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5页 / 共32页
第6页 / 共32页
第7页 / 共32页
第8页 / 共32页
第9页 / 共32页
第1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律解析都江堰与浮山堰的对比联系方式:498756166qq.com111120141111120141物理学院物理学院 王心怡王心怡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水文的鼻祖,是至今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水文的鼻祖,是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主体工程有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主体工程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科学地解决了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水旱从人”的的“天府之国天府之国”。123自然规律45社会规律环境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自然规律01都都江堰占据了优越的地理位置,还科学的运用了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的规律,整个设计完全符合水利科学的原理。岷江流至紫坪铺出关口后,地势由高山峡谷突变为平原,河床陡然开阔,水势趋缓,为都江堰渠首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此处位于呈扇形伸展的成都平原的顶部,是整个都江堰灌区的制高点。良好的地理位置,是都江堰即可遏制住刚出峡谷的岷江水势,使其不能直泻成都平原引发洪水灾害,又可因地势高而控制整个都江堰灌区,造福川西大地。自然规律01都都江堰的建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典范。人类的活动依赖于自然,要主动去改造自然但又不能破换自然规律,要在自然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去改造它,才能相得益彰。社会规律01都秦国欲将蜀地建立为战略基地,而蜀地经常遭遇的水患旱灾是发展的巨大阻碍,于是建都江堰来解决水患问题。秦国看准蜀地的重要位置,根据其地区的情况确定发展方案,将其改造,作为军事和政治的一个有力武器,为其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种策略是符合社会规律的。社会规律01都同时,建设一个好的水利工程需要合理的维护管理,可以说,对工程的重视程度和维护管理的科学性,是工程得以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都江堰的建设为川西人民带来了福祉,因此历代治蜀者和灌区人民都非常重视对都江堰的管理与维护。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总结出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原则和丰富的治水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并且遵循水利科学原理的水利管理体制与制度,使都江堰能够长盛不衰,持续福泽百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科学管理保持生命力造福百姓环境规律01都李冰修建都江堰是为了防洪排涝、行舟、溉田。都江堰建成后,创造出了川西平原“江村事事幽”的优美人居环境。它使得农灌用水、饮水、用水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缔造了整个天府之国。都江堰除了渠首工程外,还有许多干渠。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渠系:19条干渠:37条灌溉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支渠:272条,总长达3627公里环境规律都江堰附近美景01都环境规律01都经济规律01都都江堰的灌溉农田作用使古代的农耕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养鱼、培植果木等副业也得到了发展。“沃野千里,天府之上”的美誉就是因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其交通运输作用也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水的生产效率”。都江堰借用自然的力量,建造取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投入,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模式。技术规律01都李冰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地物等,用人工建筑物干扰水流结构,影响河槽和河床的变化,调整河流侵蚀和堆积比例,达到治水和用水的目的。从工程诸设施我们可以看出,李冰运用的技术在当时水平允许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鱼嘴的形状与功用、竹笼的取材、制作与使用,都能够体现这一点。以鱼嘴为例,前人没有到江中施工建设的先例,李冰在江中的沙洲上施工,并且成功地用于分水,成为后世的范例。代表当时技术的鱼嘴和竹笼都江堰渠首工程图与实景图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五律协同五律协同缔造的天府之国浮山堰浮山堰南梁的失败之举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浮山堰,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位于安徽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省五河、嘉山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淮河浮山峡内。梁天监十三年梁天监十三年(514)(514),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省寿县) ),采取水攻。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采取水攻。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浮山堰用军民回水淹寿阳。浮山堰用军民2020万人施工,历时两年。主万人施工,历时两年。主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体为土坝,两岸同时填土进筑,中间用大量铁器垫底,并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并用巨石大木截流。天监十五年四月完工,坝高2020丈丈(约合(约合48m)48m),顶宽,顶宽4545丈,底宽丈,底宽140140丈,长丈,长9 9里。坝旁曾开里。坝旁曾开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水库。有两条溢洪道。上游形成巨大水库。200km200km以外的寿阳以外的寿阳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被水围困。堰底河床为沙土。建成当年的八月涨水时,堰溃决,下游受难居民数以堰溃决,下游受难居民数以1010万计。万计。1 2 3 4 5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自然规律01浮荀子天论:“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水性趋下,治水应该应势利导,而浮山堰却刚好相反,其目的是回淹上游的寿阳,与自然规律偏离。开始的时候曾派水工陈承伯和祖冲之的孙子祖暅勘察。他们以为从地形上看,在浮山峡筑堰确实有利,浮山峡是淮河三峡之一,两岸山丘不高,峡谷宽阔,浮山堰确实可以回淹魏国领土。但“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就是说地形有利,地质不行。社会规律01浮军事方面:以水为攻,以水代兵,在兵家是常用的战术。加上淮河本身的独特军事价值,这一决策是符合目的的。民生方面:为了筑浮山堰,梁朝付出了重大代价。他们从徐、杨二州征发民夫,每4户出一人;浪费铁器几千万斤;代树做木笼;施工中死人无数。在战争时期建造如此劳民伤财的工程徒耗巨资,民怨沸腾,违背了社会规律。取得战争的胜利,国家强盛采用水攻浪费大量人力财力背离目标环境规律01浮次年四月浮山堰筑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上游水位逐渐抬高。当年秋天“淮水暴涨,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为了淹没上游寿阳,将水拦截,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下游群众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同时下游缺水,会给气候、农作物、动植物的生长带来潜在危害。经济规律01浮战争时期军事支出加大,人民经济负担增加,应该加大生产,保障经济支持。这个时候斥巨资修建大坝,劳民伤财,不仅耽误了农业生产,还有很多老百姓死在修建大坝的过程中。为了战争的胜利和以后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花大笔支出,只是为了一个不能保证的结果,这是背离经济规律的。技术规律01浮在淮河深槽里,木柜桩石打基础,上面筑起土坝,再以沉铁护脚,截流从两岸进占,在中间合龙。可谓中国古代高超技术的集中体现,代表了国际领先水平。从浮山堰的规模、截流方案、施工、分洪、防浪等措施衡量,在技术上不仅是我国当时空前伟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一流的水平。据史书记载国外迟至12世纪才修筑高30米以上的土坝,比浮山堰玩600多年。然而也许正是因为浮山堰的浩大超出了当时的技术能力,才会酿成最终的灾难。技术规律01浮例如:浮山堰上下游坡坡度都取1:2.4,过陡,不符合经现代科学计算出来的安全要求。技术偏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目标偏离偏离偏离背离背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五律不协同都江堰浮山堰自然条件优越,符合自然规律地理位置与地势条件优越,但大坝的规划与自然规律相背离目的是为了统一大计,都江堰的建造是为了改善地区条件,顺应民心军事策略,但劳民伤财,不顺应民意改善环境,治理水患威胁环境,造成水患带动地区发展,投入少,收益大动用大量财力,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当时的先进技术加上巧妙的设计当时的先进技术,但不能满足大坝本身对技术的要求VS都江堰与浮山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功与失败的两个范例,从五律协同来分析也能得出于其历史评价相同的结论。都江堰:五律协同浮山堰:五律不协同谢谢观看THE END五律协同方能科学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