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gfd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说课稿说课稿 赤壁市实验小学 马春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的的第一课时。本课的知识点包括教第一课时。本课的知识点包括教材第材第60页的一道例题,摆一摆,页的一道例题,摆一摆,以及做一做以及做一做1-2题。题。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鉴于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这种密切联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实质,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数除法的实质,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二、说目标:二、说目标: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兴趣。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三、说教法与学法: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第一块:动手摆一摆,引出新课第一块:动手摆一摆,引出新课。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分别用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根小棒摆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图中的问题虽然简单,但可以起到以下的活动情境,图中的问题虽然简单,但可以起到以下4个作用:个作用:1、承上启下。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图形时,自然地会关注能摆、承上启下。学生按要求用小棒摆图形时,自然地会关注能摆几个图形,但不会关注还剩几根小棒,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几个图形,但不会关注还剩几根小棒,而这正是本节课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的内容。2、便于操作。、便于操作。3、由于在操作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在操作中会有不同的剩余情况,会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为什么剩的不一样呢?么剩的不一样呢?”“在数学上怎样表示?在数学上怎样表示?”等,产生研究的愿望。等,产生研究的愿望。4、做好铺垫。在摆小棒时,有的学生用、做好铺垫。在摆小棒时,有的学生用11根小棒摆出根小棒摆出2个正方形,个正方形,剩下剩下3根;有的学生用根;有的学生用11根小棒摆出根小棒摆出3个三角形,还剩个三角形,还剩2根;有的学根;有的学生用生用11根小棒摆出根小棒摆出2个五边形,剩下个五边形,剩下1根。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根。为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我想通过这样的操作找到新知的生长点,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我想通过这样的操作找到新知的生长点,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课。第二块:探究新知。第二块:探究新知。第一层:分一分。让小朋友在小组内把第一层:分一分。让小朋友在小组内把10支铅笔分别支铅笔分别按每人按每人2枝、枝、3枝、枝、4枝、枝、5枝分一分,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枝分一分,并把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板上。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余数”概念的表象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支撑,为抽象“余数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观察比较:观察比较:102=5(人)(人) 103=3(人)(人)1(枝)(枝) 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成“余数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第四层:试一试。让学生把其他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情况试着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反馈交流后概括提炼:什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么情况下平均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示什么?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达成。第三块:练习达成。 想想做做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认识。 想想做做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第四块:总结评价。第四块:总结评价。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的价值性。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