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1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3 3课课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1. 1. 儒学儒学“独尊独尊”地位的动摇地位的动摇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迭起,军阀割据,战争频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这样,伴随着接受佛教、道教的人们越来越多,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江南春唐唐 杜牧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少楼台烟雨中。探究:此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佛教的兴盛佛教的兴盛 2. “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此图绘佛、道、儒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三教合一合一”的社会思潮。画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对。三教图三教图(清(清丁云鹏),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 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自唐朝开始,一些心志高远的入学志士开始进行对儒学本身的探索,尤其是在国家的分裂、思想的混乱、现实的苦难等背景下,着重注意回答人们对世界、现实问题的疑惑。儒学志士也注意吸收道教、佛教中的某些思想,以不断丰富、创新儒学体系。学者们也极力强调自孔子以来儒家真理的传承系统,既所谓“道统”,以表示与佛、道相异且足以相抗衡的真理传统。“理学”即将诞生。 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探究:理学的兴起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义引起的“三纲五常三纲五常”废弃的历史教训;宋代的废弃的历史教训;宋代的“重重文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学者们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积极关心国计民生,以创建新儒学作为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想追求。 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程朱理学程朱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1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程颐、朱熹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朱熹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在哲学义理的阐发和个人性格方面有所异:大程德性宽宏、谦和,在随处可即的日常生活中启发感悟;小程气质刚方、严毅,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程颢像程颐像朱熹像 2. 主要思想 (1)“理理”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同时这种“理”又是与社会秩序和个人身心相贯通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3)“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把握把握“理理”的方法的方法 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问题探究: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3. 程朱理学的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问题探究: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原因是什么? 程朱理学是吸收了佛、道哲学思想部分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德规范,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二程”、朱熹主要思想“理”是世界的本原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发展明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陆王心学陆王心学1. 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陆九渊王阳明陆九渊哲学“六经皆我注脚” 2. 主要主张 (1)陆九渊的心学理论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他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理”就是内在的“心”,提出了“心即理也”的观点:“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被称为“心学”。 求“理”的方法“发明本心” 陆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简单明了,不用学习也能体会,不需要旁求他索,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都是繁琐无用的求证方法。因此提出认识来自心中,所谓“发明本心”也就是要直达自己的内在良知,“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自我的能动作用。 (2)王守仁的心学理论 背景: 随着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定,其本身也逐渐成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特别是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正式挂钩之后,许多知识分子更多地将程朱理学看作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等很多学者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心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核心:“致良知” 认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其实就存在于本心之中,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3. 陆王心学的地位和影响 (1)王守仁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兼之他身居高位,事功显赫,又勤于讲学,因此明中期以后他学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王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心学的崛起,直接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心学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阳明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理学的影响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比较名称名称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相同点 (1)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 (2)本质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3)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不同点对世界本原认识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识世界本原方法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 “格物致知”“心即理”、“致良知”“发明本心”、自我主动小结小结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