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第二课第二课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请大家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中国菜。v山东菜(鲁菜)v鲁菜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今山东省)。v咸鲜为主,突出本味。以“爆”见长,注重火功。精于制汤,注重用汤。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大盘大碗丰盛实惠,注重质量。v代表菜: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烧海参v江浙菜(淮扬菜)v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南北皆宜。v江浙菜的选料尤为注重鲜活、鲜嫩。v制作精细,注意刀工。v调味清淡味,强调本味,重视调汤,风味清鲜。v代表菜:清炖蟹粉狮子头清炖蟹粉狮子头 、扬州炒饭、烫干丝、扬州炒饭、烫干丝。广东菜(粤菜)广东菜(粤菜)v粤菜即广东菜,又称潮粤菜,发源于岭南,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发展而成。v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 。粤菜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v代表菜:龙虎斗、烤乳猪、白斩鸡龙虎斗、烤乳猪、白斩鸡。 v猜猜看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四季有别、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如炖鸡、火锅类,夏天多凉拌冷冻,如凉拌苦瓜、凉拌皮蛋类。上火上火:身体内部失调的一种表现。主要特征有:中暑、牙痛、发热、脾气暴躁、长痘痘。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v3、讲究美感v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的“色”就是对菜品的美感的要求。一道好的菜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不仅能带给人味觉上的享受,还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4、注重情趣、注重情趣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狮子头”、“叫花鸡”、“东坡肉”、“蚂蚁上树”等。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v5、食医结合、食医结合v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v如:姜汤、猪脚汤。v猜猜看关于美食的中国电影关于美食的中国电影v饮食男女v导演:李安v满汉全席满汉全席 v春风得意梅龙镇春风得意梅龙镇v食神食神著名的中国传统食品v1、饺子、饺子v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的饺子是与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药物用来治病,避免病人因为苦味而影响吃药。 v2、包子v包子,中国传统食品之一,价格便宜、实惠。包子通常是用面做皮,用菜、肉或糖等做馅儿。不带馅的则称作馒头。在江南的有些地区,馒头与包子是不分的,他们将带馅的包子称作肉馒头。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常用馅心为肉、芝麻、豆沙、干菜肉等,出名的有广东叉烧包、上海灌汤包。v3、春卷v据说宋时福州有个书生,为了温书应试,整天埋头攻读,常常废寝忘食。他的妻子三番五次劝他也没用;就想了个办法:把米磨制成薄饼,以莱肉为馅,包成卷筒形,既当饭,又当莱。这种小吃后来定名为春卷 。v4、汤圆v 汤圆是宁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5、四大名面v北京炸酱面v山西刀削面v四川担担面v武汉热干面热干面热干面v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 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v猜猜看作业:作业:v请介绍一道你自己最喜欢的本国菜,时间为3分钟,下次课请1到2名同学上台来讲一讲。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