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周易周易第五十九卦涣卦第五十九卦涣卦涣卦句读 坎下巽上。 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疏正义曰:“涣,亨”者,“涣”,卦名也。序卦曰:“说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涣。”然则“涣”者,散释之名。杂卦曰:“涣,离也。”此又“涣”是离散之号也。盖“涣”之为义,小人遭难,离散奔迸而逃避也。大德之人,能於此时建功立德,散难释险,故谓之为涣;能释险难,所以为亨:故曰“涣,亨”。“王假有庙”者,王能涣难而亨,可以至於建立宗庙,故曰“王假有庙”也。“利涉大川”者,德洽神人,可济大难,故曰“利涉大川”。“利贞”者,大难既散,宜以正道而柔集之,故曰“利贞”。彖曰:彖曰:“涣,亨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二以刚来居内,而不穷於险。四以柔得位乎外,而与上同。内刚而无险困之难,外顺而无违逆之乖,是以亨,利涉大川,利贞也。凡刚得畅而无忌回之累,柔履正而同志乎刚,则皆亨,利涉大川,利贞也。疏“彖曰涣亨”至“上同”。正义曰:“涣,亨”者,叠经文,略举名德也。“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者,此就九二刚德居险,六四得位从上,释所以能散释险难而致亨通,乃至“利涉大川、利贞”等也。二以刚德来居险中,而不穷於险,四以柔顺得位於外,而上与五同。内刚无险困之难,外柔无违逆之乖,所以得散释险难而通亨,建立宗庙而祭亨,利涉大川而克济,利以正道而鸠民也。注“凡刚得畅”至“利贞也”。正义曰:“凡刚得畅而无忌回之累”者,此还言九二居险不穷,是刚得畅遂,刚既得畅,无复畏忌回邪之累也。“柔履正而同志乎刚”者,此还言六四得位履正,同志乎五也。刚德不畅,柔不同刚,何由得亨通而济难,利贞而不邪乎?故言“则皆亨,利涉大川,利贞”也。注於此言“皆”者,凡有二意,一则彖虽叠“涣亨”二字,即以“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释之,下别言“王假有庙,王乃在中,利涉大川,乘木有功”,恐刚来之言,惟释亨德,不通在下;二则先儒有以刚来不穷释亨德,柔得位乎外释利贞,故言“皆”以通之。明刚柔皆释“亨”以下至于“利贞”也。“王假有庙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王乃在中也。王乃在乎涣然之中,故至有庙也。疏正义曰:此重明涣时;可以有庙之义。险难未夷,方劳经略;今在涣然之中,故至於有庙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乘木即涉难也。木者专所以涉川也。涉难而常用涣道,必有功也。疏“利涉”至“有功也”。正义曰:重明用涣可以济难之事。乘木涉川,必不沈溺;以涣济难,必有成功,故曰“乘木有功”也。注“乘木”至“有功也”。正义曰:先儒皆以此卦坎下巽上,以为乘木水上,涉川之象,故言乘木有功,王不用象,直取况喻之义,故言此以序之也。象曰:风行水上,象曰:风行水上,“涣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先王以享于帝,立庙。疏正义曰:“风行水上,涣”者,风行水上,激动波涛,散释之象,故曰“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者,先王以涣然无难之时,享于上帝,以告太平,建立宗庙,以祭祖考,故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也。初六:用拯马壮,吉。初六:用拯马壮,吉。涣,散也。处散之初,乖散未甚,故可以游行,得其志而违於难也,不在危剧而后乃逃窜,故曰“用拯马壮,吉”。疏正义曰:初六处散之初,乖散未甚,可用马以自拯拔,而得壮吉也,故曰“用拯马壮,吉”。象曰:象曰:“初六初六”之之“吉吉”,顺也。,顺也。观难而行,不与险争,故曰“顺也”。疏正义曰:观难而行,不与险争,故曰“顺也”。九二:涣奔其机,悔亡。九二:涣奔其机,悔亡。机,承物者也,谓初也。二俱无应,与初相得,而初得散道,离散而奔,得其所安,故“悔亡”也。疏正义曰:“涣奔其机”者,机,承物者也,初承於二,谓初为机,二俱无应,与初相得,而初得远难之道,今二散奔归初,故曰“涣奔其机”也。“悔亡”者,初得散道而二往归之,得其所安,故悔亡也。象曰:象曰:“涣奔其机涣奔其机”,得愿也。,得愿也。疏正义曰:“得愿”者,违难奔散,愿得所安;奔初获安,是得其愿也。 六三:涣其躬,无悔。六三:涣其躬,无悔。涣之为义,内险而外安者也。散躬志外,不固所守,与刚合志,故得无悔也。疏正义曰:“涣其躬,无悔”者,涣之为义,内险外安,六三内不比二,而外应上九,是不固所守,能散其躬,故得无悔。故曰“涣其躬,无悔”。象曰:象曰:“涣其躬涣其躬”,志在外也。,志在外也。疏正义曰:“志在外”者,释六三所以能涣其躬者,正为身在於内,而应在上九,是志意在外也。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逾乎险难,得位体巽,与五合志,内掌机密,外宣化命者也,故能散群之险,以光其道。然处於卑顺,不可自专,而为散之任,犹有丘虚匪夷之虑,虽得元吉,所思不可忘也。疏正义曰:“涣其群”者,六四出在坎上,巳逾於险,得位体巽,与五合志,内掌机密,外宣化命者也。能为群物散其险害,故曰“涣其群”也。“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者,能散群险,则有大功,故曰“元吉”。然处上体之下,不可自专,而得位承尊,忧责复重,虽获元吉,犹宜於散难之中,有丘墟未平之虑,为其所思,故曰“涣有丘,匪夷所思”也。象曰:象曰:“涣其群,元吉涣其群,元吉”,光大也。,光大也。疏正义曰:“光大也”者,能散群险而获元吉,是其道光大也。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处尊履正,居巽之中,散汗大号,以荡险阨者也。为涣之主,唯王居之,乃得无咎也。疏正义曰:“涣汗其大号”者,人遇险阨,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阨也;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故曰“涣汗其大号”也。“涣,王居无咎”者,为涣之主,名位不可假人,惟王居之,乃得无咎,故曰“涣,王居无咎”。象曰:象曰:“王居无咎王居无咎”,正位也。,正位也。正位不可以假人疏正义曰:“正位”者,释“王居无咎”之义,以九五是王之正位,若非王居之,则有咎矣。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逖,远也。最远於害,不近侵害,散其忧伤,远出者也。散患於远害之地,谁将咎之哉!疏正义曰:“涣其血,去逖出”者,血,伤也。逖,远也。上九处於卦上,最远於险,不近侵害,是能散其忧伤,去而逖出者也。故曰“涣其血,去逖出”也。“无咎”者,散患於远害之地,谁将咎之矣,故曰“无咎”。象曰:象曰:“涣其血涣其血”,远害也。,远害也。疏正义曰:“远害”者,释“涣其血”也。是居远害之地故也。涣卦与隔断叙事用拯马壮涣奔其机涣其躬涣其群;涣有丘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涣其血,去逖出初六,用拯马壮,吉。九二,涣奔其机,悔亡。六三,涣其躬,无悔。六四,涣其群,元吉;涣有丘,匪夷所思。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去掉吉凶判断与爻题 涣卦爻辞所描述的是某次大水发生时的场景,因为吉凶判断以及阴爻、阳爻的爻题间隔破环了叙事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呈现一种隔断叙事的特征 最初作为筮卜的工具书缺乏主语的“无主句”的存在造成叙事的含糊,便于爻辞解释的普遍性 明清小说戏曲中出现的下场下场诗诗/上场上场诗诗在某种程度以作者主体的视角来隔断叙述故事,起到一定的道德评判与叙事片段性总结的效果。涣“风行水上”的美学意蕴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 故,易逆数也。 ”以八卦代表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涣卦坎下巽上言象意王弼王弼在周易略例周易略例明象明象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传系辞下说:“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涣坎下巽上水行风上涣卦水行风上涣为 “散 ” , 即 离披解散 。 周 易 序卦传 曰 :“说而后散之 , 故受之以 涣 。 涣 者 , 离也 。 ”朱熹 周易本义 称 : “涣 , 散也 , 为卦下坎上巽 , 风行水上 , 离披解散之象 , 故为涣 。 ”他又结合卦辞 “王假有庙 ”之意称 : “以祖考之精神既散 , 故王者当至于庙以聚之 。 ”从 “散 ”引 申而来含有 “文 ”义 , 即 文理焕然 ,。 从事理上说 , 物散而不乱 , 秩然围绕于一 个中心 , 则其形 态必见 自 然之 文理 。清代朱骏声 六十四卦经解 说 : “涣 , 流散也 , 又文貌 , 风行水上 , 而文成焉 。 北宋北宋苏洵在仲兄字文甫说仲兄字文甫说 发挥为“风行水上, 涣, 天下之至文 ” , 并将“至文”解释为“无疑乎相求, 不期而相遭, 而文生焉”, 在苏洵看来“故夫天下之无营而文生之者, 惟水与风而已 ” ,从此“风行水上”遂以自然成文之意进入文论当中。 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明代明代 王世贞归太仆赞“风行水上,涣为文章,当其风止,与水相忘” 李贽云: “风行水上之文, 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 。” “水行风上”美学意蕴的发展 清代 魏禧文瀔传“水生于天而流于地,风发于地而行于天 阴阳相乘,有交错之义,故其遭也而文生焉” 刘熙载艺概评庄子之文云: “乃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也 。” 这种观念, 在晚清时也被一些词学家借鉴 。 晚清词学家罗振常论词时将“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的状态奉为词学的最高境界,“以意到辞随,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为最高境界 ” 的论词观念则是罗振常的发明 , 他将“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的观念看作词的最高境界, 同于刘熙载的理论根源,乃周易“涣卦 ”中的“风行水上 ”观念 。水行风上“无营”朱良志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中国美学提倡无营一种没有心灵营算的无意识创造行为”涣卦“水行风上”之象朴素的呈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取向。涣卦和贲卦贲卦(离下艮上)周易 序卦 云: “贲者, 饰也。 致饰然后亨则尽矣,故受之以剥, 剥 者剥也 。” “贲”本作文饰理解, 然而文饰太过则反归于质 , 文饰全部剥落, 于是回归本色, 因此杂卦 云: “贲 , 无色也 。” 刘熙载游艺约言 中说: “文之不饰者, 乃饰之极。 盖人饰不如天饰也, 是故易 言白贲 。”“白白贲贲”与“水行水行风风上”成为古代文论中所追求的自然自然本色本色的美学意蕴。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