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3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5页 / 共23页
第6页 / 共23页
第7页 / 共23页
第8页 / 共23页
第9页 / 共23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同时期的佛经翻译家 张燕第一阶段(公元148-316年)东汉桓帝末 年到东晋第二阶段(317-617年)东晋到隋末第三阶段(618-906年)唐朝第四阶段(954-1111年)北宋安清安清,字世高,安息国的太子,自幼好学,“外国典籍,莫不该贯”,博学多识,笃信佛教,持戒森严。安世高通晓华语,译文比较能正确的传达出原本意义,梁皎慧高僧传评他的译本“义理清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偏于直译,有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对于某些术语的翻译也欠精确。支谦 法句经序 一名越,字恭明,本月支人,故姓支。他受业于同族人支亮,支亮则受业于支娄迦谶,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支谦出生于中国,从小学习中国书典,并“学胡书,备通六国言”。支愍度在合首楞严记中说,支谦“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约,故出奇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词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讲究文丽简略,改”胡音”为汉意法句经序我国第一篇文本尚存的翻译理论文章“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 语为天语, 名物不同, 传实不易。”“将炎虽善天竺语, 未备晓汉。其所传言, 或得梵语, 或以义出音, 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释道安(314-385)俗姓卫,出身士族,十二岁时出家受戒,一直潜心研究佛学。苻坚开始有组织翻译佛经,赵政主持,道安重大参与。赵政主张直译。释道安在轩婆沙序中指出“昔来出经者,多嫌胡言方质,而改造今俗,此政所不取也。”批评了华丽的文风,同时还认为简略而不像原文那样繁复的译文,其实是掺了水的葡萄酒。五失本一者胡语尽倒, 而使从秦二者胡经尚质, 秦人好文, 传可众心,非丈不合三者梵语委悉(原原本本,十分详细), 至于叹咏(指颂文),叮咛反复, 或三或四, 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四者梵有义说(梵本在长行之后,另有偈颂复述长行,称为义说), 正似乱辞(中国韵文最后总结的韵语), 寻说向语, 文无以异,或千、五百, 划而不存五者事已全成, 将更傍及, 反腾前辞, 已乃后说, 而悉除此三不易然般若经,三达之心, 复面所演, 圣必因时, 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 一不易也。愚智天隔, 圣人反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徽言, 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阿难出经, 去佛未久, 早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互相审查,互相校写), 今离干年, 而以近意量裁, 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以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评价彦琮赞道安法师“详梵典之难易, 诊译人之得失, 可谓洞入幽微, 能究深隐”。梁启超认为道安由此开译学问题之先河。钱钟书说“ 五失本三不易, 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 首推此篇”。道安此说不仅标志着我国佛经翻译理论从此步入成熟阶段, 而且使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也日益彰显。鸠摩罗什(350-409)我国后秦僧人, 魏晋时期(公元401 年) 译经中心长安, 逍遥园译场 四百卷之多 质量高维摩诘经序“文约而诣, 旨婉而彰”, “曲从方言,乖不趣本”。百论序“质而不野, 简而必诣”。梁启超 “鸠摩罗什者, 译界第一流宗匠也。”信、达、雅的实践者精熟梵文胡语, 文化修养与文学造诣都很高, 梁启超谓“什即华梵两晓, 则游刃有余也”。对译文勤于推敲, 译风严谨,“一月余日, 疑难犹豫,尚未操笔”。所以译文“会达方言,风骨流便”。大众团团坐, 努目看世尊 瞻仰尊颜, 目不暂舍 “天见人,人见天” “人天交接,两得相见”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咏为尊,经中 颂,皆其式也。改梵为秦, 失其藻味, 虽得大意, 有似嚼饭与人, 非徒失味, 乃令呕秽也。全晋文注重表现原作文体风格罗什译经通俗易懂。 运用意译法,目的是使中土诵习佛经者易于接受理解。与后来西方奈达的“读者反映论”不谋而合。罗什译经庄重严谨。 梵文 - 译成口语 - 对照旧本 - 详细讨论 -写成初稿 - 以“论”证“经” - 再做修改 - 互相辩论 - 互相斟酌 - 最后书之慧远(334-416)提出了“厥中”的主张。在三法度经序中,“其中弘通佛教者,传译甚众。或文过其意,或理过其辞。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后来贤哲,若能参通晋胡,善译方言,幸能详其大归,以裁厥中焉。”“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若以质应文,则悦者寡。”必须按照原文把两者结合起来,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以求其本”。彦琮(557-610) 隋代著名高僧,俗姓李。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辨正论-我国首篇正式翻译专论。批评历代翻译之得失佛经翻译要例“十条”和佛经译者“八备”说八备“诚心爱法, 志愿益人, 不惮久时, 其备一也。” “将践觉场, 先牢戒足, 不染讥恶, 其备二也。” “鉴晓三藏, 义贯两乘, 不苦暗滞, 其备三也。” “旁涉坟史, 工缀典词, 不过鲁拙, 其备四也。” “襟抱平恕, 器重虚融, 不好专执, 其备五也。” “耽于道术, 淡于名利, 不欲高衒, 其备六也。” “要识梵言, 乃闲正译, 不坠彼学, 其备七也。” “薄阅苍雅, 粗谙篆隶, 不昧此文, 其备八也。”十条 字声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异本十。各疏其相,广文如论”。玄奘(600-664)通称“三藏法师”,二十年间 七十五部, 共一三三五卷。印度学者柏乐天说: 玄奘“是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 他的业绩将永远被全世界的人们记忆着”精熟两种语言, 又深通佛理,质量极高梁启超“意译直译, 圆满调和, 斯道之极轨也”。柏乐天“是把原文读熟了, 嚼烂了,然后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五不翻“秘密故” 即对于原文中的神秘语“含义多故” 多义词“此无故” 中国没有的物名“顺古故” 久已通行的音译词“生善故” 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下所用之词唐代译场制度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华梵,深谙佛理,解决疑难证义,译者助手,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何差殊,与译主商讨证文,译主颂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度语,根据梵文字音改记成汉字笔受,把录下的梵文字音译成汉字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参议,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义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句每节每章需去除芜冗杂复润文,从修辞上对润文加以润饰梵呗,用读梵音的法子来唱念,看音调是否协调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护译经 翻译手法据柏乐天与我国学者张建木考查, 他在翻译中娴熟地运用了补充、省略、变位、分合、译名假借、代词还原等翻译技巧。正是这些技巧的娴熟运用, 使得他的译文在形式与内容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宁(919 - 1001)982-989年 奉诏编纂宋高僧传该书系统梳了千年佛经的译介活动,主要在译经篇中总结了高僧的佛经翻译经验,回顾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翻译的起源、性质和功能,探讨了翻译方法等,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观点,可谓中国翻译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专著。六例1. 译字与译音 2. 梵语和胡语 3. 直译与重译 4. 梵语中的粗言和细语 5. 汉语中的语言雅俗 6. 佛经中的直语和密语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