学生知识获得的唯一有效的途径。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不同的是,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把学生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教育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成为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必经途径。基础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的发展价值。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因而其根本的课程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实践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三)面向学生的(三)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密切,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验等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这无疑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基本的课程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优化中小学课程结构,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与制度的创新。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1.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2.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3.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总体目标总体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生活、社会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的具体目标是:的具体目标是:(一)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一)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能力 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二)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程,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会行为规程,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认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走入社会,熟悉并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发展人际交往,养成合作品质,融入集体力所能及地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体会参与社区服务的意义(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注重生活卫生,料理自己的日常起居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境,学会自我保护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认识和了解自己,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考察科学发现的历程,感受并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精神和品格亲身实践,学会使用一些最基本的工具和仪器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初中初中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年级综合实践活动 的具体目标是:的具体目标是: (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一)增进学主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识和能力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二)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三)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任的生活态度。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四)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开发和组织(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 内容的开发应注意:1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都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结合开展。2小学36级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四大领域为依托,同时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小学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力图以综合主题的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亦可从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3坚持生活性及现实指向性原则,重视体验和探究那些来自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及所在地区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及课题。4根据学校及所在地区的特点,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空间。5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提供学生多元自主的学习机会,满足小学生发展个人兴趣、专长的需要。(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围绕下列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和组织。当然,并不排斥不同维度之间交叉、整合的课程内容,而且在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这些内容是被充分鼓励和倡导的。1亲近与探索自然亲近与探索自然 自然维度的课程内容包括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开展的对自然的体验、欣赏、学习、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使小学生发展探究的兴趣,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养成对自然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2体验与融入社会体验与融入社会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3认识与完善自我认识与完善自我 通过畅想、感情、交流、体验、行动等活动。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情绪、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养成自理、自律、自省的习惯。(三)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三)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另外,为了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学校可把班级活动、团活动、校传统活动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来加以开发和实施。1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应成为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一个整体,追求活动内容的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既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应跨越四大领域的界线,应体现综合性的特点。学校在课程内容的开发过程中应以综合主题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之中,或由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统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亦可从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切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实现四大领域课程内容的整合。2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求面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面俱到,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体现综合性和整体性。但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不求面面俱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也可以相对独立地来设计,但应具有一定的深度,让初中生通过走入自然,走进社会,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合,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分开发与利用学校、社区和地方的课程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资源,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各学校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城镇和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初中生的兴趣、需要和活动能力,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渗透信息技术教育,综合开发和利用地方、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四)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组织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但也要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和组织,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围绕以下问题来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题。l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初中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该类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与人的生存环境相关的自然事物或现象问题。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可围绕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活动主题,如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气候问题、能源研究、环境保护等等。各学校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中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多种活动,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探究自然,获得丰富的体验。2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 要增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能力,需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通过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提出关于人与社会问题的活动主题。使初中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学生与自我的关系领域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可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研究和探究自我和同伴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使初中生通过畅想、感悟、交流、体验、探究等活动,提高自我认识,反省自己的能力、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品质,学习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发展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树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质。比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从开展关于环境问题的探究活动开始,使学生认识到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策略。再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环境治理的社会考察活动、社会宣传活动,进行环境治理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并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的生产劳动和技术实践。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在追求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的基础上,遵循下列实施建议:(一)实施中的教师指导(一)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在以下方面要给予切实的指导:(l)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在动机,帮助小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2)审视小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3)督促和激励小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4)拓宽小学生的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5)指导合作方式与技术,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6)引导小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7)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对于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以上方面指导的力度应有不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应越大。2在指导之外,教师要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3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允许小学生兴趣的转移,允许学生偏离设定的研究方向,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发掘新的探求题材。但同时不迁就或放任小学生的兴趣,在尊重他们兴趣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及活动。4鼓励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作品和活动中表现自己的见解和传达自己的方式。5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原始材料的保存,留下小学生成长发展的痕迹,便于他们进行实践反思,完善以后的行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一)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应注意:1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拓展初中学生的生活空间和学习途径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超越单一的书本学习,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让初中学生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自然问题的观察、对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的调查与考察,自主地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研究的课题,以及活动主题,形成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意识与能力。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教师的指导指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为探究者、活动者;教师成为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师生是合作者。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实践。从活动主题或项目的提出、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具体实施,学生应成为全过程的主体。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都要合理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提出活动问题或活动主题,并在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实施过程、活动的总结与评价等环节,给予学生必要的、适度的指导,防止包办代替。3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学校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下,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的系列计划,形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成学生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系列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目的、活动主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发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具体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活动。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传统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6城镇小学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基地、综合实践学校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三)实施的组织形式(三)实施的组织形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并在小学生阶段即开始对团队合作精神予以启蒙和培养,在小学通常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由小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组合,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小学生的组合。当然遵照小学生的意愿,各人独立进行的活动与探究也是被允许的。(四)实施的时间安排(四)实施的时间安排 各小学要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保证基本课时(每周3课时)总数的前提下给予小学生弹性的时空环境,允许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个体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保证小学位生活动的连续性、长期性。同时要注意开发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课外时间,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的展开。总之,36年级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起始阶段,各学校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允许初中学生独立进行的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分配 初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各初中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在实践上予以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可按集中或分散的方式,统筹安排课时。(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发与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城乡差异极大,因而,在设计与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地方差异、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传统等基本因素。在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过程中,必须研究地方、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进行,要引导学生向社会地延伸、向社区延伸,优化组合学校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1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都因地不同,城乡中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2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等。因而,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开展多样化的社会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3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4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漫长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5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6城镇初中应开设劳动场所,建立劳动教室、劳动基地、劳动工厂等,还可利用社区教育网络和相应的条件,建立稳定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7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和活动领域的设计,还可结合全球背景,并关注全球性的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项目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七、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1注重过程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2尊重多元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3注意反思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这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与学校评价学校评价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评价以下列儿项为标准:深刻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并以负责的态度参与这门课程的实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应对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逐步发展活动中的规划、组织、管理、指导及与其他教师协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对各小学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校具体保障措施的实行。包括对教师安排、课时安排、场地安排、设备配套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评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从评价对象上可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主体上可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不同类型;从评价内容上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等类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评价的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评价标准应是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社会成员参照标准,即以学生已有的发展基础为评价标准,并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实践能力,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评价的途径主要有考试与观测、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竞赛等。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方法、态度和体验的评价。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作为初中生毕业和升学的考试与评价的一部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将初中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纳入考试和评价体系,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贯彻和落实。(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学校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对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方面的能力、实效。对学校的评价,侧重于对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状况的评价,包括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师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等方面的评价。结 束 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