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4.4探索月球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岩石,有比较低洼的平原叫月海等。 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揭示的月球秘密会越来越多。 科学探究 能通过科学阅读,搜集相关探月信息,处理信息,获得关于月球表面概况的知识。 科学态度、STSE 对探索月球的秘密有兴趣,愿意讨论分享。由衷赞叹人类探索月球的成果,具有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知道 类探索 球秘密的有关历程。 【教学难点】 知道 球表 的 些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上节课我们观祭了月亮,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二、导入新课: 在月球上存在着多少秘密呢?让我们学习探索月球的秘密。 三、怎样在地球上探月 想想我们在地球上怎样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月亮有相貌? 1、在地球上可以供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 2、你知道月海和环形山吗? 3、学生阅读教材 48 页指南信箱。 4、交流发现。 四、 “阿波罗”登月 1、 “阿波罗”是哪个国家的?登月时间是什么时候? 2、“阿波罗“发现了月球的哪些信息? 3、学生可以阅读教材“阿波罗”登月记。 4、交流发现。 五、中国探月工程进展 1、“嫦娥工程”分哪几阶段?目标是什么? 2、我国探月工程中有哪些收获? 3、学生可以阅读教材“阿波罗”登月记,搜集“嫦娥工程”资料。 4、交流发现。 六、课堂小结 人类从地球观察月球,到登上月球,到建立月球基地,无不说明科技的进步,从肉眼观察,到望远镜头观察,到载人宇宙飞船,再到月球车等,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视野也更开阔。 七、拓展延伸 探究环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板书: 探索月球的秘密 “阿波罗”登月:1969.7.16 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工程” :绕、落、回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月海其实是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 ) 。 2“嫦娥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 ) ,第二阶段的载人登月以及第三阶段的( ) 。 3“ ( )”在 2021 年 1 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4实现环绕月球探测,由“( )” 执行。 5“( )”完成了一系列月球表面高精度的摄像。 二、判断题 6月球上没有岩石。 ( ) 7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在 1969 年。 ( ) 8“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 9我国的“嫦娥一号”实现了绕月飞行。 ( ) 10“月海”这个词是由伽利略提出的。 ( ) 11“月海”是月面上的一片片海。 ( ) 12我们对月球的秘密已经完全了解了,不需要再探索了。 ( ) 三、选择题 13“月海”是月球上的( ) 。 A海洋 B草原 C平原 14我国已经发射的月球无人探测器,实现了绕月飞行的是( ) 。 A“阿波罗 11 号” B“嫦娥一号” C“嫦娥五号” 15“阿波罗 11 号”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了脚印,说明月球上( ) 。 A土质干燥松软 B没有泥土 C土质潮湿 16首次实现人们登上月球的梦想的国家是( ) 。 A美国 B德国 C中国 17月球表面有些地方亮有些地方暗,这些比较暗的地方主要是( ) 。 A地势比较高的地方 B地势比较低的地方 C地势比较平的地方 18下列对月球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山 B月球表面有许多海洋 C目前为止,人类已经成功登上了月球 191969 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 )照片。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参考答案 1平原 2无人探测 建立月球基地 3嫦娥四号 4嫦娥一号 5嫦娥二号 6 7 8 9 10 11 12 13C 14B 15A 16A 17B 18B 19B 教学反思: 我将人类探索月球的故事以科普课的形式展现给我的学生们, 希望他们从小就能怀揣着一份美好的梦想, 让科学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比较适合“科普课”的教学形式 本课的教学中,我将课定位为“科普课” 。整节课的教学以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讲述和展示为主, 因此我在课件的制作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 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关于月球表面的有关信息,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航天科学的兴趣。 课件的使用还让我能够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让整堂课的教学更为流畅。 二、注重了猜想-验证-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 在提出“月海”一词后,我让学生立即进行大胆猜测,通过查找资料进行验证,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针对宇航员在月球表面留下的脚印、月球表面环形山的形成也展开了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让学生去验证、总结。注重猜想-验证-总结的科学研究过程, 其目的还是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追求“授之以渔”的教学境界。 三、自身的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方面还存较大不足 在教学中,我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还不够到位,过于注重“走环节” ,为了赶时间,一些环节有“蜻蜓点水”之嫌,从而疏忽了课堂生成,也导致整节课的时间安排显得四平八稳、缺乏重点。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