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0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急救培训知识急救培训知识一、心肺复苏一、心肺复苏国外培训现状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肺复苏的步骤心肺复苏的步骤确定是心脏骤停A:开放气道 B:口对口人工呼吸C:人工循环A A、 开开 放放 气气 道道前期:-确定是心脏骤停;1、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2、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开 放 气 道: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抽搐,呕吐),使患者仰头抬颏;B B、 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方式: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抢救者将患者鼻孔闭紧,用双唇密封包住患者的嘴,做两次全力吹气,同时用眼睛余光观察患者胸部,操作正确应能看到胸部有起伏并感到有气流逸出。持续2秒钟,否则先进入胃里就无效了;操作时间: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C C、 人工循环人工循环检查确定是心脏骤停: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方式;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儿童,先做5个30:2以后再拨大120;心脏室颤的发生机会少;成人先拨大120求救;第一步:(机械能/动能转为生物电) 如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胸外按压的作用)不能放在椅子,沙发上窝着,不敢动;胸外按压应掌握要点胸外按压应掌握要点第二步:胸外按压 1.患者头、胸处于同水平,最好躺在坚硬平面上。 2.按压位置: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 3.下压厘米,按压时手指不得压在胸壁上,以免引起肋骨骨折。上抬时手不离胸,以免移位,垂直按压,以免压力分散。肩,肘,腕要垂直,才有效果;很累!4.按压与放松时间相等,用力均匀,每分钟按压80-100次,直至恢复心跳呼吸。5.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应同时交替进行。按压与呼吸比例:单人 30:2 双人 15:1。6.人工循环时间因病人年龄、身体状况而定,但对触电、溺水、煤气中毒病人,按压时间要稍长些。 生存链生存链 的概念的概念l“生存链”概念,它是由四个环节组成,必须及早实施。 (一)早期通路 。(二)早期心肺复苏 。(三)早期心脏除颤 。(四)早期高级心肺复苏 。l 生存链的实施成功与否,并不仅仅依靠专业急救医疗部门,而是社区整个民众的急救意识、知识、技能及社区急救系统的功能。(一)早期通路(一)早期通路l 在病人发病的现场, “第一目击者”发现后;1、立即通知最近的救援机构,准确地报告病人的基本情况和所在地点,以便专业急救机构获得信息后,及时迅速地赶到现场,对病人施以急救。l 早期通路的畅通,是病人得到专业救治的前提。(二)早期心肺复苏(二)早期心肺复苏l 对垂危病人呼吸心跳刚刚停止者,应在现场立即实施基础的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即BLS。(三)早期心脏除颤(三)早期心脏除颤l 经验和研究证明,在现场立即实施心脏除颤除颤是猝死病人获救的关键。l1、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心前区);l2 2、猝死发生后的几分钟至十分钟使用简易自、猝死发生后的几分钟至十分钟使用简易自动心脏除颤器(动心脏除颤器(AEDAED),其抢救成效毋容置疑。),其抢救成效毋容置疑。l 要培训大量人员掌握自动胸外心脏除颤器的使用,而此种器械要尽可能多地放在各种场合,如警察巡逻车、消防车、飞机、轮船、旅游车、机场、宾馆、会议厅堂等,以便能被及时地使用。(四)早期高级心肺复苏(四)早期高级心肺复苏l 前三个早期,可以由“第一目击者”即非常专业急救人员进行,或共同进行,从而使垂危病人获得初步得要救护。l 而早期高级心肺复苏则在具有良好基础上及时继续进行医学上的全面救治。l10秒内意识丧失,l超过6分钟,大脑就局部有损害;l超过8分钟,大脑损害不可恢复;l超过10分钟,几乎就无可救要了l时间以秒来计算;l初始时间非常重要l冠心病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