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科举考试常识明清科举考试常识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等级第一级:童试第一级:童试 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的入学考试,是读书士子的进身之始。参加童试仅为考取一个官方学校生员资格,以求进入官方国有学校。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第一场:县试 在各县进行,由考生所在县的县令主持。每年一次。 第二场:府试 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 通过县、府试的读书人便可以称为童生。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文童/儒童) 。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一辈子也没有通过“童生试”,因此被戏称为“老童生”。 第一级:童试第一级:童试县试:县令主持府试:知府主持院试:学政主持童生童试生员(秀才)岁试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附生增生廪生科试乡试 第三场:院试 各地考生在县或府里参加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 ,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院试的第一名的称为案首。 清朝的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岁试和科试两种。各省学政一任三年,到任后第一年举行岁试,科试于准备乡试之年前行之。童生通过岁试,就算“进学”了,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即成为国家的学生,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相公。岁试成绩优良的生员方可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方准许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 生员分为三等: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 廪生: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称“廪生”。 增生:后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但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 附生:因初入学,附于诸生之末,故称为附学生员。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秀才)的别称。清时在县学考取的叫“邑庠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初级入学考试第二级:乡试第二级:乡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又称“大比大比”。一般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亦称“秋闱秋闱”。各省多在城东南建立贡院,作为乡试的考场,大门正中悬挂“贡院”二字大匾。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 “桂榜桂榜”。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第一名称“解解jiji元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了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邻居道: “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第三级:会试第三级:会试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以往各届会试中未中的举人也可一同应试。由礼部主持(故又称“礼闱礼闱” ),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每三年一次,连考三场,每场三日。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也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会试时间是乡试次年二月(清乾隆以后改在三月),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试春试”或“春闱春闱”。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绽放,故称“杏榜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杏榜题名”。录取者称为“贡士贡士”(向皇帝贡献的人才),第一名称为“会元会元”。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反面人物第四级:殿试第四级:殿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由皇帝在殿廷上主持和出题,故又称“廷试廷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探花,合成“三鼎甲三鼎甲”;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进士。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录取名单因用黄纸写,故而称黄甲、金榜黄甲、金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