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第9页 / 共22页
第1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一)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赛前状态的产生机制及调节方法。2.掌握准备活动的意义。3.掌握进入工作状态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1.赛前状态的产生机制。 2.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难点:进入工作状态的产生原因。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工作能力和某些器官的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在运动之前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运动结束后一段时间,根据它们的发生顺序分别叫做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过程。研究和掌握这些变化的特点,对于更快的提高工作效率、防止伤害事故、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成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第一节第一节 赛前状态赛前状态 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与调整(一)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 在比赛或训练前,人体大多数器官、系统都发生一定程度的机能变化。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升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物质代谢加强等。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研究表明,赛前状态的反应程度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及心理状况等因素有关,比赛规模越大越关键,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而且越临近比赛,赛前反应越明显。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比赛前血压变化图比赛前血压变化图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2.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 比赛或训练的场地、音乐声、广播声、观众、对手的表现、运动器材等信息经常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训练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所以在比赛或训练前,只要接触到这些刺激,就可产生与训练或比赛时相类似的生理反应。由此可见,赛前状态是上述刺激与肌肉活动多次结合后,在大脑皮质中建立起条件反射的缘故。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因此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自然条件反射。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二)赛前状态的调整 良好的赛前状态能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为即将进行的比赛或训练做好机能准备,使机体更快地发挥出最大的运动能力,从而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反之,将会对比赛或训练造成负面的影响。可通过不断变换训练环境,积累比赛经验,掌握必要的身心调节方法,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和节奏等方式调节赛前状态。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或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1.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2.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3.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4.降低肌肉的粘滞性。5.增加皮肤血流,利于散热。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二)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过大的运动强度及运动量往往使机体产生疲劳,影响运动成绩。准备活动的时间及强度应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标志。通常准备活动的强度为45%Vo2max,心率约为100120次/分;持续时间约为1030min;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比赛开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5min,在一般性体育教学课中以23min为宜。此外,准备活动还受运动员的年龄、训练水平、运动项目、季节气候及赛前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如在炎热的季节里准备活动的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在寒冷的季节里则应适当延长。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及稳定状态 在进行运动练习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此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一、进入工作状态(一)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进入工作状态的产生原因包括生理惰性和物理惰性两方面。生理惰性是指人体机能提高的难易程度;物理惰性是指人体所必须克服的物理惯性。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进入工作状态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工作强度、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和当时的机能状态等。此外,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长短还与年龄有关。 不同强度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规律不同强度运动过程中身体机能变化规律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极点”及其产生原因 在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在运动开始的某一阶段,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痛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极点” 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肌肉活动的需要,造成体内氧气供应不足,致使大量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血浆pH值降低。在这些代谢产物的刺激作用下,反射性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活动失调。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2.“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的原因 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躯体性和植物性动力定型的协调关系得到恢复,机体不良的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的结束,人体机能活动开始进入到稳定状态。 “第二次呼吸”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性神经的惰性逐步得到克服,内脏器官活动逐步加强,氧气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减慢,需氧量减少,机体内环境逐步改善,被破坏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极点出现的迟早、反应的强弱以及消失的快慢与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训练水平、赛前状态及准备活动等因素有关。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二、稳定状态 稳定状态是指运动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一)真稳定状态 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氧量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真稳定状态。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二)假稳定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思考题1.名词解释: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极点、第二次呼吸、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2.如何依据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 3.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4.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次课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j课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