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利用经济学原理看身边的现象 2010 年 02 月 16 日 星期二 19:02 经济学不是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的理论,它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考问题的工具,帮助拥有它的人去分析问题,做出决策。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十大原理”中的“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两方面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在此,对于“经济”的理解是广义上的。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人们只有了解面临的选择,并在不同的目标之间进行权衡,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关于时间的权衡取舍:曼昆在第 18 章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 “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愿每个人都好好利用个人有限的时间资源。 政府管理方式的权衡取舍:政府也必须在公平与效率间作出合理的选择,所以就有了我们经常见到的我国政府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效率” ,当然政府会在必要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差距,但不管怎样,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势力是绝对超过中西部地区的。当前政府更加强调公平,强调民生,体现了政府管理价值取向的变迁。 经济学原理第 20 章指出“当政府实施一些政策来使收入分配更平等时,它扭曲了激励,改变了行为,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政府这样做要付出相当的成本,更显得公平的可贵与来之不易。 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此原理旨在说明“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人们做出决策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 父母供孩子读书的机会成本:笔者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很有远见,一定要供我们读书。都读书去了,家里务农没有帮手,父母很辛苦劳累,母亲腿脚不好只能坐在田里锄地,乡邻们说,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应该在家里种地以减轻负担。不仅如此,在那些年代,父母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按社会学说,我们兄妹通过受教育被进行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按经济学说,父母损失了闲适的生活、健康的身体,背上了债务,这些是子女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机会成本。 参加全国联考的机会成本:经过权衡,笔者决定不参加全国联考,只把来清华学习当成一次进修学习的好机会。决定过程如下:我是文科出身,从未学过高等数学;已不学外语 16 年,再难以恢复到四级水平 如果选择参加考试,既面临很高的失败风险,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很可能每天熬夜、损害健康,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和做好家务,由于精力有限,也可能影响工作状态 机会成本过高, 选择放弃参加联考 放弃联考的机会成本是: 两年的学习,政府、学校、个人共出资 2.7 万元,每周两天(一个工作日、一个休息日)驾车赴清华,成绩合格后只取得了进修证,没取得硕士学位,可能影响今后事业的发展。 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更改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 这一理论主要运用到竞争企业中, 并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两方面分析,得出长期中利润最大化的一个一般性规律:在利润最大化水平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正好相等。所以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规模不经济,为什么有些民营企业不愿做大。 在大地震后,去商场消费的人少了,捐款的人多了,有的机关把行政支出节约出一部分捐给灾区,有的新人把婚礼节约出来的钱捐给灾区。人们无意识当中涉及到了边际量,即同样的100 元钱对于灾民来说,如雪中送炭,而对于自己来说是否拥有影响并不大。灾民增加 100元,解决了 10 天的食物,而捐款者可能只是少买了一支口红。理性的、有爱心的人会在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多地向灾区捐款,因为灾民手中同样数量的增量收益大于捐款人。 同理,关心教育的人呼吁多给基础薄弱学校投资,少给豪华学校投资。同样的 100 万的资金增量,薄弱校更需要,豪华学校的边际收益则很少。教育均衡化管理理念与边际量有关。 在时间管理上,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经过紧张的长时间学习,最后几天的边际收益会下降,这时学校往往会作出放假的决定。这也是有道理的。以上只是单方面考虑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 边际量说穿了,是人们对得失之比的精确权衡,它天然地存在于理性人的心中,与道德评价无关。对于腐败的查处之难,其实反映了制度缺失之下人们的边际考量。对于贪官来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当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时,从制度上杜绝腐败就非常艰难。从监督方来说,举报一个贪官,对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群众而言,边际收益极低,但边际成本一般却非常高昂。所以,群众监督,理论上有之,实际上无之。反腐败的治本之策,一是提高违法成本,二是提高举报收益。 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开 展各类评先创优、达标验收活动,实质是在制造“稀缺资源” ,目的就是为集体提供激励。 激励是最基本的管理手段, 放弃了激励, 等于放弃了管理的权力本身。 学校运动会,有很多老师不来为学生服务,但上午和下午各发 200 元钱,全天出勤率几乎达100%。这解释了这一激励方法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这一做法又有负面作用,当金钱激励形成一种习惯后,职业道德自觉性就会降低,精神的激励就缺乏实施的空间。 参加 MPA 班,政府和学校各出具三分之一的学费,这对报名者就是激励,结合更多的人报了名。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一、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国家间的贸易与此同理,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引起了中美欧多国商务部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美欧对我国纺织品设限的做法是损人不利己的。中国物美价廉的纺织品降低了诸多美国消费者的家庭开销;而且在纺织品贸易中,中国企业所获取的利润是很有限的,更多的好处被美国的进口商、零售商所分享。由于美国自身产业结构的关系,即使中国纺织品全部退出美国市场,美国也会选择从其他国家进口替代产品,无助于美国自身的就业问题。 引申到管理上, 凡事亲力亲为, 其认知障碍就出在不懂得贸易的好处。 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就是对集体中每一个角色进行“贸易分工”的蓝本。严格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等于完成了自己的“贸易分工”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坚持科学分工,让每个人各擅其长。当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时,也等于为他人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帮助;当人人都做到最好时,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从他人处获益,最后是集体浪费的降低和集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如果没有引入市场经济,我国的经济会依然处于什么局面?我想这个问题不用我来回答。市场经济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 ,优胜劣汰驱使人人都会努力。这样,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财富也就创造地更多。在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中,必须把稀缺资源都要配置到竞争性用途中,市场经济利用供给与需求的力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供给与需求共同决定了经济中许多不同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价格又是指导资源配置的信号。曼昆在经济学原理第 4 章中通过市场中的供给和需求原理着重谈了此原理。如果没有市场,一切经济活动都不会发生,如果没有市场经济,一切资源都不会合理支配。 下面谈谈行政管理对于市场的作用 。市场其实就是主导人们行动的游戏规则,或者说制度规范。一个由内心满怀希望并不懈追求的下属组成的集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想按照既定的规则做出一番成绩,然后获得晋升。每一个个人,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行政官员要做的事不是去干预某一个人的工作,更不是去朝令夕改,而是尽力维护这个具有强大内驱力的规则,不断强化人们对于规则的认同。对于合理制度的普遍遵守,最终将促使整个集体的处境得到改善。 三、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经济并非万能的,市场会失灵,曼昆问: “看不见的手可以阻止造纸市场的企业制造污染吗?”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在经济学原理第 10 章外部性中,曼昆谈到:政府政策可以潜在的改善市场配置。 我觉得每当市场遇到困难或者做错了事, 都会求助于政府,此时, 市场是个可怜的孩子, 政府是个宽容的母亲。 比喻外部性问题, “市场” 制造的污染 “政府”会想办法,通过管制、颁发污染许可证等措施来减少“不懂事孩子”闯下的祸事。这位慈祥的母亲还会经常让你“免费搭便车” 。 政府在收入分配上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差距,政府这位善良的母亲会通过负所得税、实物转移支付、反贫穷计划等多种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弥补。 政府管理者的责任是站在高处,及时诊断和发现哪些指导人们行动的市场规则已经失灵,然后及时做出修正。任何集体都很难避免效率与公平这对永恒的矛盾。无论是对哪一方的片面追求,最终都会导致不利于集体的消极因素产生。当矛盾趋于激化时,政府管理者就要运用职务权利进行必要的政策调整,就是要及时“纠错”或者“纠偏” ,最终将有利于整体状况的好转 身中一刀 中级会员 发表于:2006-04-16 12:34 只看该作者 发帖 269 精华:74 注册时间:2000-8-1 发短消息 大 中 小 1 楼 该帖被浏览 1,735 次,回复 2 次 近日游走于北京的几个品牌专卖店中,发现了一些商家在做打折促销活动,消费者看到打折自然跃跃欲试,商 家门前也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可是,有人仔细思考过这里面有什么经济学问题么?现举例说明一些商家的 打折活动,并试分析其中的经济学原理,让大家也明白在买便宜商品的时候,其实未必真的便宜。 大家对过季大甩卖,拆迁大挥本等方式促销,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于每次看到这样的口号的时候,首先要思考 一下其中的真伪,所以一些稍有经济实力的消费者还是喜欢去一些比较大的商场消费,因为用普通话来说 : “比较靠谱” ,去掉虚假的甩卖,不真 实的拆迁,我们来分析一下大商场的打折策略: 1、返券 通常能够看到大商场打出标语:“购物返券, 购 XX 元返 XX 元” , 甚至是:“购 XX 元返 XXX 元” ,这样便宜了么? 对于“购 100 元返 100 元”消费者心理可能会这样计算:我买一百元的东西,商店又送我 100元,我不是相当于没 花钱么? 聪明的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计算方法其实不正确,因为返券不是返钱,而且用点券购物的时候不会再次返 券,举例来讲,你买了一件价值 100 元的大衣,然后用返券购买一块 100 元的手表,这样你实际消费是 100 元(购 买大衣) ,可是得到的商品是大衣,手表(共价值 200 元) ,也就是说你花了 100 元,购买到了价值 200 元的东西 ,算下来,相当于所有商品都打了 5 折。 现在就有人说了,这样啊,那商场为什么不直接打五折,直接打五折不是一样的么?这里面就有另一个问题了 ,商场之所以不直接打折而返券,是有其目的。 首先,从消费心理上来讲,一般人如果用 50 元一件的价钱,购买到了两件每件都价值 100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 潜意识中会产生一个怀疑:我购买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价值 100 元, 商场会不会是虚报价格, 然后用真实价格(或者 更高的价格)卖给我?而如果消费者用 100 元, 购买到了一件价值 100 元的商品, 而后又白白得到(当然,其实不 存在免费的午餐,只是商家想营造出这样一种事实)一件价值 100 元的商品,心理上的满足感是前一种消费所不 能比拟的,这样的心理会促使消费者在此消费,很多人就这样买回了很多并不十分需要的商品。 其次,从消费总量上来讲:如果所有商品都打折,那么消费者肯定会挑选自己比较喜欢的商品购买,例如用 50 元购买一件大衣,而不会想再次深入消费,购买一块自己并不是很需要的手表。可是返券这种做法,让消费者 不得不用 100 元购置了大衣之后,再深入消费去购买手表,因为消费者手里还有 100 元的点券,如果不消费掉就 会白白便宜了商家。这样,在消费总量上,商家促使消费者多消费了 50 元。而且,每次消费者使用点券的时候 ,几乎都不会恰好用掉所有点券,假如消费者手里有 100 元点券,可是却选择了一件 90 元的商品,那么最后商家 还是赚到了 10 元点券的额外收入,同样的,如果消费去购买一件价值 110 元的商品,那么消费者就要额外消费 10 元,而这 10 元是不返券的,商家就在本应该打五折的商品上,赚到了不打折的 10 元,何乐而不为呢?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