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0页
第2页 / 共40页
第3页 / 共40页
第4页 / 共40页
第5页 / 共40页
第6页 / 共40页
第7页 / 共40页
第8页 / 共40页
第9页 / 共40页
第1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法研究中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两个三角”的验证汇编的验证汇编整体感知文章“小三角”及其事实验证“大三角”及其事实验证“两个三角”相结合的事实验证结束语具体细化文章一、提出论点:“两个三角”的验证,是动态分析的最基本的作法。二、具体论述: (一)“小三角”及其事实验证 1.什么是“小三角”(表-里-值) 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个角度(1)“表”( “语表形式-语表”的简称) “表” 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比方, 如果以“V+N”的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表-里-值”三角里,VN是语表;V和N之间,可能是动宾关系, 可能是偏正关系, 属于语里。 任何语法单位,小到语素或词,大到复句或句群,都有其语表形式,都跟特定的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相联系。(2)“里”(“语里意义-语里”的简称) “里”指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语法单位不同,语里意义的偏重点也有所不同。 A.复句和句群 (表现为逻辑-语法关系 ) 比如“与其p,不如q”,具有择优性和推断性,这是一种为特定复句句式所规约的“逻辑-语法”关系。 B.单句和由单句离析出来的结构 (结构、施受和意向三种关系 ) “结构关系”,指主谓、动宾、偏正等等关系; “施受关系”,指动作和相关人物之间的施事、受事、用事、于事等等关系; “意向关系”,指句法结构反映在表意指向类型上的语义关系。 比如:“有什么NP吗?”这类问句在表意指向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是非(“有吗?”),另一方面又有特指(“什么?”),跟单纯的是非问句和单纯的特指问句都有所不同。 C.词(涵盖意义和特征意义) “涵盖意义”,主要指意义虚灵的词所涵盖的语义内容。比方“刚刚”,有两个涵盖意义: 1)表示事件发生的始发点,不一定以“现在”为参照点。(孩子刚刚生下来,怎能抱出门去?) 2)表示事件发生在说话前不久,一定以“现在”为参照点。(我刚刚还念叨你呢。) “特征意义”,也叫语义特征,指意义实在的词所包涵的可以成为区别性特征的意义。 比如:“学生”“科长”“春天”“暑假”这几个名词,各有各的词汇意义,但都具有“推移性”语义特征。正因如此,它们在语法上具有某种同一性:都能够带上“了”,构成“NP了”句式。 3.“值”(“语用价值-语值”的简称 ) 重视在比较中考究研究对象的语用效应,回答它到底有何价值的问题。 举例说: “双”。一般以为“双”是量词(一双丨两双),实际上有时是数词(双重压力丨双层岗哨丨双份礼品丨双倍工资)。那么,“数词双+量词”同“数词两+量词”和“数词二+量词”相比较,语用价值有什么不同? 2.“小三角”的事实验证(1)表里印证所谓“表里印证”,是指在表里之间寻找规律性联系,以揭示有关事实的特定规律。这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 举例:作者最后得出结论:现代汉语里,“及物动词+名词”尽管通常会形成动宾结构,但有的时候,在特定规律制约下,也可以形成定心结构。而他是由“双音节及物动词+双音节名词” 分析得出的A.领导+群众/干部领导群众(动宾),领导干部(定心) B.纺织+布匹/姑娘纺织布匹(动宾),纺织姑娘(定心)C.喂养+鹦鹉/方法喂养鹦鹉(动宾),喂养方法(定心)D.救济+灾民/物资救济灾民(动宾),救济物资(定心)A小类名词都表人。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行为施行性,它前边的动词不是一般地表示人物的行为,而是表示人物的职责或作用;在语表上,名词若移到动词前头,都会转化成为施事主语。 B小类的两个名词,一个表人,一个表物。但B小类和A小类基本相同: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行为施行性,在语表上都可以转化成为施事主语。 C小类两个名词都表物。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的名词在语义上具有管界性,即划定行为活动的范围,它前边的动词不是一般地表示人物的行为,而是从一个方面表示管界事物的内容或作用;在语表上,动词前后可以补出表示行为对象的名词。 凡是形成动宾关系的,名词一定表示行为“及物”之对象,具有受事性。凡是形成定心关系的,必须符合两个条件:首先一个是最起码的条件,这就是,名词和前边的动词能够配搭;其次一个是语里关系上的条件,这就是,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施事性或管界性,作定语的动词只表示职责、作用、内容等意义。 D小类的两个名词,一个表人,一个表物,表人的是宾语,表物的是定语。D小类和C小类基本相同:凡是形成定心结构的,其中的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管界性,在语表上都可以补出行为的受事。(2)语值验察所谓“语值验察”,是指在“表里印证”之后进一步研究“值”角,弄清特定的语用价值。即:语里同义,语表异形,究其语值。 以转折词“却”进入“既然那么”句式的现象来说。 基本作法是:由表察里,由里究表,表里相互印证。 “既然那么”表示推论因果的关系,所据理由和推得结果之间通常是顺承的,因此一般不能用转折词。比如:既然小路阴凉,那么,应该走小路。 既然小路阴凉,那么,为什么却不走小路?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在表里间反复印证 第一,由表察里: 语里关系:既然小路阴凉,为什么却不走小路? =既然小路阴凉,(a)就应该走小路,(b)但实际上却决定了不走小路。(c) 关系是:a-b顺承,a-c逆转,在语里关系上包含有并且突出了根据和结果之间的逆转性。 第二,由里究表: 为了突出a-c之间的逆转性,语表形式的要求:这样的说法不行:“既然小路阴凉,但实际上却决定了不走小路。”这说明,c段不能保持陈述句的形式。换句话说,a-c两段不能都用陈述语气直接组合,后段必须用“为什么”的词语改造成为诘问的句式。 第三,再由表察里: 是不是所有的“既然为什么”复句都跟“却”有必然的联系? “为什么”有两个意思:第一,反问。指可能发生的情况,相当于b段。第二,诘问。指已成事实的情况,相当于c段。 “既然这条路近,为什么不走这条路?” 这是歧义句:甲义=走这条路最合适。(我主张走这条路。走不走,未然。) 乙义=不走这条路不合适。(我反对不走这条路。不走,已然。)凡是用于反问的“既然为什么”,由于相当于a-b段,前后分句之间没有转折性,因而不用“却”。 第四,再由里究表: “却”的位置如何?“既然”和“为什么”的使用情况如何? 第一,“却”有两个位置,可以在“为什么”的前后出现。 既然一点也不好吃,为什么却不断地吃? 十二岁的马夫,甚至不明白,妈妈既然有过一个开着桂花的美丽的家,却为什么要搬到这破烂拥挤的小杂院来居住。 前一例是“为什么却”,后一例是“却为什么”。 第二,“既然”可以说成“既”,“为什么”可以说成“为何”“何以”“怎么”等。 经过这样反复地进行表里验证,可以知:“却”字进入“既然”句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语里关系上包含逆转性;另一方面,语表形式上采用以“为什么”为代表的诘问句式。在这个基础上,还有必要知道这类句式的语用价值。 (二)“大三角”及其事实验证1.什么是大三角(普-方-古) 研究现代汉语共同语语法,为了深化对语法事实的认识,有时可以“普”为基角,撑开“方”角和“古”角,形成语法事实验证的一个“大三角”。 (1)“普”(“普通话”的简称,指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法事实 )(2)“方”(方言的简称,指现代汉语里的方言事实)(3)“古”(古代近代汉语的简称,指汉语里跟现代相对的古代近代的语法事实。 )(五四以前)(文言和白话)2.“大三角”的事实验证 (1)以方证普 (“普-方”验证)。 立足于普通话,横看方言,考察所研究的对象在方言里有什么样的表现,以方言印证普通话。 首先,以“(S)VV补”格式来说(VV代表动词重叠形式“补”代表后边的形容词补语。) 我去跟他们说说清楚!该叫到主子跟前问问明白。 这类说法可以得到方言事实的支持。 比方,崇明方言中,动词重叠式可带结果补语。其中的动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衣裳着着好(衣服穿整齐) 事体交代交代清爽(事情交代清楚) 又比方,南京方言中,动词重叠式也可以带结果补语。如:摆摆正丨煮煮烂丨扫扫干净丨听听清楚丨商量商量好。 再比方,上海方言中,动词重叠式也可以带结果补语。如:做做好丨侬快点拿房间收捉收捉清爽。不仅如此,作补语的词还可以是动词。如:跑跑脱丨拿拿进去。 其次,再以“给”字句式来说。 比较:(这东西)不给你,(这东西)不给人。(普通话)= (这东西)给你不给,(这东西)给人不给。(乌鲁木齐方言) 乌鲁木齐方言里,出现两个“给”。前一个“给”是介词,跟表示逻辑宾语的词语一起组成介词短语,做状语;后一个“给”是动词,跟“不”构成否定形式。 朱德熙包含动词“给”的复杂句式曾经指出:“我给他一本书可以看成是我给给他一本书的紧缩形式。” 该文未举出实际用例。 笔者关于“给给”(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补举了这个例子:“此时,窗外由远及近地响起沙沙的踏雪声,同时传来了轻松的放肆的歌声:姐儿早上去看郎,/三尺白绫包冰糖。/给给小郎郎不用,/转过身儿好凄惶哟呀啊!”上举乌鲁木齐方言的说法,更能证明朱德熙先生当年的判断是对的。北京话的“不给你”,即“不给给你”;“给你”前移,便成为乌鲁木齐方言的“给你不给”。(2)以古证今( “普-古”验证) 立足于今,上看古代近代汉语,考察所研究的对象在古代近代汉语里有什么样的表现,以古印证今。 以“像X似的”结构来说。 分开来看,“像X”是动宾结构,“X似的”是比况结构, “像X似的”分析为什么结构。 考察表明,把“像X似的”分析为比况结构更合理。这一结论,可以从古代近代汉语的语法事实中找到有力的支持。 第一,“似X也似”(=像X似的)。 例如:你这花子,两耳朵似竹签儿也似,愁听不见。“似”只能以“竹签儿”为宾语,不可能以“竹签儿也似”为宾语。 若不用心体验,便似一场闲话也似,这般说过去了便无益。“似”只能以“一场闲话”为宾语,不可能以“一场闲话也似”为宾语。 第二,“如X也似”(=像X似的)。 例如:滕生即出门雇马,如飞也似去了。 念起来是“如飞-也似”,而不是“如-飞也似”。从意义关系上看,不能认为“飞也似”整个儿都是“如”的宾语“如”只管到“飞”,“也似”是对“如飞”的再强调。第三,“如X相似”(=像X似的)。 例如:他各各气宇如王相似。 念起来是“如王-相似”,而不是“如-王相似”。特别是,在意义关系上,不可能是“王相似”整个儿充当“如”的宾语。认为“如王”是动宾,“相似”是对“如王”的再强调,这就很好理解。(三)“两个三角”相结合的事实验证(以对“您们”一词的验证为例 ) 1.从事实和理论看“您们” (1)“您们”是吕叔湘先生多年系统研究的对象 “您们”“妳”“二”和“两”(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主要指出:“您们”在私人信件中相当常见,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文学作品中有时出现“您们”。 关于“您们”(中国语文1982年第4期)主要指出:第一,老舍、王蒙、从维熙等人的作品中,也有“您们”。第二,有的北京市中学教师说,中学生里有人在口头上说“您们”。第三,有些老北京人说,“您们”在口语中确出现过,主要见于三句话:“您们吃了饭吗?”“您们请回吧!”“给您们添麻烦了。” 吕氏越来越倾向于肯定“您们” (2)论证“您们”能否成立A、事实上有根据。(口头、书面、媒体)B、理论上能解释。 一方面,“您们”的组造,是遵循语言形式的类化法则的。语法现象的系统性有很强的类化作用。当一个特定系统趋向于匀整,只剩下小块空缺,这小块空缺便可能接受类化的强烈影响而得到填补。现代汉语里,人称代词的“三身”系统十分匀整,“您们”的使用既是表达复数尊称的意义的需要,语言形式上也是系统性的类化结果,具有填补空缺的作用。 另一方面,“您们”的使用,是遵循语用需要的价值法则的。凡是能够在语言系统中生存和定根的形式,都是由于它具有特定的难以取代的语用价值。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您们”是难以取代的。比方,给三个长辈或需要表示尊重的先生写一封信,光说“您”,似乎概括不了三个人;若说“您三位”,似乎不大像现代人在说话;若说“你们”,又显得不够尊敬。于是,只好用“您们”。这就是说,“您们”的使用,为现代汉语语用系统的需要所决定,可以给语言增添积极的因素。 上面的论述, 已经涉及了“您们”的“表-里-值”2.从“方”角看“您们” 普通话中“您们”这一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现象,它可以得到方言中同类现象的支持。 武汉方言中有个表示尊称的“你家”, 也写作“您驾”可以加“们”表示复数。 例如:师父师娘您驾们作证,不怪我对不起春泰哥。 不仅如此,第三人称的尊称还可以说成“他驾”,而且有“他驾们”的复数形式。如:(云香)一杯冷茶首先递向春泰:“走干了吧?先喝两口。你陪他驾们坐,我去杀鸡” 据有关文献,湖北宜昌方言和湖北蒲圻方言中也有跟武汉话同类的现象,只是读音稍有不同。书面上, 武汉话的“你家们”写成“您驾们”,其中的“您”字明显受到普通话“您”的文字形式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潜意识,这就是:把“您家们”和“您们”看成武汉话和普通话可以对译的两个同义形式。3.从“古”角看“您们” 向熹简明汉语史讲 “您”,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语音上,“您”是“你们”的合音。其二您们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于“你们”,也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单数,相当于“你”。其三,早期“您”还可以加“每”成为“您每”,“您每”即“您们”,但不一定表示复数。 向熹先生实际上已经从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个角度,为现代汉语里“您们”的成立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从语表形式看,“您”即使是“你们”的合音,包含有“们”,但这并不影响“您”的后边再出现表示复数的语法形式“们”。近代汉语里就已经出现了“您每”,而且有的“您每”是表复数的。 从语里意义看,“您”即使本来是“你们”的复合,本身可以表示复数,但这并不影响“您”的后边再加上一个“们”,借以明显地强调出复数的意义。比如“学生”可单可复,可以说成“学生们”。又比如“咱”,这个代词本身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但并不因为它可指复数而影响后边可以出现“们”,说成“咱们”。 从语用价值看,在近代汉语里,“您”表示复数的时候,后边往往出现同位成分“二位”“诸位”等等,说成“您二位”“您诸位”“您文武百官”之类。然而,在使用现代汉语的普通场合,这种文绉绉的说法已经消失。这样,就造成“您”的后边留有空位,因此便很自然地以为:既然“您” 表示尊敬,那么对方如果不只一个人,就有必要加上一个“们”。 可见,“古”角的验证,对肯定现代汉语里已成事实的“您们”也是有利的。“您”由不一定表示尊称到表示尊称,“您们”由不一定表示复数到表示复数,实现了专门化和定型化,这是一种进步。三、结束语 小三角是就某现象本身来研究其“表-里-值”之间的联系,三个角度的研究同时指向同一个研究对象。表里验证是先行性工作,语值验察起补充作用,是延展性工作。作为验证思路和验证办法,对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法事实来说,“小三角”是内证。 大三角是在更大视野里观察乙丙事物跟甲事物的联系,所用语料不仅有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而且还有方言的和古代近代汉语的。对于现代汉语共同语的语法事实来说,“大三角”是外证。准确点讲,大三角的“方”“古”二角对于“普”角起着外证的作用。语言现象(普)表里值方古两个三角 1. 与朱德熙先生的研究思路一脉相承。 2. 两个三角是解决怎样在语法研究中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多侧面相互印证的问题。所谓三角是观察现象、发掘规律和相互印证的三个视角。 用两个三角的理论说说“给力”(三)、关于三个平面理论的论述(三)、关于三个平面理论的论述朱先生在分析语法现象时,积极吸取朱先生在分析语法现象时,积极吸取符号学符号学的研究成果,的研究成果,清晰地把语法结构的分析平面分为清晰地把语法结构的分析平面分为句法、语义句法、语义和和语用语用三个三个平面。平面。书中的表述为: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书中的表述为: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结构、语义和和表达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三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主语、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主语、宾语)宾语)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施事、受事、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施事、受事、与事、工具)与事、工具)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之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话题、陈述间的区别(话题、陈述)(说话的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说话的人选来作主语的是他最关心的东西,这就是所谓话题,谓语则是对于选定的话题关心的东西,这就是所谓话题,谓语则是对于选定的话题的陈述)的陈述)关于三个平面理论:关于三个平面理论:胡裕树、范晓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施关淦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温锁林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朱先生在研究语言的朱先生在研究语言的观察角度和宏观思路观察角度和宏观思路上也不断反上也不断反思、锐意创新。思、锐意创新。1985年朱先生一方面肯定了德年朱先生一方面肯定了德索绪尔区分共时和历索绪尔区分共时和历时的语言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批判了其语言研究方法时的语言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批判了其语言研究方法对国内学界的消极影响:即把对语言的历史研究和断对国内学界的消极影响:即把对语言的历史研究和断代描写截然分开,看成是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彻底代描写截然分开,看成是毫不相干的东西。为了彻底改变这种风气,先生身体力行,他自己的研究改变这种风气,先生身体力行,他自己的研究突破共突破共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时和历时的严格区分,将横向的各种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纵向的古今语法之间的比较研究和对标准语的研究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的研究研究结合起来,使汉语语法研究走上了全方位的研究道路。写出了令人眼界大开的道路。写出了令人眼界大开的北京话、广州话、文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的”字字、“的的”字的方言比字的方言比较研究较研究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兼论汉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兼论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语同位性偏正结构等文章等文章。结束语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谢谢大家聆听!4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