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1 1、联系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联系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2 2、学习和掌握该诗咏古抒怀的写法。、学习和掌握该诗咏古抒怀的写法。3 3、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4 4、背诵该诗。、背诵该诗。 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公元公元766766年(代宗大历元年),晚年漂泊的杜甫在暂住地夔州写下了年(代宗大历元年),晚年漂泊的杜甫在暂住地夔州写下了咏怀咏怀古迹古迹五首,分别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古代先贤,借此抒写五首,分别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古代先贤,借此抒写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家国之思。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家国之思。这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乡的悲剧,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乡的悲剧,寄寓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 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王昭君的故乡:千山万水急奔荆门,一个这是一首七律。首联写王昭君的故乡:千山万水急奔荆门,一个“赴赴”字,让字,让景情有了活力,感情沉郁,笔健语警。颔联写王昭君客死他乡的悲剧:景情有了活力,感情沉郁,笔健语警。颔联写王昭君客死他乡的悲剧:“紫台连紫台连朔漠朔漠”描出昭君生前的悲,描出昭君生前的悲,“独留青冢向黄昏独留青冢向黄昏”则画出昭君死后的苦,一个则画出昭君死后的苦,一个“独独”字画出了昭君的一片孤独思汉之心。此联既传神刻画了昭君悲壮感人的一生,字画出了昭君的一片孤独思汉之心。此联既传神刻画了昭君悲壮感人的一生,又很好地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流浪状况和家国之思。在此基础上,颈联继续深写昭又很好地反映了诗人自己的流浪状况和家国之思。在此基础上,颈联继续深写昭君之悲:小人作祟让昭君远离皇帝远嫁匈奴,但昭君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思念却君之悲:小人作祟让昭君远离皇帝远嫁匈奴,但昭君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思念却痴痴不改,痴痴不改,“环佩空归月夜魂环佩空归月夜魂”,令人无限感叹!尾联以琵琶声声含怨作结,令人无限感叹!尾联以琵琶声声含怨作结,“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也抒发,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昭君的同情,也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怨愤情怀,笔意深沉。了作者深深的怨愤情怀,笔意深沉。 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二、课文的艺术特点二、课文的艺术特点全诗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寓于其中,句句有全诗以叙事为主,抒情议论寓于其中,句句有事,字字有情。象事,字字有情。象“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黄昏”联,描述昭君独自离开汉宫前往沙漠草原,联,描述昭君独自离开汉宫前往沙漠草原,直到死后进入坟墓,一直忍受着远离祖国亲人的孤直到死后进入坟墓,一直忍受着远离祖国亲人的孤独寂寞。在独寂寞。在“紫台紫台”与与“朔漠朔漠”“”“青冢青冢”“”“黄昏黄昏”的鲜明对比中,我们显然感受到诗人对昭君的鲜明对比中,我们显然感受到诗人对昭君“独独”“”“向向”荒凉寂寞的无限同情和深沉感慨,也隐隐荒凉寂寞的无限同情和深沉感慨,也隐隐从中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寓情于古人,借从中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寓情于古人,借古议今,既突出了昭君的寂寞忠魂形象,又抒发了古议今,既突出了昭君的寂寞忠魂形象,又抒发了自己连年漂泊的凄凉悲愤。自己连年漂泊的凄凉悲愤。这首诗格律严整,语言整齐简练、精警有力,这首诗格律严整,语言整齐简练、精警有力,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深沉的感情,读来抑扬顿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深沉的感情,读来抑扬顿挫,突出体现了杜甫创作风格。挫,突出体现了杜甫创作风格。 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其一)(其一)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水,奔赴荆门山,群山万壑随着湍急的江水,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山村。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山村。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连在了一起,直到留下黑色的坟墓独自向着黄连在了一起,直到留下黑色的坟墓独自向着黄昏。昏。凭画工画像取人的君主丧失了认识真才的凭画工画像取人的君主丧失了认识真才的机会,让一心向汉的昭君空有怀念故国的月夜机会,让一心向汉的昭君空有怀念故国的月夜归魂。归魂。即使千年后,琵琶弹奏的胡乐也会不断诉即使千年后,琵琶弹奏的胡乐也会不断诉说昭君内心对大汉昏君的怨恨。说昭君内心对大汉昏君的怨恨。 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句法严整。或实字迭用,或虚字单使,自无敷演之病。七言近体,起自初唐应制,句法严整。或实字迭用,或虚字单使,自无敷演之病。少陵怀古:少陵怀古:“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此上二字虽虚,而措辞稳贴。(明此上二字虽虚,而措辞稳贴。(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别怨恨而已。惟白乐天云:诗人咏昭君者多矣,大篇短章,率叙其离别怨恨而已。惟白乐天云:“汉使却回凭寄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没道不如宫里时。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没道不如宫里时。”此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之思,过此不言怨恨,而惓惓旧主之思,过人远矣。(明人远矣。(明瞿佑归田诗话)瞿佑归田诗话)发端突兀,是律诗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发端突兀,是律诗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清惊天动地。(清吴瞻泰杜诗提要)吴瞻泰杜诗提要)“连连”字写出塞之景,字写出塞之景,“向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清朱翰杜诗解意)朱翰杜诗解意)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清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清李子德)李子德)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绩,笼盖宇宙,铿戛钧读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绩,笼盖宇宙,铿戛钧韶,而纵横出没中,复含蕴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清韶,而纵横出没中,复含蕴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清冒春荣葚原诗说冒春荣葚原诗说卷二)卷二)此怀昭君村也。上四记叙遗事,下乃伤吊之词。生长名邦,而殁身塞外,比足该举明妃此怀昭君村也。上四记叙遗事,下乃伤吊之词。生长名邦,而殁身塞外,比足该举明妃始末。五六,承上作转语,言生前未经识面,则殁后魂归亦徒然耳,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始末。五六,承上作转语,言生前未经识面,则殁后魂归亦徒然耳,唯有琵琶写意,千载留恨而已。朱翰曰:恨而已。朱翰曰:“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结处,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起处,见钟灵毓秀而出佳人,有几许珍惜。结处,言托身绝域而作胡语,含许多悲愤。曲之诉论,正指昭君怨诗,不作后人词曲。黄生曰:含许多悲愤。曲之诉论,正指昭君怨诗,不作后人词曲。黄生曰:“怨恨者,怨己之远嫁,怨恨者,怨己之远嫁,恨汉之无恩也。陶开虞曰:恨汉之无恩也。陶开虞曰:“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此诗风流摇曳,杜诗之极有韵致者。”(清(清仇兆鳌杜诗详仇兆鳌杜诗详注)注)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一、该主要是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乡的悲剧,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一、该主要是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乡的悲剧,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之情。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之情。二、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二、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1 1、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即载体和象征,即“民族友好使者民族友好使者”的意义,如曹禺所写的历史剧的意义,如曹禺所写的历史剧王昭君王昭君;2 2、讽刺君、讽刺君王昏庸、奸臣作梗使好人遭迫害的意义,如王安石的王昏庸、奸臣作梗使好人遭迫害的意义,如王安石的明妃曲明妃曲;3 3、借昭君的遭遇抒发、借昭君的遭遇抒发个人的身世感慨的意义,如杜甫的这首个人的身世感慨的意义,如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很多时候,这几种意义是并存的。很多时候,这几种意义是并存的。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 1、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集大成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工、无美不备。这一认识最早发之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代文人苏轼、秦宋代文人苏轼、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观也有类似的看法。2 2、后世把杜甫称为、后世把杜甫称为“诗圣诗圣”,还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还突出了其道德含义,认为杜甫诗所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展现的人格魅力,集中了儒家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和情怀,如忠义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诗中圣哲”,也是这个意思,也是这个意思,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如这也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如春夜喜雨春夜喜雨、春望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石壕吏壕吏等诗,均体现了这一点。等诗,均体现了这一点。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暮年诗赋动江关暮年诗赋动江关说杜甫说杜甫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三首三首周振甫周振甫其一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矢地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矢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臾信生平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咏怀古迹五首咏怀古迹五首是借古迹来发抒自己的怀抱,五首咏五个古迹,这里选的三首关涉是借古迹来发抒自己的怀抱,五首咏五个古迹,这里选的三首关涉到三个古迹,即庚信宅、昭君村、武侯祠。这三首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它们怎样联系古迹,到三个古迹,即庚信宅、昭君村、武侯祠。这三首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它们怎样联系古迹,由古迹联系到古人,又怎样由古人联系到自己,发抒自己的怀抱,它们的不同的表现手法由古迹联系到古人,又怎样由古人联系到自己,发抒自己的怀抱,它们的不同的表现手法是值得探讨的。是值得探讨的。这第一首,是指庚信宅。庚信宅在荆州(今湖北江陵)。这五首诗当是杜甫于大历元这第一首,是指庚信宅。庚信宅在荆州(今湖北江陵)。这五首诗当是杜甫于大历元年(年(766766)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当时他还没有到荆州,没有看到庚信宅,所以这首)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写的。当时他还没有到荆州,没有看到庚信宅,所以这首诗里没有提到庚信宅。作为诗里没有提到庚信宅。作为咏怀古迹咏怀古迹,他的构思,当是从江陵到庚信宅,从庚信宅到,他的构思,当是从江陵到庚信宅,从庚信宅到江陵,从庚信到自己,成为暗线。把它列在江陵,从庚信到自己,成为暗线。把它列在咏怀古迹咏怀古迹的第一篇,那是因为社甫在夔州,的第一篇,那是因为社甫在夔州,想到荆州去,就想到庚信宅。诗里虽然没有提到庚信宅,但心目中是想到庚信宅的。因为想到荆州去,就想到庚信宅。诗里虽然没有提到庚信宅,但心目中是想到庚信宅的。因为是咏怀,所以提不提古迹并不重要。是咏怀,所以提不提古迹并不重要。这首诗的写法,不光不提庚信宅,上半首也不提庚信,完全是咏怀,联系自己的身世这首诗的写法,不光不提庚信宅,上半首也不提庚信,完全是咏怀,联系自己的身世来写,和后两首的写法不同。开头讲自己在东北遭乱流离。来写,和后两首的写法不同。开头讲自己在东北遭乱流离。“支离支离”就是流离失所。就是流离失所。“东东北北”,从他所在地夔州说来,他遭乱流离的地区是在东北方。在安史之乱时,杜甫从长安,从他所在地夔州说来,他遭乱流离的地区是在东北方。在安史之乱时,杜甫从长安向西逃,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他又从长安逃到凤翔。长安光复后,在长安做官,又被贬官向西逃,被叛军俘虏到长安。他又从长安逃到凤翔。长安光复后,在长安做官,又被贬官到华州。官不做了,又到秦州,经同谷到四川。到华州。官不做了,又到秦州,经同谷到四川。“支离东北支离东北”概括了他这一段生活。概括了他这一段生活。“风风尘际尘际”即在战乱中间。第二句讲他在西南的生活,包括他从同谷入四川,定居成都,又流即在战乱中间。第二句讲他在西南的生活,包括他从同谷入四川,定居成都,又流寓梓州、阆州,又回成都,再到云安,从云安到夔州,所以说寓梓州、阆州,又回成都,再到云安,从云安到夔州,所以说“漂泊西南漂泊西南”。“天地间天地间”指他漂泊的范围之广。指他漂泊的范围之广。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次联次联“三峡楼台三峡楼台”写写“漂泊西南漂泊西南”的生活。杜甫在夔州有西阁,他在的生活。杜甫在夔州有西阁,他在西阁二首西阁二首里里说说“巫山小摇落巫山小摇落”,“层轩俯江壁层轩俯江壁”,靠近巫山。又说,靠近巫山。又说“萧瑟倚朱楼萧瑟倚朱楼”。“楼台楼台”当指他当指他住的西阁。他从云安到夔州,在住的西阁。他从云安到夔州,在云安九日云安九日里说里说“山拥更登危山拥更登危”。那末。那末“三峡楼台三峡楼台”当当包括从云安到夔州一段。包括从云安到夔州一段。“淹日月淹日月”指漂泊留滞的长久。指漂泊留滞的长久。“五溪衣服五溪衣服”,指湖南贵州交界,指湖南贵州交界处的五条溪水一带居住的少数民族,穿着五彩的衣裳。处的五条溪水一带居住的少数民族,穿着五彩的衣裳。“共云山共云山”,指跟他们同住在高山,指跟他们同住在高山里,说明漂泊地区的广大和偏僻。从三峡楼台的地势高看,联系里,说明漂泊地区的广大和偏僻。从三峡楼台的地势高看,联系秋兴秋兴的的“夔州孤城落夔州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跟,跟“淹日月淹日月”联系,似有所想望,不光是望京华,和结句联系,联系,似有所想望,不光是望京华,和结句联系,当有乡关的怀念,也可能含有故乡之思。当有乡关的怀念,也可能含有故乡之思。三联既写自己,兼指庚信。三联既写自己,兼指庚信。“羯胡羯胡”本指匈奴的一支,这里指安禄山,唐玄宗封他为本指匈奴的一支,这里指安禄山,唐玄宗封他为东平郡王,极为尊宠他,他却起兵叛乱,攻进京城长安,所以说他是无赖。这就联系到庚东平郡王,极为尊宠他,他却起兵叛乱,攻进京城长安,所以说他是无赖。这就联系到庚信,庚信在梁朝做官。当时梁武帝封侯景为河南王。侯景起兵反叛,攻入梁朝京城建康,信,庚信在梁朝做官。当时梁武帝封侯景为河南王。侯景起兵反叛,攻入梁朝京城建康,也是无赖。侯景攻入建康时,庚信逃奔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派他出使到西魏。那时也是无赖。侯景攻入建康时,庚信逃奔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派他出使到西魏。那时西魏派兵打下江陵,庚信被留在北朝。他写了哀悼梁朝覆亡、人民苦难的西魏派兵打下江陵,庚信被留在北朝。他写了哀悼梁朝覆亡、人民苦难的哀江南赋哀江南赋,正象杜甫写了许多伤时之作,所以说正象杜甫写了许多伤时之作,所以说“词客哀时词客哀时”。杜甫还留滞西南没有还乡,庚信一直。杜甫还留滞西南没有还乡,庚信一直留在北朝,不能回南,所以说留在北朝,不能回南,所以说“且未还且未还”。这联是写自己为主,兼指庚信;下联是写庚信。这联是写自己为主,兼指庚信;下联是写庚信为主,兼指自己。庚信被留北朝,有乡关之思,写了为主,兼指自己。庚信被留北朝,有乡关之思,写了小园赋小园赋哀江南赋哀江南赋等来表达他等来表达他的悲哀,所以说的悲哀,所以说“最萧瑟最萧瑟”,萧瑟就是悲凉的意思。庚信早年在梁朝,写的词赋风格,萧瑟就是悲凉的意思。庚信早年在梁朝,写的词赋风格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绮丽;到晚年被留北朝,风格变了,杜甫在绮丽;到晚年被留北朝,风格变了,杜甫在戏为六绝句戏为六绝句里称为里称为“庚信文章老庚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所以这里说他。所以这里说他“暮年词赋动江关暮年词赋动江关”。杜甫入川以后,。杜甫入川以后,诗歌的风格更为沉郁苍劲,情况也有些相似。诗歌的风格更为沉郁苍劲,情况也有些相似。这首诗从作者的用思来说,从庚信宅想到庚信,从庚信的身世想到自己,主这首诗从作者的用思来说,从庚信宅想到庚信,从庚信的身世想到自己,主要是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要是通过自身的遭遇来咏怀。从“支离支离”“”“漂泊漂泊”里写出遭遇的不幸,从里写出遭遇的不幸,从“淹日淹日月月”“”“且未还且未还”里写出思乡的感情。结合里写出思乡的感情。结合“羯胡事主羯胡事主”一联来感慨时事,归结到一联来感慨时事,归结到诗赋动江关。主要是咏怀,末联才点到庚信,是一种写法。诗赋动江关。主要是咏怀,末联才点到庚信,是一种写法。 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其三其三其三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上一首咏怀不点明古迹,这首咏怀一开头就写古迹;上一首以咏怀为主,附带提到时事上一首咏怀不点明古迹,这首咏怀一开头就写古迹;上一首以咏怀为主,附带提到时事“羯胡事主羯胡事主”,这首当是以感事为主,借古讽今,借昭君来发抒感慨,是又一种写法。,这首当是以感事为主,借古讽今,借昭君来发抒感慨,是又一种写法。从三峡一带的群山万壑象波涛起伏奔腾而下到达荆门山附近,就是昭君生长的村子。山从三峡一带的群山万壑象波涛起伏奔腾而下到达荆门山附近,就是昭君生长的村子。山和壑并提正写山势象波涛起伏。和壑并提正写山势象波涛起伏。“赴赴”是奔赴。奔赴有汇聚的意思,正写出山川的灵秀汇聚是奔赴。奔赴有汇聚的意思,正写出山川的灵秀汇聚到这里,所以生出绝代佳人。到这里,所以生出绝代佳人。“明妃明妃”即昭君,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即昭君,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紫台紫台”即即紫禁城的宫殿,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她离开汉宫,到达北方沙漠的地方,指南匈奴。紫禁城的宫殿,昭君本是汉元帝的宫女,她离开汉宫,到达北方沙漠的地方,指南匈奴。汉书汉书匈奴传匈奴传称汉元帝竟宁元年(前称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33),呼韩邪单于来朝,愿跟汉朝结亲。元帝把宫),呼韩邪单于来朝,愿跟汉朝结亲。元帝把宫女王嫱,字昭君的,嫁给单于,称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汉成帝建始二年(前女王嫱,字昭君的,嫁给单于,称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31),呼韩邪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按匈奴风俗娶了昭君,生二女。),呼韩邪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若鞮单于,按匈奴风俗娶了昭君,生二女。后后汉书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传称当时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称当时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连朔漠连朔漠”,把昭君离开汉宫同到,把昭君离开汉宫同到南匈奴连起来,正说明昭君虽去,而心里还在想念汉宫,象藕断丝连那样。这里含有昭君想南匈奴连起来,正说明昭君虽去,而心里还在想念汉宫,象藕断丝连那样。这里含有昭君想回来的意思,同她上书请求回到汉朝相应。回来的意思,同她上书请求回到汉朝相应。“青冢青冢”,昭君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昭君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清代宋荦清代宋荦筠廊偶笔筠廊偶笔说:说:“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黛色,故云青冢。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黛色,故云青冢。”黄昏是日落黄昏是日落西山的时候,汉朝的京城长安,在青家的西南,西山的时候,汉朝的京城长安,在青家的西南,“向黄昏向黄昏”正写昭君死后还向着汉朝,跟正写昭君死后还向着汉朝,跟“连朔漠连朔漠”的意思相应,都透露出她的怨来。的意思相应,都透露出她的怨来。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画图画图”句本于句本于西京杂记西京杂记,称元帝宫里的宫女多,使画工画宫女的相貌,按照画像,称元帝宫里的宫女多,使画工画宫女的相貌,按照画像来召见。宫人都贿赂画工,昭君自以貌美,不肯行贿,画工把她画丑了,得不到召见。后来来召见。宫人都贿赂画工,昭君自以貌美,不肯行贿,画工把她画丑了,得不到召见。后来南匈奴单于入朝,求美人,元帝派昭君去。到去时,召见,容貌为后宫中第一。元帝懊悔,南匈奴单于入朝,求美人,元帝派昭君去。到去时,召见,容貌为后宫中第一。元帝懊悔,但难于失信,让昭君去了。于是严办画工,画工毛延寿被杀。汉元帝要从画图里察识宫女的但难于失信,让昭君去了。于是严办画工,画工毛延寿被杀。汉元帝要从画图里察识宫女的容貌,使得昭君遗恨终身,死后在月夜魂归也是枉然。容貌,使得昭君遗恨终身,死后在月夜魂归也是枉然。“省识省识”即察识,讥笑元帝只从画图即察识,讥笑元帝只从画图里去考察。里去考察。“春风画春风画”,犹青春的美貌。,犹青春的美貌。“环珮环珮”,妇女的饰物。指昭君魂归,好象听到环,妇女的饰物。指昭君魂归,好象听到环珮的声音。一结归到昭君的怨恨。琵琶是胡中的乐器。珮的声音。一结归到昭君的怨恨。琵琶是胡中的乐器。“作胡语作胡语”即奏胡中的歌,在歌曲里即奏胡中的歌,在歌曲里分明表达出昭君的怨恨来。分明表达出昭君的怨恨来。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琴曲歌辞琴曲歌辞有有昭君怨昭君怨曲。曲。这首诗从写昭君村开头,写到昭君的身世遭遇,归结到昭君的怨恨,好象是咏昭君,不象咏这首诗从写昭君村开头,写到昭君的身世遭遇,归结到昭君的怨恨,好象是咏昭君,不象咏怀。那末为什么作咏怀呢?这里大概是感事而带感怀的意思。王嗣奭怀。那末为什么作咏怀呢?这里大概是感事而带感怀的意思。王嗣奭杜臆杜臆里引了一种说里引了一种说法:唐肃宗把少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法:唐肃宗把少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临别时,公主哭道:“国家事重,死且无恨!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肃宗肃宗流泪而还。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嫁来结好回纥。流泪而还。当时唐朝依靠回纥来平定安史叛军,回纥骄横,唐朝被迫用公主下嫁来结好回纥。那末这诗的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这是感事的说法。那末这诗的写昭君怨,正是借来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这是感事的说法。大概作品写历史人物,往往有所寄托。象昭君这样的人物,从历史记载看,象上面所称引的,大概作品写历史人物,往往有所寄托。象昭君这样的人物,从历史记载看,象上面所称引的,是有怨的一面。因此,借昭君怨来感叹时事,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是符合昭君怨的一面的。是有怨的一面。因此,借昭君怨来感叹时事,表达宁国公主的怨恨,是符合昭君怨的一面的。历史上的昭君,还有另一面。历史上的昭君,还有另一面。后汉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匈奴传称昭君入宫数年,不得召见,积悲怨,称昭君入宫数年,不得召见,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那是她怨恨元帝,自动请求嫁给呼韩邪。这是另一面。这乃请掖庭令求行。那是她怨恨元帝,自动请求嫁给呼韩邪。这是另一面。这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一面也可写成昭君为了民族团结自动请行。这是写历史题材适应不同时代不同需要的例子。一面也可写成昭君为了民族团结自动请行。这是写历史题材适应不同时代不同需要的例子。杜臆杜臆指出这首诗里还有咏怀的一面道:指出这首诗里还有咏怀的一面道:“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昭(君)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从这首诗看,从这首诗看,“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图省识春风面”,这里既,这里既有有“入宫见妒入宫见妒”的意思,也有元帝昏庸不会识别美恶的意思,尤其是后者,更符合杜甫的遭的意思,也有元帝昏庸不会识别美恶的意思,尤其是后者,更符合杜甫的遭遇。杜甫正因为忠而进谏,遭到贬斥,在这里可能含有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诗里,既是遇。杜甫正因为忠而进谏,遭到贬斥,在这里可能含有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诗里,既是感事而暗寓感怀,是另一种写法。感事而暗寓感怀,是另一种写法。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其五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这首的古迹是指武侯庙,它不同于其一的不提古迹,也不同于其三的写昭君村的形胜,而这首的古迹是指武侯庙,它不同于其一的不提古迹,也不同于其三的写昭君村的形胜,而是只简单地提一下遗像。它不同于其一的着重咏怀,也不同于其三的感事而着重咏史,写诸葛是只简单地提一下遗像。它不同于其一的着重咏怀,也不同于其三的感事而着重咏史,写诸葛亮,另是一种写法。亮,另是一种写法。一开头指出诸葛亮的大名在宇宙里流传,显得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正面写出杜甫无限一开头指出诸葛亮的大名在宇宙里流传,显得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正面写出杜甫无限钦仰的心情。抱着这种心情来瞻仰武侯庙,看到诸葛亮的遗像肃穆而崇高。钦仰的心情。抱着这种心情来瞻仰武侯庙,看到诸葛亮的遗像肃穆而崇高。“宗臣宗臣”是后代尊是后代尊仰的大臣。接下来又用两句来概括他的一生,就他的功业来说,仰的大臣。接下来又用两句来概括他的一生,就他的功业来说,“三分割据纡筹策。三分割据纡筹策。”纡是纡纡是纡回曲折,筹策是筹谋决策,他的筹策当经过反复考虑,纡回曲折的过程才制定的。这个回曲折,筹策是筹谋决策,他的筹策当经过反复考虑,纡回曲折的过程才制定的。这个“纡纡”字,正写杜甫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深切体会。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已经替刘备制定了三分割据字,正写杜甫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深切体会。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已经替刘备制定了三分割据的策略。后来,三国的鼎立完全按照这个决策来实现。就他的才干和品德说,是的策略。后来,三国的鼎立完全按照这个决策来实现。就他的才干和品德说,是“万古云霄一万古云霄一羽毛。羽毛。”羽毛指鸾凤;云霄是云天,鸾凤在云天高飞。在万古的长期中,他象在高空中飞翔的羽毛指鸾凤;云霄是云天,鸾凤在云天高飞。在万古的长期中,他象在高空中飞翔的唯一的鸾风。下面一联再加申说,他同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吕望,即姜太公,可以比美,在兄唯一的鸾风。下面一联再加申说,他同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吕望,即姜太公,可以比美,在兄弟之间。他同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曹参比,他的指挥若定,远远超过萧曹。当时有一种看法,弟之间。他同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曹参比,他的指挥若定,远远超过萧曹。当时有一种看法,认为夏、商、周三代实行王道,虽然也用武力征伐,但更注意民心的归向。秦、汉实行霸道,认为夏、商、周三代实行王道,虽然也用武力征伐,但更注意民心的归向。秦、汉实行霸道,主要靠武力兵谋来取胜。在秦、汉以后,可以同三代比美的,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说同伊、主要靠武力兵谋来取胜。在秦、汉以后,可以同三代比美的,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说同伊、吕是伯仲,比萧曹就远远超出了。这是对吕是伯仲,比萧曹就远远超出了。这是对“万古云霄一羽毛万古云霄一羽毛”的进一步申说,一即唯一、独一。的进一步申说,一即唯一、独一。这种看法,晋朝张辅在这种看法,晋朝张辅在(诸)葛乐(毅)优劣论(诸)葛乐(毅)优劣论里就提出来了,说:里就提出来了,说:“孔明包文武之德,孔明包文武之德,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乐毅是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而诗中把比较的对象由乐毅乐毅是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而诗中把比较的对象由乐毅改做萧曹,分量上却重得多了。改做萧曹,分量上却重得多了。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末联感叹他的大功不成。既然诸葛亮高出萧曹,与伊吕比美,伊吕帮助商周取得天下,末联感叹他的大功不成。既然诸葛亮高出萧曹,与伊吕比美,伊吕帮助商周取得天下,萧曹帮助汉朝统一天下,为什么诸葛大功不成呢?这里指出世运已经转移,汉朝的国运已经萧曹帮助汉朝统一天下,为什么诸葛大功不成呢?这里指出世运已经转移,汉朝的国运已经衰落,终于难以恢复,他也只能为贯彻其由三分而一统的决心,终归由于军事的辛劳而牺牲衰落,终于难以恢复,他也只能为贯彻其由三分而一统的决心,终归由于军事的辛劳而牺牲了。了。这首诗的写法,同前两首又不同,它的特点是用诗来议论。用诗来议论同一般的议论不这首诗的写法,同前两首又不同,它的特点是用诗来议论。用诗来议论同一般的议论不同,它是议论,又是诗。开头是说明,在同,它是议论,又是诗。开头是说明,在“垂宇宙垂宇宙”里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垂宇宙的大里提出作者自己的看法,是垂宇宙的大名,这是就功名方面来评价;名,这是就功名方面来评价;“万古云霄万古云霄”句则是从德才方面来评价;句则是从德才方面来评价;“伯仲之间伯仲之间”一联则一联则是从历史人物比拟的角度来评价;最后说明大功不成的理由,所以总的看来都属于一种议论。是从历史人物比拟的角度来评价;最后说明大功不成的理由,所以总的看来都属于一种议论。那末它为什么又是诗呢?因为它在议论或说明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是用形象比喻。在那末它为什么又是诗呢?因为它在议论或说明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是用形象比喻。在“垂宇宙垂宇宙”“”“肃清高肃清高”里表达出无限崇敬的心情,在里表达出无限崇敬的心情,在“纡筹策纡筹策”“”“一羽毛一羽毛”里表达出特别推里表达出特别推尊的感情,在尊的感情,在“见伊吕见伊吕”“”“失萧曹失萧曹”里显得他的高不可及,在汉祚里显得他的高不可及,在汉祚“终难复终难复”“”“身歼军务劳身歼军务劳”里充满着无限惋惜的感情。这就使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里充满着无限惋惜的感情。这就使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种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又是高度概括,具有丰富的含义,可以供人体味。像为什么是又是高度概括,具有丰富的含义,可以供人体味。像为什么是“垂宇宙垂宇宙”而不同于一时的声而不同于一时的声名;为什么是名;为什么是“纡筹策纡筹策”,用,用“纡纡”字,不同于一般的筹划;为什么是字,不同于一般的筹划;为什么是“见伊吕见伊吕”“”“失萧曹失萧曹”,从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见见”,为什么,为什么“失失”,都有用意;又怎样,都有用意;又怎样“身歼军务身歼军务”:都是使人体味不:都是使人体味不尽。它说出的少而不说出的多,含意很深而使人体味不尽,所以是诗的。再象尽。它说出的少而不说出的多,含意很深而使人体味不尽,所以是诗的。再象“万古云霄一万古云霄一羽毛羽毛”又是很好的形象比喻。又是很好的形象比喻。“云霄一羽毛云霄一羽毛”是空间的形象,加上是空间的形象,加上“万古万古”, 使人想象到使人想象到时间中的一羽毛。在时间中的一羽毛。在“见伊吕见伊吕”“”“失萧曹失萧曹”里也会唤起人们对许多往古人物的想象来。里也会唤起人们对许多往古人物的想象来。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七、咏怀古迹(其一) 这首诗的咏怀同前两首又不同,它不同于其一的明显,也不同于其二的感事咏怀,实际这首诗的咏怀同前两首又不同,它不同于其一的明显,也不同于其二的感事咏怀,实际上是咏史,咏诸葛亮,借咏诸葛而咏己怀。杜甫上是咏史,咏诸葛亮,借咏诸葛而咏己怀。杜甫“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他对政治自,他对政治自有看法,这同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即有看法,这同他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即“见伊吕见伊吕”而而“失萧曹失萧曹”是一致的,这里有它的怀是一致的,这里有它的怀抱。姑不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但它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抒发他的怀抱这点则是确定抱。姑不论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但它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来抒发他的怀抱这点则是确定的。这是以咏史为咏怀。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是的。这是以咏史为咏怀。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同是咏怀古迹咏怀古迹,却是因不同的对象、,却是因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感慨、不同的思想感情,而用了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写,在这点上是值得借鉴的。不同的感慨、不同的思想感情,而用了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来写,在这点上是值得借鉴的。(选自(选自唐诗鉴赏集唐诗鉴赏集)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