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理解答题指要高考诗歌鉴赏题高考诗歌鉴赏题设题角度的分类设题角度的分类一、理解、赏析关键字词。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对诗歌中的某一或几个关键字或词进行赏析。(二)从诗中寻找关键字词。(三)对异文现象进行分析。二、理解、赏析整个诗句。一是对整句诗内容的理解。二是不仅理解整句诗的内容,也赏析整句诗的写作技巧。三是寻找出能够体现题目要求的诗句。三、理解、分析整首诗的内容或情感。(一)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情感的理解。 (二)对别人对诗歌的理解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分析、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五、赏析诗歌的意境。常见内容类别:送别诗 不舍、思念、劝勉咏物诗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咏史诗 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写景诗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边塞诗 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闺怨诗 思远怀人、控诉战争羁旅诗 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情感情感类型类型:惜别之情、黍离之情、思乡之情、怀古之情、讽喻之情、报国之情、建功立业之情、咏景之情、恋友之情。闺怨之情、不遇之情、苦闷忧愤之情手法技巧手法技巧:从表达情感的方式看,分直接抒情(直接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有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有即事抒怀(如借细节等);有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其它常见技巧还有起兴、渲染、侧面描写、对比、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衬托、烘托、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比拟 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 设问、反问情景结构特点:情景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结构中心是景(事物、史迹)和情(或主旨)关系的处理,这种处理方式无外乎以下几种形式:或先景后情(大多如此),或先情后景,或纯景含情,或先事后景。风格:风格:诗风清新飘逸、沉郁顿挫、质朴平淡、典雅庄重、雄浑、悲壮;词风豪放派、婉约派。语言:语言:清新、平淡、典雅、绚丽、委婉、奔放等。常见意境:常见意境:幽静、萧瑟、孤清、安谧美好、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离愁别绪等。文化意象常识文化意象常识。高山、奔流、上天、入海、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景, 多与豪情壮志豪情壮志相谐。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高洁情操。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等,用于传递孤独惆怅孤独惆怅。关山(月),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离别之苦。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藉此抒发闲情逸致闲情逸致。睢鸠、鸳鸯、蝴蝶、鹊桥等,多喻以甜蜜、幸福与爱恋甜蜜、幸福与爱恋。南山、幽居、禅寺等多与隐逸隐逸情怀相连。解题方法解题方法读标题。读标题常常能抓住诗歌关键内容。析意象。从意象去分析诗的情趣、诗的基调、诗的社会意义等。品意境。引导学生在读诗时充分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去再现、补充诗的内容。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段,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联作者(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点、写作风格,才能做到知人论世、依人察情情。古代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第一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有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考查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第二种类型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要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幽静、萧瑟、孤清、安谧美好、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华美壮丽、恬淡闲适、离愁别绪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的特点,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人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