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3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5页 / 共43页
第6页 / 共43页
第7页 / 共43页
第8页 / 共43页
第9页 / 共43页
第1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第5 5章章 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构剩余劳动力和二元经济结构姚 洋大纲大纲l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l森的改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l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l剩余劳动力的度量5.2 5.2 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l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l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l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5.2.15.2.1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定义:剩余劳动力指的是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5.2.1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问题:问题:如果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最终降为零,而且农业劳动力市场是完备的,农业劳动力的工资应当是零。剩余劳动力如何存活?解决方法解决方法:引入制度工资,就是让一个劳动力得以存活的工资,因此也称为生存工资。5.2.15.2.1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5.2.1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理论缺陷一:理论缺陷一:制度工资可以解释为什么剩余劳动力可以存活下来,但是,它没有解决为什么农场愿意雇佣隐蔽性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按照舒尔茨的观点,即使是在传统社会里,劳动力市场仍然是有效的;如果工资高于劳动边际产出,工资就会降低,直至等于劳动边际产出为止,这样就不可能出现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解释,制度工资是由传统社会的生存伦理决定的,不完全受经济因素的左右5.2.1 5.2.1 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刘易斯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 理论缺陷二理论缺陷二:没有说明,制度工资到底是如何确定的(需要收入转移)。理论缺陷三理论缺陷三:真的存在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吗?难道传统社会就无法找到让劳动力创造价值的机会吗?5.2.2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刘易斯创立剩余劳动力这个概念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发展中国家早期存在巨大的未加利用的人力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他的思想的核心是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工业劳动供给曲线的形成(见图)1.反转农业生产函数2.找到边际产出等于制度工资的劳动力水平3.绘制劳动供给曲线5.2.2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农业产出农业生产函数工业劳动力需求曲线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失业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短缺点转折点1.反转农业生产函数2.找到边际产出等于制度工资的劳动力水平3.绘制劳动供给曲线5.2.2 5.2.2 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L L1 1称为短缺点称为短缺点:在到达段缺点前, OuL1线段上的工业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完全弹性的水平线。当这部分劳动力都转移到工业后,工业部门如果再从农业部门中汲取劳动力,农业总产出会下降,劳动力边际产出会上升。L L2 2称为称为转折点转折点:在达到转折点之前,农业除了劳动力减少外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达到转折点之后,农业的收入不再是制度工资,农业收入和工业收入同步增加,整个国家经济起飞,所以转折点也被称作“起飞点”。5.2.3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改进兰尼斯和费景汉拓展了刘易斯模型,明确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并区分了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剩余劳动力阶段,对应于上图中OuL1部分此时劳动力的转移不影响到产出第二阶段粮食短缺阶段,对应于图中的L1L2部分此时每移走一个劳动力,粮食产出都会下降一点儿。第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对应于刘易斯模型中起飞点之后的阶段农业和工业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业收入增长和工业扩张同步5.2.3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在现实中的第二阶段,如果发生粮食短缺,则粮食价格会上升,从而导致制度工资的增加,不利于工业的扩张。由此,他们提出了平衡增长模型在平衡增长模型下,工业扩张的同时,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改进,农业产量提高,从而保障工业增长不发生停滞。5.2.3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第I象限表示的是工农业的贸易条件第II象限表示的是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边际产出曲线)第III象限表示的是工农业就业之间的转换(斜率为-1的线段)第IV象限表示的是农业生产函数总人口总人口农业产出工业工资工业扩张贸易条件IVIIIIII5.2.3 5.2.3 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兰尼斯和费景汉的改进工业扩张工业扩张下的平衡增长:下的平衡增长:第II象限虚线表示的是新的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边际产出曲线)第IV象限虚线代表的是,伴随工业扩张下,保证农业产出总水平不变的农业生产函数总人口总人口农业产出工业工资工业扩张贸易条件IVIIIIII5.35.3森的改进森的改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5.3.1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阿玛蒂亚森 1969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剩余劳动力概念中的逻辑缺陷特别是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之间的衔接问题模型核心思想:在家庭内部以劳动时间为单位考虑劳动分工5.3.1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简化版模型设定模型设定:劳动力只能在家庭内部工作而不能为别人打工家庭内部的生产函数是L定义为家庭的总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力人数个家庭成员,每个家庭成员的消费是,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是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时间为,劳动带来的负效用是5.3.1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模型求解:模型求解:目标函数:决定每个劳动力的劳动投入l最大化家庭总效用对求导5.3.1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模型结果解释模型结果解释:将一阶式化简:等式的左边是基于生产的角度基于生产的角度,是劳动投入时间的边际产出,代表的是农户从生产角度对时间的评价。等式的右边是基于消费的角度基于消费的角度,是劳动时间的边际负效用和消费边际正效用之比,意思是少劳动一单位时间所带来效用需要多消费多少才能得到补偿,代表的是消费者从消费角度对时间的评价。在一个开放经济中,边际产出应当等于市场上的工资市场上的工资。在当前的模型中,没有劳动力市场,因此也没有工资。但是,上式右边看作工资,也就是所谓的“影子工资”。5.3.1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森认为,影子工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是不变的,即在一定范围内,劳动时间的增减不影响影子工资。原因:1.在收入很低时,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可能是不成立的。比如一个人一天吃一斤粮食,但是他没有吃饱,如果让他吃一斤半粮食,他的边际效用不会下降。2.同样的道理,在低收入情况下,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也不会增加。由于影子工资度量的是劳动时间的真实(心理)成本,这意味着农民对劳动时间投入的长短不是很敏感。图示5.3.1 5.3.1 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家庭决策与剩余劳动力如右图,如果影子工资保持不变,则当一个家庭移走一个劳动力的时候,留下的劳动力就会增加劳动时间,使家庭总的劳动时间保持不变,从而产量也不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可以移走而不会影响家庭产出的劳动力就是剩余劳动力。5.3.2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供给制度工资的逻辑问题制度工资的逻辑问题:如果收入分享是制度工资形成的机制,则制度工资就是农村人均收入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每移走一个劳动力,人均收入就会增长一点儿,从而增加农村移民的要价,那么,工业的劳动力供给从一开始就必须是向上倾斜的,这样就不存在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了。解释一解释一:假设城市存在一个远高于农村平均收入的生存工资。在这个假设下,只要农村的劳动边际产出低于城市生存工资,则工业劳动力的供给就具有无限弹性。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的缺点: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就不再是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必要条件了。如果存在剩余劳动力,工业劳动力供给自然具有无限弹性5.3.2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解释解释二:二:设农村存在绝对的失业,即农业生产技术把一部分人完全排除在就业门外,这些人完全靠救济过活。他们的产出为零,因此是剩余劳动力;同时,移走他们中的一部分也不会影响他们当中留在农业的其他人的收入,所以工业的劳动力供给仍然是完全弹性的。这种解释的缺点这种解释的缺点:假设在现实中不大可能成立,而且,这个假设让结论一目了然,从而也降低了理论的力量。解释三解释三:利用森对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个体考虑劳动时间而不是劳动力个体的边际报酬,则只要存在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就是不变的,这样,工业劳动力的供给就具有无限弹性。5.3.2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但是解释三一个潜在的假定潜在的假定是允许兼业,在允许兼业的情况下因为一个农民既可以在农业就业,也可以在附近工业就业,他的劳动力配置决策就是比较工业和农业劳动时间的边际产出。现实的问题是现实的问题是:现实中劳动力的迁移往往是不能兼顾兼业的。比如,在我国现存的2.4亿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三分之二离开了本县,这意味着他们不可能兼业。折中的解释方法折中的解释方法:决定劳动力迁移规模的是那些考虑在家乡兼业的劳动力。具体地,可以假定,那些想完全离开农村的劳动力排在工业劳动力供给的前面,那些想兼业的劳动力排在后面。这样既允许不兼业劳动力的存在,也可以实现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5.3.2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如果生产函数具有不变规模报酬,则:时间上可以加总时间上可以加总:每个移出农业的人的日工资要价都是一样的,即他们的影子工资。把这个日工资乘上一个月的标准工作天数,我们就可以得到他们的月工资要价,工业劳动力供给在这个工资上就具有完全弹性。农户行为可以加总到整个社会农户行为可以加总到整个社会:给定农户影子工资在一定区域保持不变,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全社会的劳动时间,工业劳动力实现无限供给。5.3.2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对森的理论的评价:优点优点: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工业工资和农业边际产出联系在一起。如果采用刘易斯的制度工资,则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工业工资就和农业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制度工资必须是固定的,不能随农业的改进而变化。这种脱钩在现实中是无法得到印证的,我们更多的是观察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和他们在农村的收入高度相关。启示启示:即使观察到工人工资的提高,我们也不能断定一个国家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因为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力A的生产导致影子工资上涨造成的(后面会详讲)。5.3.2 5.3.2 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兼业与工业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森的理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1.理论假设不存在一个农业劳动力市场,这在当代中国并不成立。2.在现代经济中,企业和消费者是分离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户而言,他们既要决定消费,也要决定生产。如果所有产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备的(即农户可以完全自由地买卖和借贷),则农户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是可以分离的,我们可以想象农户先做出生产决策,然和做出消费决策。但是,现实中很多市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是不完备的。5.4 5.4 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的城乡二元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结构表现:城乡收入差距高达3.5倍,属世界第一社会福利保障的差距非常大,根据CHARLS调查数据,政府或事业机构的养老金的中位数最高,为每年24000元,为新农合养老金中位数的33倍多。在教育方面,城乡差距也很大。在城市,绝大多数年轻人完成了高中教育;在农村,多数年轻人的教育水平在初中或以下。农村享受比城市少得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更是远不如城市。5.4 5.4 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原因原因:它是计划经济时代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的产物。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机械的采用比较缓慢,农业劳动生产率无法迅速提高,从而压制了农业收入的增长。市场因素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本身就有聚集的效果,它将人力物力资源都引向城市。农民的政治弱势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5.4 5.4 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剩余劳动力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和社会严重的二元结构的一个结果就是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阻碍中国社会的整合和发展;但是,剩余劳动力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中国工业可以在很低的成本上实现持续的扩张。消除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如我们在上一章所揭示的,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持续的结构变化可以为经济带来“便宜的”增长。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绝对剩余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不改变家庭劳动时间的劳动力工资标准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绝对剩余劳动力绝对剩余劳动力定义:定义:在给定农业生产技术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之外的农村劳动力。估计方法:估计方法:可以先估计农业生产的前沿生产函数 - 即最有效利用各种投入要素、包括劳动力的生产函数,然后计算前沿生产函数上和现有土地量相配合的最优劳动力投入量,以这个量为基准,农村劳动力超过部分就是剩余劳动力。问题问题:这是一个纯技术概念,没有考虑要素价格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比如,随着工资的提高,即使农业生产技术不变,也会发生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从而增加剩余劳动力的数量。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边际产出为零的边际产出为零的劳动力劳动力估计方法估计方法:估计整个经济的农业生产函数,看是否存在劳动力边际产出为零的区间。问题问题:数据的限制使得这样的估计基本不可行。因为对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总是要在特定的生产技术下进行,但是,农业生产技术总是变动的,这样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我们无法找到同一农业生产技术下足够让我们得到可靠结论的数据。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不不改变家庭劳动时间的改变家庭劳动时间的劳动力劳动力估计原理:估计原理:由5.3.3式农户的总劳动时间不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减发生变化,则该农户存在剩余劳动力。估计方法:估计方法:把一组农户的劳动天数对其劳动力人数的二次式进行回归,然后看这个二次式所代表的曲线后端是否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如果是,则水平线段代表的劳动力数量就是农户平均的剩余劳动力人数。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工资标准工资标准依据依据:刘易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来估计一个国家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力:如果一个国家经过了转折点,则这个国家不再拥有剩余劳动力。判断方法:判断方法:看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是否开始较快速增长。问题:问题: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增长可能由多个因素造成,其中一些并不表明一个国家跨越了转折点。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供给曲线不变,需求曲线由D1变成D2;工资上涨,反映了剩余劳动力的消失w1w1w2D1D2S1工业农业L0Q1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需求曲线不变,供给曲线由S1变成S2;工资上涨,反映了剩余劳动力的消失w1w1w2D1S1工业农业L0Q1S2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供给曲线由S1变成S3,需求曲线不变;工资上涨,并未并未反映剩余劳动力的消失w1w1w2D1S1工业农业L0Q1S3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供给曲线由S1变成S3,需求曲线由D1变成D2;工资上涨,反映了剩余劳动力的消失w1w1w2D1S1工业农业L0Q1S3D2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中国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吗中国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吗?自2004年以来,低端工人的工资出现了加速增长的势头,到2009和2010年,名义和实际工资增长都超过15%(Knight, Deng, and Li, 2010);同时,沿海和内地都出现了招工难的情况。招工难完全是和工资相关联的:如果工资足够高,工人的供给就会增加。因此,关注工资是正确的。但是,正如我们在正文里所指出的,工资的上涨并不能作为一个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的依据。5.55.5 剩余劳动力的度量剩余劳动力的度量中国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吗中国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吗?考察工资上涨,下面的因素必须加以考虑。首先,工资上涨可能是对过去进城务工人员工资上涨缓慢的一个矫正。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在过去二十年间的涨幅低于低于城市职工工资的涨幅,当前的工资上涨可能是补偿性的。其次,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周期的上行阶段,需求增加,但它是永久性的、还是周期性的,还需要时间来观察。第三,进城务工人员工资的上涨可能和农业收入的提高有关。第四,代际文化的转移问题。小结小结本章首先介绍了刘易斯的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理论然后讨论了森对剩余劳动力定义的改进,并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剩余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无限供给之间的自洽的逻辑关系。本章还讨论了剩余劳动力的度量问题,并简要阐述了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