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跟踪检测(四) 中华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朝、清朝前期(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名校学术联盟教学质量检测二)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B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C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D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解析:选D上述措施是为了分割行省权力,三司互相牵制,降低了行政效率,故A、B两项错误;题干中的措施主要针对地方权力,并非相权,故C项错误;元朝时期,地方上行省的权力上升之后,威胁到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吸取了前朝教训,“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2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作是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这主要得益于()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解析:选A随着明朝废丞相、裁撤中书省实现权分六部以及设内阁,古代中国政府统治和运行机制日益完善,方才出现材料中的奇特现象,故A项正确,C项错误;皇权空前加强而皇帝却频繁不上朝的话,只会加速明朝灭亡,故B项错误;理学的迅猛发展并不能确保明朝在最高统治者不理朝政的情况下延续近300年之久,故D项错误。3(2019甘青宁联考)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解析:选B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故A项错误;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应对外敌入侵,国家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故D项错误。4(2019江西上饶二模)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正统十二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解析:选D在古代中国,等级制度一直存在,不会被废除,故A项错误;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纺织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种现象既稀疏又微弱,不会改变社会的阶级秩序,故C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在禁限”是因民间某些人的经济地位提高。5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解析:选C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6(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解析:选D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中国科技观念,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故C项错误;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D项正确。7(2019湖北武汉调研)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并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向北传播到无锡、镇江等地;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昆剧的传播反映了()A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渐趋重合B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于北方C戏曲推动了地区间的文化交融D交通状况影响文化的交流传播解析:选D“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不能说明北京是文化中心,故A项错误;“明中期,昆剧在苏州一带大盛”不能说明江南文化的落后,故B项错误;“向南传播到嘉兴、杭州等地到达北京”是一种文化的流动,只是反映的表象,故C项错误;由材料“万历年间,昆剧沿运河越过长江继续北上到达北京”可得出文化的传播与交通有一定的关系,故D项正确。8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代三言中的描写满足了社会市场需求,同时通过“包青天”“况青天”的描写来弘扬清官廉政,以进行社会教化,故A项正确;三言属于世俗文学,不属于历史典籍,故B项错误;话本小说等世俗文学不属于主流文学形式,故C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儒学宣扬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便依附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故D项错误。9美国某学者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延化解析:选C“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这是一种效率,不是执行力,故A项错误;军机处依然是皇权专制的工具,不可能使权力运作规范化,故B项错误;“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见效率得到提高,故C项正确;“清代军机处”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新设的机构,原不属于内廷机构,故D项错误。10(2019山东济南二模)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解析:选C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有相当大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故D项错误。11清朝前期,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但他们不直接参与煤矿的经营,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这种收益往往大于地租收入。这表明当地()A农业生产走向衰落B生产关系出现变化C雇佣关系逐渐形成D土地兼并有所缓解解析:选B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中“湖北部分山区的地主参与煤矿开采只是凭土地所有权参与分配企业收益”,可知山区地主依土地分享矿山收益,且大于地租收入,此时地主参与矿业,故B项正确;雇佣关系出现是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错误;清朝土地兼并加剧,故D项错误。12(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B天下私有的本质C因循反复的特点D集权体制的根源解析:选B材料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能体现传统制度走向成熟的轨迹,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黄宗羲认为古代制度都是满足统治者私心,不是以国家、百姓利益为主,故B项正确;材料列举秦、汉、宋的不同制度,体现不出因循反复,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制度维护君主私利,不是揭示集权体制的根源,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初承袭的是晚唐五代藩镇支郡县的政区统辖模式,藩镇之长官节度使是事实上的高层政区首脑。太祖立国之初,即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太宗时所有统县政区都直属中央。取消高层政区的后果,是中央难以因地制宜地处理数以百计的统县政区的行政事务,中央政策在地方之执行又缺乏有效监督。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 摘编自余蔚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明改变前朝地方制度的相同原因。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效果如何?(15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明后来调整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同原因,并请说明宋、明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次则集天下精兵于京师,以削弱藩镇之力量”、材料二“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二者都存在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太祖立国之初以削弱藩镇之力量”,削弱节度使的权力;同时,收精兵,加强中央禁军;根据材料一“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根据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最高中枢”,实行督抚制度;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罢诸强藩典中央之兵直属中央”,有效加强了宋代中央集权;结合所学,造成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根据材料二“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明代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同时也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发展。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此后,转运使成为高层地方行政组织”、材料二“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的最高中枢”,可知宋明后来的调整,均是为了解决前面改革带来的弊端,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宋、明前面改革均是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