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6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5页 / 共56页
第6页 / 共56页
第7页 / 共56页
第8页 / 共56页
第9页 / 共56页
第1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第第1章章 绪论绪论1.1农业传播的基本概念农业传播的基本概念1.1.1传播与农业传播传播与农业传播传播:传播:(1)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A. 戈德,1959)。(2)所有传播行为都旨在从特定人物或一群人引出特定的反应(D.伯洛,1960)(3)运用符号词语、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贝尔森和塞纳,1964)。(4)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G.格伯纳,1967)。农业传播:农业传播:从信息内容的角度对传播作出的划分,主要是指社会领域内涉农信息的传递扩散过程。本质认识:本质认识:农业传播是一种涉农信息共享活动;涉农信息的传递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信息的发送与反馈;农业传播是一个过程(传播的路径、信息流动的方向)、一种行为(以人为主体的活动行为)、一种系统(传播的过程涉及各个子系统,要考察各个传播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总体发展的影响)。 1.1.2 农业传播学农业传播学农业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其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此为其理论支撑点和研究方法),研究涉农信息的传递规律(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农业传播的历史、农业传播的类型、农业传播的过程传播的模式。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区分与农业推广学的关系。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 通过研究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进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一门科学。主要以推动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营收益为目的。与之相比,农业传播学功用更加广泛,不排除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农业推广就出现过火爆情景。而“农业传播学”的明确提出,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吉尔特劳吉尔特劳和伯茨伯茨完成。二者的区别:二者的区别:农业传播学特别强调信息双向传递,对信息的反馈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而农业推广则偏重信息的单向流动,对信息的反馈重视不足。1.2 农业传播的相关研究农业传播的相关研究1.2.1 国外农业传播的相关研究国外农业传播的相关研究农业传播研究路径:农业传播研究路径:(1)从农业领域出发,通过实证考察,进行理论总结,提升为一套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农业传播理论。(2)将适用于农业领域的一般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农业传播上来,经过具体化、实证性考察,得出具有农业传播特殊性的理论成果。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研究关注的重点内容:媒介与社会发展、创新推广理论、健康传播研究。1.2.2国内农业传播的相关研究国内农业传播的相关研究研究力量:研究力量:农业研究人员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前者主要从农业角度审视农业传播,后者则主要从传播角度来考察农业传播。关注的重点: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和农村受众研究。1.3 农业传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农业传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业生产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而农业生产活动与涉农信息的传播与沟通紧密相关。由此,农业传播学的研究旨在促进三农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题。1.3.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理论意义:理论意义:丰富传播学的理论,使其得以拓展;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本学科的建设发展;研究成果能够为其他研究所借鉴。实践意义:有利于实践意义:有利于人们认识农业传播中的出现的各种现象认知层面;有利于有利于人们提高对农业传播实践的解释能力,弄清农业传播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有利于有利于人们发现不利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传播问题,改善农业传播实践状况。1.4 农业传播的研究方法农业传播的研究方法1.4.1 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源自19世纪末的欧洲;20世纪初,数理统计技术的发展使其更加准确、可靠;到三四十年代,该法就已广泛地应用于传播学研究中。具体5步骤:提出研究课题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统计分析调查结果。(2)控制实验法:)控制实验法:通过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几个设定的自变量来观测它们对某些因变量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的研究方法。具体5步骤:确定实验课题选择实验对象实施方案实施测试提出实验报告。(1)和()和(2)的区别:其一,研究对象数量)的区别:其一,研究对象数量的不同前者样本众多,后者侧重因素间因果关系探讨,不要求研究对象的数量规模;其二,研究其二,研究实施的环境实施的环境不同现实环境VS实验室。(3)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指对传播内容的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主要就信息内容的各种特性进行整理、分类、概括、结实、推测以及评价等活动。1.4.2 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到20世纪世纪60年代年代才在传播领域出现。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在非人为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科学观察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的三点区别点区别:其一,课题选择上,其不仅仅是收集资料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理论;其二,所获资料性质,其依据的不是数据,不是通过寻找因果关系去回答“为什么”和“有什么差异”的问题,而是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其三,从结果存在的方式来看,该法注重的是传播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而非数据性的研究结果。1.4.3 农业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及特点。农业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及特点。 第一编第一编 理论探讨理论探讨第第2章章 农业传播农业传播2. 1 农业传播概述农业传播概述2.1.1 农业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传播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划分为4个时期:个时期:口语传播时期:口语传播时期: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初。农业信息传播主要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实现。文字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农业书籍传播信息。电子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式:电报、广播、电影、电视等。优点:电子媒介的画面声音传播不需要较深的文字理解能力,声像并茂,适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农业生产者接受。数字传播时期:数字电视。数字传播时期:数字电视。2.1.2 现代农业产播与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产播与农业现代化 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现代媒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信息的传播,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变革。现代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农业传播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划分为4个阶段:60年代,计算机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房;70年代,计算机进入农场,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得以应用;80年代,联机服务开始出现;90年代,Internet网络化时代到来。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经涉及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引导这些领域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虚拟农业、精确农业已出现端倪,多种信息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动植物生产转经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检测预报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等迅速发展。2.1.3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传播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传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农业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农业技术推广,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受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推广者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干部区别不大;主要借助行政命令进行农业科技传播,农业推广工作者工作阻力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明显,由此促进了农业传播需求的增长和层次的提升,这也相应队农业传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2 农业传播的特点农业传播的特点多样性、社会性、时效性、周期性多样性:多样性:(1)农业传播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如农业电视节目、电影、广播、网站等。(2)农业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如人际传播(面对面的传播,或借助现代传播工具的远距离传播,如电话、书信、电报、传真等)、组织传播(借助组织系统力量进行的农业信息交流,如农业会议、展览、短期培训,专门的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技站)、大众传播(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3)农业传播者众多从事农业节目制作与播出的人员,政府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专门从事农业信息服务的人员等。(4)农业传播的内容丰富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所有涉农信息。(5)农业传播的受众需求多样化不同的传播受众,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社会性:社会性:农业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农业传播要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农业传播活动需要个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时效性:时效性:农业传播必须与当前的农业生产向适应,如此方能对农业生产起到指导性、服务性的作用。其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传播的时效性;其二,技术的适用性考虑。周期性:周期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决定了农业传播的周期性,每一项传播都要经过传播的组织、实施、效果评价等,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发送、受众信息的反馈等都具有周期性。2.3 农业传播的基本原则农业传播的基本原则真实性、针对性、效益、合作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其一、准确表述涉农信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实、原因;其二、传播的内容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图景;其三,农业科技信息经过实践验证证明切实可行,而且符合当地当时的生产条件;其四,农业传播者对涉农信息或现象的分析、解释必须符合事理逻辑和客观现实。效益原则:效益原则:主要体现为: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努力将传播成本和劳动消耗降到最低。坚持生态效益原则,传播中要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知识,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生物本身,服务于人类需要,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消耗、无公害的农业生产系统。坚持社会效益原则,要使传播活动有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要求。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针对不同的地区区域条件进行传播、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传播、针对不同的季节进行传播。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农业传播者的合作传播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交融;农业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合作前者主导作用,要善于调动受众的参与意识。社会各部门的合作农业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农业科研机构等。第第3章章 农业传播模式农业传播模式3.1 模式与传播模式模式与传播模式3.1.1 模式的概念与功能模式的概念与功能模式的概念模式的概念:模式或模型是一种结构,是由符号与使用规则组成的简约化的现实表达形式。经典的定义有: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美国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英国的丹尼斯,麦奎尔。一种符号的结构和操作的规则,用来将已经存在的结构或过程中的相关要点联系起来多伊奇。模式的特征:模式的特征:模式是一定现实的再现,是现实的抽象概括,其来源于现实,并指导现实的改变。模式可以对被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结构及其转换关系、相互作用原理进行一种有意的简化描述,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简单性原则;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但模式不是一种理论、不是工艺性方法、方案或计划,模式比其他任何概念都更易被认为是理论。模式是简化的形式,是经过高度理性抽象概括后简化表达形式。模式可以用文字、图像、数学公式等形式表达。模式具有构造(对资料进行排序和联系,解释各个系统的次序和相互关系,对事物或事件有个整体的印象架构)、解释(示明了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层次顺序、作用、转化、平衡等内在机制)、启发(思考问题的框架)、预测(是非表达或何时条件或结果数量)四项功能。不足:模式具有一定的假设条件,使得模型的适用性有所局限。传播模式的评价传播模式的评价:主要依托模式的功能进行,4项功能成为评估模式的基础和关键。美国沃纳,赛佛林四原则:1、模式的普遍性如何,组织的材料有多少,有效性有多大?2、模式的启发性如何,对发现新的联系、新事物或方式有多大帮助?3、据其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在一个领域发展的阶段,这些预测对掌握全局的作用如何?4、由模式发展出来的测量方法准备性如何?多伊奇(1952)对评价标准进行了补充:1、模式的原创性如何,是否符合现实抽象,提供新信件是见识有多少创新点多少?2、模式的简化程度、手段的经济性、简约性如何?3、模式的真实性如何有多大程度可以依赖该模式作为物质现实的代表? 3.1.2 传播的一般模式传播的一般模式 基本的传播模式其演变经历了一个单向线形到双向循环,由要素性到结构性,又静态相动态,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1、亚里士多德模式:公元前4世纪Aristotle Model,在修辞学(Rhetoric)一书中提出。该模式提出了5个传播的基本要素:说话者,演讲内容、听众、效果及场合。2、拉斯维尔模式:1948年,芝加哥大学教授拉斯维尔拉斯维尔(Harold Lasswell)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五W的口语化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1958年,Braddock(布拉多克,或布雷多克)加以补充为:who says what through which channel to whom under what circumstance for what purpose with what effect(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传播者的控制研究传播者的控制研究讯息的内容分析讯息的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效果分析等研究领域相应产生。3、香农韦弗模式:1949年,美国,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见教材49页。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见教材50页。5、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见教材51页。6、丹斯的螺旋模式:见教材52页。3.2 农业传播模式农业传播模式3.2.1 农业推广模式(Agricultural Extension Model)模式组成:模式组成:核心4要素:组织组织(各级政府、农业推广职能部门、专业公司、农业协会、民间组织、农业科研单位、私人企业、推广人员)推广内容推广内容(新技术、新品种、新观念)劝服劝服推广目标推广目标。模式类型及特征模式类型及特征:见书54页,表3-10。围绕不同的目标,选取不同类型的模式推广。3.2.2 创新扩散模式创新扩散模式以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模式为代表。该模式有四个主要环节,三个主要阶段。4环节:环节: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的存在,并对创新的功能有所了解。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决策:个体从事于导致对采纳或拒绝创新做出选择的行动。证实:个体谋求加强其已经做出的创新决策,但如果面对该创新有分歧意见的讯息,他可能改变以前的决策。3阶段:阶段:前奏:时间的那些环境或参与人员的特点,这些因素使个人接触到与创新有关的信息,或感受到与信息有关的需求成为可能。过程:一种学习、改变态度和作出决定的过程。后果:主要是指是否使用创新。3.2.3 农业技术传播模式农业技术传播模式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杂交玉米技术产生并进入了推广阶段,结果给美国的农业发展及农户带来了利益,两位美国农业社会学家瑞安和格罗斯对此现象进行关注,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农业技术传播的S型曲线趋势模式。该曲线模式表示:在技术传播开始阶段,技术扩散较慢;当采用人数达到一定比例后,即达到临界数量(critical mass)后,技术传播就会达到起飞阶段,之后持续上升;在采用者比例超过50%后,曲线又呈平缓趋势,因为大部分人已经采用了技术,新的采用者就越来越少了,以致于最后发展曲线与时间线平行。 3.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第4章章 农业传播的传播者与受众农业传播的传播者与受众4.1 农业传播者及其把关行为农业传播者及其把关行为4.1.1 农业传播者概念农业传播者概念定义:定义:指的是传递涉农信息的人。根据传播的目的,他们负责搜集涉农信息,决定农业传播所要传递的涉农信息;根据自己的经验、社会文化背景、技术水平、认知和农业传播受众的接受特点进行信息编码,转换成可以传递的信息符号;然后决定通过什么渠道传递给广大受众,并对农业传播受众的反馈做出反应。实践,对农业传播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农业专业基础知识(农业、植物保护、园林园艺、农业经济管理、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与储藏等)、农业政策与法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组成:组成:政府农业工作人员、农业教育工作者、农业信息服务者、农业媒介工作者、农业专业技术人员。4.1.2 农业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农业传播者的把关行为定义:定义:特指在传播过程中,农业传播者所作的信息搜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递等行为。农业传播者相应地成为了把关人(gatekeeper),此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渠道(或人际关系)一文中提出。1950年,由传播学者怀特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卢因认为:每位参与信息传播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称为把关,相应的人就成为把关人。农业传播者的把关过程4个环节: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编码)传递信息(媒介)。需要强调的是:信息的把关需要综合考虑信息自身的因素和受众的因素。4.2 农业传播者的制度环境农业传播者的制度环境4.2.1 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社会制度决定传播制度:见74页。4.2.2 农业传播者的制度环境我国传播业内部管理机制是党委领导下的编辑委员会负责制,编辑委员会通常由社长(台长)、副社长(台长)、总编辑、副总编辑等人员组成。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党领导的原则,正面宣传为主原则,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等。4.3 农业传播受众相关概念农业传播受众相关概念4.3.1 农业传播受众农业传播受众受众(Audience)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即为传播对象;农业传播受众主要是指涉农信息的接受者。其群体构成群体构成包括:农业生产者(基层劳动者)、农业管理人员(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农村领导干部)、农业经营人员(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劳动者、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他涉农信息接受者。4.3.2 农业传播受众的选择行为农业传播受众的选择行为VS传播传播者的把关行为者的把关行为受众的选择行为:指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操作机制,包括选择行注意(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选择性理解(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做出的不同解释和结论,受众在解释这些信息时实行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农业传播中,应适当引用群众语言,让群众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农业传播,朴实化的语言能够增加报道的真实性。4.4 如何认识农业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如何认识农业传播过程中的受众4.4.1 受众研究理论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2、作为市场的受众:19世纪30年代以后,大众传媒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把受众看作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的观点。简言之,受众即市场,反映了传媒活动的商品性等。3、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受众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传播权: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人事等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知晓权:知晓权:指的是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在现代社会中,传播权和知晓权是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1998年底的“政府上网工程”,标志着我国公共权力设施已经进入了利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开展信息公开活动的新阶段。传媒接近权:传媒接近权: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美国。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4.4.2 正确认识农业传播过程中的受众。4.5 农业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农业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最早出现在美国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等三人合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他们通过对1940年美国总统竞选时选民投票意向的研究,发现大众媒介与个人间接的影响相比,显得不足的现象,进而提出了两级传播模式:即观念常常是从大众媒介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告诉人口中不太活跃的部分。由此可见,意见领袖是一个社区系统中,对其他成员接受传播信息的态度和行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意见领袖是大众传播中的评介员、转达者,是组织传播中的闸门、漏网,使人际沟通中的“小广播”和“大喇叭”。功能分析:主要发挥中介功能:(1)加工和解释功能;(2)扩散与传播的功能;(3)支配与引导的功能;(4)协调或干扰的功能。为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正确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传播者应该和意见领袖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特别要注意农业生产者意见领袖的经验性思维。 4.6 农业传播主客体的互动。农业传播主客体的互动。 第第5章章 农业传播的媒介农业传播的媒介5.1 农业传播媒介概述农业传播媒介概述传播媒介:指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中介物,具体包括了载体、渠道和符号系统。人类历史媒介的演化经历了原始媒介阶段、语言媒介阶段、文字媒介阶段、印刷媒介阶段、电子媒介阶段等5个阶段。5.1.1 发达国家农业传播的媒介发达国家农业传播的媒介北美、西欧、亚太地区。美国:美国:农场为单位,90%左右的家庭农场,其余为合作农场和公司农场;传播者通过印刷、广播、影视、计算机网络及其他技术手段,向公众传播信息。法国:法国:作为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世界第二大农业食品出口国、世界第一大食品制成品出口国,其农业信息的传播,同时是会议、广播、电视、报纸、刊物(含活页文选)、电话、传真、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也有同时使用多种传播媒介的。英国:英国:邮政通讯比较发达,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业中使用计算机。农业传播中,较多地使用邮政服务机构与数据处理中心进行信息传递。20世纪70年代,即设置了面向农户的全国性、地区性或地方性计算机信息服务中心。德国:德国:也进入了电子计算机网络时期,并已经与欧洲其他国家、北美、日本等实现了通讯网络连通。通过信息分类(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和部门专业化信息),实施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各州农业开发和运营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EDV)、邮电局开发运营的电视文本显示服务系统(BTX)、德国农林生物研究中心开发建设的植保数据库系统(PHYTOMED)。日本:日本:重视信息技术作为载体,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农业信息传播;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主要有两个系统组成:“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联合会”主办的市场销售信息服务系统;“日本农协”自主统计发布的全国1800个“综合农业组合”各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价格行情预测系统。澳大利亚:澳大利亚:重视运用电子媒介传递信息。许多组织运用大众传播、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传播研究成果和信息。但最近的研究发现,现行的电信设施条件仍然限制了农村居民有效利用噢能够网络服务的能力。 5.1.2 我国农业传播的媒介我国农业传播的媒介 教材95-98页,对我国农业传播的历史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市场经济时代的农业传播媒介进行了介绍。5.1.3 农业传播中的媒介类型农业传播中的媒介类型依据农业信息的传播形式及其普及性,划分为:(教材98页)口传媒介:主要形式有农业科技讲座、现场会议、电话咨询等。小媒介:指农村有线广播、黑板报、展板、活页资料、小册子、传单、音像制品等。实物媒介:农业展览会以及各种农业博览会上的涉农产品;农业科技示范区、示范户、乡村农技培训站等。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书籍、农业类报纸、杂志、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农业广播节目,农业科教电影等。目前,我国农村中广播和电视是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新媒介:相对概念,一般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指计算机互联网络。5.1.4 农业传播媒介中得细分类型农业传播媒介中得细分类型共有8种类型及其内容:见教材99页。具体有:农业小型媒介、实物媒介、报刊媒介、图书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音像媒介、网络媒介。不同类型的媒介其效用,见教材101-102页。5.2 农业传播中的媒介选择农业传播中的媒介选择5.2.1 选择原则农业传播者可以根据媒介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有效地选择和使用相关媒介,其中因该坚持以下选择原则:因人而异,受众本位:因人而异,受众本位:考虑农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生活条件,是否具备相关的电子产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差异等,发挥各种类型媒介的优势。强调时效性:强调时效性:不同的传播内容,时效性不同,如灾害预警、涉农天气等,适合广电传播;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媒介选择。根据传播内容选择媒介:传播内容决定了传播形式和载体。有些内容适合纸质媒介传播,有些则适合电子媒介传播。5.2.2 不同媒介类型的效用。不同媒介类型的效用。5.2.3 普及媒介教育,提高农村受众媒介素养。5.3 农业传播中的新媒介农业传播中的新媒介5.3.1 新媒介的含义新媒介的含义主要是指伴随着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等。新媒介将提高农村受众获取和发布信息的能力,将拓展农村受众接受和发布信息的范围。多媒体多媒体:指多种媒体包括文本、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组合成的集合;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制作高保真声音、三维图像、真实如照片的图片、电影片段和动画。网络类型:网络类型:个人网PAN(personal area net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5.3.2 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比较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见教材105页。传播时效:滞后性VS即时性信息来源:可控性VS不可控性传播方式:单向传播,互动性差VS双向互动传播传播内容:内容受限VS内容无限可信任度:信任度高VS商业网站信任度低,政府机构和事业部门网站信任度高 5.3.3 农业传播借助新媒介达到新的层次农业传播借助新媒介达到新的层次5.4 如何实现农业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如何实现农业传播媒介的多样化。第第6章章 农业传播的内容农业传播的内容6.1 农业传播内容的特点农业传播内容的特点地域性、时效性、效益性、科学性、通俗性、综合性。地域性地域性:该特点决定了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根据相应地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要传播的信息。时效性:时效性:指在农业传播过程中,提供的技术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应该紧跟农业生产经营,及时地为农业服务。效益性:效益性:农业信息具有切实可见的经济效益。科学性:科学性:主要是指客观性和真实性。前者是信息固有的属性,信息本身客观地反映了现实情况;后者指对事物、事情的描述准确。通俗性:通俗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容的通俗性,显而易懂;表现形式的简约、直观性各种类型的传播媒介优势。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是指信息的相关性,如农产品价格信息实际上是农业市场政策、农业生产状况与农村经济水平的综合反映。6.2 农业传播内容的分类农业传播内容的分类6.2.1 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信息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信息农业生产信息是指农业结构、生产措施、苗情、病虫害情况及气象预报等。农业经营信息指对农业的生产、分配、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决策信息和实施决策采取的组织信息。农业管理信息:指农业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及新的服务理念等信息内容。6.2.2 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信息主要包括6类:气象信息、土壤分析诊断信息、栽培管理技术信息、品种管理信息、病虫害信息、生产资料信息(如使用方法、数量、价格、销售地点等)。6.2.3 农业市场经济信息农业市场经济信息指描述市场动态、反映市场价格、沟通市场供求的消息和揭示市场运行规律、趋势的预测预警信息。6.2.4 农业政策与法规信息农业政策与法规信息主要涉及农业自然生态、农村社会政治、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内容,农业政策和法,规信息具有宏观调控性质,长期性,其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保障作用。6.3 农业传播内容的质量问题农业传播内容的质量问题6.3.1 影响农业传播内容质量的因素影响农业传播内容质量的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传播者的基本素质:个人背景、工作背景、性别、民族、教养经历、价值观等。传播媒介的工作惯例: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及传播方式农业管理部门:是否重视,以及行业管理水平。6.3.2 农业传播内容产生质量问题的渠道农业传播内容产生质量问题的渠道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科研过程;农业物资流通过程6.3.3 农业产播内容质量问题导致的危害农业产播内容质量问题导致的危害农业决策失误;扰乱了正常的科研工作;影响了农业信息的传播,阻碍了农业发展。6.3.4 农业传播内容质量问题的防治农业传播内容质量问题的防治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农业信息工作者和农业信息用户的专业知识水平;发挥政府部门信息服务机构的龙头、主导作用;规范农业信息业的发展;加快农业信息现代化建设第第7章章 农业传播的效果农业传播的效果7.1 农业传播效果的实质农业传播效果的实质指的是农业传播过程中,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是农业传播者发出的信息或整个传播过程使受众或社会在相关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7.1.1 传播效果的构成层面:传播效果的构成层面:3个层面个层面认知层面:认知层面:传播内容作用于受众的知觉和记忆系统,直接引起他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购成的变化,即由无知或少知到知道、理解和掌握。心理和态度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信息的作用使得受众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情绪的变化,以及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的变化。行动层面:行动层面:内在影响付诸行动。7.1.2 农业传播效果的特征。农业传播效果的特征。7个方面:个方面:内隐性与外显性;瞬间性与累积性;发展性与稳定性;层次性与综合性;两面性与主导性;季节性与恒长性;地域性与普遍性。7.1.3 研究的原则研究的原则结合传播过程的整体链条来研究传播效果;结合传播过程的整体链条来研究传播效果;综合各种效果进行分析;综合各种效果进行分析;考虑时空因素:考虑时空因素:结合农业传播所具有的周期性、时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7.2 农业传播效果的形成农业传播效果的形成7.2.1 影响传播效果形成的因素影响传播效果形成的因素见136页。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传播的主客体人为因素的影响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信息本身、传播媒介、大的环境等。7.2.2 农业传播效果形成的过程农业传播效果形成的过程2阶段阶段意识阶段:意识阶段:在此阶段,发生兴趣,形成尝试动机。实践阶段:实践阶段:小规模的尝试,并依据结果作出相关的持续性选择。7.3 农业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农业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7.3.1 评价的原则评价的原则见137页目的明确,方向正确,指向准确,定位科学。7.3.2 评价的途径评价的途径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其一,从传播者角度来看,传播目的与最终结果是否得到了统一,目标与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统一;其二,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受众对传播者、媒介持什么态度,传播内容对他们有多大的影响。7.3.3 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标准社会效果评价尺度:社会效果评价尺度:农业传播对社会变革发展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经济效果评价尺度:农业传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影响技术效果评价尺度:技术效果评价尺度:农业传播在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科技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层面上的有效性。7.4 整合传播媒介与农业传播效果的优化整合传播媒介与农业传播效果的优化7.4.1 整合传播媒介整合传播媒介1、广播电视相互结合;2、有效利用各种通讯工具;3、充分发挥农业推广人员与农技站的作用;4、综合使用多种印刷品;5、乡村广播和小喇叭相结合。第8章 农业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第第9章章 农业传播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农业传播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趋势现状现状问题问题发展趋势发展趋势第二编第二编 实务操作实务操作第10章 农业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与播出第11章 农业广播节目的策划、制作第12章 农业网站第第13章章 农技站农技站第第14章章 农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农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第15章 农业广告课程书面作业:课程书面作业:1、简述农业传播的本质。2、农业传播的基本原则有哪些?3、简要阐述拉斯维尔模式内容?4、简述我国传播业内部管理机制内容。5、试述农业传播受众及其群体构成。6、简述农业传播中的媒介类型。7、简述农业传播的类型?8、农技站的功能有哪些?9、结合实际,试论我国农业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课程作业要求课程作业要求作业占总成绩的40%;要求用16K作业本完成;只能手写,打印无效;下次集中上课时上交作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