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2页
第2页 / 共92页
第3页 / 共92页
第4页 / 共92页
第5页 / 共92页
第6页 / 共92页
第7页 / 共92页
第8页 / 共92页
第9页 / 共92页
第1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名著研读的基本内容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第二讲孔子与论语第三讲孟子与孟子第四讲礼记与大学、学记第五讲董仲舒与天人三策第六讲颜之推与颜氏家训第七讲韩愈与师说、进学解第八讲朱熹与童蒙须知、小学第九讲王守仁与训蒙大意1第一讲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分类汉书艺文志的六类分法: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魏晋南北朝以后的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2二、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举要经部(六经、五经、七经、九经、十三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或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春秋)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春秋三传(或诗、书、仪礼、周礼、礼记、易、春秋、论语、孝经)诗经、尚书、仪礼、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3史部中国古代史书的三种体裁纪传体有号称“正史”的“二十四史”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子部集部4第二讲孔子与论语孔子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 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幼年贫贱。十五岁立志向学,传说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约从三十岁开始聚徒讲学。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又为司寇。因与大夫季氏不合,去鲁,历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十二年。六十八岁返鲁,整理和传授了古代的典籍。死后葬曲阜城北,弟子及鲁人从冢而家者,名其居曰孔里。 孔子适应当时新起的士阶层的政治要求,主张“有教无类”。在人性论上,第一个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他创设私学,把以前贵族独占的文化传授给平民,宣扬以“仁”为核心的政治和伦理思想;弟子达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5论语一书的来历论语一书的来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述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语录体典籍,其中主要是孔子的语录,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主要历史资料。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现存的论语有20篇,其篇目如下:一学而、二为政、三八佾、四里仁、五公冶长、六雍也、七述而、八泰伯、九子罕、十乡党、十一先进、十二颜渊、十三子路、十四宪问、十五卫灵公、十六季氏、十七阳货、十八微子、十九子张、二十尧曰。关于论语的编定者,有不同说法。有的泛指为孔门的弟子;有的具体指出系仲弓、子游、子夏(俱为孔子弟子)所编,如(汉)郑玄;还有的则认为是曾子、有子的门人所撰集,如(宋)程颐、朱熹。现在一般笼统称孔门的弟子所撰。6论语的版本论语在西汉时已被重视,当时主要有三种:一是鲁人所学的,称为鲁论;一是齐人所学的,称齐论;还有一种据说是得自孔子旧宅壁中,称为古论。前二种属于今文学派,后一种属于古文学派。现传本论语则是汉代张禹根据鲁论参考齐论而成。南北朝时代,北朝盛行郑玄以张禹的整理本(又称张侯论为基础而作的注本,而南朝则盛行由(魏)何晏诸人杂采汉魏数家经师之说而成的论语集解。当时有名的著作有梁皇侃的论语义疏。隋唐间,论语之学不兴,直到宋代邢昺作论语注疏,才在皇侃义疏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何晏等人的注解,即今十三经注疏所采用者。在宋代,宋学兴起,朱熹撰论语集注,成为“四书”之一,元、明科举,均用宋注。到清代,研究论语的主要著作是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它以何晏的集解为主,详采各家之说,可以说是现传论语诸种注本中最详博的著作。7论语选读关于教育作用关于教育作用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8论语选读关于教育对象关于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9论语选读关于教育目的(论仁、圣人、君子等)关于教育目的(论仁、圣人、君子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10关于教育目的(论仁、圣人、君子等)关于教育目的(论仁、圣人、君子等)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述而)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宪问)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宪问)11论语选读关于教育内容(论诗、礼、乐、射、御等)关于教育内容(论诗、礼、乐、射、御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12关于教育内容(论诗、礼、乐、射、御等)关于教育内容(论诗、礼、乐、射、御等)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13关于教学原则关于教学原则 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14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公孙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15关于教学原则关于教学原则启发教育启发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啄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公冶长)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16关于教学原则关于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闵子侍侧,殷殷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17关于教学原则关于教学原则以身作则以身作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子罕)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18论语选读关于学生学习过程关于学生学习过程 博学博学(包括多闻、多问、多见、多识)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骄,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19关于学生学习过程关于学生学习过程好学好学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子张)20关于学生学习过程关于学生学习过程学、思、习、行相结合学、思、习、行相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愤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子曰:“古者言之不妄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21论语选读 关于指导学生修养关于指导学生修养 忠恕:忠恕: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改过:改过:子曰:“过则勿惮改。”(学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2关于指导学生修养关于指导学生修养学贵求诸己学贵求诸己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23关于指导学生修养关于指导学生修养交友交友子曰:“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学贵有恒学贵有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子罕)24第三讲 孟子与孟子孟子简介孟子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丘之孙,名孔伋)之门人,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孟子少孤,由母亲仉氏抚育成长,历史上曾流传“孟母三迁”、“断织劝学”等故事。 25孟子简介孟子简介 孟子曾寄理想于氏族贵族的贤人政治和人民在农村公社的安乐自由,倡言“仁政”。主张恢复他所认为的西周旧有的井田、学校等制度。他看到贵族的腐败、没落,因而主张打破君位世袭,讴歌尧舜禅让,并发出了“民贵君轻”的具有大胆的民主精神的议论。孟子曾先后游说齐、梁、宋、滕等国的诸侯,要求他们息兵爱民,施行仁政,但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在孔子以后的儒家中,发展了子思一派的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提倡“性善论”,认为凡人都具有先验的道德意识或“良知”。由此出发,他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重视环境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教养,主要通过他的本性的发展,而不是道德品质的“外铄”的形成,这就是他的“存心”、“养性”的教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如:理性(心)的发展(尽心);道德情感的培养(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意志的锻炼(养浩然之气、养气)等等。26孟子及其版本 孟子原书据说为十一篇,其中“外书”四篇已亡佚,现仅存“内书”七篇,即:一梁惠王,二公孙丑,三滕文公,四离娄,五万章,六告子,七尽心。孟子七篇又各分上下。“内篇”依韩愈说,非孟轲所自作,而出于万章、公孙丑。清周广业考:“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万章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其后编次遗文,又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之门人亦与为之。”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列入子部,汉人视为传记。唐杨绾、皮日休均曾建议与论语、孝经并称经。到宋代,程颐、程颢加以提倡,孙奭为汉代赵歧所注的孟子撰疏,孟子才渐渐兴盛起来,成了“十三经”之一。至朱熹立四书之名,孟子传诵更广。明太祖曾命删削孟子,凡85条。到清代,一方面有焦循撰孟子正义,另一方面,戴震有孟子字义疏证。 27孟子及其版本孟子的主要研究著作和版本有:孟子注疏,汉赵歧注,宋孙奭疏,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孟子集注,宋朱熹撰,有清代刻本。孟子正义,清焦循撰,中华书局有新印本。孟子译注,今人杨伯峻著,中华书局出版。28孟子选读关于教育目的关于教育目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尽心上)29关于教育目的关于教育目的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滕文公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尽心上)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下)30关于五谷(六谷)、六畜、九族五谷(六谷):稻、黍、稷、麦、菽(粱)稻:有籼稻、粳稻、晚稻、糯稻黍:北方之谷,又名小米,有糯有粳稷:一名穄,祭祀之用也,有黄有黑麦:夏谷也,有大麦、小麦、穬麦、荞麦菽:即诸豆之总名,有大、小、黄、黑、青、白、豇、扁、豌、蚕之类粱:北方高粱米,有黄粱、白粱、青粱六畜:马、牛、羊、鸡、犬、豕九族:高、曾、祖、父、身、子、孙、玄、曾31关于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关于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32关于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关于性善论与教育作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公孙丑上)33关于环境的作用关于环境的作用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之。曰: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滕文公下)34关于教育方法关于教育方法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以教诲之而已矣。”(告子下)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35关于教育方法关于教育方法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告子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36关于指导学生学习与修养关于指导学生学习与修养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告子上)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离娄下)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下)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智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离娄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公孙丑上)37第四讲第四讲 礼记与大学、学记礼记与大学、学记礼记简介 礼记是“三礼”之一,亦是六经之一,是战国后期到秦汉之际儒家著作的一个总集或汇编。班固认为,礼记“七十子后学所记也”。汉书艺文志著录礼记为131篇。西汉宣帝时太学博士戴德传85篇,世称大戴礼记,今存于世者仅39篇。戴德的侄子戴圣传49篇,称为小戴礼记。我们现在所说的礼记就是指小戴礼记。大学、学记是礼记中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38大学选读大学选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39学记全文学记全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40学记全文续学记全文续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41学记全文续学记全文续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42学记全文续学记全文续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43学记全文续学记全文续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44学记全文续学记全文续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45学记全文续学记全文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完)46第五讲 董仲舒与天人三策董仲舒其人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 汉书卷五十六 董仲舒传(节录)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47 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48“天人三策天人三策”(节选)(节选)(贤良对策一)仲舒对曰: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49(贤良对策一)续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故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50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51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52(贤良对策二)仲舒对曰: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故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53(贤良对策二)续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54陛下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55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今则不然。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56(贤良对策三)仲舒复对曰:(贤良对策三)仲舒复对曰: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圣德,非愚臣之所能具也。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浅陋之罪也。57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58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59(贤良对策三)续(贤良对策三)续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60第六讲第六讲 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之推(公元颜之推(公元531-595531-595年)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年)字介,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县),梁朝金陵人。(今山东临沂县),梁朝金陵人。 据北齐书据北齐书文苑传文苑传颜之推传记载:颜之推颜之推传记载:颜之推“九世祖含,从晋元东渡,官至侍中右光禄西平侯。九世祖含,从晋元东渡,官至侍中右光禄西平侯。父勰,梁湘东王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世善周官父勰,梁湘东王绎镇西府谘议参军。世善周官、左氏学。、左氏学。” 在本传的观我生赋里颜之推曾有表述:在本传的观我生赋里颜之推曾有表述: 哀赵武之作孽,怪汉灵之不祥,哀赵武之作孽,怪汉灵之不祥, 旄头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旄头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 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 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 去琅琊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去琅琊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61公元公元542542年,颜之推年,颜之推1212岁岁湘东国左常侍湘东国左常侍 萧方诸萧方诸 郢州刺史郢州刺史公元公元548548年,侯景叛乱年,侯景叛乱公元公元552552年,萧绎自立为梁元帝年,萧绎自立为梁元帝 散骑侍郎散骑侍郎公元公元557557年,梁亡年,梁亡北齐北齐 高洋(齐文宣帝)赵州功曹参军高洋(齐文宣帝)赵州功曹参军 通直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 领中书舍人领中书舍人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北周北周 周静帝周静帝 御史上士御史上士公元公元581581年,隋立年,隋立 颜之推被颜之推被”太子召为学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士,甚见礼重。”62从颜之推的生平活动地区看,他在南方出生、学从颜之推的生平活动地区看,他在南方出生、学习成长,受到梁朝萧绎的信任与重用,前后有十习成长,受到梁朝萧绎的信任与重用,前后有十多年时间。从南方逃到北方的北齐之后的二十多多年时间。从南方逃到北方的北齐之后的二十多年时间,是他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年时间,是他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他的官位累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用,而他也充的官位累迁,受到最高统治者的重用,而他也充分施展了自己在文辞、识辨等方面的才能。入周分施展了自己在文辞、识辨等方面的才能。入周至隋的十多年时间,是他的晚年时期,他完成他至隋的十多年时间,是他的晚年时期,他完成他的各种著述。的各种著述。颜之推生活在颜之推生活在“离乱离乱”的时代,他一生遭遇三次亡的时代,他一生遭遇三次亡国之变,历仕四朝之官,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因国之变,历仕四朝之官,多次险遭杀身之祸,因此常怀忐忑之虑。他从自己的忧患生涯中,悟出此常怀忐忑之虑。他从自己的忧患生涯中,悟出了一些安身立命的至理,再结合自己一生了一些安身立命的至理,再结合自己一生“经耳过经耳过目目”的心思体会,凝结成颜氏家训一书。的心思体会,凝结成颜氏家训一书。63颜氏家训一书共七卷二十篇,是颜之推一生颜氏家训一书共七卷二十篇,是颜之推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教育史实,提出了士大夫反映了那个时代一部分教育史实,提出了士大夫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全书以说理为主旨,其写法是先提有重要影响。全书以说理为主旨,其写法是先提出思想观点,然后列举若干事例为证据,往往正出思想观点,然后列举若干事例为证据,往往正反对比,爱憎鲜明。语言通俗平易,朴素无华。反对比,爱憎鲜明。语言通俗平易,朴素无华。文章深入浅出,语短意长,实实在在。著名史学文章深入浅出,语短意长,实实在在。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评价:家范文澜评价:“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浮华北方粗野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后人作家训皆溯源于此后人作家训皆溯源于此书,故有人认为书,故有人认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古今家训,以此为祖”。64颜氏家训之教子第二颜氏家训之教子第二 (节录)(节录)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65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诚哉斯语!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66颜氏家训之勉学第八(节录)颜氏家训之勉学第八(节录)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伎艺则沈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67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68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神所不能隐也。69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以求进也。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修身利行,秋实也。70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71颜氏家训之涉务第十一(节录)颜氏家训之涉务第十一(节录)士君子处世,贵能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于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识变从宜,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行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于六途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无愧耳。72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也。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高,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73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未尝乘骑,见马嘶歕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曰:谓人曰:“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其风俗至此。俗至此。74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茠鉏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耘一株苗;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墢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也。75第七讲第七讲 韩愈与师说、进学解韩愈与师说、进学解韩愈(公元韩愈(公元768-824年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人,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今河南孟县),一说唐河内南阳人(今河南沁(今河南孟县),一说唐河内南阳人(今河南沁阳附近),因祖居昌黎,故又称昌黎先生,唐代阳附近),因祖居昌黎,故又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韩愈一生参加了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韩愈一生参加了不少活动,应该提到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一是“道济天下之溺道济天下之溺”的反佛兴儒活动;一是的反佛兴儒活动;一是“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还有与以上两项活动的古文运动;还有与以上两项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相济相成的教育教学活动。76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802年)韩愈任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士大夫之族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驳斥。 师说全文师说全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7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其可怪也欤!78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79进学解进学解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进学解是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博士时所作,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进学解”,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评。80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诸生立馆下,诲之曰: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荒于嬉;行成于思行成于思,毁于随。,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 81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贪多务得,细大细大不捐不捐。焚膏焚膏油以油以继晷继晷,恒,恒兀兀兀兀以以穷年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先生之业,可谓勤矣。牴排异端,攘斥佛老。矣。牴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张皇幽眇。寻坠绪。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含英咀华,作为文,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浑浑无涯;周诰、殷盘,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相如,同工异曲同工异曲。先生之。先生之于文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于友。跋前。跋前踬后,踬后,动辄得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冗不见治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饥。头童齿豁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 82先生曰: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侏儒,椳、闑、扂、楔,椳、闑、扂、楔,各得其宜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施以成室者,匠氏匠氏之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败鼓之皮,俱收并蓄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之方也。昔者孟轲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荀卿守正,大论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犹且月费俸钱,岁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从徒,安坐而食。踵,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投闲置散,乃分,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83 第八讲第八讲 朱熹与四书集注、朱熹与四书集注、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熹(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徽州府府婺源县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物,世称朱子朱子,是,是孔子孔子、孟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儒学的大师。84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朱熹十四岁,父去世,遵父遗命,他从学于父友胡原仲、刘致中、刘彦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刘致中、刘彦冲。后刘致中以女许嫁朱熹。绍兴1818年年(11481148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年),十九岁朱熹登进士第。2121年,授左迪功郎、年,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彦门人李侗为师。始知泉州同安主簿。二十三年,拜罗从彦门人李侗为师。始知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释老之说为非,学问而就平实。2727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年,朱熹自同安弃官回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故里,致力学术,历二十余年。孝宗即位,曾多次召用,皆辞而不就。淳熙皆辞而不就。淳熙5 5年(年(11781178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年),四十九岁的朱熹出知南康军,南康军,8 8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年,改除提举浙东常平盐公事。光宗即位后,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朱熹又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除焕章阁待制兼待讲。朱熹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一生自举进士至死,凡五十年,经历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宁宗四朝,仕于外者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为宁宗讲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大学。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生活。其著作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诗集传、大、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孟子集注注、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解、解、通书通书解、西铭解、楚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考异、参同契参同契考异、中庸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通鉴纲目、北北宋名臣言行录宋名臣言行录、家礼家礼、近思录近思录、河南程、河南程氏遗书、氏遗书、伊洛渊源录伊洛渊源录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等。此外,还有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门人辑录的朱子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门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语类一百四十卷。 85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与孟子与“五经五经”于一体的巨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于一体的巨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性的著作之一。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大学章句(1 1卷)、中庸章句(卷)、中庸章句(1 1卷)、卷)、论语集注(论语集注(1010卷)以及孟子集注(卷)以及孟子集注(1414卷)。朱熹卷)。朱熹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首次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孟子并列,认为大学中“经经”的部分是的部分是“孔子之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言而曾子述之”,“传传”的部分是的部分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中庸是;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孔门传授心法”而由而由“子思笔之于书以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授孟子”。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四者上下连贯传承而为一体。大学、中庸中的注释称为庸中的注释称为“章句章句”,论语、孟子中的注,论语、孟子中的注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释集合了众人说法,称为“集注集注”。后人合称其为。后人合称其为“四书四书章句集注章句集注”,简称,简称“四书集注。四书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1919卷,朱熹于公元卷,朱熹于公元11901190年在年在漳州漳州刊刊出。其后学关于出。其后学关于“四书四书”的的讲义讲义或精义之类的书很多。据或精义之类的书很多。据清人清人陈衍陈衍福建通志统计,仅福建朱子学者的这方面著福建通志统计,仅福建朱子学者的这方面著作就有作就有150150种之多。其种之多。其学风学风基本上都是重义理而轻训诂,基本上都是重义理而轻训诂,形成了不空谈、务致用的传统。因此,形成了不空谈、务致用的传统。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要经部总序上说:经部总序上说:“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洛、闽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可以说,可以说, 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上承经典,下启群学,金科玉律,四书章句集注一书,上承经典,下启群学,金科玉律,代代传授,对中国代代传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构成不可低估。的构成不可低估。 86大学章句序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87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而知者鲜矣! 88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覆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89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南麓后屏山下,唐李渤读书其中,养一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鹿先生。因此地四山环合,俯视似洞,由此得名。南唐升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元年间,白鹿洞正式辟为学馆,亦称“庐山国学庐山国学”,后扩,后扩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为书院,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并称为“四大书院四大书院”。 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本学规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首先,它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义理”,并把它见之,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其次,它要求学生按学、问、思、辨的学生按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为学之序”去去“穷理穷理”、“笃笃行行”。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白鹿洞书院学规自问世以来,白鹿洞书院学规自问世以来,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朱熹的高足弟子刘偏,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准则。朱熹的高足弟子刘偏,任国子司业时,上奏朝廷,任国子司业时,上奏朝廷,“请刊行所注学庸语孟以备劝请刊行所注学庸语孟以备劝讲及白鹿洞规示大学讲及白鹿洞规示大学”(宋元学案(宋元学案沧州诸儒学案沧州诸儒学案刘刘愉卷愉卷6969)。到宋淳佑六年()。到宋淳佑六年(12461246),),“理宗诏颁白鹿理宗诏颁白鹿洞学规于各州府县立石洞学规于各州府县立石”。 90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右接物之要。 91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9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