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3页 / 共42页
第4页 / 共42页
第5页 / 共42页
第6页 / 共42页
第7页 / 共42页
第8页 / 共42页
第9页 / 共42页
第1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宁金石中学陈南勋新宁金石中学陈南勋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难点难点:1 1、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了解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2 2、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特点作者作者黄蒙田黄蒙田原名黄茅,广东台山人,现居香原名黄茅,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作家。港。当代画家、散文作家。作品有作品有湖畔集湖畔集、湖光山湖光山色之间色之间、山水人物集山水人物集、春暖花开春暖花开。1 1、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认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2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写?请写出各段段意。出各段段意。读准下列字的音:读准下列字的音:晾(晾( )山麓山麓 ( )匾箪匾箪 ( )沏(沏( )隧道隧道 ( )竹坞竹坞 ( )缕缕缕缕 ( )山岚(山岚( )器皿(器皿( ) 竹箬竹箬 ( )忙碌(忙碌( )lingqlrumndnllnsuwl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本文主要写作者穿行于江南竹林沿途的见闻感受。按照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写江南竹乡竹子之多。第二部分:写走入竹海的独特感受。第三部分:写来到竹坞的所见所闻。第四部分:写来到竹海山村见到的百姓生活。第五部分:写竹林深处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作者是怎样描写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江南竹乡的面貌? 2 2、自由朗读课文,了、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课文内容3 3、理清文章脉络,找、理清文章脉络,找出表示出表示“移步换景移步换景”的的衔接语句衔接语句2、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1、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3、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个方面对竹子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个方面对竹子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远观远观作者远望竹乡:作者远望竹乡:1.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2.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的竹浪。3.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由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由竹林构成。竹林构成。近看近看作者置身于竹海:作者置身于竹海:1.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2.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3.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有“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的味道。竹林、竹坞景致的不同: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土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土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它广阔的情景。它广阔的情景。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对竹子进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对竹子进行描写行描写视觉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沉;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在视觉深沉;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在视觉上看到竹子长得那么茂盛。上看到竹子长得那么茂盛。听觉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近处微: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也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嗅觉嗅觉: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写竹的气息用味觉嗅觉描写竹的气息。远望远望(整体感觉):(整体感觉):竹的海洋竹的海洋多而茂多而茂密密竹浪起伏竹浪起伏宽广深沉宽广深沉 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一直涌到很远近观近观(走入竹海)(走入竹海) 屏风一样的竹屏风一样的竹“柳暗花明又一村柳暗花明又一村”深不可测深不可测竹林高大竹林高大,盖路遮天盖路遮天深不见边深不见边,海底隧道海底隧道四顾四顾(较高的竹坞)(较高的竹坞)除了竹子,还是竹子。除了竹子,还是竹子。无边无际无边无际竹林茂密竹林茂密,遮山隐土遮山隐土随行画家随行画家,束手无策束手无策导引朋友导引朋友,满意微笑满意微笑 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远望(整体感觉):整体感觉):近观近观(走入竹海)(走入竹海)四顾四顾(竹坞竹坞)移移步步换换景景1 1、作者用了那些比喻来写竹林的茂密?、作者用了那些比喻来写竹林的茂密?2、竹农生活与竹有如何联系?、竹农生活与竹有如何联系?四个比喻描写竹林的茂密:竹的海洋竹的海洋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竹海暗浪竹海暗浪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海底隧道海底隧道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竹的屏风竹的屏风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竹林深处的人家竹林深处的人家, ,生活上有什么特点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竹农生活住: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竹造。用: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穿:穿: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吃: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竹用具竹用具竹乡人家生活竹乡人家生活色彩:色彩:新鲜的笋干新鲜的笋干黄色带斑点的竹箬黄色带斑点的竹箬气味:气味:茶中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茶中有一股清香的新竹的气息空气中充满了竹的清香空气中充满了竹的清香突出浓郁的竹乡气息突出浓郁的竹乡气息声音: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人人家家遥见炊烟遥见炊烟听到禽鸣听到禽鸣初识竹乡初识竹乡闻到竹香闻到竹香吃到笋干吃到笋干听到欢笑听到欢笑声音声音色彩色彩气味气味1、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茂密的竹林移步换景。移步换景。2、对竹景的描绘形象生动,用语精彩。、对竹景的描绘形象生动,用语精彩。3、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过渡自然。点面结合点面结合,主题集中主题集中:作者依次写了此次行程作者依次写了此次行程,没有谈及其它的事物没有谈及其它的事物,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述特点加以描述,从竹海、竹浪、竹坞、竹烟,从竹海、竹浪、竹坞、竹烟,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课堂练习: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课堂练习: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好。你为什么觉得它好。你的家乡有茂密的竹林吗?你的家乡有茂密的竹林吗?你还知道竹子有那些用途?你还知道竹子有那些用途?请举例说说。请举例说说。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结合描写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是结合描写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是边走边看,依一种写作手法。即是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次描写看到的景物。作者在文中对竹乡的描述是随行踪而展开,以作作者在文中对竹乡的描述是随行踪而展开,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转移为叙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转移为叙述先后,如:述先后,如:竹林下的小路(行踪)竹林下的小路(行踪)两旁只有登两旁只有登记了号码的竹子(见闻)。记了号码的竹子(见闻)。村庄的街道上(行踪)村庄的街道上(行踪)家禽叫声、家禽叫声、孩子赶羊(见闻)。孩子赶羊(见闻)。这种描写方式的好处是交代清楚,使描写对这种描写方式的好处是交代清楚,使描写对象层次分明地逐一展现。象层次分明地逐一展现。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学习文中的学习文中的“移步换移步换景法景法”,仿写一篇文章。,仿写一篇文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