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1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九课第九课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走进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做旧事重提,编集出版时改用现名。共收入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10篇。这本散文集以一个侧面表现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生词梳理 骇(hi)掳(l)震悚(sng)疮疤(chung)惶急(hung )诘问(ji)霹雳(p)画舫(fng)惧惮(dn)辟头(p)和蔼规矩菩萨渴慕孤孀烦琐(繁琐)保姆絮说生词梳理惶急:恐惧着急。诘问:追问,责问。惧惮:害怕,畏惧。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粗拙:粗糙低劣,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初识课文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主要记叙了与阿长有关的哪几件事?作者对每件事的反应又如何?答:(1)常喜欢切切察察 ,传播家庭风波 最讨厌 (2)限制我的行动,睡觉摆成“大”字 实在无法可想 (3)元旦开头吃福橘 不耐烦,磨难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繁琐之至,非常麻烦 (5)讲长毛的故事 特别的敬意 (6)谋害我的隐鼠 敬意淡薄 (7)为我买山海经 新的敬意初识课文2.根据这些事件,划分文章结构?答:第一部分(12):介绍长妈妈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318):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 第三部分(1929):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 第四部分(3031):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 (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熟读课文仔细复读课文,并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作者不知道阿长姓什么,只记得阿长这个名字不是她自己的,作者对她的称呼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答:称呼有长妈妈,阿妈,阿长,称呼长妈妈是客气的说法,阿妈比较亲切,称呼阿长是因为她谋害了自己的隐鼠。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变化。熟读课文2.文章主要写有关阿长的故事,为什么题目不叫“阿长的故事”或“阿长琐忆”,通过回忆,抒发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感情?答:因为阿长为我买来渴望已久的山海经,本文题目交代重要人物及事件。作者怀念感激阿长。熟读课文3.概括文章围绕阿长写的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答:(1)“谋杀”我的隐鼠 (略写) (2)“切切察察”的毛病 (略写) (3)摆成“大”字的睡相 (略写) (4)令人厌烦的种种规矩 (较详) (5)“长毛”的往事 (较详) (6)给我买心仪已久的山海经(详写)拓展应用1.分析人物形象: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1.善良、朴实、真诚、有爱心、民间文化的载体 2.不拘小节、粗俗、烦琐、愚昧、迷信 2.写作方法归纳升华刻画人物的方法:1.描写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2.对比、映衬法: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先抑后扬。3.详略得当。1.分析下列各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1)她生得黄胖而矮。(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二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拓展应用刻画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板书设计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作者的态度常喜欢切切察察,传播家庭风波最讨厌限制我的行动,睡觉摆成“大”字实在无法可想抑元旦开头吃福橘不耐烦,磨难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繁琐之至,非常麻烦讲长毛的故事特别的敬意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淡薄扬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知识链接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知识点解析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知识点1:欲扬先抑知识点解析【用法】在作文中,采用这种手法,先表达对所描写的事物或人的不满之情。然后,一般来说,总是在一两件小事中,突然转变了看法。但在转变过程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手法的好处是,能够很好的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知识点1:欲扬先抑知识点解析【例】阿长与中,第312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讲评】全文表达了鲁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但在文章前半部分却不惜笔墨写阿长的粗俗、愚昧迷信,表达自己的讨厌,这样欲扬先抑,使后文阿长为“我”寻购山海经。更显得难得,更能震撼“我”的心灵。【参考答案】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我”对讨厌她背地里说人长短,反感她的睡姿,不满她对“我”的管束,再写她懂得的繁多礼节也让“我”不耐烦,这都是为了反衬后文“我”对她的敬佩和怀念。【讲评】“欲扬先抑”常见的答题模式: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的感情,后写的感情,为突出下文的感情做铺垫,使文章更丰富,情感更真挚更强烈,吸引读者。第一问:也可以把它比做“鬼”、“老鼠屎”、“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筷子总绕道而逃”“一见便皱眉”等,答对一点即可。第二问:以上四点中答到一点,意思对即可。知识点解析【小练习】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练习】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第一问:一是嫌冬菇的样子“丑”,二是不喜欢吃。第二问:采用欲扬先抑手法,与下文形成对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为下文写“我们”喜欢吃冬菇作铺垫;为刻画善良聪明的母亲形象。知识点解析知识点解析概括典型事例是记叙文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如课文围绕阿长写了七件事情,重点写了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一事。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依次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的某部分内容等。答题技法:1.提取法:直接提取文中的语句作为答案。 2.改写法:对文中的语句加以提炼,概括改写。 3.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来。知识点2:典型事例知识点解析【例】阿长与中第19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及他家的藏书,是否离题?【讲评】判断某个材料内容是否离题,首先要明确该内容是什么,其次要明白全文的主旨是什么,再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要明确所有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紧扣中心或者突出中心就不是离题。一般这类试题判断是不离题的。答题模式是:不离题,因为材料反映了什么+主旨是什么+联系是什么,所以不属于离题。知识点解析【例】阿长与中第19段花大量笔墨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及他家的藏书,是否离题?【参考答案】不离题。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这段交往及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原因,并且说明了无法从远房的叔祖那里得到书,为下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设法买到山海经作铺垫,为作者产生“新的敬意”打下感情基础。【小练习】这篇选文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母亲”的?【讲评】概括典型事件,首先要确定哪个故事是典型事件,可以从篇幅上来确定。然后再概括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的模式进行概括。典型事件一定是要为突出中心服务的。知识点解析【参考答案】(1)母亲用手抓粪肥、抢肥来悉心“喂养”庄稼。(2)虔诚信奉庄稼里的神灵,田间劳动不说话、不骂人。(3)虔诚修炼内心,用蔬菜教育孩子尊长、忠信、与人为善。中考在线【例】满井游记中第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考点:欲扬先抑【讲评】这篇文章作者要突出的是长期不得外出之后,出游满井的欣喜,体现“游”带来的快乐,从而赞美满井早春的美丽景色。开篇却先描写余寒景象,此为抑。【参考答案】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1分)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分)中考在线【实战演练】(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讲评】欲扬先抑的好处:首先,引起读者兴趣;其次,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最后,如果在最后出现扬的话,那可以起卒章显志的作用。【参考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在;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2分)。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1分)中考在线【例】文章写作思路清晰,请说说文章写了“我”和外婆之间的哪三件事。考点:典型事例【讲评】记叙文中围绕中心往往会记叙几件事情,典型事件应该是最能服务于中心的。在记叙文中篇幅最长,叙述最具体。答题模式是:某人干了某事,或者罗列哪几件事情。【参考答案】一是十岁前,跟外婆在乡下读书,顽皮,成绩差;二是十岁后,随父母到县城读书,学习努力,得奖,外婆高兴,逢人便夸我;三是长大后,成为工商干部,外婆感到骄傲。中考在线【实战演练】(其实很简单)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讲评】概括典型事例,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依次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文章的某部分内容等。【参考答案】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受重伤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小伙的行为受到同事的质疑。课后习题1.写阿长名字的来由有什么目的呢?【讲评】这一题目的考点是选材意图。对作者选材意图的把握,要从材料反映的内容上探究,一般选材是为中心服务的。【参考答案】阿长之所以有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她的前任叫这个名字,而大家又叫习惯了,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无人记得了。作者这样写,形象地刻画出阿长是一个不被人重视、地位低下的劳动人民形象,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课后习题2.“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说说这个“大”字的表达效果?【讲评】本题的考点是品味词语。答题模式是:词语意思+方法+表现的情形+效果【参考答案】“大”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阿长睡觉时不雅的姿态写得生动传神。隐隐透出“我”的厌恶之情。课后习题3.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讲评】理解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本文中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情感背后作者对阿长的同情和理解。这样能更好的揭示主题,更能给人以真实感。课后习题3.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背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参考答案】变化: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包含同情。课后习题B4.下列对文题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民间神话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去。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讲评】中年鲁迅对阿长充满同情、敬意和怀念,全无讨厌之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