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我概念与青少年成长 陕西师大 09级中文 蒋杰一、自我概念的定义及其内容二、心理学发展史上的自我概念三、青少年自我概念及其发展特征四、自我概念与学生成长及其学业五、教师行为与中小学生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概念的定义一、关于自我概念的定义定义: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 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历史上,自我概念具有各种不同的涵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概念源自多种学科。哲学和神学强调自我是道德选择和责任感的场所;临床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自我是个体独特性和神经症的根源;社会学强调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实现并得以保持的基础;实验社会心理学强调自我是认知组织、印象处理和动机激发的源泉。 内容: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例如,在学期开始时,如果老师对一个学生说,你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学生。这位学生听了以后一定会以好好学习作为回应;如果老师说你以后没有什么发展。你可能对此消极起来,反正自己不行,懒惰一点也无所谓。 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 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二、心理学发展史上的自我概念二、心理学发展史上的自我概念关于自我概念的解释,存在两种观点:(1)自我概念是一个把个性统一成连贯综合系统的有机过程,包括防御机制、知觉习惯和态度(2)自我概念是知觉的客体,也即个体能在其自觉体验中感到的东西。后来,人们把前者称作自我系统,把后者称作自我概念。詹姆斯: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研究自我的人,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阐述“自我”,第一次系统的讲述“自我”概念。他提出用Self来表示自我概念,于1890年把自我区分为作为经验客体的我(me)和作为环境中主动行动者的我(I)。詹姆斯认为,自我这一术语包括属于我们的所有东西:朋友、孩子、家、衣服、宠物、名声、记忆、知觉,以及身体结构。作为经验客体的我包括三种不同形式:(1)精神的我,由个人目标、抱负和信念等组成;(2)物质的我,指个人的身体及其属性;(3)社会的我,即他人所看到的我。弗洛伊德:用ego(自我)表示自我概念,意指人格的一个有机方面,他认为自我(ego)是由一系列协调本我无理需要和超我坚决不妥协之间关系的心理过程(如思维、记忆、推理)所构成,认为自我在人格中具有重要的使命。库利:从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上理解自我概念,认为自我和社会的概念相互联系,难以分割。1922年,库利提出镜像自我的概念,并指出: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这面镜子而获得的。通过这面镜子,一个人扮演着他人的角色,并回头看自己。这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他人判断的反映。这里强调的是我对自己的看法反映着他人对我的看法。由此推导,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多半是在与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邻居、亲朋好友、老师和同学)的交往中通过镜像自我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米德提出了类似库利的看法,他称之为符号相互作用论。米德详细地阐述过社会反馈的作用,认为那些特别重要的人物和有意义的个人是重要他人,而众人是广义他人,这两类他人的反馈都是社会镜子,决定着自我概念的形成。在米德看来,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有能力在想象中处于他人角色,如同他人看我们那样看待自己。米德关于自我概念的观点是建立在人的反省能力的基础上的,这种能力常常被认为是人类特点的精髓。反省或自我觉察,即人类对自己来说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的一种能力,可以通过主格我与宾格我之间的对话,即一种内部交谈,予以概念化。罗森堡:进一步发展了米德的观点,明确指出;反省过程涉及到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反省活动的产物。这个产物具体地说是个体所具有的关于他自己的、作为一个生理的、社会的、道德的和存在着的人的概念。因此,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作为客体的思想和情感的总和。它包括个人同一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感,包括本质自我同单纯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并且由各种态度、信念、价值观、体验以及各种评价成分和情感成分(诸如自我评价和自我新生)所组成,个体以此确定自己。 吉尔斯:从同一性角度描述自我概念。同一性的概念注重于把自我构成为客体的意义,赋予自我概念以结构和内容,并把自我维系于各种社会系统之中。一般情况下,同一性涉及一个人是谁或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涉及被自我和他人所归属的各种意义。因此,同一性既指个体所内化并参与其中的那个群体成员的结构特点,如各种社会角色、各种成员身份和各种范畴,又指个体显示的各种性格特征,别人根据一个行为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中的行为举止将这些性格特征归属于该行为者。在吉尔斯看来,我们可以把自我概念的结构视作一个人的各种同一性的各层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系统。三、青少年自我概念及其发展特征三、青少年自我概念及其发展特征(1)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化、人际化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在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A.老师家长的引导因素。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么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所决定。因为对同一经验,个人的体验与知觉不同。对于这种自我体验,要重视它的整体性和内在性。即与青少年交往密切的家长、老师要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使体验与自我协调起来。因此,那种能够充分相信青少年具有自己的潜能、重视他们的个人经验及情感意见的师长,可以使青少年学生们产生学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有助于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实现的动机。B.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生存和人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有其文发展的,有其文化的制约性。不同的文化类型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影响着青化的制约性。不同的文化类型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影响着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内容和纬度。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社会中,少年自我概念的内容和纬度。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社会中,少年更倾向于从自主、独立和创造角度构建自我概念,强少年更倾向于从自主、独立和创造角度构建自我概念,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集体价值取向的社会中,青少年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在集体价值取向的社会中,青少年更倾向于从人际和联系的角度构建自我概念,而成人也鼓更倾向于从人际和联系的角度构建自我概念,而成人也鼓励青少年遵守群体规范。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励青少年遵守群体规范。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与自我体验的不一致,其部分源于个人自我概念受到外部与自我体验的不一致,其部分源于个人自我概念受到外部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罗杰斯就认为:罗杰斯就认为:“由于通过教育学到的知识比我们运用在自由于通过教育学到的知识比我们运用在自己天生的本能学会的东西多得多(人类的特性决定了这一己天生的本能学会的东西多得多(人类的特性决定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有关正确做法形成过程的动物性本能大点),因此,我们有关正确做法形成过程的动物性本能大部分已经消失了。相反,我们心目中的所谓正确做法,是部分已经消失了。相反,我们心目中的所谓正确做法,是由那些世代相传和修正的复合想象来确立的。由那些世代相传和修正的复合想象来确立的。”C.积极评价因素。人际交往中,积极的评价是青少年充分实现自我的条件。一个人自我概念的维持和改变,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检验和证实。如经证实,就得到强化,维持下去;如经过检验自己的认识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一致,那他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改变。特别是,当他们相信别人是个有能力的判断者或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就可能改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顺从于别人的意见。自我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经过评价的经验表现出来的,这种经验不仅包括自己对自己的评,即个人的评价,也包括社会的评价,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积极的个人评价是“我”不依赖于和他人交往的经验而对自己的良好看法;积极的社会评价是他人对“我”采取热情、尊重、喜爱和接纳的态度。在积极的社会评价和个人评价条件,青少年就能最充分地发挥作用,自我就能最充分地得到实现。因此,与青少年密切交往的同伴、亲友以及师长的评价是形成他们自我概念的关键要素。当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与自我体验相一致,同时又受到积极的评价时,他的个性品质便容易正常地发展。D.人际交往因素。青少年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得到维持或改变、发展。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可能固定不变。自我概念通过人际交往而产生,也通过人际交往而得到维持、改变和发展。青少年在社会交往中碰到的每个人和每一种新的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概念,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但也可能在进一步交往中改变这些看法。生活中新人新事的影响,有时候是惊人的,它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的某些自我概念的改变。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更为经常的是这种影响极为微妙,甚至很难注意到。然而,当青少年在新的环境中经历了新的行为或事,碰到一些对自己的反应与平时的期望不同的人和事,那么他们的自我感和同一性感觉可能会改变。综上所述:自我概念的形成深受社会教化、人际互动的影响。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对自我概念形成的影响较大。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自己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青少年处于正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大,自我概念形成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只有高度重视这些因素,充分运用这些因素,才能使青少年形成积极的自我概(2)青少年自我概念发展特征(中学生为例)A.在自我概念的多侧面多等级模型中,塞弗森等提出自我概念有以下七个特征:1.它是一种组织或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人们将关于自身的信息加以归类整理,并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2.它是一种多侧面结构,特定的侧面反映一种自我参考系统,这种系统由特定个体调节并被一个团体共享。3.它是一种等级结构,个体对自身的知觉由基础等级逐渐发展到特定领域(如由学业至英语、科学、数学等),最后达到对自身的一般的总体的知觉。4.它的等级结构中一般自我概念,即等级结构中的最高点,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等级的降低,自我概念的与特定情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稳定性也就随之逐渐降低。5.随着个体的成熟,自我概念变得越来越复杂,即维度区分越来越多。6.它同时具有描述性和评价性两个特点:个体可能会描述自己(“我很幸福”),也会评价自己(.我很擅长数学).7.它与其它结构(如学业成就)有所区别。B.我国中学生自我概念简况(1)我国中学生自我概念是一个多维度、阶层性的结构。(2)我国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水平偏低,学术自我概念水平最低。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呈U型分布。(3)我国中学女生在家庭自我概念水平上高于男生,而在身体自我概念水平上低于男生。(4)城市中学生在能力自我、情感自我两个维度上自我概念水平高于农村学生。(5)我国中学生自我概念存在年级与区域的交互作用,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变化较大。四、自我概念与学生成长及其学业四、自我概念与学生成长及其学业(1)自我概念作用A.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自我引导作用) 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自我概念在引导一致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我胜任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投入及成绩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有关品德不良学生的研究也证明,学生有关自己名声与品德状况的自我概念直接与其行为的自律特征有关。当学生认为自己名声不佳,被别人认为品德不良时,他们也就放松对行为的自我约束,甚至破罐子破摔。很显然,通过保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于“学会做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B.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自我解释作用)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也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某次考试,学生A和学生B都考95分。学生A平时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对这门功课学习有些困难,对于这次考95分感到欣喜,鼓舞他继续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而学生B平时对这门功课很感兴趣,学习也很有信心,一般都取得好成绩,这次考试却由于粗心只考95分,认为是失败和挫折,感到懊恼、沮丧,决心再努力,决不再考这样的成绩。 这个公式说的是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他获得多大的成功,还决定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个人如何解释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C.决定着人们的期望(自我期望作用) 心理学家伯恩斯1982年指出,儿童对于自己的期望是在自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其后继的行为也决定于自我概念的性质。 自我概念积极的学生,他的自我期望值高。当他取得好成绩时就认为这是意料中的事,好成绩正是他所期望的。自我概念消极的学生,当他取得差成绩时,却认为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偶尔考了个好成绩,却觉得喜出望外。反过来,差的成绩又加强了他消极的自我概念,形成恶性循环。消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引发了自我期待的消极,而且也决定了人们只能期待外部社会消极的评价与对待,决定了他们对消极的行为后果有着接受的准备,也决定了他们不愿更加努力学习,决定了学习对于他们不再有应有的吸引力,丧失了信心与兴趣。D.引导成败归因的作用(自我成败归因作用)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和温纳提出并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的立场解释自己的行为的归因理论。温纳的自我归因论认为动机并非个人性格,动机只是介于刺激事件与个人处理该事件所表现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而已. 每当个人处理过一桩刺激事件之后,个人将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成败经验,并参照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提出六方面的归因解释,这就是:能力根据自己的评价,个人应付此项工作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努力一个人反省此次工作是否尽了最大努力;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对此次工作感到困难还是容易;运气一个人自认为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好坏有关;身心状况凭个人感觉工作当时的心情及身体健康状况;别人反应在工作当时及以后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态度。对工作成败的归因取向,将影响个人以后再从事类似工作时动机的高低。一个人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相信自己的努力,将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归因于自己的细心或疏忽,自需承担责任,从主观上找原因,凡事决定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形成积极的制控信念,可以提高人的自我实现的能力。(2)自我概念对学习的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一般可以分为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学业自我概念可以分为语文、数学等各具体学科的自我概念,非学业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社会自我概念、情感自我概念、身体自我概念。这些自我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而这些态度和行为的效果又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原有的自我概念,对个体成长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A.自我概念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成就动机的强弱与学业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自我概念使学生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与自己自信程度相一致的行为方式。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对自己满怀信心的学生通过迎接挑战而保持自尊;相反,感到无力取胜的学生放弃成就动机,出现逃避的动机。B.自我概念对学习态度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自我认知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对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学生来讲,学习新的知识可使自己更完善,使自己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同时,在面临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时能持之以恒,努力克服困难并赢得挑战,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主导心态的影响下,他们能全面正确对待学习。但是持有消极的自我概念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水平低,没有价值,没有影响力,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取胜,被困难吓到,采取阻碍学习的防御手段。这种心态下的学生会产生抵触的学习情绪。这种现象导致越是好学生学习越自觉,学业成绩越优秀。研究发现,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在有关学业方面的自我概念上,通常比一般学生要低,这种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导致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愿望、学习主动性和坚持性均比普通学生要低。五、教师行为与中小学生自我概念五、教师行为与中小学生自我概念影响:不良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的主要原因:(1)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当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达到父母的要求,得不到认可时,学生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2)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成绩要求较高,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或成绩下降时,教师有时会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不恰当的评价,容易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3)学生内部的心理原因。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关注,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的“高峰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判断比较主观、片面、武断。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概念:A.根据自我概念发展的特点,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学生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和激发,在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期内,一开始就形成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并对具有消极自我概念的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方面,教师要运用积极评价,将其与学业成就方面的经验联系起来,赋予积极的含义,从根本上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B.在班级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强化。教师应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组织积极有效的班级互动,引导学生把优势表现出来,获得自信,强化积极的自评。同时积极有效的学生互动有助于使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客观、全面,从而提高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一致性C.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实践证明,个体在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在组织学生广泛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教育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恰当的目标,保证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大的目标。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潜能。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本途径。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实中,可缩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E.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隋光远在1991年提出了“积极归因训练”的新模式。“积极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一是“努力归因”,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学生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形成较低的自我概念。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帮助学生分析“努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智力、方法、教师等,这些因素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种在“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时强调努力的思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归因方法,是使学生形成恰当自我概念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陶琴梯,杨宏飞.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教育科学, 2002, 18(6): 50-52.黄希庭,余华,郑勇,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23(1): 1-5.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1): 22-27.当代学习心理学丛书学习动力何一粟著湖北教育出版社宋剑辉,郭德俊等.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J.心理科学,1998,(2).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93-994.刘化英.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6):37-39.谢大家!谢大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