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3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5页 / 共33页
第6页 / 共33页
第7页 / 共33页
第8页 / 共33页
第9页 / 共33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SO14001培训教程ISO14000基础知识ISO14000是ISO推出的第二个管理性系列标准 ISO14000是一个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共有100个标准号在ISO14000系列标准中,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为重要,因为ISO14001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审核认证的最根本的准则,是一系列随后标准的基础目前,国际、国内所进行的ISO14000认证是指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企业取得的是ISO14001认证证书企业为什么要实施ISO14001标准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强。产生了“绿色贸易壁垒”。来自国内的压力: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原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发展的传统经济模式将被取代,那些只顾生产而不治理污染的企业将被关闭。ISO14001标准的特点以市场驱动为前提,是自愿性标准强调对遵守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强调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标准强调的是管理体系,特别注重体系的完整性广泛适用性强调关注相关方的要求做到各类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强调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强调文件化、程序化,强调责权分解、全员参与企业实施企业实施ISO14000能获得哪些效益能获得哪些效益提高环保意识、责任心和素质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污染防治、节能降耗、降低成本提高形象、增强竞争能力有利于良性长期发展ISO14000与ISO9000之比较都是管理性标准,而非技术性标准,以优化管理为目的,向各类组织提供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和实施方案。体系的设计和构成非常相似,基本上按照德明管理模式PDCA循环建立体系。有些要素和程序是可以互相兼容的,如文件控制、培训、内部审核等都是组织整体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可以与组织的其它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两个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有效。都是可进行第三方认证的标准ISO14000与ISO9000之比较承诺对象不同: ISO9000标准的承诺对象是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而ISO14000系列标准则是对相关方(政府、投资者、消费者、员工等)的承诺,受益者将是全社会、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自身。管理的内容不同: ISO9000族标准控制的核心是产品的质量,持续满足顾客、市场的需求;而ISO14000系列标准控制的核心是对环境因素的控制,预防和减少环境影响,遵守本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对污染预防和持续改进做出承诺。审核认证的依据不同:ISO9001、ISO9002和ISO9003标准是质量体系认证的根本依据;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标准是ISO14001,并且应结合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组织的环境行为不能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也难以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ISO14001标准要素要 素 名 称一级要素二级要素环境方针1.环境方针规划(策划)2. 环境因素 3. 法律和其他要求 4. 目标和指标 5. 环境管理方案实施和运行6. 组织结构和责任 7. 培训、意识和能力 8. 信息交流 9.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0. 文件控制 11. 运行控制 12. 应急准备和反应检查和纠正措施13. 检测和测量14. 不一致纠正和预防措施15. 记录 16.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管理评审 17.管理评审 PDCA模式:规划(PLAN) 实施 (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4.2 环境方针4.3规划(策划)4.3.1环境因素4.3.2法律与其他要求4.3.3目标和指标4.3.4环境管理方案4.4实施与运行4.4.1组织结构和职责4.4.2培训、意识和能力4.4.3信息交流4.4.4EMS文件4.4.5文件控制4.4.6运行控制4.4.7应急准备和响应4.5检查和纠正措施4.5.1监测和测量4.5.2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4.5.3记录4.5.4EMS审核4.6 管理评审持续改进持续改进 永不止步环境方针 环境方针是一个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总的指导方向和行动原则,也反映最高管理者对 环境行为的一个总承诺 。环境方针必须具备两项基本承诺及目标、指标 的框架。两项基本承诺为: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 、符合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确定环境因素在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由于组织的活动(包括:准备、生产、 排污、产品、运输储存、管理)有许许多多对环境产生有益影响或有害影响的因素,将这些因素分析出来,确定产生的影响,识别和评估重大环境因素,提出控制的办法并付诸实施,这些工作都将为组织逐步消除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奠定重要基础。法律和其它要求 要在环境管理体系中建立一个程序,使国家或地方的法律、规定、标准以 及组织应遵守的各种要求都能及时地、有序地传达到组织中,使其能迅速了解自己应当遵守什么,并保持对法律要求的跟踪性活动。 目标和指标 环境目标是一个组织在确认了自身的环境方针后,在规划自己的行动时确定的环境绩效的总体目的。 确定目标时应考虑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以及初始评审的结果。 而环境指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以便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 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方针的关系环境管理方案 环境管理方案就是制定每个有关职能和层次为实现环境目标、指标应具有的职责及达标时间表,以 使环境方针得以付诸实践。 它包括: 规定每一有关职能机构在实现目标和指标中的责任。 实现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时间表。这个环节在“规划”模块中很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制定的方案而引导出“实施” 模块。 制定环境管理方案的步骤: 1. 根据初始评审的结论,确定制定目标和指标的优先项并 进行排序(可以分为:急待解决的, 高度优先和低度 优先) 2. 确定目标和指标 3. 制定一个短期行动计划并提出具体措施 4. 分析成本效益以决定能否采纳列出的方案 5.将上述结果文件化,列出一个综合表给承担行动的部门机构和职责 一个好的环境管理体系必须靠全体员工努力完成各自职责来支持和运作。每个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 明确自己对环境管理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并积极地做好它,整个环境管理体系方可有效运行。 一个好的职责体系应有以下关键因素: 应将环境因素融入企业所有雇员的职责中 雇员应对整个职责系统有基本的了解 所有雇员都知道: * 他应做什么? * 他应如何做? * 遇到问题或完成后向谁报告 并且向承担职责的雇员提供必要的权力和保证条件。 培训、意识与能力 由于每个企业(包括各类组织)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不同,企业管理水平,对环境管理体系的理解 也是千差万别。而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是全体员工的共同工作,每个成员都将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必 须开展组织内的培训。通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人员层次,建立培训程序和提供必要物质条件完 成这一环节。应当指出培训不是一次性的,必须根据持续改进,提高水平,减少失误的需求建立一套 培训的制度。 对员工的培训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意识 提高环境技能 明确工作内容及程序的内容 信息交流 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必须解决信息沟通的程序,包括内部各层次的交流和外部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以使正面与负面信息及时传达到管理层最高管理者,必要时迅速传达到全体员工,以保证最快地改进 和采取相应措施。 信息交流可采取通报、出版物、广告及会议的形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意义在于: 可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所有程序和规定在文件中固定下来; 有助于组织活动的长期一致性和连贯性; 有助于员工对全部体系的了解并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责任; 一份完整的管理文件可以作为体系审核评审和认证的基本证 据; 可以展示本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全貌。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一般分为四类:手册管理性程序岗位操作指导书原始记录全面的规定按管理层次分按岗位分大量保存运行控制 为了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保证环境方针和目标指标的实现,必须建立运行控制保证体 系对日常管理要求提出规定性指标、标准、程序和要求,应制定一个辐射到全部管理体系的条款性文 件,使全体员工了解而且必须加以遵守。对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活动必须规定文件化的管理程 序,避免非程序化的操作活动导致重大环境因素失控,产生非预期的不良环境影响。 对运行控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控制输入 如:采购原材料、设备等 控制操作活动 如:原材料的搬运及储存,工艺条 件的科学控制、工作程序的完备 控制输出 如:产品及服务、运输、储存 控制文件与交流 如:内外部交流、记录的保存 控制紧急状况下的反应 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并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环境影响。特别是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后,组织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予以评审和修订。 发生环境事故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管理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 员工不了解职责的要求; 员工了解要求,但未按规定做; 意外事件的发生 监测 这里所讲的监测主要是组织内部的自我监控系统,这个系统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实施起到自 我监督、自我评价与及时改进的重要作用。 * 首先应针对本组织的实际状况建立监控指标 如:排 放浓度、数量、库存指标、公众投诉等等。 * 应有监测设备、监测制度以及相关的常规校准措施 等 * 达标状况的监测及记录 违章、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规定有关的职责和权限,对违章进行处理和调查,采取措施减少由此产生的影响,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并予以完成。记录 记录是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它包括: 1. 法律、法规、标准对组织的规定要求 2. 有关的许可证要求 3. 环境因素及其影响评价 4. 培训记录 5. 检查、校准和维护活动记录 6. 监测记录 7. 事故记录及修正措施 8. 供应方和承包方的有关信息 9. 自我审核和管理评审记录 10. 产品标识方面的数据,如:成份、性状数据 11. 不符合记录 12. 审核、评审记录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在于: 1、判断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环境管理工作的计划 安排和标准的要求 2、环境管理体系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实施和保持 同时向管理者报送审核结果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来承担的、其目的是根据环境审核的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 及持续改进的承诺提出需要修改的方针、目标及体系的其它要素。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ISO1400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关系图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关系图4.2 环境方针4.3.3 目标和指标4.3.2 法律与其他要求4.3.4 环境管理方案4.3.1 环境因素4.4.4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4.5文件控制4.4.6 运行控制4.4.7 应急准备和响应4.4.1 组织结构和职责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4.4.3 信息交流4.5.2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4.5.1 监测和测量4.5.3 记录4.5.4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管理体系(EMS)建立的步骤环境管理体系的决策和准备 初始环境评审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和设计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 体系的试运行准备初始环境评审EMS建立EMS初步建立环境方针环境行动计划组织结构资源支持执行程序监测信息系统应急计划纠正措施环境管理体系文件EMS运行EMS评审改进EMS设计环境管理体系的决策和准备最高管理者的决策与支持 EMS是组织全面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环境保护对于组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EMS的建立与实施需要投入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因此,必须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层)的明确承诺和支持。建立环境管理组织机构 1、管理者任命环境管理代表 2、成立以最高管理者为组长包括组织高层领导的领导小组 3、成立环保职能部门和其它部门代表参加的工作小 组 4、成立内审员队伍,从事内审工作并代表部门处理、协调 环境事务工作筹划 组织在落实责任后,应按不同层次针对体系建立过程制定工作计划,计划应做到:目标明确、控制进程、突出重点。同时作出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准备。宣传培训 高级管理者:取得对组织环境方针的承诺和协调一 致,提高总体环境意识 全体员工:取得对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的 承诺,培养个人责任感,提高技能 承担环境职责的员工:改进组织中具体部门(如运 行、研究与开发、工程)的环境绩效初始环境评审 初始环境评审是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初始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 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 他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 需求和可能性 分析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 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 和控制的对象 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 程 序、惯例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 确认 有益合理成份,以作为EMS的基础 组织对相关方的管理,相关方的观点和要求 组织其它体系中有利于或不利于环境绩效的职能和活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环境因素识别的原则全面 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 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类型具体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其控制和管理密切 相关,应与将来的控制和管理程度一 致与环境影响相关系 环境因素的控制是以控制其 环境影响为目的,同一个环境因素可能存在不 同的环境影响,所以环境因素识别时应明确其 环境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识别的方法和步骤 环境因素识别的方法主要包括:过程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物料衡算法、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现场观察及面谈、集思广益、查阅文件及记录。使用较多的是过程分析法。上一工序半成品某 一 过 程资源(原材料)能源(水、电、气)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辐射废热下一工序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重要环境因素是指那些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是在对全部环境因素评价的基础上评价出来的。评价的依据包括: 环境方面的评价依据 环境影响的规模 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 发生的概率 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环境法律、法规要求 商业方面的评价依据 改变环境影响的技术难度、经济承受能力 改变环境影响对其它活动和过程带来的影响和 效果 相关方的利益、组织的公众形象 增强竞争力的市场压力、商业机遇 潜在的环境风险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