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除颤机的使用 内二 林玉环目的目的n n通过电除颤通过电除颤, ,纠正纠正, ,治疗心律失常治疗心律失常, ,恢复窦性心律恢复窦性心律适应症心脏同步电复律常用于房颤心脏同步电复律常用于房颤, ,房扑或药物无效且伴有房扑或药物无效且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上速或室速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上速或室速心脏电除颤是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心脏电除颤是指应用瞬间高能电脉冲对心脏紧急非同步电击同步电击, ,是治疗室扑和室颤的最有效方法是治疗室扑和室颤的最有效方法n n心脏骤停的心电图表现有三种形式:心室纤颤,心室停搏,电机械分离,其中室颤约占全部心脏骤停的三分之一,尤其在心脏停止前4分钟,约90%为室颤,所以早期除颤是患者存活的关键。除颤越早越好n n室颤发生的早期一般为粗颤,此时除颤易于成功,故应争取在2分钟内进行n n电除颤原理: 除颤术是利用除颤器发出高能量短时限的脉冲,让电流通过心肌,使所有心肌细胞在瞬时内同时发生除极,由此而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异位心律,重建正常的窦性心律。n n适应症:室颤。适应症:室颤。 多形性多形性VTVT常预示病情不稳定。常预示病情不稳定。n n根据其适应征可分同步电除颤和非同步电除颤。n n同步电除颤是利用同步触发装置感知病人心动周期中的R波放电,适用于室颤以外的快速型心律失常。n n非同步电除颤则是可在任何时间放电,主要是用于室颤病人的复律 。一、评估: n n1 突发意识丧失,短暂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叹息样呼吸。n n2)心电临护显示心室纤颤。 (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形态,振幅,频率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此时心脏已丧失有效的机械性收缩功能,血液循环处于停顿状态。二、用物准备: 性能良好的除颤器,电极糊一支或生理盐水纱布,心电图机,电极,心电监护仪,抢救药物。 部位:心尖部(左锁骨中线第五肋),心底部(胸骨右缘第二肋)。 功率:首选200J,最大可达360J。操作流程操作流程n n1 1在准备电击除颤同时在准备电击除颤同时, ,作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心律作好心电监护以确诊心律失常类型失常类型n n2 2接上电源接上电源, ,直流电击除颤直流电击除颤n n3 3暴露患者胸部暴露患者胸部, ,必要时建立心电监护必要时建立心电监护n n4 4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电极板均匀涂抹导电胶n n5 5选择合适的能量选择合适的能量( (成人首次成人首次200J,200J,第二次第二次200300J,200300J,第三次第三次360J)360J)n n6 6充电充电:A:A放置电极板于合适位置放置电极板于合适位置( (胸骨右缘第二肋间胸骨右缘第二肋间_ _心尖部心尖部) )n n B B嘱其他人离开患者床边嘱其他人离开患者床边n n7 7两手同时按下两个电极板的放电键两手同时按下两个电极板的放电键n n8 8观察患者心电图改变观察患者心电图改变n n9 9如果室颤如果室颤, ,室扑持续出现室扑持续出现, ,立即重新充电立即重新充电, ,重复步骤重复步骤n n1010操作完成后操作完成后, ,将能量开关回复至零位将能量开关回复至零位, ,安置病人安置病人, ,监监测心率测心率, ,心律心律, ,并遵医嘱用药并遵医嘱用药n n1111记录记录四、效果评价 n n1、心律转为窦性。n n 2、除颤部位无灼伤。n n3、操作熟练,动作迅速。五,注意事项五,注意事项1 1定时检查除颤器性能定时检查除颤器性能, ,及时充电及时充电2 2电极板放的位置要准确电极板放的位置要准确, ,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并应与患者皮肤密切接触, ,保保证导电良好证导电良好3 3。充电后两电板不能相接触。充电后两电板不能相接触。4 4电击时电击时, ,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 ,以免触电以免触电5 5确定室颤方可除颤,如不能确定应先行心肺复苏术确定室颤方可除颤,如不能确定应先行心肺复苏术6 6对于能明确区分对于能明确区分QRSQRS和和T T波的室速波的室速, ,应进行同步电复律应进行同步电复律, ,无法区分者无法区分者, ,采用非同步电除颤采用非同步电除颤7 7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红斑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红斑, ,疼痛疼痛, ,也可出现肌肉痛也可出现肌肉痛, ,约约3535天后可自行缓解天后可自行缓解六、除颤机保养。六、除颤机保养。n n用后应立刻用酒精棉球清洁干净电板,放回固定位置,每天检查其性能,储电,确保处于备用状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