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指挥作战的策略思想。二评析人物形象。三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说说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巨鹿之战:项羽2万秦军40万官渡之战:曹操5万袁绍20余万赤壁之战:周瑜10万曹操70余万淝水之战::谢玄8万苻坚80余万你能分析出这些战役之所以能够胜利的关键要素吗?战争胜利的因素:战略因素:战术因素:正义与否?其他研究研究性学性学习习围绕着围绕着“论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做了什么分析?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战战争争胜胜利利的的因因素素 战略因素战略因素(政治上) 战术因素战术因素 (军事上)政治准备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反攻时机反攻时机-彼竭我盈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追击时机-辙乱旗靡辙乱旗靡总结总结:鲁国取胜的原因:鲁国取胜的原因1 1、政治上:取信于民。、政治上:取信于民。2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 灵活的战略战术。灵活的战略战术。3 3、正义与否方面:反侵略。、正义与否方面:反侵略。毛泽东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文文中中指指出出了了战战前前的的政政治治准准备备, 叙叙述述了了利利于于转转入入反反攻攻的的阵阵地地 ,叙叙述述了了利利于于反反攻攻的的时时机机 之之时时,叙叙述述了了追追击击开开始始的的时时机机 之之时时。这这次次战战役役,采采取取了了“敌敌疲疲我我打打”的的方方针针,成成为为中中国国战战史史中中弱弱军军战战胜胜强强军军的的有有名名战战例例。长长勺勺之之战战表表现现了了曹曹刿刿政政治治上上的的 和和军军事事上上的的 ,说说明明必必须须 ,运运用用正正确确的的 , 并掌握并掌握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取信于民取信于民长勺长勺彼竭我盈彼竭我盈辙乱旗靡辙乱旗靡远见卓识远见卓识杰出才能杰出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战略战术战略战术战机战机人物形象分析:作为本文主要人物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一个有政治远见(深谋远虑)、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的杰出军事家。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谨慎、果断、机敏、持重。方法:对比(与乡人、与鲁庄公)详略安排(详写问战、论战;略写参战)人物对话和行动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另一个人物是鲁庄公,你如何评价他?有一篇读后感,有些观点,你同意与否?五赞鲁庄公曹刿论战读后感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 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1、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齐鲁长勺之战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曹刿论战”为题,你觉得哪一个好,为什么?为题,你觉得哪一个好,为什么? 全篇以曹刿的全篇以曹刿的言行言行为主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心又处落在曹刿的 “论论” “谋谋” 上上。课堂探究课堂探究2、本文作者的观点与哪篇文章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取信于民”“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拓展迁移:出自本文的成语拓展迁移: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辙乱旗靡: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 ,鼓起干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他,对方;竭:尽;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们的士气正旺盛。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逃窜。拓展迁移:(中考实战)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15分)【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选自曹刿论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公将鼓之()(3)虽千里不敢易也()(4)今日是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2分)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庸夫/之怒也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人物人物人物性格特点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曹刿唐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2)公将鼓之(击鼓进军)(3)虽千里不敢易也(交换)(4)今日是也(这样)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B)(2分)A.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能辨我是雄雌D.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2分)A此庸夫/之怒也B.衣食所安,弗敢专也C.臣未/尝闻也D.下视其辙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可你违背寡人,(是因为)轻视寡人吗?(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一定以实情判断。5.这两篇文章都记叙了弱国和强国之间的斗争情况,运用相同的方法塑造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揭示了以弱胜强的原因。认真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填写下面表格。(3分)人物人物人物性格特点人物性格特点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曹刿深谋远虑(远谋)语言描写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语言描写课外作业:一、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4题。1.第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急切取胜的心理D.卓越的指挥才能2.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3.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4.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下面诗句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一项是()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二、背诵并默写课文。三、搜集并整理有关战争的诗句。谢谢!欢迎指正!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