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3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5页 / 共83页
第6页 / 共83页
第7页 / 共83页
第8页 / 共83页
第9页 / 共83页
第1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前辅导教育学考前辅导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一讲第一讲 概述概述l一、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研究的对象l* *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l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点:l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l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点:l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二、二、二、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l教育学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l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l我我国国的的学学记记是是人人类类历历史史上上最最早早出出现现专专门门论论述述教教育育问问题题的的著著作作。比外外国国最最早早的教育著作、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论演说家的培养早300来年。l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l捷克教育学家夸夸美美纽纽斯斯大大教教学学论论为近近代代最最早早的的一一部部教教育育学学著著作作,内内容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评评价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l德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教育育学学列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入大学课程的开端。l德国 赫赫尔尔巴巴特特普普通通教教育育学学标志着教教育育学学已已开开始始成成为为一一门门独独立立的的学学科科。内内容容:A.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B.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教学四步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C.强调教学对教育的作用。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l1861年,英斯宾塞(著名实证主义者实证主义者),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教育的任务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l“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1901年由德德梅伊曼梅伊曼首次提出,拉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l19C末20C初,美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即社会”和和“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以以“经验经验”为基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l一一条条线线索索: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赫尔尔巴巴特特为代表的传传统统教教育育学学派派和以杜杜威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l苏联凯凯洛洛夫夫教教育育学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重视系统知识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对学生主体性和智力的发展重视不够。l中国杨贤江(李浩吾)新新教教育育大大纲纲,我我国国第第一一本本试试图图用用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20C50y)l1956年,美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类。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去确定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为观察教育过程、分析教育活动和进行教育评价,提供了一个框架。l1963年,美布鲁纳教育过程,主张务必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结构构化化教教育育思思想想),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发现法教育发现法教育)。l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l苏联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将现代系统论方法引入教学论研究,促进了教学论的科学化。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l* *1.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等l(1)历历史史法法: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l第一步是史料的搜搜集集(文字史料、非文字史料,二手资料要考察出处、转述者的立场和治学态度,尽量做到全面);第二步是对史料的鉴鉴别别;第三步是对史料进行分分类类。注意以下几点: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l(2)调查法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l在运用调查法研究教育问题是,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拟出调查提纲,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具体方法:观察、谈话、问卷。l(3)实实验验法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拟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分为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试验法。l(4)统计法统计法:揭示所获得的数据、信息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科学研究方法l(1)控控制制论论的基本方法:把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称为被控系统,包括“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反馈。l(2)信信息息论论的基本方法:信息论是把系统(整体)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过程来研究。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其特特点点是撇开了研究对象的物质和能量的具体形态,而把研究对象抽象为信息及其变换的过程。l(3)系系统统论论的基本方法:所谓系统,就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基本理论包括:a.整体的功能不等于个部分功能之总和;b.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c.动态观点;d.最佳观点。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四、四、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l(一)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l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l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l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统治阶级制度密切相关,并随之变化而变化发展的。l(二)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l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l2.动物的养护与抚育是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系列,是一种本能。它们不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不会进行劳动,也没有语言来传授经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l3.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客观世界的认识,自觉地去支配世界,改造世界,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l4.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是反科学的。l* *(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五、教育的基本要素五、教育的基本要素 l*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l1.教育者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但学校教育产生后,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教育者是教育者是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活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l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主体。阐述学生的特点,并分析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l3.教育措施教育措施:它包括教育的内容(体、智、德、美、劳)和教育手段(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l关系: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教育的整个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六、教育的历史形态六、教育的历史形态 l(一)原始的教育形态l内容内容:生产经验、生活经验l特点特点:未独立(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手段简单l(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l1.奴隶社会的教育l中国:“学在宫府”;内容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目的目的使奴隶主的子弟学习一套管理国家、镇压奴隶与作战的本领。l* *欧洲:(1)斯巴达斯巴达:体操、军事训练;(2)雅典雅典:体操、军事训练,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以使其子弟具有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的能力。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2.封建社会的教育l中国:目的目的“学而优则仕”;内容“四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也包括一些算学、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棍棒纪律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育;选士制度和科举制。l* *欧洲:(1)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目的僧侣封建主,内容“七七艺艺”(三科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目的世俗封建主(贵族),内容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l*特点:特点:(1)与生产脱离的;(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4)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5)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6)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l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l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l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l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现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l不同点不同点: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而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联系,越来越紧密联系;古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阶级性,而现代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垄断,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古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任务是为阶级统治培养统治人才,而现代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还担负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古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而现代学校教育主要内容自然科学的内容增多;古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组织形式形式个别教育,而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古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方法手段落后单一,而现代学校教育的方法手段多样、先进、现代化;古代学校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封闭式教育,而现代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样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系统。l相同点相同点:无论古代学校教育还是现代学校教育都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广义的教育目的):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目的性,社会性,永恒性(5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七、教育的含义七、教育的含义l结结论论:教教育育是是培培养养人人的的社社会会活活动动,这这是是教教育育的的质质的的规规定定性性或或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l在教育学中,教育又分为广义和狭义:l广广义义的的教教育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l狭狭义义的的教教育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l* *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含义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二讲第二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l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l1.身体方面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面。l2.心理的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l3.二二者者关关系系:二者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l影响人发展的四个因素:lA、遗传;lB、环境;lC、教育;l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一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l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可能性。l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l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l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时间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也因人的生活条件不同,可以提前或推迟。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二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l1.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不以培养人为目的)。l2.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外部部的的客客观观条条件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制约作用。l3.但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动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并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并改造自己。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定性作用,人的思想和才能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外因外因,无论提供什么条件,都要通过人的实践和主观努力才能实现。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l*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导作用。l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向。l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l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l4.4. 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但必须明确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活动。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四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l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l2.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l3.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点意义上来说,个体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因素。l总之总之,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它们之间的性质的差异、力量的强弱、不同的组合,不断地发展变化,致使人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色,我们应该以系统论的观点,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l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顺序性,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l身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从头部到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边缘方向”;l思维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l记忆记忆: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l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l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阶段段性性,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l童年期: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l少年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但需形象思维支持l青年初期:抽象思维居主要地位l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l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l应该指出的是应该指出的是:教育是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三讲第三讲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l* *一、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l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l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发展规模和速度。l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教育结构。l生产力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l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着生产关系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是同时作用于教育的。l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l教育把可能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l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l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l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l(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2)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二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l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l是说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教育的一切问题。l(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领导权l(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l(3)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l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l(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人才l(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促进民主l(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l总之,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以伟大的影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的一直为转移的客观规律。l教教育育与与生生产产力力的的关关系系,教教育育与与政政治治、经经济济制制度度的的关关系系,二二者者是是相相互互联联系系同同时时作作用用于于教教育育的的。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都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去培养人才的。而教育也正是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和宣传某种思想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l*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l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l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的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同样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色。l3.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具有与政治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的思想、内容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滞后性)。预见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l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原因: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在新的政治制度下,与旧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决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要改变。新的教育思想、只能在新的政治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四、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l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者,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l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百年年大大计计,教教育育为为本本。必须建市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智力开发。l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无论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上看,还是从其内容上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l* *为什么说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l*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四讲第四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l一、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概念l* *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l* *2.教育目的的结构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身心素质素质作出规定(“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潜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作出规定(“为谁培养人”),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核心部分。l3.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的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等,教育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二二二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l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但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客观的。l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社会制约性。l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现实基础。l(1)教育目的是受生生产产力力制约的。是最最终终决决定定因因素素。(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生产产关关系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如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教教育育目目的的的的性性质质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l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l(1)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2)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3)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4)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l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l1.定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l2.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也最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个人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l*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1)主张提出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2)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对其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l*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1)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2)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l对对立立统统一一的的历历史史过过程程,教教育育目目的的的的价价值值取取向向也也为为这这种种历历史史过过程程所所制约。制约。l(1)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的,互为因果的。因此,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而不是截然对立的。l(2)个人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本位论者和社会本位论者的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分歧,实质上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l(3)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走向一致。l在在我我国国,无论从目的上讲,还是从手段上讲,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l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深度地发展人的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四、四、四、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l1.培养培养“劳动者劳动者”,或,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社会主义建设人才”。l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l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l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l2.要求全面发展要求全面发展。l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l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l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方面的发展。l3.具有独立个性具有独立个性。l我国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与与“独立个性独立个性”的关系的关系l我们说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我国教育所要培养的“劳动者”和“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二者并不排斥。l所谓“全全面面发发展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全面发展。l所谓“独独立立个个性性”,说的是体、德、智、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全面面发发展展的的个个性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l二者的关系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五、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特点与组成部分五、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特点与组成部分五、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特点与组成部分五、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任务、特点与组成部分 l*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与任务:l普通中小学(包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性质性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l任务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打好基础。l* *特点特点:l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l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l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组成部分:(五育),即体、智、德、美、劳动技术教育等。体育体育:是授与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美美育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劳动技术劳动技术教育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l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全面发展的五个组成部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但又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六、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六、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六、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六、人的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l我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缺陷是合理的,但并不是主张平均发展。l全面发展是针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育方法不可能一概而论。l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学生可以而且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对于个人而言,基本素质的发展与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l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比较完全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挥其特长,形成独特个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七、素质教育七、素质教育七、素质教育七、素质教育l *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l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l 1.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l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l2.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l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l3.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2000年“两基”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的巩固与提高。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2000年后要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继续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切实解决农村初中辍学率偏高的问题,同时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五讲第五讲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l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概念与建立的与建立的依据依据l*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两个方面:(一)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与组织,如学校、校外、幼儿、成人教育机构与组织等,也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二)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当作教育管理问题来论述)。l* *学学校校教教育育制制度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学校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l建立的依据:l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l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l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l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l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l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l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l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l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l具具体体表表现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层次增多;B.短期大学迅速发展;C.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D.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科学、科研、生产联合体。l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l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指人的一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永远和接受教育联系在一起。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三、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l1.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l清末,鸦片战争后,“废科举,兴学校”,制定现代学制。l* *1902年,年,“壬寅学制壬寅学制”正式颁布的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第一个。l* *1904年年,“癸癸卯卯学学制制”正正式式实实施施的的第第一一个个。以日本学制为蓝本。l* *1922年年,“壬壬戌戌学学制制”(“六六三三三三制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l特点特点: :旧中国学制带有鲜明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特点;l既照抄帝国主义的学制,又保留了封建教育制度的残余;l既标榜要实施义务教育,又奉行愚民政策,把广大劳动人民排斥于学校之外;l既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吸收“声光化电”,又轻视生产技术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2.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l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的新学制。优越性优越性:lA.明确地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了教育是为了工农服务的方针。lB.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lC.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都有受革命的的政治教育的机会。lD.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和方法、方式的灵活性。l* *我国现行学制系统我国现行学制系统l1.幼儿教育;l2.初等教育;l3.中等教育;l4.高等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体系中的地位(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l* *义义务务教教育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它具有强强制制性质。l地位作用:地位作用:l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六讲第六讲 课程课程l一、一、课程、课程论与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课程论与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l* *课课程程: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所学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l* *课程论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l*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l课程改革总趋势是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现代化,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问题。l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l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l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l4.重视个别差异。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论l学科课程论(传统派)l主张:课程分分科科设设置置,分别从有关科学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的学科,分分科进行教学科进行教学。每门学科的教材要根据科学的系统性、连贯性系统性、连贯性进行编制。l特点:A.重视成成人人生生活活的分析与准备;B.重视教材的逻逻辑辑组组织织;C.强调训训练练的的价值价值。l评价:优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缺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l活动课程论(儿童中心派)l主张:反对分科教学,认为分科编制课程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课程程内内容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l特点:A.重视儿童兴兴趣趣与与需需要要;B.重视教材的心心理理组组织织;C.认为教教育育即即生生活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l评价:优活动课程论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和教育,促进儿童积极学习。 缺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和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当前,现代化的极端复杂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等,更日益地显露了这种理论的缺点)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l1.形式教育论认为:学校任务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否定了知识的价值。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和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l2.实质教育论认为:应当向学生传传授授实实用用知知识识,至于发展智力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l3.我们的观点是: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二、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的分类二、课程的分类l* *1.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l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它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l综合课程是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而组成的课程。l*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l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l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容许学生个人选择学习的课程。l3.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l直线式课程是指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的课程。l螺旋式课程是指将特定的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的课程。l*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l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l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一种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三、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三、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三、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l1.课程改革的背景背景l(1)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l(2)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与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l(3)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l2.课程改革的地位地位l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核心环节,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l* *3.课程改革的理念理念l(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l(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l(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l(4)倡导建构的学习;l(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l(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l(1)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l(2)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l(3)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l(4)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六个转变)l(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l(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l(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l(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l(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l(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6.新课程的结构结构l小小学学阶阶段段以以综综合合课课程程为为主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l初初中中阶阶段段设设置置分分科科与与综综合合相相结结合合的的课课程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l高高中中以以分分科科课课程程为为主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l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7.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l*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它的基本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成性、自主性。l*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它的基基本特点本特点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l*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的基本基本特点特点是: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考虑学生特点;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反映学校和社区特色;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各学习领域的融合。l*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七讲第七讲 教学教学l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意义与任务l* *1.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l2.教学的意义意义l(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l(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l3.教学的任务任务l(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l(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l(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二、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l(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一)古代教学过程理论的萌芽l*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l(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l* *1.德赫尔巴特:根据心理学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赖因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五段教学法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出问题,说明问题)提示(揭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忽视了学生主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压抑发展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l* *2.美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步教学法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注重通过学生个人的探索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反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儿童活动中心,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做中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其生长。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但是违反了学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不能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下降。l* *(三)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三)当前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l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制约)。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l2.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l* *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基本的活动。l1.引起求知欲引起求知欲。教学应该从诱发和激起学求知欲开始,从作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引起求知欲是为了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和运用知识,所以这个阶段不宜费时过多。注意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方法:(1)提引人思考的问题;(2)讲有趣的故事;(3)演示直观材料;(4)讲知识的重要性。l2.感知教材感知教材。指导学生进行周密的观察,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指导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l3.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l4.巩固知识巩固知识。进行各种形式的复习复习;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记忆记忆,发展他们的记忆力。l5.运用知识运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主要通过教学性实践,大多采取反复练习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实现。还要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l6.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l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l注意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l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四、四、四、四、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l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l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l*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的争论)l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l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l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l*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l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l*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l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五、五、五、五、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中小学的几个主要教学原则l*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中小学的教学原则(八大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等。l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l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l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l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请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3.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l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l* *4.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l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启发的首要问题);(2)让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的关键);(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l* *5.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l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6.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l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l7.可接受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l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l* *8.因材施教性原则因材施教性原则l因材施教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的得到充分的发展。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六、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六、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六、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六、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l* *教教学学方方法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其重要特点重要特点是始终包括了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双方的活动。l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选择依据:l(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过程规律和教学原则;(3)本门学科的具体内容及其教学法特点;(4)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包括生理、心理、认知等;(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6)学校与地方可能提供的条件,包括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物质设备等;(7)教学的时限,包括规定的课时与可利用的时间;(8)预计可能取得的真实效果等。l教教学学是是一一种种创创造造性性活活动动,选选择择与与运运用用教教学学方方法法和和手手段段要要根根据据各各方方面面的的实实际际情情况况统统一一考考虑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中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教学学有有法法,但但无无定定法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长早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九种):讲授法讲授法* *、谈话法谈话法* *、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讨论法* *、研究法。l* *1.讲授法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分为: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l* *2.谈话法谈话法(即回答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基本要求基本要求:(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要善问;(3)要善于启发诱导;(4)要做好归纳、小结。l3.读读书书指指导导法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4.练练习习法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提高联系的自觉性;(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l5.演演示示法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作好演示前的准备;(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l6.实实验验法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2)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验小结。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7.实实习习作作业业法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2)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3)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4)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l* *8.讨讨论论法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l9.研研究究法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基基本本要要求求:(1)正确选定研究课题;(2)提供必要的条件;(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方法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决不可能始终只有一种方法,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将若干种方法组合起来运用,即运用教学方法组合。l* *1.传授传授接受教学接受教学: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l特点特点:(1)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上,掌握系统知识,为未来生活作准备;(2)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上,主要依靠教师组织;(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上,理解是教学的中心一环。l优点:优点:(1)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2)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3)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缺点缺点:(1)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2)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3)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4)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握;(5)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2.问题问题发现教学发现教学(系统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l特点:特点:(1)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上,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得经验和学习知识;(2)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上,学生活动处于主要地位;(3)教教学方法学方法上,以学生独立研究和作业为基本方法为主;(4)教教学过程学过程上,引导学生搞好独立研究是教学的中心环节。l优点:优点:(1)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4)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缺点:缺点:(1)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3)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七、教学组织形式七、教学组织形式 l*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l1.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l*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优点优点 :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 缺点缺点 :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l道尔顿制道尔顿制:自学、独立作业。优点优点 :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缺点缺点 :大多学生尚未具备独立学习和作业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系统讲解,会使学生浪费时间而无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一般学校不具备。l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制(包括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优点优点 :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缺点 :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矛盾;分组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慢班、普通班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降低。l特特朗朗普普制制: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大班班上上课课,小小班班研究研究,个别教学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l*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课l(1)班级上课制的含义与优点l(2)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l(3)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l(4)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l(5)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l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包括作业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l重要意义重要意义:l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l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l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l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l有目的、有重点,及时布置。l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各作业题的难度要依次增加。l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求助教师、家长或同学。l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3.教学工作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评价l备课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写好3种计划:A.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写好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所作的总的准备和制订的总计划;B.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写好课题(单元)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与内容、课的类型与主要方法;C.写好课时计划写好课时计划(即教案)。做好3项工作:A.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B.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以及方法和习惯等;C.考虑教法考虑教法: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课的类型,如何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l* *上课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关键是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育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应注意以下要求:A.明确教学的目的明确教学的目的;B.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C.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D.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E.组织好教学活动组织好教学活动;F.布置好课外作业布置好课外作业。l课后的教导工作课后的教导工作: 目的目的 让学生个人领悟、消化、运用和巩固掌握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自学能力,为过渡到下一节新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工作工作 A.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B.做好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现代教育评价的显著特点:以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重视测量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做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意义意义:从学校、教师、学校、教师、学生、领导和学生、领导和家长家长5个层面理解。个层面理解。l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种类l依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lA.诊诊断断性性评评价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时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lB.形形成成性性评评价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情况的及时评价。其目的是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质量。lC.总总结结性性评评价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l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lA.相相对对性性评评价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级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故相对性的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宜宜于于选选拔拔人人才才用用,但不能明确地表示学生的真正水平,不能表明他在常来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lB.绝绝对对性性评评价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叫目标参照性评价。宜宜用用于于升升级级考考试试、毕毕业业考考试试、合合格格考考试试,不适用于选拔人才。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l教教学学评评价价原原则则(四原则):A.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搀杂个人情感。客观性评价是评价能否发挥功能的基础,应避免成见效应。B.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C.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D.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l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调查法(一般通过问卷和交谈进行)、自我评价法。测验的质量指标有: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难度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常见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l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我国中小学的考试制度: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个组成部分组成。考查考查:是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学习情况和成绩进行的一种经常的小规模或个别的检查与评定,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书面测验。考试考试: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业成绩进行的阶段性或总结性的检查与评定。l评分标准和记分法评分标准和记分法:百分制和等级制 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八讲第八讲 德育德育l一、一、德育的概念、组成部分、功能、任务和内容层次德育的概念、组成部分、功能、任务和内容层次l* *1.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它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l* *2.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政治教育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教育。l* *3.德育的功能功能:(1)培养学生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德育的基本功能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2)决定学学校教育校教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3)影响社会社会的稳定和发展。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4.德育的任务任务: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具体任务如下:(1)逐步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l5.德育的内容层次内容层次:注重德育的现实性现实性 + 德育的理想性理想性。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现实性。现阶段的学校德育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二、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二、德育过程l德育的过程德育的过程: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引导、培育和促进着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l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l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l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l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l(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l(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l(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l*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l知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热门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l情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l意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l行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l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在进德育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l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l(1)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需要解决三种性质不同的矛盾:认识性质、能力性质、思想性质的矛盾)l(2)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外部部矛矛盾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l*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l(1)要认识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l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l(2)把握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l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l(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三、三、三、三、德育原则德育原则德育原则德育原则l*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想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l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l*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也叫循循善诱原则。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l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一分为二”看待学生。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遇到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贯彻的基本要求:的基本要求: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严格要求学生。l*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l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贯彻的基本要求:贯彻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l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贯彻的基本贯彻的基本要求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四、德育途径与方法四、德育途径与方法四、德育途径与方法四、德育途径与方法l* *德育途径德育途径: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l*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l* *1.说服: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的要求运用的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l* *2.榜样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运用运用的要求的要求:(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3.锻炼: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运用的要求运用的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注意检查和坚持。l* *4.修养: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自我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包括运用的要求:运用的要求:(1)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2)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l* *5.陶冶: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情感为情境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情感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的陶冶对学生进行的陶冶)、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运用的要求运用的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l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运用的要求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运用的要求:(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2)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第九讲第九讲 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与班主任l* *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l* *一、一、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特点l强烈的示范性强烈的示范性。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B.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C.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总之,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表率,是引导和规范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手段。l独特的创造性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A.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B.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C.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 l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限于学校。既然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时空的界限,教师的劳动自然也无时空界限可言。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二、二、二、二、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价值l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不过教师的这种社会价值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隐含性。l个人价值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因为个人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当然,教师的劳动的个人价值并不仅仅表现为奉献,同样也有个人所得个人所得。这集中表现在这种劳动能有力地促进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劳动还能得到一般劳动所享受不到的乐趣。(教师劳动比一般劳动更能满足个人较高层次上的需要。)教师劳动所具有的个人价值,这种价值应该得到人们的理解和社会的尊重。但是不管现在人们对教师怎么看,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自尊、自爱、自强、自乐。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 * *三、三、三、三、教师的素养教师的素养教师的素养教师的素养l高尚的师德高尚的师德lA.教师的道德首先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lB.热爱教育事业必须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lC.教师的道德还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上。l现代人的素质现代人的素质:进取意识、独立性、主人翁态度、群体意识、效率感等l教师自身个性品质的现代化不仅是促使学生个性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搞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l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lA.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lB.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lC.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l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l掌握教学科学不仅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所必须。l为了须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还必须把所掌握的教育理论转变成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而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即语言素养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l总之,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四、班主任的概念、作用与素质四、班主任的概念、作用与素质四、班主任的概念、作用与素质四、班主任的概念、作用与素质l* *1.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l2.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的作用:他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商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l* *3.班主任的素质班主任的素质:l(1)高尚的思想品德l(2)坚定的教育信念l(3)家长的心肠l(4)较强的组织能力l(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l(6)善于待人接物。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五、班集体的培养五、班集体的培养五、班集体的培养五、班集体的培养l* *1.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l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特点特点:目的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活动开展经常。l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特点特点:非正式群体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集体活动的不足之处。l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l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的教育功能l(1)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l(2)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l(3)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l* *3.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的发展阶段l(1)组建阶段;l(2)核心初步形成阶段;l(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l* *4.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培养班集体的方法l(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l(2)健全组织、提高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l(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l(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l(5)做好个别教育工作lA.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典型;lB.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lC.做好偶发事件中的个别教育。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l* *1.了解和研究学生(观察;谈话;分析书面材料;调查研究)l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注意学习目的与态度教育;加强学习纪律教育;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l3.组织班会活动(要先确定能引人注目、激动人心、吸引青少年学生的主题。要选择好能表现主题,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形式。要尽可能多地发动学生来进行准备。)l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l5.组织学生劳动(准备工作;组织与教育工作;总结工作)l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统一校内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统一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要求)l7.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操操行行是指学生的思想道德的表现,操操行行评评定定就是对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来的思想品德发展变化情况的评价,一般采用评语方式,有的还要评定等级,如优、良、中、劣)l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工作计划可分为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总结可分为全面总结与专题总结)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