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9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5页 / 共49页
第6页 / 共49页
第7页 / 共49页
第8页 / 共49页
第9页 / 共49页
第1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赠别二首(其二)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夜流溢的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张燕瑾)(2010年高考山东卷)(原文见第一课)20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1分),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也可以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回答,比如:在上一段对刘四爷概括叙述的基础上,用这一段肖像描写使刘四爷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同时,突出他的“虎气”(性格)(1分),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1分)。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答:_【答案】勤劳(1分);朴实(憨厚老实,善良)(1分);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1分);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1分)。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3理解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体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1读准字音监(jin)生寒暄(xun)银镯(zhu)不更(n)事 桌帏(wi) 间(jin)或一轮新正(zhn) 执拗(ni) 蹙(c)缩惴惴(zhuzhu) 歆(xn)享 咀嚼(jju)赏鉴牲醴(l) 暂寓(zny) 悚(sn)然胆怯(qi) 谬(mi)种 形骸(hi)窥(ku)探 荸荠(bq) 窈(yo)陷朱拓(t) 炮烙(polu) 陈抟(tun)老祖捺(n)上花冠 呜咽(y)2解释词语俨然:文中指摆出十分庄重的样子。形骸:人的形体。寒暄:(问)寒(问)暖。指见面时谈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不更事:经历世事不多,即缺乏社会经验,不懂世故人情。更,经历。怨府:怨恨集中的所在。文中指埋怨的对象。走投无路:形容无路可走,陷入绝境。投,投奔。讪讪:难为情的样子。诡秘:诡诈神秘,使人难以捉摸。牲醴:祭祀用的酒肉。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醴,甜酒。烟霭:烟雾。悚然:惊惧的样子。惶急:惶恐焦急。踌躇:犹豫。得意的样子。谬种:坏东西(骂人的话)。忌讳:因风俗习惯或个人原因,对某些言论或行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沸反盈天:形容人声喧嚣杂乱。沸反,像沸水一样翻腾。盈,满。 祭祀:旧时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鄙薄:鄙夷,轻视,看不起。唾弃:鄙视而抛弃。3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以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辩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作品集简况: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杂文集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4了解背景祝福创作于1924年。是彷徨中第一篇小说。故事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赶跑了皇帝,但由于革命的不彻底性,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未完全实现,整个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下,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仍然严重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严重地束缚着她们的身心。1919年的“五四”运动,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为鲁迅这一时期探索的主要问题。祝福就是在这种探索下而产生的。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迫害剥削劳动妇女的凶残本质,反映了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同情和憎恶。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至此也联成一片了”)写鲁镇“祝福”的景象和鲁四老爷的为人,以及祥林嫂的寂然死去。这一部分交代时代和环境,渲染气氛,以年终“祝福”的热闹来反衬祥林嫂去世的凄凉;把主要人物祥林嫂和鲁四老爷引出场,揭示鲁四老爷的丑恶本质以及他与祥林嫂对立的阶级立场;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把“我”作为目击者、见证人,从而对主要人物做出评价,便于读者领会作者的思想。2疑难探究(1)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还以“祝福”为题?“祝福”是旧中国江南一带的迷信习俗,充满了“男尊女卑”等封建礼教色彩。在过旧历年时用酒肉和香火供奉、酬谢祖先和天神,祈求来年的幸福,即“答一岁之安,祈新年之福”。其仪式通常在腊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小说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祝福之时也正是封建思想对人们影响和制约最深的时候,也是人们对祥林嫂歧视和迫害最甚的时候。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以此为题可突出主题。“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时,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严谨完善。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祝福”的景象与祥林嫂的惨死构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烘托并深化了主题。所谓“祝福”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2)小说中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小说三次写到了“祝福”。这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这一特定场景中。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这不仅仅是富人们的事情,而且是“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操劳福礼是女人们的事,而“祝福”的活动却是要女人们走开的。这样的交代告诉了人们,辛亥革命之后,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千年来女性的地位和压在妇女头上的精神枷锁依旧。这样的环境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也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更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中一项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动,祥林嫂这个悲剧人物的悲剧性的命运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初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还“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的权利,可到了后来,就连这点辛劳的权利也都失去了。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祥林嫂的悲剧和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首尾呼应,使小说的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3)如何理解“我”的“说不清”?“我”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有无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也许有”“也未必”及“说不清”。第一句回答,在“我”是自以为慰藉的话,不忍心增添末路人的苦恼;而在祥林嫂却觉得这对灵魂的有无却是一个似疑实新的答案,这对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的疑惑无疑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回答,在“我”是意识到前面的答话已给对方增添了苦恼,只好吞吞吐吐地支吾其辞;而在祥林嫂却惊魂未定,由地狱想到死后的痛苦,使她的苦恼更增添了一层。第三句回答,在“我”是怕“负若干的责任”的含混之辞,然而,却在祥林嫂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多少也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结局的到来,促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惧,离开了人间。其实,“我”完全知道所谓“灵魂”“地狱”之类,纯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林嫂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表现了“我”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桎梏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所提出的问题,这正体现了“我”的软弱性。(4)课文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肖像,分别是怎样刻画祥林嫂举止变化的?其作用是什么?描写祥林嫂的脸色,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还是青黄;第三次是黄中带黑。描写祥林嫂的两颊,第一次是红的;第二次是消失了血色;第三次是消尽了悲哀的神色。描写祥林嫂的衣着饰物,第一次是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第二次与第一次一模一样;第三次是破空篮,空的破碗,破竹竿。三次外貌描写写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第一、二次写出了她虽贫困,但还有活力,对生活抱着希望;第三次写出了她对生活已经绝望。三次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5)小说祝福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把祥林嫂的悲剧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能够引人入胜。突出典型环境,祥林嫂的悲剧主要发生在鲁镇,鲁镇是典型环境。卫家山的礼教气息就不够浓:山里人穷,所以祥林嫂的婆婆肯将守节的寡妇嫁到更穷的“里山”贺家坳去。贺家坳贞节观念和礼教气息更淡,所以那里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这在鲁镇大户人家的太太四婶听起来简直不可思议,祥林嫂的悲剧一定要在鲁镇才能发展和完成。运用倒叙就突出了典型环境。把祥林嫂的死与祝福景象连在一起,突出了祥林嫂同鲁四老爷所代表的礼教与迷信之间的矛盾,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利于剪裁。叙述故事时可只选取与祥林嫂悲剧命运直接相关的“半生事迹的片断”,而不觉支离破碎。(6)你认为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女人?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形容,然后概括一下。文中能够用来形容的词语很多,如“乞丐”、“讨饭的女人”、“谬种”、“寡妇”、“勤快”、“悲惨”、令人“烦厌”总之,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最下层的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讨人烦厌,终究成为一个乞丐,直至绝望地离开人世。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随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A监:jin,B横:hn,D削:xu。)【答案】B(蹙:皱,收缩;歆:鬼神享受祭品的香气。)3选出对“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一句含意理解正确的一项()A无所依靠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看不见他了。B无所依靠而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就使讨厌见他的人不再见到他。C生活没有意思活不下去的人,不如干脆死去,即使讨厌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D没有意思而不想活的人,干脆死去,即使讨厌见他的人也见不到他了。【答案】B4(北京丰台一中月考题)下面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运用同义反复,潜在的意思是封建统治下中国城乡的每一块土地都是鬼神观念牢牢统治的地方。而这一点,往往在旧历的年底显得最为充分和集中。B“沉重”“钝响”“幽微”的祝福景象,鲁四老爷“大骂其新党”,都突出了鲁镇保守沉闷、停滞不前的特点。C祝福时,女人们辛勤地劳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可见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D“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这句话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说明了封建迷信思想对人们统治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已经根深蒂固。【答案】D(反复的修辞手法。)5下列对鲁四老爷的表情和语言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祥林嫂初到鲁家做工时,“四叔皱了皱眉”,这表明他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由此可见其冷酷无情,说明他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维护者。B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夫家的堂伯在寻找她时,“就皱一皱眉,道: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说明鲁四老爷毕竟是“讲理学的老监生”,判断事情较理性、准确,事实确如他判断的那样。C当祥林嫂的婆婆说要带祥林嫂回去时,鲁四老爷说:“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说明鲁四老爷认为祥林嫂的婆婆带走祥林嫂是理所当然的。D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时,鲁四老爷第三次“皱眉”,并暗中叮嘱四婶不可让祥林嫂参与祭祀之事。他这是从封建礼教出发,从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成为日后祥林嫂生存信心彻底破灭的直接原因。【答案】B(说明鲁四老爷的冷酷无情和恪守封建礼教之顽固。)6下列对第一部分中的有关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自然段从视觉、听觉和嗅觉诸角度,描写鲁镇年终祝福热闹忙碌的气氛,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铺垫作用。B第1自然段对鲁四老爷的描写,说明他是一个讲究封建礼教、反对革新变法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C第2自然段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揭示出鲁四老爷的虚伪、反动和保守。厅堂的布置,几案的摆设,处处显示出令人窒息的死气。D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表明祥林嫂极度痛苦,精神完全枯竭,对生活已失去希望。【答案】B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