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1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长校长的角色与的角色与教育教育观的转变观的转变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原有的教育结构与实践依旧存在,全新的教育结构与实践正在产生。人们期待着因运而生的新型领导者的作用,例如以校长为中心整合校外社会力量与校内教育措施的综合影响。教师与教育管理者正经历着明确改革责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面临着适应自己的新角色所需要学习的堆积如山的新知识。” 迈克尔.富兰 中国社会转型内在要求日渐强烈, 又面临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与渗透,现实学校的种种不适应症充分暴露,转型问题也就被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近代型学校-转型-现代型(1)价值提升 即从传授知识为本向以培养 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2)重心下移 即从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转向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象牙塔知识转向于生活世界沟通,从高度集中的管理转向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自主发展;(3)结构开放 即学校对外向社区、网络开放,以及学校之间的交流开放,对内在管理上向师生开放,打破封闭、促进交流与互动,促使学校结构由宝塔型向扁平型转换;(4)过程互动 上述一系列转换带来的多元、多层、多向、多群互动的教育教学过程特征;(5)动力内化 动力内化意味着学校形成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由贯彻上级要求的执行机制转换成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校长最重要的角色是领导者 你靠什么来引领学校进行转型变革: 思想和目标?人格魅力?还是制度和纪律? 校长的领导首要的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引领学校进行变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一、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一)(一)1949197819491978年:年: 以政治为本位,以德育为首以政治为本位,以德育为首 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观呈现出以下特征: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观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形成与确定了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逐步确立了政治本位的教育发展观。 第三,在高等教育中采用专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回顾(二)二)19781978年到年到19951995年:年: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强调教育优先发展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引发了关于教育本质和功能的热烈讨论。 1982年党的十二大:三大战略重点之一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出席了会议闭幕式,作了题为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要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教育要成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一、我国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回顾(三)(三)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中期以来:年代中期以来: 从科教兴国到人才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战略强国战略 人才不仅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引领者,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是先进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要素。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43;人均森林和林地为世界人均量的1/6;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的1/4;我国探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占世界的12,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58,居世界53位 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将迈向一条外向发展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生态资源难以支撑的“负重之路”,人民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只有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转变成为“中国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纵身一跃”,靠什么? 只有靠人才走人才强国之路! 人才强国战略,顾名思义,就是依靠人才实现国家富强的战略。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全国由人口大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二是通过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让人才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让人才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纵观历史,我国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战略发生了诸多变化。然而,总的来说,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进行培养的倾向一直掌控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是从根本上肯定教育的本真追求: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即教育要把学生当人来培养,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人。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和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和“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不同的教育观的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的发展是以国家规划和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一)教育的发展是以国家规划和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还是以个体学习需要为出发点还是以个体学习需要为出发点 工具主义教育发展观将满足国家规划和社会发展要求放在首位,教育是通过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规格的人员,来适应和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则将满足个人的教育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应该考虑受教育者或学习者的需要、特点和学习条件。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二)教育实施的形式与理论基础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采用知识本位的课程观,实施标准化、程序性的教育形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则倾向于采取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和课堂观,重视学习者的个人学习体验,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根据个体的差异实施多样化的教育。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三)教育内容的差异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强调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传授与发展,忽视学习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与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对有关个性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关注不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在关注学生智商发展的同时,还关注情商。(四)关注的人群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关注对国家的发展更具重要意义的人群。“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则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权利与义务相称、获得与贡献相称)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五)教育效果评估 工具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强调知识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将课本作为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活动主要在校园内进行,以学生成绩为评估目标,评价标准是外部的且较单一。 学校会伤人: 美柯尔斯滕奥尔森著 孙玫璐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创造力之伤:“钱学森之问”的核心是创造力,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心头大患。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的课程与考试反复灌输和奖励是习惯性的、一成不变的、希望得到的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水是正确的,变成春天则只能得零分。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更强调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互动过程,强调对学习者各种潜能的发挥,采取的评价标准是多维的,内部评价占重要地位.l 囚徒困境囚徒困境A 甲乙不招认,各判一年监禁甲乙不招认,各判一年监禁B 两人中只有一人招供,招供者有立两人中只有一人招供,招供者有立功表现,判功表现,判3个月,没招供判十年个月,没招供判十年C如果两人都招供,则各判五年监禁如果两人都招供,则各判五年监禁教育博弈的参与者:教育博弈的参与者:l学生及其家长l教师l学校l教育行政部门l单向度学生评价转型多向度学生评价(书面、量化、一次性和选拔性)(非书面、质性、多次、发展性)三、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一)改变认识,使教育中的人确实从“受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 “以人为本”就意味着把学习者的利益作为出发点,把学习者当作教育的主体。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遍、充分、自由发展) 这里的学习者应该从个体生命的全程来重新理解。还应该从学习型社会的观念来重新定义。 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味着构建面向所有人的教育,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 三、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二)(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必须加速实现教育体系从学历本位、筛选为主到以能力建设为主的转变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学历本位的教育观将学历与教育联系在一起,甚至用文凭替代教育,这就意味着用文凭的单一性取代教育的丰富性,用文凭的静止性取代教育的尝试性,用升学的高利益相关性取代了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目的性。 在高等教育实践中,过于强调学术性,忽略职业性和应用性。教育发展的主题是:教育发展的主题是:从学历本位、筛选为主转变为能力建设为主从学历本位、筛选为主转变为能力建设为主可持续发展对人提出了至少以下可持续发展对人提出了至少以下1212个方面的要求。个方面的要求。要求要求1 1:具有责任心、对未来负责,对自己负责,以人类:具有责任心、对未来负责,对自己负责,以人类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诫。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诫。要求要求2 2:珍视人类形成共识的价值准则以及待人处世的方:珍视人类形成共识的价值准则以及待人处世的方式,具有与人合作的技能。式,具有与人合作的技能。要求要求3 3: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一种对文化特性与多: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形成一种对文化特性与多元文化对话的价值能迅速作出反应的价值体系。元文化对话的价值能迅速作出反应的价值体系。要求要求4 4:欣赏、关心、保护环境,具有参与人类建立起一:欣赏、关心、保护环境,具有参与人类建立起一种与其所处环境可行的长期关系活动的知识、技能与能力。种与其所处环境可行的长期关系活动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要求5 5:具有理解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具有针对:具有理解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具有针对各种复杂的现实的日常生活的系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各种复杂的现实的日常生活的系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要求要求6 6: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现实世界: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现实世界以及自己的发展状态。以及自己的发展状态。要求要求7 7:具有在保持事事和谐的同时寻求各种途径来促进:具有在保持事事和谐的同时寻求各种途径来促进新的平衡、新的优先事项和新的可能选择的意识和习惯。新的平衡、新的优先事项和新的可能选择的意识和习惯。要求要求8 8:形成多学科的交叉、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具有针:形成多学科的交叉、知识与技能的联系,具有针对具体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综对具体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综合地理解事物。合地理解事物。要求要求9 9:具有改造社会和改变社会的道德热情,能以自己:具有改造社会和改变社会的道德热情,能以自己的生命为后盾开展终身学习,开发贯穿自己终身的潜能。的生命为后盾开展终身学习,开发贯穿自己终身的潜能。要求要求1010:具有可持续消费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习惯。:具有可持续消费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习惯。要求要求1111:掌握能进行对话的语言:掌握能进行对话的语言, ,能通过各种媒介有效地能通过各种媒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要求要求1212:能采取有效手段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使:能采取有效手段保持并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使自己处于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自己处于一种身心愉快的状态。三、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三)需要更加广泛的、配套的教育体系与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 应树立开放的理念,除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外,要充分利用社区、网络等各种教育资源,打通学校与社会、课堂与实践的传统阻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 学校教学目标、模式、运作方式缺乏活力,不够多样和灵活。北京十一学校实施5年的“创新育人模式改革”: 4174 学校共有学生4174人,每人一张课表,就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 1430 走班选课后,学校共有1430个教学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24人。 265 学校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共开发了265门学科课程。 400 学校共开发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超过400本。 271 学校共改建学科教室271间,1200多类图书、1000多种实验器材进入教室,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无缝对接。 30 学校共开发了30门综合实践课程。 69 学校共开设有69门职业考察课程,分属30个行业,以帮助学生厘清职业目标。 545 本学期,学校共设置了60类、545个学生自主管理岗位课程,如教师助教、图书管理员、晚自习管理员等,学生根据表现可获得相应学分。 272 学校共有272个学生自组织社团,公益慈善类有30个,商业经营类13个。 5 学校设置了体育季、戏剧节、泼水节、狂欢节、电影节等5个节日。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 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北京十一学校全校4000名学生,有4000张课表,学生们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刻苦、学得成功。这是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一条正确道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从课程改革入手,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使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北京十一学校的改革值得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 进一步研习的材料 1.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 2.朱永新主编: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 3.翟博:以人为本: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中国教育报 2010年11月23日谢谢 谢谢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