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矿山测量专业技术规程 第一节 概 述 矿山测量是矿山企业生产建设的一项基础技术工作, 矿山测量是正确指导生产, 进行科学管理,实现矿山生产技术现代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矿山建设中起保证、指导和监督的职能作用,同时为矿山安全生产和矿山资源的合理开采,提供科学根据, 根据我矿生产和管理情况,矿山测量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一套矿区测量图; 2.建井测量; 3.矿井联系测量; 4.井下测量; 5.岩层与地表移动测量; 6.测量图纸的清绘整理和资料、仪器的管理; 7.开展矿山测量的科技研究和技术培训工作。 8.矿山重要危险源(如尾矿库、高挡碴坝)位移、沉降测量。 本技术标准根据矿山的测量任务,参照(岩金矿山地质与测量工作条例)和(采矿手册)以及矿山以前编制的技术标准而编制。其内容结构系按照矿山测量的基本任务分为七个章节。 第二节 矿区测量 一矿区控制测量 (一)矿区控制网及近井网点的测设标准: 等级 边长 (Km) 测角 中误差 起算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最弱边边长 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三角形最大闭合差 () J2 J6 四 1.0-3.0 2.5 1:100000 1:40000 9 9 5 0.4-1.0 5 1:50000 1:15000 3 6 15 10 O.3-0.5 10 1:20000 1:10000 2 3 30 (二)近井点后视边坐标方位角的最低精度 ma,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ma=S323 ,其中 s 为两近井点间距离,以 Km 为单位。 (三)控制点和近井网点的埋没深度,应不少于 0.6m。 (四)每个井口附近应设置一个近井点,近井点至定向连接的连测导线应不超过三个,水准点可用近井点代替。 (五)矿区控制点和近井网点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保护和管理,每个点应作标记,有条件的时候应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或重要工程需用控制点和近井点时进行检测。 (六)5或 10,近井网可用相应精度的导线网代替,其技术标准如下: 等 级 附合导线长度 (Km) 相对闭合差 平均边长 (m) 测角中误差 () 边长丈量较差相对中误差 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 J2 J6 5 2.4 1:8000 200 5 1:10000 2 4 Vn 10 1.2 1:4000 100 10 1:5000 1 2 20Vn 注:n 为测站数。 (七)控制测量水平角观测限差。 等级 仪器类型 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 (2C)变动范围 同一方向 值各测回 较差(”) 四 J2 3 8 13 9 5或 10 J2 12 18 12 J6 18 24 (八)控制测量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的要求: 等级 观测方向值 各项改正数 边长及坐标 方位角 四等 O.1 0.01 0.001m O.1 5或 10 1.0 0.1 0.001m 1.0 (九)水准仪器与标尺校正。 水准仪的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在铅垂面上的投影角,m3 型不得超过 20” ,标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普通标尺不应大于 0.5mm。 (十)各级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标准: 等级 每公里高差中误差 (mm) 环线与附合路线长 (Km) 仪器 类型 观测次数 往返较差 或闭合差 环线或合路线 支线 平地 (mm) 山地 (mm) 四 10 30 S3 往一次 往 返 各20n 6n 等外 20 10 S3 一次 40n 2n (十一)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水准仪类型 视线长 (m) 前后 视距差 (m) 前后视距 累积差 (m) 视线离地 面最低 高度 黑红面读数差(m) 黑红面所测高差 之差 (mm) 四 S3 100 3 10 三丝能读数 3 5 等外 S3 100 10 50 01m 4 6 (十二)水准测量内业: 1)每公里水准测量的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MW) M=R)/(4/1n Mw=)/(/1FWWN 式中为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以毫米计; R 为测段长,以公里计;n 为测站数;W 为水准环闭合差;F 为水准路线全长,以公里计;N 为水准环数。 2)高差计算中须加入水准标尺、米平均长度的改正。 3)每公里测量中误差 m,m=)/()(tnPVV 式中:P 为水准路线的权;v 为改正数,以毫米计; n 为水准路线条数;t 为结点数。 (十三)用三角高程测量近井网点上的高程,一律用 I 级三角高程测量(即起迄于四等水准联测的高程点上),沿近井网点布设。 (十四)垂直角观测不应与水平角同时观测,而应在水平角观测结束后进行,凡组成三角高和路线的各边,均应对向观测,仪器高和照准觇标高,用钢尺量取,读至 05 厘米。 (十五)I 级三角高程垂直观测的技术要求: 三角高程 等级 仪器 测回数 垂直角互差 () 指标差互差 () 中丝法 三丝法 四等 J2 4 2 10 15 5或 10 J2 2 1 15 15 (十六)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I 级三角高程不应大于0.1s(m),级不应大于 0.4S(m);闭合差 I 级不应大于O.052S米,级不应大于0.22S。S 为边长,以公里为单位。 (十七)三角高程内业计算取位,垂直角 I 级取至 1,级取到 0.1或 10,最后高程均取至厘米。 (十八)所有的控制测量的原始数据应完整地保存,不得遗失。测量成果应编制成册,资料室须存放这些资料。 二地形测量及工程测量 (一)矿区必须测有整个矿区范围的地形平面图,比例尺为 1:500;重要工程及设备等必须有 1:200 或以 1:100、1:50、1:10 的比例尺。 (二)为了测绘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图,还要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图根点对于邻近最低一级基本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应超过图上 0.1mm(不包括展绘误差)。 (三)图根点控制测量以导线形式为主,其布设要求: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等 级 附合导线长度 平均 边长 测角中 误差 ()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 J2 J6 1:10000 5 24Km 200m 5 2 4 10n 1:5000 10 12Km 100m 10 1 2 20n (四)矿区地面工程测量中常遇到土石方量的计算,一般以方格网法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1)方格四个角点的真挖高度全部为挖或填时: V=)(443212hhhha 2)方格的相邻两个角点为挖,另两个角点为填时: V1、2=)(4312242212hhhhhha V3、4=)(44124322312hhhhhha 3)方格的三个角为挖方(或填方),另一个角点不填(或挖方)。 V4=)(64341242hhhhha V1、2、3=443212)22(6Vhhhha 4)方格的一对角点为零线,另两个角点中,一为挖一为填。 挖方量 V1=126ha 填方量 V2=226ha (五)地形图的各种符号注记,以国家标准局批准的(地形图图式)为准。 (六)矿区地形图为矿区各种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每年应对地形图进行一次修测或补测。 三建井测量 一.井筒十字中心线是建井施工中的重要依据,竖井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线的标定应根据测量反算数据进行准确标定,实测与设计的允许偏差是: 项目 标定条件 实测位置与设计位置允许偏差 (或与已有井巷关系) 两条十字中心线的垂直程度偏差 井筒中心 平面位置 (m) 井口位置(m) 主中心线坐标方位角 井巷工程与地表建筑未施工前时 0.5 0.05 3 30 井巷工程与地面建筑已施工时 0.1 0.03 130 30 二.井筒十字中心线基点每侧不得少于 3 个,点间距离不得少于 10 米。靠近井筒的基点距井筒边缘不小于 15 米,用沉井法或冻土法施工的井筒,不应少于 30 米。 三.延深井筒中心和十字中心线时,两次测量导线终点位置较差不应大于 20 毫米,取平均值作为标定的依据。两次标定主中心线方向较差应不大于 2,标定结果与设计方向的偏差应不大于 1。 四.天轮或摩擦轮中心标定与设计偏差不应大于 5 毫米。 五.卷扬机提升中心线和主轴中心线,标定于卷扬机房四壁,两次标定之差应不大于 3毫米,两中心线垂直程度误应不大于 30。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标定结果。 六.卷扬机主轴中心距井筒中心的距离与设计之差应不大于 20 毫米; 机体中心与提升中心线的标定距离与设计三差应不大于 5 毫米,卷扬机基座的标高与设计之差应不大于 20 毫米。 七.井架竖直程度的检查, 用 J2 级经纬仪进行, 先后在井架的两个正交方向, 距井架 30-40米处, 以最大部构件立柱外棱为起始方向, 正倒镜测出井架左右侧立柱外棱明显特征点的偏角i用钢尺丈量仪器至井架立柱的水平距离L, 则每一特征点的水平偏距Li按下式计算: Li= 四矿井联系测量 一.采用几何定向方法时,两次独立定向从近井点推算至井下起始边方位角的较差,一井定向不应超过 2,两井定向不应超过 1;一井定向条件困难时,在满足采矿工程需要的前提下或井田一翼长度不超过 700 米时,一井定向两次独立定向结果较差应不大于 4。当井田一翼长度不超过 400 米的小矿井,两次较差可放宽至 8。 二.联系测量前,在定向水平设置一组永久导线点(不少于 3 个),作为井下控制测量的起始点和起始边。 三.各种连接图形的技术要求 连接图形 有利条件 附 图 延伸连接三角形 CD 边尽可能大 CD20m r20m r160 双面连接三角形 接近棱形 1及l接近 35 单面连接三角形 接近正方形 C1、C2距 O1、O2不宜太远 四.连接点适当靠近垂线可形成有利图形,但不能小于望远镜的明视距离 2m。观测工作应井上、下同时进行,在井上照准部位应低于定点板 O5m 以下,在井下照准部位高于钢丝与重锤连接处 O5m 以上。 五.测角方法及精度要求: 仪器级别 观测方法 测回数 测角中 误差 半测回归零差 各测回 互差 重新对中测回间互差 DJ2 全圆法 3 7 12 12 60 DJ6 全圆法 6 7 30 30 72 六.联系测量的两垂线之距,在井上、井下所丈量距离的互差,不得超过 2mm。 七.连接三角形计算值与观测值之允许差要求: 角值 角度计算公式 检核计算公式 计算值与观测值允许差 2 =ca =cb C2=b2+a2-2abcos 井上 2mm 井下 4mm 2 20 a=ca =cb C2=b2+a2-2abcos 井上 2mm 井下 4mm 八.高程测量:通过平硐或倾角小于 5的斜井导入高程,采用井下 I 级水准测量的方法:倾角超过 5的斜井导入高程时,采用三角高程测量的方法,观测精度与要求按“井下控制测量的有关规定”进行,通过竖井导入标高时,可采用长钢卷尺下垂丈量法进行,但需加温度、尺长改正。并上井下同时用水准仪进行观测,变换仪高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观测结果互差应不大于 4mm。 九.分段水平巷道的联系测量技术要求: 1.一井方向:将长钢尺牢固于井上、井下,两水准仪同时井上井下同时读数观测。变动水准仪视线高,进行两次观测,两次较差不应超过 4mm。 2.两井方向:两井之间从 20或 40级导线进行连测。井上、下两垂线间距之差与导线长之比应不超过 1:3000。 十.斜井联系测量的导线精度应与井下最高级导线精度相同。 五井下测量 一.井下控制测量 (一)井下用经纬仪导线进行平面控制测量,可敷设成支导线和闭合导线的形式。应尽量使其附合和闭合,支导线要往返或同向两次(左右角)测量。 (二)井下经纬仪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等级 测角中 误差 () 边长 (m) 导线延伸长度(Km)允许相对闭合差 竖井开拓 平硐竖井开拓 闭合附合导线 支导线 10 10 40-140 1.5 1.0 2.5 1.0-2.O 1:6000 1:5000 1:4000 1:3500 O.5 0.5 1:4000 1:3000 1:3000 1:2500 20 20 30-90 0.50.7 O.3 1.1 O.5 1:3000 1:2500 1:2500 1:2000 40 40 2550 O.4 0.2 0.6 0.3 1:1500 1:1000 1:1000 1:800 (三)井下经纬仪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导 线 等 级 使用仪器 仪器对中误差mm 边长 20 米以下 边长 2030 米 边长 30 米以上 同一测回半测回互差 () 检验角与最终角之差 () 一次对中测回互差 () 两次对中测回(或复测)互差() 对中次数 每次对中测回数 对中次数 每次对中测回数 对中次数 每次对中测回数 10 J2 J6 0.6 1 2 1 1 1 1 1 2 20 40 40 30 60 20 J6 1.O 2 2 1 1 1 1 40 40 30 60 40 J6 J15 1.2 1 1 1 1 1 1 80 80 注:10 级导线遇有 20 米以下短边和 20级导线遇有 15 米以下短边时,必须保证对中偏差在 O4mm 以下。 (四)导线边长必须往返丈量。丈量结果加入各种改正数后的边长校差:1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 1:4000;20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 1:2000;40 级导线应小于边长的 1:1000。 (五)10 级导线边长丈量时的几项测定限差要求: 1.拉力误差应小于 1.5 公斤; 2.实测温度误差应小于 2; 3.中点定线误差应小于 5 厘米; 4.每尺段间高差误差应小于 5 厘米。 (六)10级导线边长应进行温度、尺长、垂曲、倾斜的改正;20级导线的边长加尺长和倾斜改正,往返丈量之较差符合第五条之规定时,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 (七)经纬仪导线允许角闭合差: 导线等级 允许角闭合差 闭(附)合导线 复测支导线 10 20n 2021nn 20 40n 4021nn 40 80n 8021nn (八)内业计算位数的取舍: 边长丈量平均值与改正数取至 0.1 毫米,改正后取至毫米。角度观测平均值、方位角、象限角取至秒。坐标增量取至毫米。 (九)井下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 测回数 测回差 () 三角高程允许闭合差 (mm) 相邻两点间往返高差较差 (mm) J2 1 30 30n 100.3L J6 2 J6 1 60n 注:L 为导线水平长度,以米为单位;n 为测站数(复测支导线为往返测站数之和)。 (十)井下 I 级水准测量,应在每组水准点间往返各一次;级水准附合在 I 级水准点上时,可只单程观测,支线水准应往返观测。高程允许闭合差应满足: I 级15mmn,级30mmn,n 为测站数 (十一)仪器和视准高用钢尺量取,读至毫米。I 级三角高程观测前后各量一次,两次较差应小于 4mm,取其平均值为丈量结果。高差及高程计算取位至毫米。 二井下采掘工程测量 (一)井下采掘工程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工程设计和计划进行施工放样,监督其执行情况;定期验收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作量和填绘反映工程现状的平、纵、剖面图。 (二)巷道中腰线点(或边线点)每三个(对)为一组,点间距离不应小于 1.0 米。重要巷道每掘进 10-15 米标定一次腰线,次要巷道可用铅油划点,中线每 30-35 米标定一次,给一组点。每掘进 100-150 米应施测一次经纬仪导线的高程,检查和调整中腰线位置,同时绘出平面图。 (三)曲线巷道的标定可采用“切线法”或“弦线法” ,折线段弦长规定如下: 主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 3-5 米; 次要运输巷道折线弦长 4-6 米; 在施工不易掌握的线段,可根据工程需要绘出 1:201:100 分段大样图,按不同距离图解出两帮支距的宽度注于图上,交施工单位掌握。 (四)井下所有的巷道和回采工作面都必须进行碎部测量。 (五)采区次要巷道和回采工作面的测量,水平角用一测回观测,倾斜角用正倒镜观测,边长用钢尺丈量,导线和三角高程的相对闭合差均不大于 1500。 (六)贯通测量精度要求: 工程类别 中线允许偏差(m) 腰线允许偏差(m) 开拓 0.3 0.1 采准 0.4 0.2 回采 0.5 0.3 (七)大型贯通测量工程必须作贯通测量设计。 (八)巷道方向偏差,以巷道测定的中心线为准,其偏差按以下规定: 项目 巷道偏差值(m) 主要巷道 探矿巷道 切、采巷道 直线巷道 0.2 0.3 0.4 曲线巷道 0.2 0.3 巷道断面的高、宽尺寸与设计尺寸不得超出下列标准: 主要巷道 +0.2 米-0.1 米 探矿、采准巷道 +0.2 米-0.2 米 切采巷道 +0.25 米-0.25 米 中段水平巷道坡度以设计为准,允许偏差主要运输巷道最大为0.1,一般巷道允许偏差最大为 0.2,主要贯通巷道坡度按贯通设计要求。 (九)竖井(天井)验收标准 方井、圆井实际开凿断面不得小于设计规格,各边不大于 0.2 米,其垂直偏差(井框)允许O2 米。 (十)硐室验收标准 实际开凿断面与设计断面比较(长、宽、高)正差不得大于 0.2 米,负差为可修品。特殊硐室工程,按设计允许误差标准执行。对超出标准的开凿部分,不作完成任务的工程量。 (十一)采矿量、充填量验收标准 采矿量按体积换算成重量,以吨为单位,其相对误差不得超过5;采矿质量标准,按设计采幅的可采边界与实际开采的边界比较,凡是设计采幅(圈定矿房可采边界)外的废石,均不能计入采矿任务,但验收采场时应予以计算,并以此计算矿石贫化率、损失率。 凡充填系统有计量装置的,以计量数字为验收数据,如无计量数字的,应以测量验收数据为准。 (十二)中深孔验收标准 钻机位置与设计比较, 不得超过 0.1 米。 钻孔的方位倾角与设计比较不得超过 130,孔底距离与设计比较最大不得超出 1 米,孔深不得超出0.5 米,此限差满足不了爆破设计要求时,应按爆破设计要求补孔。 (十三)工程交、竣工验收标准 1.坐标系统各坐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不得超过相应等级的误差范围; 2.与井筒连接的各运输平巷和主要硐室的标高,不应超过设计规定:100mm; 3.井筒的最终深度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4.有提升设备的井筒实际半径允许偏差,以井筒中心垂线为准,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及大于设计规定 50mm; 5.巷道起点标高与设计规定相差不得超过:100mm,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坡度总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坡度的10, 局部偏差不得超过设计规定坡度的20, 且超过部分不得大于全长的 20。 6.直线段的轨距与设计相差不应小于 3mm,也不应大于 5mm,轨道中心线与设计相差不得超过50mm(双轨巷道时, 以两股轨道的中心线为准)。 双轨巷道的两股道的中心距离,不应小于设计规定,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的 20mm。 7.轨道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其局部允许偏差不应超过0.1。 8.水沟深度和宽度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30mm, 其上沿(包括盖板)高度的允许偏差不应超过20mm,水沟的坡度必须保证水流畅通,水沟盖板必须平整稳固。 9.巷道硐室底板应平整,局部鼓洼深度不得超过设计100mm,运输巷道和机电硐室的净宽不得小于设计规定;其他巷道和硐室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2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100mm;巷道净高、腰线上下均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3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 100mm。 10.不支护的天(溜)井的中心线至任何一帮的距离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100mm,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200mm; 支护的天(溜)井不得小于设计规定50mm, 也不应大于设计规定100mm。 11.各种图纸资料,依据图式和规范进行验收。 三.空区测量 (一)井下空区的形成一般由浅孔采矿和中深孔采矿形成。井下空区若不管理妥当,会造成严重后果。为此,有必要对空区进行详细的测量,以利于以后的生产和管理。 (二)浅孔采矿形成的空区一般范围不大,人员可进入空区进行测量。一个浅采区可以平面图和几个剖面图来描绘。平面图要在二级导线的基础上,用 J6 级经纬仪实测绘制。平面图: 包括采场的上下主中段平面图、 付中段平面图、 切割层平面图、 分层回采工作面平面图。其中切割层、分层工作图草图要标出细部高程数据。 (三)当中深孔采矿形成井下空区充填后,达到人员可进入空区进行测量的条件时应及时进行测量。 采矿场的测量采用 J6 级经纬仪实测。采场连结测量应以上下巷道的导线点为基础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 1.通过两个天井的连结定向。 2.通过一个井的连结定向,可采用两根垂线法,两垂线间距不得小于 0.5 米。 3.通过斜井时,可采用带弯管镜头经纬仪进行导线测量, 4.当无法通过人行天井定向时,可采用漏斗或其它通路进行。 采场连结测量的测角,量边按导线测量要求进行,其两次定向之差不大于 5,采场标高导入应用钢尺进行 ,边长丈量两次读数取至毫米,两次高程之差小于 10 毫米。采场用经纬仪测量时相对闭合差不得大于 1/500。采场应保持两个以上测点,并应设置在稳固和便于观测的地方。 采场细部测量方法:其宽度在 8 米以内时, 用支距法测定, 并用坡度观测上盘下盘倾角;8 米以上时应采用放射法测定,采场细部测量,应测量至采掘边缘并在高于贮矿面或充填面 1.0 米处。其细部点的选择可视其变化情况而定,在射线上要根据采场高度的变化合理定出高程细部点,并量出采场顶高和底高,以便计算采场平均顶底高程。其采场下层底高减上层底高之差,是充填高度,上层顶高减下层顶高之差是采矿量计算的高度,贮矿量应视现场具体情况测算,当采场规模较大,且其边缘形状不规则时应用“横断面法” ,如其高度与边缘较规则时可采用上下面积平均法。 采用断面法时,其断面线及其间距可结合勘探线、矿体走向、空区顶部复杂程度而定,以客观准确反映采空区形态为原则。 变化大者其间距不应超过 5.0 米, 变化小者不应超过 10米(在矿房中至少有 12 条横剖面),两勘探线(含加密的副穿)中间必须有 1 条横剖面。两剖面之间形成的空区按梯形计算体积。 (三)中深孔采矿形成的空区,一般以经纬仪交会法测量: 在与空区连通的巷道或硐室内,测设导线点 A 和 B,在此两点各安设一台经纬仪,依次对空区轮廓上的同一点进行前方交会测量。当 A、B 两点通视时, X1=ctgctgYYctgXctgXABBA Y1=ctgctgXXctgXctgYBABA 再坐标仅算出 SA1 和 SB1,从而该点高程 H1=HA+SA1tgA1 或 H1=HB+SB1tgB1。 当 A、B 两点不通视时,则在 A 点后视导线点,测出水平角Al,在 B 点后视导线点,测出水平角B1,则交会角,可求: =AB-A1 =B1-BA 其中AB 为坐标反算而得,A1 和B1 为 A1 和 B1 的方位角,由后视边已知方位角和所测的水平角计算得出。 (四)中深孔采矿形成的空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光学测距法以及摄影测量法测量。 (五)中深孔采矿形成的采场区应有采场资料的编制,其内容包括: 1.设计资料(包括采场平面、中深孔等); 2.实测资料(包括中深孔验收及制作的各种图纸); 3.空区各种计算: (1)空区体积(包括采空区体积、充填区体积、矿石体积、废石体积、残存矿量体积和矿柱体积); (2)各种体积折成的重量; (3)贫化损失率: 贫化率=废石量矿量废石混入量 损失率=(残存矿量+矿柱量)总矿量 注:这里所计算的贫损率为单个采场的贫损率,对于整个矿块或区段的贫损率,将在单个采场资料齐全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一般单个采场的贫损率大于整个的综合评价。 (4)残存矿与保护矿柱的下步回采说明及贫损率的技术指标分析。 (六)储量计算中,面积计算误差标准,在 50m2 以上为 3,在 50m2 以下为 5。体积计算公式如下: 1.计算同一采场均厚矿体的采矿量: V1-2=)(22121SSL; 2.计算采场边缘矿体的采矿量: V1-2=)(3212121SSSSL 即 S1 和 S2 相差达 40时采用上式计算。 (七)回采工作面的测量,采用溜矿法时,每上采 3-5m 测量一次,并计算采矿量。采用中深孔溜矿和阶段崩落采矿法, 采空区暂时无法实测时, 可根据实测的孔位和深度按爆破效果, 在图上圈出预计采空范围, 计算采矿量。 采用充填法时, 每上采(或下采)一层测量一次,不得超层,并计算采矿量。 (八)按规定要求整理采场测量的各项资料,编制采场测量图册。 六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 (一)为了便于矿山摸索岩石移动规律,掌握矿区地压动态,确定岩石移动角度,研究保护井巷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 (二)根据我矿山矿体形态,地表要布置两条观测线,一条在沿走向的主断面上,另一条在倾斜方向上穿过采空区中央布置;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 1.6Ho+100 米(Ho 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其间距约 50 米。且距起始与回采线均在 0.8Ho 以上。 (三)确定观测线长度的角值,尽可能采用本矿山已求得的各种角值。各移动角的调整值取 15。 (四)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因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不能少于 3 个点,控制点应设在整个观测段不受影响的稳定区。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 30-50 米;同一端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 30 米。每条观测线上的其他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应不超过 5 厘米。 (五)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 5-7 天之后进行,按 1:1000 比例尺测图, 图根控制要求测出观测线的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 其余控制点则以该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 (六)水准观测须以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七)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 5 天。两次观测的较差高程应不大于 10 毫米,偏距应不大于 20 毫米,边长应不大于 4 毫米,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 (八)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的警戒观测,如发现一些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 50mm),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应包括: 1.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 2.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 3.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 4.测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动所造成的裂缝、断裂、塌陷,并绘制草图及拍片。 (九)进行全面观测或高程测量时,同一观测线的各测点高程,边长和偏距应尽量在一日内完成。 (十)每次全面观测的同时必须收集以下资料: 1.回采工作面的位置,采高、采出矿量、空间体积以及矿柱尺寸和位置; 2.回采工作面地压活动情况; 3.采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 (十一)岩移观测点间距离的技术要求: 平均开采深度(m) 中间段测点之间距(m) 边界段测点之间距(m) 50m 以下 7 5 50-lOOm 10 6 100-200m 15 7 200-300m 20 10 300m 以上 30 10-15 (十二)各测点的高程,按四等水准要求测定,变更仪器高测量两次,两次高差较差应不大于 4 毫米。 (十三)为获得井下移动的有关资料,在采场的围岩和上部老巷里,布置井下观测站。每个观测站至少设两个控制点, 控制点应与导线点联测。 井下观测站的点间距离及高程应往返测量,点间距离互差不大于 2 毫米,同一点高程往返较差或两次仪器高测量的结果,互差不大于 3 毫米。 (十四)岩移观测的内业计算包括: 1.观测点的高程; 2.观测点的横向位移; 3.相邻观测点间的水平距离及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 4.观测点的各种变形值。 (十五)岩移观测应绘制的图纸: 1.观测站地区井上下对照图, 反映观测站的布置, 地表裂缝, 坍塌位置及地下采矿现状,比例尺 1:500-1:2000; 2.沿观测线的地质剖面图,包括矿体界线、覆盖岩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移动前的实测地形及下沉曲线,比例尺 1:5001:2000; 3.各种移动和变形曲线; 4.垂直下沉等值线图; 5.井下裂缝调查图及照片。 (十六)各种移动曲线图的竖直比例尺: 曲线名称 竖直比例尺 下沉 1:10 1:20 倾斜 2:1 5:1 10:1 曲率 100:1 50:1 10:1 水平移动 1:5 1:10 1:20 水平变形 2:1 5:1 10:1 (十七)、表土移动角,可用类比法或通过对表土层的观测而定。 移动角1、,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结果来确定,在变形曲线图上找出各种临界变形点, 以最后一个临界变形点按角交到基岩面上, 再由此交点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连线的倾角。 极限移动角01000、,一般用最后一次观测成果;垂直下沉为 14 毫米之点与外界相邻观测点的中间点,按上款的连接法来确定。 裂缝角1、根据移动区最外围之裂缝与采空区边界矿体底板点连线的倾角确定。 最大下沉角是根据最后一次观测结果, 在倾斜剖面上, 从前方下沉点与采空区中点连线的倾角。 (十八)作为民用建筑物危险区边界的各点其坡度、坡度差和相对伸缩变形值,不得超过下列规定: 相邻两点的坡度:4 毫米米 坡度差:2 毫米米 相对伸缩变形值:1 毫米米 (十九)岩石移动观测工作总结的内容: 1.观测工作的目的与任务、观测时间和地点、地质采矿技术条件; 2.观测站的布置、观测方法及其精度; 3.观测结果的分析:地表移动、 裂缝、 坍塌的分布及特征; 呈现的时间与采矿工程的关系;位于不同部位的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 4.存在的问题; 5.对今后采矿可能发生情况的预计及对开采工程的建议; 6.主要数字资料和图纸。 七测绘资料及仪器管理 (一)矿山测绘资料必须有: 1.矿山基本测量图; 2.矿山专用测量图; 3.各种原始记录; 4.各种计算及成果资料。 (二)基本测量图的坐标网格线段长和控制点的展绘误差不大于 0.2 毫米,网格对角线和控制点间长度的展绘误差不大于 0.3 毫米,网格线的粗度与刺孔直径不大于 0.1 毫米,碎部点相对于测点的度绘误差一般不大于 0.3-0.5 毫米,平面、剖面图转绘时,其横向或纵向误差均不超过 0.4 毫米。 (三)各种原始记录,要使用成册的记录簿,封面应写明记录簿的名称编号、测量单位和起用日期,册内应有目录及页号,封底填明使用页数和截止日期。 (四)原始记录一律以硬质(2H 以上)铅笔填写。 记录、 计算之修改, 以及观测成果之淘汰,禁止擦试、涂改与刮补,应在错误数字上划以横线,再将正确的数字写在原数字的上方,记录数字之最小部分不许修改,须废去重测。 (五)各种计算资料应装订成册,编目编页,数字书写清晰、整洁;有必要的说明与示意图及计算者、检查者的签名。 六、 所有测量原始记录手簿、 计算资料及成果编录资料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后方能提供下道工序使用。计算资料的检查,可采用二人独立对算。 (七)本矿必备的测量图件及其比例尺: 序号 图件名称 比例尺 l 矿区地形图 1:500-1:2000 2 工业场地平面图 1:500-1:1000 3 尾矿坝平面图 1:500 4 井下经纬仪导线及水准点分布图 5 矿区总图 1:1000 6 井上下对照图 1:500-1:1000 7 矿区历次征地平面图 1:500-1:1000 8 采准、切割坑道平面图 1:200 9 采场平、剖、纵剖面图 1:200 10 井筒竖直剖面图 竖直 1:2000-1:500 水平 1:20-1:50 11 井底车场平面图 1:200 12 主要运输巷道纵剖面图 水平 1:500 竖直 1:50 13 各中段平面图 1:200 14 水平中段平面图 1:200、1:1000 15 储量计算图 I:200 16 井巷工程立体图 1:500 17 井筒设备及提升系统几何关系图 1:100 (八)每幅测量图纸需有图名、外图廓线、右下角需有标准的图签。 (九)测量仪器应有专人保管,定期进行检校。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