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最新版)(最新版)编制人:_审核人:_审批人:_编制单位:_编制时间:_年_月_日序言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教案模板、教学设计、说课稿等等,想了解不同教育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material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lesson plantemplates, teaching design, lecture draf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about different educational material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pay attention!第 1 页 共 19 页正文内容正文内容备课可以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 数学教师在备课环节上所花时间的多少都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 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一、 课前预习1、预习书 18 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2、 找一找其中的变量, 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第 2 页 共 19 页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二、课堂展示活动一:观察并回答。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 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3、 说一说小明 10 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 岁和 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观察书上统计图: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第 3 页 共 19 页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5、 第二天 8 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 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活动三: 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1、 蟋蟀 1 分叫的次数除以 7 再加 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3、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4、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三、反馈与检测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路程 正方形周长边长 购卖数量总价 行驶时间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1)一种故事书每本 3 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第 4 页 共 19 页(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 2 元,购买的总数 x(本)与总金额 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2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 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 5 页 共 19 页一、复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生:要满足两个条件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减少而减少;2、两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师: 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下: y=5x,y 和 x 成正比例吗?为什么?生:成正比例,因为y 和 x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随着x 的变化,y 也在不断变化,y 和 x 的比值始终等于 5.所以 y 和 x 成正比例。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个问题:y 和 x 成正比例,y 是 x 的 5 倍,它们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图画的到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导入本课。)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一个数 0 1 2 3 4 5 6 7 8 9 10这个数的 5 倍(1)学生填表。第 6 页 共 19 页(2)学生汇报。(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一个数增大,它地 5 倍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带领学生看懂图,明确图上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明确各点所表示的含义。为下一步在表格上描点,扫清障碍。)三、试一试1、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 20 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2、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生:所有的点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设计意图: 学生会很形象的看到所有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进一步体会当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时,所绘成的图是一条直线。)四、练一练1、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师: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图,看一看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所形成的的图形是不是一条直线?(设计意图:从反方进一步证明成不成正比例的两个量,形成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通过对比方式,再次验证结论。)2、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第 7 页 共 19 页(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3、回答下列问题(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3)直径为 5 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 15 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练习,巩固所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3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第 8 页 共 19 页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具准备:圆柱体积演示教具。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谈话引入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3、教具演示。(1)取圆柱体模型。第 9 页 共 19 页(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三)归纳公式。(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板书:V=Sh)三、巩固新知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 厘米,高为16 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现在这个杯子装了 2/3 的水,装了多少水呢?2、完成“试一试”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五、布置作业练一练 1-5 题。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4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第 10 页 共 19 页2、理解并掌握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综合能力。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5 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5 套、水槽 5 个,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1、认识圆柱(课件演示),并说出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屏幕出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2、口算下列圆柱的体积。(1)底面积是 5 平方厘米,高 6 厘米,体积 = ?(2)底面半径是 2 分米,高 10 分米,体积 = ?(3)底面直径是 6 分米,高 10 分米,体积 = ?3、认识圆锥(课件演示),并说出有什么特征?二、沟通知识、探索新知。教师导入: 同学们,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 掌握了它的特征,但是,对于圆锥的学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认识上,有关圆锥的知识还有很多有待于我们去学习、 去探究。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1、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师:怎样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第 11 页 共 19 页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借鉴这种方法,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后,再用课件演示。(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教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 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用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第 12 页 共 19 页(3)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借助课件演示。(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活动情况,对个别小组予以适当的帮助。)a、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 3 倍)教师: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 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的全过程,并启发学生在小组内有条理地表述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板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师: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用字母表示一下?(指名发言,板书)(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 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在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吗?(不需要)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 要倒三次才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教师给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第 13 页 共 19 页进一步完善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1/3=底面积 高1/3V = 1/3Sh教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课件出示:想一想,讨论一下:?(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学生后讨论回答。三、 应用求体积、解决问题。1、口答。(1)有一个圆柱的体积是 27 立方分米, 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2)有一个圆锥的体积是 9 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例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 19 平方厘米,高是 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b 、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的。(提问学生多人)第 14 页 共 19 页c 、 教师板书:1/31912=76(立方厘米)答:它的体积是 76 立方厘米3 、练习题。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 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4、出示例 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 4 米,高是1.2 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 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学生的质疑:3.14(42)21.2 1/3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5、比较:例 1 和例 2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1)例 1 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例 2 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 1 是直接求体积,例 2 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 5一、教学内容:第 15 页 共 19 页第 23 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 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 0。2.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 0 之间的关系。四、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负数。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出示例 1:宜昌、哈尔滨的温度。2、提问: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宜昌是零上 16 度,哈尔滨是零下 16 度3、引导:宜昌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4、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 读法。 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16第 16 页 共 19 页(+16)-16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5、小结并板书: “+16”这个数读作正十六,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 16 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16”也可以写成“16”;“-16”这个数读作负十六,书写时,可以写成“-16”。6、通过“零上 16 摄氏度”和“零下 16 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16”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进一步体验负数,了解正、负数与 0 的关系1、课件出示例 2 直观图,银行取款与存款。2、师: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取款预存款吗?3、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4、小结:存入 2000 元用+2000 表示取出 500 元用500 表示,两个量正好相反,正数表示存入,负数表示取出。、归纳正数和负数。1、通过银行取款与存款,存入 2000 元用+2000 表示,取出500 元用500 表示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 0 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第 17 页 共 19 页师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2、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师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小结:像+16、19、+2000、6.3 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16、-7、-500 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完成板书)、练习题(1)完成第 4 页第 1 题。(2)完成第 4 页第 2 题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 0 小)(3)完成第 8 页“练习一”第 1 题。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提问:0 为什么不写?(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 0 以外的数都是正数)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 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完成第 8 页“练习一”第 2、3 题。七、教学结束:第 18 页 共 19 页总结:本节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 认识到了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是客观存在和非常广泛的。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 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 0 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第 19 页 共 19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