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整合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生产力发展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出现货币出现;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比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剩余价值的生产。(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剩余价值的实现。产业资本在运动的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3.剩余价值的分割。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4.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1.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扩张与萎缩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2.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