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演变目录择偶标准的变化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婚姻礼仪的变化婚姻形式的变化恋爱年龄与结婚年龄的变化婚姻稳定性的变化婚姻习俗变化带来的意义总结2 2择偶标准的变化50年代,姑娘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军人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不爱打扮,勤劳贤惠,不拖丈夫后腿。文革时期(6070年代),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份,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七八十年代之交,随着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兴起,学历和知识层次成了人们谈婚论嫁的最重要条件。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人品好,有事业心,有能力,会生活,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傍大款”“嫁老外”成为时尚,帅小伙愿娶老富婆,靓妹要嫁富老翁。3 3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时多时少地受到社会传统、世俗、自身的心理、视野范围的限制,谈情说爱对多数男女来说还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事。改革开放终于使情感倍受压抑的中国人能够直抒胸意地追求所爱。随着经济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男女择偶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青年们纷纷利用各种媒体、机构来传递求爱信息,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择偶的范围。80年代初,报刊征婚兴起,与此同时,大中城市的婚姻介绍所也陆续出现,到90年代,通过荧屏谈情说爱成为时髦,进入二十一世纪网恋又成为现代人最前卫的恋爱方式。现代化的沟通方式,的确成就了不少姻缘,但落入圈套上当受骗者也不少,有人只是将其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有人将其作为捞取钱财的手段,也有些登徒子把它作为渔色猎艳的场所。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4 4报纸征婚婚姻介绍所早期的报纸征婚和介绍所5 5百百合合网网世纪佳世纪佳缘网缘网各种交友网站6 6形形色色的电视相亲节目相约星期六非诚勿扰百里挑一我们约会吧7 7婚姻礼仪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立后,革除了陈规陋习,废除了中国传统婚礼繁琐的各种规矩,新的结婚仪式应运而生。文革前17年,婚礼的特点是简朴,城市男女青年结婚一般选在“五一”“五四”“十一”等节日进行,买几斤糖果,请来领导证婚,新人向毛主席像鞠躬,向来宾鞠躬,再互相鞠躬,当天晚上一对新人将两床被子合到一张床上,这婚就算结成了,结婚的物品也很简单,买个洗脸盆和一对暖水瓶就行了,条件好一点的有一两件木柜。农村男女青年结婚比较讲究点,旧的礼仪习俗的痕迹仍存在,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将新娘子接过来,有用轿子抬的,有用大马车接的,有用自行车接的,有骑毛驴的,也有新娘步行来的。女方一般是要送嫁妆的,嫁妆有桌子,箱子,蚊帐,被子、茶壶茶杯等。男女方都要办酒筵招待来宾和亲戚。文革期间的婚礼程式也很简单,彩礼是没有的,男女互赠毛主席语录或毛泽东选集,在革委会主任主持下,新郎新娘共唱东方红或大海航行靠舵手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背一段毛主席语录,向毛主席像鞠躬,向家长、来宾鞠躬,新人相互鞠躬,买几盒香烟和几斤糖果,分发给亲朋好友,结婚便完成了。或者不举行任何形式,新娘新郎在旅途中结婚,即旅行结婚。不过进入七十年代,在一些城镇和乡村开始逐渐兴起财礼和送嫁妆的风气。在农村,财礼包括呢子大衣、布料、皮鞋和手表,城里人则要求“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半导体收音机),在北方地区则讲究要“32条腿”“48条腿”(即家具的腿加起来要够32或48这个数)。8 8婚姻礼仪的变化(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以后,结婚费用成倍上翻,日益高涨。一套婚纱照要花去三四千元,男方家里布置好新房,置办一套家具,女家陪送彩电、冰箱之类,租来一二十辆高级小轿车,将新娘及宾客接到饭店或宾馆,举行婚礼,由主持人宣布结婚程序,中间插有领导和家长讲话、念结婚证、新人交换礼物,喝交杯酒,然后婚宴开始,结婚宴席少则几十桌,多则一百多桌。据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一对城市新人的结婚支出介乎5万元到20万元之间。应该指出的是结婚费用的增长远远超出经济收入的增长。而进入新世纪后,婚礼方式也是各种各样,旅行结婚已不时髦,传统婚姻礼仪再度出现,此外,还有到郊外度假村或生态花园举办绿色婚礼、滑翔伞婚礼、短跑婚礼、跳伞婚礼、攀岩婚礼、鸽子婚礼等,全凭想象去追求精神享受,尽情放纵自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9 9婚姻形式的变化1934年4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规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一切公开或变相的一夫多妻的婚姻。这一新的婚姻制度在根据地和新中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同时,由于传统性道德的影响,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人对“性”仍采取“神秘”“禁锢”的态度,谈性色变,社会对非婚性行为是不能容忍的,相亲(恋爱)结婚性生育的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而,婚姻、性、生育是统一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性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性不再被视为污秽不洁不可告人的事,而认为是自然而正常的事,婚姻中性生活的和谐愉快和追求性快乐观念代替了性罪恶观念,因性生活不协调而离婚的案件逐年明显上升,人们对性行为的选择自由权越来越尊重。性开放性自由性意识的复苏,使传统性道德及贞操意识、一元化的婚姻模式受到冲击,非婚同居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有43%女性能接受未婚同居,49%女性认为婚前同居是必要的,北京、上海等市资料反映,婚前性行为占80%以上。自愿独身与非自愿独身、丁克家庭、婚前性行为、试婚、婚外同居或婚外性行为、一夫多妻等多元化的事实婚姻形式日常可见,婚姻中“分离”现象,即生育与婚姻分离、爱情与婚姻分离、性与生育分离、性与爱分离日趋明显。社会对性越轨行为的容忍度也提高了,过去被称为“流氓”、“通奸”的婚外两性关系,现在被称为“第三者插足”、“婚外恋”、“情人现象”。1010恋爱年龄与结婚年龄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对于恋爱和结婚是两个神圣的词,必须严肃对待,文革期间谈个恋爱都要报告,男女双方都适龄时,自然而然便结婚了。而改革开放后,情况便发生改变。“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朝拥有”,这是近几年青少年中的流行语。过去令人十分担忧的中学生“早恋”,现在越来越呈普遍化趋势,据对济南市900名中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初中生恋爱率为30%40%,高中生为50%,而职高生高达80%(实际状况应该比这一比例还要高),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小学生恋爱的年龄已提前到12岁。与恋爱低龄化趋势相反,城市青年结婚年龄普遍推迟。1949年全国初婚年龄为1857岁,到1978年提高到2283岁,1998年为2357岁。如果排除农村青年,城市平均初婚年龄则更高,30岁还不结婚的人已时常可见,选择单身生活方式的人也在增加。对比两者的巨大反差,究其原因是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个人选择机会的增多、结婚成本的上升以及逃避责任、追求个人享受,不愿过早地进入“围城”受婚姻的约束。1111婚姻稳定性的变化中国封建礼教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好女不嫁二男”,“从一而终”,在这种封建礼教影响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念,即讲求婚姻稳定,离婚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因此,离婚率一直很低。1950年新的婚姻法颁布后,使众多深受封建婚姻制度之害的当事人纷纷摆脱痛苦婚姻的桎梏,离婚人数遽然上升,1953年全国离婚案件高达117万件,总离婚率比1950年增长了几十倍。此后,我国年离婚数一直稳定在十几万对至三十几万对之间,婚姻家庭处于超稳定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1980年为07,到1991年上升为191。北京2003年登记结婚数是9万对,离婚4万对,离结率超过40%,离婚成了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与过去离婚相比,目前我国离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离婚形式趋于温和,那种打打闹闹你死我活的离婚所占比例大为降低,协议离婚、文明离婚的人增多,离婚后能正确地评价和对待原配偶的增多,离婚后实行独身的人增多;二是从离婚状态方面看有几多: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多,约占70%,其中又以知识妇女为多;大城市中夫妻离婚的人数比中小城市多,中小城市又比农村多,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离婚的人更多;老年离婚者增多,最大的有80多岁的老年夫妇;早婚离婚者增多;演艺界离婚率颇高;个体户、承包户因发财而离婚的人增多;外出人员离婚的增多。社会对离婚现象的理解在提高,认为离婚并非不光彩的人增多,社会的认同使得离婚对女性的歧视不复存在。1212婚姻习俗变化带来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婚姻习俗的变化,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反映了社会进步中的困难与矛盾,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积极意义:使婚姻摆脱了昔日沉重的生儿育女重负和养家糊口的重负,摆脱了传统观念的约束和政治生活的干预,使夫妻可望通过婚姻实现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获得自身的感情满足,使婚姻由昔日的“经济合作社”、“生育共同体”终于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情感、心理、文化共同体”,它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宽松,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和被尊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巨变和社会的进步。消极意义:性开放及拜金主义盛行违反了社会主义婚姻道德,重情轻理、重体验轻责任、重享受轻道德,导致婚姻家庭解体,离婚率上升,社会风气下滑,婚外情、包二奶、卖淫嫖娼丑恶现象流行,促成权力腐败。离婚使离婚者双方都要经受一次沉重的精神打击,尤其是对子女的身心损害更大,离婚前父母的争斗,使孩子在吵闹的环境里受到不良刺激,恐惧不安。离婚后,有的人对孩子更加放纵娇惯,有的人对子女非常冷漠,有的因内心苦闷而在孩子身上发泄,无故打骂孩子,有的施压于孩子,不让孩子接触另一方,这些对孩子教育十分不利,造成孩子的忧郁痛苦,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结婚大办,费用日益高涨,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首先,促成社会浪费、奢糜、虚荣之风,严重妨碍了千家万户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形式;其次,冲击了以爱情为主的婚姻观,诱发了买卖、包办、换亲、早婚等封建婚姻的死灰复燃,使自由恋爱的婚姻因男方财力不足而无法结成良缘;第三,将有限的资金消耗在结婚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使生活陷于困境。1313总结通过以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婚姻习俗变化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婚姻习俗表现出开放、个性化、多元化、性解放、慕虚荣图享受、情感与功利碰撞、爱情与责任分离等特点。婚姻习俗的变化缘于社会大变革。婚姻文化直接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精神文化状况,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就会有与之相应的婚姻文化,因此,每一次社会大变革,都会引起婚姻文化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由封闭的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现代婚姻面临着二难困境,即一方面,婚姻的社会性要求人们遵循传统的两性道德规范,履行婚姻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男女平等、科技进步的实现又为两性行为的个人化提供了现实的土壤,从而影响了婚姻的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将满足个人两性情感需要和履行婚姻社会责任完美地结合在现实的婚姻生活当中,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真正走向了高层次的文明婚姻。1414谢谢观赏!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