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阅读中方法性内容的概括题示例与强化训练(含解析)2024届高考阅读中方法性内容的概括题示例与强化训练 考点: 1.孟子与孔子家语入官概括具体做法 2.车凤中的以“文化人与于坚可以读论语了方法性内容概括:论语价值、特点与阅读的方法 3.乡土中国十二之血缘和地缘方法性内容概括 4.韩愈讳辩概括辩驳的方法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方法性内容概括 2.概括具体做法 3.方法性内容概括:论语价值、特点与阅读的方法 4.概括辩驳的方法 【考点示例】 一、孟子与孔子家语入官概括具体做法 【考点解读】 1.断句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4.翻译 5.概括具体做法 文本1 (一) 孟子 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 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 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 以保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 (节选自孟子) 文本2 女子必自择丝麻, 良工必自择完材, 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 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 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 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 富而能供, 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 以身本者也。 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若责 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民有小过,必求 其善, 以赦其过; 民有大罪,必原其故, 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 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 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 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 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 ) 问题1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 有本 A 而能图 B 末 C 修事 D 而能建 E 业 F 久居而不滞 G 情 H 近而畅乎 答案 C F 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 。 问题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 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贼,有“破坏 ”“伤害 之意,也指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在文中的意思是“伤害”。 C.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 D.责,在文中理解为“要求”,与促织 中“试使斗而才, 因责常供中“ 责 ”的意思相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D 项“与促织中“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意思相同。”错误。“因责常供的“责”是“责令的意思,文中的“责 ”理解为“要求,意思并不相同。 问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 “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 B.“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 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 C.“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在提醒君子为政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 D.政令不和谐, 民众就不服从教导, 因而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也就不可能听从命令。这进一步说明“万民之叛道 ,必于君上之失政。”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 项“而要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原则处理事务。错误,结合下文“ 民有小过,必求其善, 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 ”来理解,应该是“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以仁爱教化的原则处理事务。 问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 答案 (1)假若能够扩充它,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2)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 解析 (1)“苟 ”,如果假如;“充 ,扩充;“保 ”,安定。 (2)“缘,攀爬;“务”,致力于,力求;“兹甚,更加严重,更加厉害。 问题5 结合文本二简要概括“行不忍人之政 ”的一些具体做法。(3 分) 答案 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 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 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用仁爱教化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 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不忍人之政 ,不狠心对待民众,怜爱民众。文本二第二段中“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 ”“民有小过,必求其善, 以赦其过 “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这些内容可体现“不忍人之政”。理解概括为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不苛求民众)民众有小罪,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民众犯大罪,寻找根源,用仁爱教化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民众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 译文1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译文2 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对待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 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 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 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一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 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 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 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 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 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 二、车凤中的以“文”化人与于坚可以读论语了方法性内容概括:论语价值、特点与阅读的方法 【考点解读】 1.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3.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 4.矛盾题 5.方法性内容概括论语价值、特点与阅读的方法 6.随笔式的语言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 材料1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中的以“文”化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