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叶桂的杂病证治经验三、虚损证治理虚大法 :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甘药培中以味甘气温之品为主,组方以培补脾胃中州之气。培中要分别脾胃之阴伤阳伤。阴伤者治重在胃,用甘凉濡润,以养气阴,以通为补。阳伤者治重在脾,治用甘温。()血肉填精 以大量的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培补肝肾之精血。 在遣药组方上注意:一是虚损病证虽有阳虚,但不可用肉桂、附子之类辛热雄烈的药物,因为其刚燥之性容易劫伤阴精;二是虚损病证虽有阴虚之象,但不可用知母、黄柏之属,因为其过于沉寒,不通奇经。在重用辛热有情之品的基础上,往往配以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当归、巴戟天等,共同组成“柔剂阳药”,是血肉填精法遣药组方的显著特点。()中下兼顾 中下兼顾,即脾肾同治是叶氏治疗虚损病证的一个重要原则,体现了他对先后天之根本脾肾的重视。先后二天,互相依存,不可分离,一荣俱荣,一衰俱衰,肾虚日久必及脾,脾虚日久必及肾。因此,培补先天时必须兼以健运后天;补益后天时也必须重视培补先天,这就是治疗虚损病证必须中下兼顾、脾肾同治的道理。 四、奇经辨治 .奇经辨治注重奇经八脉与脏腑的联系。奇经八脉与肝肾的关系最为密切。.由肝肾所引起的奇经八脉病证属于虚损病证。肝肾损伤,下元亏虚,导致奇经八脉空乏,表现为精血耗竭,应属虚损病证范畴。 .奇经八脉的辨治须分虚实。虚者虚在精血亏损,治宜补之;实证实在气血痹阻,络脉不通,治宜通之。 .奇经病证治疗用药 ()滋补 用于八脉空虚,精血不足,症见虚损,治宜滋补精血,选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车、鹿角胶、龟板胶、阿胶,鳖甲、鲍鱼、淡菜、人乳、羊肉及猪、牛、羊骨髓等,配伍当归、枸杞子、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沙苑子等组成“柔剂闲药”,能入奇经而奏填补之功 。()通调适于奇经实证,气血痹阻,络脉不通,“必用苦辛和芳香,以通脉络”;药如鹿角霜、当归、桂枝、小茴香、厚朴、青陈皮、川栋子、香附、郁金、降香、乌药、三棱、莪术、茺蔚子、延胡索、泽兰叶等。 ()镇潜若冲脉之气随阳明上逆者,须配伍镇潜之品,以收纳逆气,药如紫石英、龙骨、牡蛎、龟板、;鳖甲、半夏、旋覆花等()固涩若带脉失约,下焦不固,而致遗泄带下等证,须用固涩之品,以收敛固涩精气之亡失,药如五昧子、湖莲肉、芡实、山药、金樱子、覆盆子、鸣贼骨、补骨脂等。.治疗虚损阴阳不足之证时,主张从补益任、督二脉入手。督脉主一身之阳,任脉主一身之阴。补任脉之阴当首选龟板,因“龟体阴,走任脉”,故善滋任脉之阴精;补督脉之阳当首选鹿茸,因“鹿性阳,入督脉”,“鹿茸壮督脉之阳,鹿霜通督脉之气”,故当首选。 五、久病入络“络”指血而言,久病人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 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但气与血、经与络之间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渐变过程。邪气一旦入络,就会形成“瘀”,即络脉瘀阻。久病入络症候表现:症积有形,著而不移 ;久痛 。 络病治疗大法“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行气,是络病大旨。” 通血脉,攻坚垒是治疗络病的主要方法,用药与二般的活血化瘀药有所不同,须借助于虫蚁飞走之品,如水蛭、虻虫、土鳖虫、穿山甲、露蜂房、鳖甲、地龙、全蝎、蜣螂等。辛香行气也是治疗络病所不可或缺的。因为攻坚通脉之剂,“非辛香无以入络”。辛香之品,宜通气机,具有将诸药领入络中的作用,药如小茴香、青陈皮、韭白汁、金铃子、延胡索等。故治疗络病,选药常常以通为用,如辛润之品当归须、桃仁,柏子仁等,具流通之性,善能入络通脉;辛温善散络中沉寒,如乌头、桂枝、吴茱萸、姜汁等;辛咸善能入络软坚散结,如瓦楞子、牡蛎、鳖甲、全蝎等。又有“络虚则热”,是指血络瘀阻而兼阴血不足者,治宜通络之法,佐以养阴清热之品,宣络中之热而肃余邪。 结语 叶桂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创立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揭示了温病一般的传变规律,确立了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成为温病学派最为重要的代表医家。他又是辨治杂病的大师。他善于博采众长,遵古而不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勇于推陈出新,在杂病辨治的许多方面创新治法,独树一帜。他的温病学说影响所及,造就了清代一大批温病学家,形成了温病学派,极大地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他的成功还表明,中医学术的发展,必须理论联系实践,必须继承与创新并举,必须以临床为依托。 温热论治反映了叶氏辨治温热病的学术经验精华,揭示了温热病基本的传变规律,确立了以卫气营血为纲的温热病辨证体系,提出了察舌、验齿和辨斑疹白瘩等温热病诊断鉴别方法,制定了“在卫汗之”、“到气清气”、“入营透热转气”和“入血凉血散血”的温热病治疗大法,使得温热病的辨治完全脱离伤寒六经而自成体系,从而成为温热学的经典文献。它的问世,极大地促进了温病学和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使叶桂成为温病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医家。全书以病为纲,分为89门,收载医案500余则,全面反映了叶氏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每门之后均有门人附论1篇,概括该门证治大意。 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21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